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我得赶快问问今是何世,大明朝出了那么多不靠谱的二杆子皇帝,穿越不也得讲究个好时代?
沈京哇哇地大声叫唤着,根本没人搭理。从风吹开的帘子一看,那车夫埋头赶车,一言不发。感情真是个聋哑人。
事情还要从头前说起。那一天,太监黄泰给新登基的陛下呈上了一首锦衣卫抄上来的诗。皇帝一看就大怒不已。一个茶碗带着加速度呼地就飞了出去。
其实啊,摔碗这个动作是装逼的最低境界——家里穷得只有碗可以摔。可现在摔碗的这个人可不是平头百姓,他叫朱棣,没错,就是那个明朝的老朱家的四公子,无数小说和影视剧里的男主角。
天子一怒,浮尸千里,真要这样的话,大明朝早就遍地缟素了。他虽然被史学家骂成暴君,却没有随便杀人的习惯。他的老爹一天最高纪录是杀了五万多人,他的最高值还没达到父亲的百分之十。通过对比,老子还是很仁慈的,朱棣很满意自己的那个结论。
可那也够恐怖的了,他的碗准确地击中了一名伺候的宦官,这个叫做小凳子的小太监立刻昏倒在地人事不省。
黄泰哆哆嗦嗦地跪在地上发抖,那首诗就是他递上去的。至于上边写了什么,他不识字。看来今天只能做个冤死鬼了。
“朕不杀你,”朱棣开口了,“你只是个没蛋的太监,没意思。去,把郑和找来。”
皇宫一处偏殿的院子里,侍卫郑和正在带领着侍卫们练习剑术。只见一片刀光剑影,让人眼花缭乱。侍卫们的武功非常了得,他们负责的是皇宫的安全,对皇帝一家实行最严密的保护,没得到许可,连一只蚂蚁都爬不进来。
“黄公公,你怎么来了?今天不用伺候皇帝陛下吗。”郑和瞧见了满头大汗的黄公公,跟他开了个玩笑。
“皇帝召见你呢,快点着吧”黄公公操着公鸭嗓子喊道。郑和听出来了,感情这个皇帝大哥又生气了。
“你说我侄子还活着吗?”皇帝问匆匆赶来的郑和。郑和一头雾水,你的侄子比后宫的嫔妃都多,说的是哪个侄子啊?噢,想起来了
这个侄子大名叫朱文炆,史称建文帝,也就是永乐帝朱棣的前任。
“启禀皇上,已经驾崩了?”郑和跪在地上小心地回答着。心说,你不亲眼见了吗?
朱棣把手上的诗往地上一扔,“自己看吧,哼。”
郑和疑惑地捡起地上的纸,原来是一首诗啊。诗歌鉴赏难道不该找解缙这帮大学士吗?
再一看,明白了。这个作者装B装得不一般,竟然无聊到自己演皇帝,让鸟儿来给自己当群众演员,这号人物每年没有一千也有八百,都是吃牢饭砍头的命。
“看出来什么了?”朱棣追问道。
这是考我吗?郑和疑惑道,还是先捡一些普通的说“启奏陛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这个写作手法是——哦,托物言志。”
朱棣朝他白了白眼,“也就你敢跟朕这么说话。依你看,这个人是建文吗?那些个传说……”朱棣故意卖了个关子,不往下说了。
这都是没掌握DNA鉴定科学闹得。南京城被朱棣攻下的那一刻,他第一个冲进皇宫,想去扇侄子两个大嘴巴。老子好好地在北平吃沙子守边疆,你一个诏书就要夺我官来罢我田。吓得我装疯卖傻,连狗屎都吃上了。
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朱棣在两个弟弟的陪同下第一时间冲进了承载了童年的欢乐的皇宫,父皇不在了,母后不在了,兄弟姐妹们都不在了。迎接他的是:一片狼藉。
大嘴巴没扇成,因为大侄子已经烧成一具焦炭了,朱棣实在下不了手,这是建文帝贴身宦官李连德的杰作。冤有头,债有主,纵火的元凶被带到了燕王朱棣的面前。
朱棣跳着脚问这个该死的太监,怎么只烧了一半?太监李连德哆哆嗦嗦地回道:“万岁爷先是杀死了几个嫔妃,最后才自刎的。时间紧任务重,奴婢奉命先烧了嫔妃们的,最后才烧万岁爷的,烧了一半,你们就来了。”
“你这是怪我了?来人呐”。朱棣怒吼道,几个身着铠甲的兵士冲了过来,抄起手里的家伙就往李连德身上招呼。
这个倒霉的太监闷哼一声就一命呜呼了。
随行的仵作验过了地上的几具尸体,对燕王朱棣禀报道:“这具尸体之前是成年男性,其他都要么是女性,要么……”
“如何?”朱棣是个急性子,追问道。“是,要么就是太监,没有那个。”仵作答道。
一旁陪同的谷王朱橞差点笑出声来。他赶紧捂住了自己的嘴。
可是,马上就有人汇报,有一伙人趁乱从皇宫的下水道爬出去了,化妆成了和尚的模样出了南京城,往东南方向去了。
皇宫里的男尸会不会是个障眼法呢?朱棣这个头痛啊。
从此以后,全国一下子冒出了几十个胆大妄为的自称是建文帝的家伙。在那个网络不普及的年代,谁也没见过上一任的皇帝啊,爱谁谁吧。
便有那些认死理的王公贵族,明里暗里支持“建文帝”搞地下破坏活动。一时间,从南到北,几乎每个贵族家庭都供着一个建文帝。
这些冒充建文帝的家伙们绝大部分是为了骗财骗色而已,也有很多露了馅的,被人识破告到县里换赏钱。各地的衙门起先很重视,专门派人往南京押送,最夸张的时候,锦衣卫大牢里能攒上七八个自称是建文帝的。
很快,冒充建文帝的活动销声匿迹了。因为朱棣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精神,统统割下脑袋喂狗。于是,冒充活动纷纷转入地下,让人防不胜防。
这件事让朱棣落下了心病,这不,已经摔了无数个碗了。还连累得大学生沈京穿越到明朝还得附身这个倒霉的太监身上。
由于建得匆忙,建文即位时春秋鼎盛,没机会亲自参与设计,更没有拨下专款。这建文帝的皇陵和太祖的相比那是差距太明显了。宫殿的数量和规模倒没有缩水,只是每一个建筑看上去都像是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一般,不仅颜色灰暗,而且连梁栋上连必要的雕饰都没有。就着,钱还是朱棣好心垫上的呢。
如果朱文炆读过唐朝文人刘禹锡的《陋室铭》的话,他一定会把这句话刻到自己的墓碑上: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于是,沈京就这样来到明朝的永乐年间,稀里糊涂地就成了看守建文帝陵寝的小太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