刘强东2015年3月29日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上讲道:
我们2004年决定放弃线下店面,那时候90%销售额、95%的净利润都来自线下的12个店。我们决定放弃,因为我觉得一家公司精力有限,我们在任何时候只需做一件事情,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商业模式之所以选择了电子商务,非常核心的是我们经过2004年一年电商和连锁店同步发展,分析数据发现两个致命的不同。第一就是用户体验。我们发现互联网电商的用户体验改进空间非常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电商不仅仅是坐在家里非常方便地把东西送到用户家里去。去传统的商场逛,不管买还是没买,商场只知道顾客付钱那一刻买了什么,如果没有付钱,商场不知道你看了什么商品,停了几秒。可是电商知道你进来看了什么商品,停留多少秒。我们知道你是属于什么样的消费群体,然后贴上标签进行归类,下次来的时候我们给你更加精准的推荐,减少你的购物时间,同时可以对商品提前预测。对于零售来讲,商品预测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库存准备,和供应商账期也是相关联的。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成本和效率。我们在2004年底的时候,内部把两种商业模式成本一分析,发现电商成本比我们12个连锁店成本低50%。2014年我们上市了,根据披露报表,整个公司综合运营费用率比所有的传统连锁店都低了50%以上。电商运营效率以库存周转率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我们2014年管理200多万种品种,传统店最多管理十多种,库存量非常高。我们的周转期是34天,而传统的行业管理库存1万多种是50天左右。所以我们决定放弃连锁店,做电商。[2]
尊重人性
百度百科云,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孟子·告子上》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简单讲,人性即人的本性,如对于胜利的渴望,对尊重的重视,对与人相处的要求,对新鲜的好奇。当然,懒、追求惬意随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人性的光辉是推动进步的首要力量
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尊重人性是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互联网除却冷冰冰的技术性,其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用户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的重视。例如UGC(用户生成内容)、卷入式营销、分享经济,都是透视人性、尊重人性的产物。
人性即体验,人性即敬畏,人性即驱动,人性即方向,人性即市场,人性即需求,人性即合作。人性是连接的最小单元、最佳协议、最后逻辑;人性化是连接的归宿,是融合的起点,是存在的理由。小到一次互动,大到一个平台,都要基于人性思考、开发、设计、运营、创新和改进。
人性是检验的标尺,人性是关系的核心。重视人性、尊崇人性的机构,可以为服务增值。君不见,海底捞、外婆家为什么每天有那么多人排队,等一个小时也无悔?传统的行业、过去的服务谈转型、讲升级,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不要忘记初心——基于人性!
发现人力资本的力量:高手在民间,破茧可出蚕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动能,就蕴含于万众创新的伟力之中。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将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他还指出“人民是创新的主体”,要把更多资源投到“人”身上而不是“物”上面,敢于让青年人挑大梁、出头彩。
在达沃斯2015世界经济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在阐述“双引擎”时强调,“万众创新,要让中国经济的每一个细胞都动起来”,以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2015年两会结束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李克强总理说:“我到过许多咖啡屋、众创空间,看到那里年轻人有许多奇思妙想,他们研发的产品可以说能够带动市场的需求。真是高手在民间啊,破茧就可以出蚕。”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厉以宁认为,过去我们所习惯的靠数量规模的扩大、投资的驱动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了,未来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
创新驱动,既是机制的改革,又是体制的重构,必定重塑创新生态、协作生态、创业生态、价值实现规则,是基于人性的另外一层意义上的“开放”——由过去的对外开放为主转向对内开放为主,激发内生活力和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从而推动整体开放生态的塑造。所以,李克强总理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
对于个人来讲也是这样。
一个人本质上隶属于什么组织,就看他在哪里自愿花费更多的时间或者是“优质时间”。“自愿”不是企业组织完全能够雇用的。“优质时间”就是要看他是否张扬个性,是否处于激活态在做事情、在创新、在持续提升。这其实就涉及人力资本的实质。这其实是今后企业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
开放生态
依靠创新、创意、创新驱动,同时要跨界融合、做协同,就一定要优化生态。对企业、行业应优化内部生态,并和外部生态做好对接,形成生态的融合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创新的生态,如技术和金融结合的生态,产业和研发进行连接的生态等等。
“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好的生态激活创造性,放大创造力,孕育创意,促进转化,带来社会价值创新;坏的环境、阻碍的规制、欠缺的生态则会扼杀创新于襁褓。
“开放度”决定行业、企业命运
未来的商业是无边界的世界。在这个重要前提下,衡量企业跨界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开放性、生态性够不够。假如颠覆性创新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里进行,那么创新则很难实现。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去对自己所做的跨界战略进行深刻的洞察,自然无法思考和设计新的商业模式。
马云曾经坦率地说过,阿里巴巴不愿做一个“帝国”,而更希望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但是,阿里近两年却做了很多莫名其妙自我封闭的事情,比如切断与其他连接器数据的关联,使得连接性大打折扣,直接影响用户体验。这些遭人诟病的行为,在证明一个朴素的真理: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里做一些孤立化的动作,无疑给自己挖了一道与世隔绝的鸿沟。
只有开放才能融合,实际上这也是跨界思维的核心之一。因为在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里,跨界才能找到一些和外界其他要素之间的共通点。当然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去寻找跨界合作的规则。未来的跨界,一定要把企业的内部生态圈延伸出去,和外部的生态系统进行协同、交互、融合,跨界的力量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
创意、创新、创业,生态为上
当创意、创新被条件所困、被环境制约,创新的努力只会变成一个个悲伤的故事。创意、创新是生态的一个要素,生态既要有种子,还需要土壤、空气、水分。国家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就是孵化培育一大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而达到目的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创意、创新、创业的生态。构建生态既需要精心设计,又需要发挥要素的连接性和能动性;生态内外必须形成有机信息交换,而不是自我封闭的构筑;要素间交互、分享、融合、协作随时自由发生,同时还要保持独立、个性与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