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源于欧洲,发达在美国(1902~1930)
追根溯源是很有必要的,你相信吗?科幻片竟然是诞生自一位女性之手,这绝不是看轻女作家,而是这位写出人类历史上第一科幻小说的女作家,她的这部作品笼罩着一层阴暗和悲天悯人的气氛,这就是玛丽·雪莱在1818年所著的《弗兰肯斯坦》,这部书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科学怪人》。这部小说诞生于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19世纪,当科学技术走入人们的生活,构想未来的科技走势是不可避免的,文学家们以科学为基础,创作出了关于未来科学的幻想小说,在内核上,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并无二质,科幻作品中的一切虽然都是假想,但是我们不能保证它是否有一天会变成现实,这就是科幻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玛丽·雪莱之后的儒勒·凡尔纳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两人,他们被后世称为现代科幻小说的奠基人,他们二位的作品不少都是举世闻名,并且到现在都是科幻电影的主力备选题材,每隔几年都会有改编自凡尔纳或是威尔斯的科幻电影上映,这就是所谓的经久不衰。实际上,第一部科幻电影也是因为这两位作家而诞生的。1902年,法国电影导演乔治·梅里爱自编自导自演了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影片的故事是参照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两部作品改编,影片通过搭建室内场景和制造的模型完成拍摄,参与演出的演员也达到数十位,在当时可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大制作,即使是现在看来,我们也要不禁为乔治·梅里爱天才的创造力所折服。
1902年,科幻片由此诞生了,各个制片商也开始效仿乔治·梅里爱的成功经验,开始拍摄科幻题材的影片,欧洲在科幻片的制作上虽然领先于美国,但随着好莱坞片场制度的兴起,好莱坞的科幻片制作很快赶上并超越了欧洲。1910年,好莱坞率先将雪莱的《科学怪人》搬上银幕,弗兰肯斯坦也就此开始了疲于奔命的百年银幕生涯。之后好莱坞不断将欧洲著名的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较为著名的还有《化身博士》(1913)、《海底行程两万里》(1916)和《神秘岛》(1929)等片,这几部影片都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杰作,其中,《海底行程两万里》不仅片长达105分钟(在当时的拍摄条件下),并且实现了影史上第一次水下拍摄,也由此开创了一种新的摄影技术,多个方面可以表明,虽然此时好莱坞的科幻片仍然要靠欧洲的科幻小说汲取素材,但是在制作水平上已经赶超了欧洲。虽然同时代有德国的《大都会》(1927)面世,但《大都会》显然不够好莱坞科幻作品那么商业化,它是一部更具思想性的作品,所以这也预示着未来欧美科幻电影的走势,好莱坞问商业,欧洲重文艺。
2、平淡发展和走向繁荣(1930~1969)
大时代的动荡环境也对电影产生很强的影响,30~49的20年中,经历了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所以这段时期的好莱坞科幻片不是一个吃香的类型,恐怖的色彩、悲观的情绪、粗制滥造的赶工模式,直接导致了3、40年代的好莱坞科幻不再是卖座类型片。但糟粕积压中也会有不少精华出世,《金刚》就是那个时代的极品。
诞生于1933年的科幻冒险电影《金刚》,在电影史上是一部不朽的杰作。这部电影将真人、模型、动画三种拍摄手法融为一体,开创了特效电影的又一先河,梅里安·C·库伯以68万美元的成本拍出了这部震惊美国的作品,凶猛且巨大无比的金刚肆虐纽约,最终还爬上了标志性建筑物帝国大厦,和天空中嗡嗡乱叫的战斗机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壮怀激烈的金刚最终粉身碎骨而死。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部横空出世的《金刚》让观众见识到了科幻电影的无限魅力,《金刚》最直接的贡献就是让美国影市再度繁荣,电影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时的美国经济。《金刚》是3、40年代难得一见的经典杰作,同时代的科幻电影大多以翻拍和制作续集赶工,《科学怪人》、《科学怪人的新娘》、《科学怪人之子》、《隐身人》、《化身博士》系列等等,甚至连《金刚》的出品方也在1934年拍出了《金刚之子》来争取票房,但观众岂是随便忽悠的对象,杰作当然要捧,烂片就是无情的鄙视。所以在那个时代科幻片的成就相对较低,无法和战争片、爱情片、古装史诗片分食市场。
进入5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逐步开始复苏,科幻电影抓住了经济复苏的契机,开始对外星人和宇宙下手了。科技的进步是科幻电影发展的必要因素,科幻电影是最能体现电影先进技术的一个片种,科技发达了,给科幻电影的创作者提供了物质基础,也让许多科幻作者有了异想天开的根基。在5、60年代的好莱坞,外星人成为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卖座电影已经被岁月冲刷掉了,顶多也就是在影史上留下一个姓名,今天的观众很难提起兴趣在看看那些50多年前的科幻电影,因为技术实在是过于落后。但有一些经典科幻片可以例外,因为这些科幻片深刻的寓意和主题思想让它们超越了时代。
1951年的《地球停转之日》可以被视为50年代科幻片的经典作品,这部电影在当时就提出了核危机的理论,影片中讲述了外星人克拉图自己带着一个名为戈特的机器人来到地球,他来到地球是为了传递和平的信息,他希望人类停止发展核武器,因为这无休止的核竞赛会最终毁灭地球,影片传递的是一种期待世界和平的信息,也表示出对核武器竞赛的忧患,并且这种担忧在今天仍未褪散,可以想见当时的人们对于这部作品会产生怎样的共鸣。从成就来看,51年版的《地球停转之日》是一部罕见的经典,但是当另一位更加凶猛的大师出现之后,这部罗伯特·怀斯执导的《地球停转之日》也就不再那么崇高了。
60年代的科技已经发展到日新月异的地步,电影技术也在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已经成为国际一流大导演的斯坦利·库布里克开始进入科幻片领域,他将带给好莱坞以及世界科幻片几枚重磅炸弹。库布里克首先问路市场的科幻作品是《奇爱博士》,这是一部描写核危机的电影,美国无端端地去攻击苏联,苏联政府不顾一切地按下了“世界末日装置”,地球表面地生物毁于一旦,人类最终面对着一个真正地世界末日。影片主要是想阐述核武器可能带来的巨大威胁,真正用到的科幻场景并不多,所以这部电影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但是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祭出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将改变一个时代。
《2001太空漫游》是一曲人类历史发展的太空预言,库布里克从远古讲到了遥远的未来,他力图找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轨迹,这部电影的伟大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般晦涩难懂,电影设计了华丽且奇特的未来场景,宇宙飞船的外型也是美轮美奂,该片在摄影、剪辑和场景设计上都是堪称一绝,该片的推出直接推动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长足进步,让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即使在今天来看,《2001太空漫游》的视觉效果也是出类拔萃的,这部电影才是真正不世出的天才杰作,任何人都不可能复制。斯坦利·库布里克以这部无与伦比的杰作为60年代的科幻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即使在整个50~60年代来看,《2001太空漫游》仍旧是谁与争锋的科幻电影。
斯坦利·库布里克将美国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2001太空漫游》也成为之后的同行们摄制科幻片的范本和标杆,但《2001太空漫游》还不是一次科幻片票房的最高潮,之后有两位年轻人将科幻片推向了影史票房的王座地位。
3、《星球大战》的外星人时代(1970~1989)
生于1944年的乔治·卢卡斯是一个对电影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他对科幻电影是情有独钟,学生时代就受到《2001太空漫游》的深刻影响,大学毕业之后拍摄了自己第一部科幻剧情长片《五百年后》(1971),这是乔治·卢卡斯的电影开端。之后他拍摄了一部卖座的剧情片《美国风情画》(1973),这部电影让他获得了拍摄电影的话语权,他的导演地位得到巩固,从那时起,他就开始酝酿一个史诗般的科幻故事,在经过了两年多的剧本打磨,一个包含了科幻、历史、军事、探宝、历险等等诸多元素的神奇故事就此诞生,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星球大战》。
《星球大战》从1976开机,到1977年3月初步完成,乔治·卢卡斯经历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当他把这部电影首先放给马丁·西科塞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等一帮好友看时,许多人都是不置可否,似乎他拍了一部莫名其妙的胡闹电影,只有斯皮尔伯格一个人对这部电影大加赞赏,并信誓旦旦地说这部电影票房肯定过亿,在70年代,票房过亿本身就是一个神话。最终的结果人尽皆知,《星球大战》公映后不久即成为美国影史上最为卖座的电影,人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任何电影纪录在《星球大战》面前都是不堪一击,《星球大战》作为一种娱乐文化被融入到美国人的生活当中。
《2001太空漫游》更像是一部哲学书籍,它深奥且富有哲理,在思想性和技术上将科幻片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星球大战》将科幻片的商业价值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是从那时起,科幻片在电影票房上开始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乔治·卢卡斯还仅仅只是现代科幻片风潮的一个开端,他好友兼校友,就是那位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认为《星球大战》上卖座巨片的斯皮尔伯格,也开始对科幻片痴迷起来。比较而言,斯皮尔伯格对科幻片的贡献比乔治·卢卡斯还大,因为乔治·卢卡斯除了《星球大战》系列就没有更好的科幻作品,但斯皮尔伯格在每一段时期都有自己的科幻经典面世。
1982年,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科幻电影《E。T》上映,这部电影在当年就创下了14周票房冠军的惊天纪录,一度打败了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其后《E。T》还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重映,该片目前的全球累计票房为7。9亿美元,但《E。T》的投资却只有1000万美元而已。之后乔治·卢卡斯又不断炮制《帝国反击战》、《绝地归来》等《星球大战》的续集作品,和斯皮尔伯格在影史票房第一的位置上杀得难解难分,不过,他们私底下可是很要好的朋友。
在美国科幻电影史上的这段时期是群星荟萃,除了乔治·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双星闪耀之外,还有3位重量级人物一定要提及,首先要说的是时运不济的雷德利·斯科特,这位大导演实力很强,但有时也运气不好,1979年他导演《异形》虽然获得了成功,可是作为一部科幻惊悚片来说,《异形》的受众面还是美国《星战》和《E。T》广泛。1982年,雷德利·斯科特开拍了由香港邵氏公司投资的科幻片《银翼杀手》,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一部科幻动作片,但其实是一部探讨人和复制人之间奇妙关系的深邃电影,这部影片理所当然获得了票房失败,虽然《银翼杀手》几年后被推高到影史一流经典科幻片的地位,但票房的打击对于雷德利·斯科特来说,还是很沉重的,所以他之后就很少拍摄科幻电影了。
第二位要说的就是斯皮尔伯格的门徒——罗伯特·泽米基斯,这位先生的科幻片最高成就是《回到未来》三部曲,第一部于1985年上映,这部电影将爱因斯坦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植入其中,并且幻想当一辆汽车可以穿越过去和未来。这套系列电影的娱乐观赏价值很高,并且故事结构紧凑,且又时间跨度很大,是一套经典的科幻冒险电影。罗伯特·泽米基斯对于技术的狂热远远超过了对科幻片的喜爱,他之后的每部电影都蕴涵了对电影技术上的不懈探索,即使是一部剧情片(比如《阿甘正传》),他也会使用上大量的电脑特效,所以罗伯特·泽米基斯并不是一位专注做科幻片的导演,但《回到未来》这套经典系列依然让他在科幻影史上留有一席之地。
最后一位超级牛人就是詹姆斯·卡梅隆,在年纪上,这位生于1954年的导演要比乔治·卢卡斯小上整整10岁,进入电影界也比较晚,1977年卡车司机詹姆斯·卡梅隆看了《星球大战》之后,才门萌生了拍电影的想法,当他在1984年拍出了闻名世界的《终结者》(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之后,一个新的科幻电影巨头也从此诞生了。詹姆斯·卡梅隆在80年代后期接连抛出两记重磅炸弹,1986年的《异形2》让他声威大震,这部作品被公认是整套系列中娱乐性最强的一部。1989年他由炮制了以科幻悬疑为主打元素的《深渊》,制作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海洋奇景,这两部作品都世人对他刮目相看,而詹姆斯·卡梅隆真正的辉煌还是在90年代。
话说我们的“葡萄”大师刘镇伟今夏的《机器侠》来势汹汹,投资近5000万人民币,号称中国首部科幻大片。不过《机器侠》“中国首部科幻大片”的头衔实在过于沉重,因为早在上世纪后半段,我国两岸三地的科幻片就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史上悄然无息的留下了星星点点的脚印。
科幻片的历史由来已久,作为电影类型的一个重要品种,科幻片几乎伴随着电影的诞生而出现(《月球旅行记》,1902)。在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之后,科幻片已经成为最古老、最具票房号召、最具艺术魅力的电影品种之一。正由于科幻片具有童话或神话性质,它的题材规定性或艺术假定性就需要观众不能像科学家对待数学公式或物理定律那样过分严格地挑剔影片中的真实性或准确性。从而我们可以通过无边的想象力,脱离人类世界现实表面,在光怪陆离的大银幕上去塑造那色彩斑烂、声波诡谲的彼岸世界。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科幻片在大量资金和高新技术的支持下已经成为时下最为火热的科幻题材之一。
在我国,科幻片远没有像国外科幻片那般茁壮成长,相反,在中国漫长的电影发展史中,科幻片的发展显得支离破碎甚至有些可笑。国外如日中天的科幻片为其创造了辉煌的发展历史,但国内星星点点的科幻片早已淹没在茫茫的电影大海之中。也难怪《机器侠》敢说自己是中国首部科幻大片,因为那有限的几部科幻片与其相比实在太“小”了。为了能让大家简单的认识一下国内科幻片的发展,俺凭着自己有限的阅历,尽可详尽的介绍一下我国两岸三地科幻片的不完全的发展历史。
内地篇
内地科幻片起步较晚,在文革前期大银幕上充斥着一片红色的海洋和样板戏,内地的电影由于在严格的规章制度束缚下显得有些放不开手脚。在文革结束之后,虽说国产电影在****的年代元气大伤,但却阻挡不了思想的插翅飞跃,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电影从此孕育而生,同样少不了科幻片。
1980年,内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破茧而出。影片改编自科幻作家同恩的短篇小说,片中涉及到了诸如原子电池、激光器、核弹等在当时极为前卫的“新鲜货”,令观众大开眼界。不过电影的本身也只是加入了简单的科幻元素和超前产品,其思想性只是略微脱离了一下现实的大地,而且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把一些科幻元素形象化的能力实在有限,片中不多的特效场面和场景处理显得是那样的简陋和幼稚。尽管如此,《珊瑚岛上的死光》是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其出现填补了内地科幻电影的空白,也为中国科幻片的发展写下光辉的一页。
随着电影类型的全面开花,内地科幻电影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出现了一次小规模高潮,这些电影没有延续《珊瑚岛上的死光》那样将电影纯粹的科幻化,而是分门别类、呈放射状的向着不同领域发展,其“科幻片”的称号只能说是一个外衣而已。1988年的《霹雳贝贝》与1990年的《魔表》算是一种类型,片中虽说都涉及到了外星人,但幻想不着边际,天马行空,人体带电、一夜之间长大十年等情节充满了童趣和诙谐,这类电影说实话就是一出献给“花朵”童话剧,科幻性不能说没有但微乎其微。1987年的《错位》和1992年《隐身博士》又算一种表现方式,前者出现了替代主人的机器人,后者又以隐形药作为噱头。
这类电影共同点就在于借助一个简单的科幻元素与现实主题相结合,通过荒诞的幻想来对现实社会提出讽刺,而1986年的《异想天开》又属于借助梦境的方式来表现对现实社会的逃避。除去现实问题,当时的环境问题也通过科幻的手段表现出来,1990年由冯小宁执导的《大气层消失》就表现了对环境的忧虑,但片中几罐毒气就烧穿臭氧层的科幻片段即使放到下个世纪也会哭笑不得,而且片中还出现“人通兽语”这样耸人听闻的情节,也不知道我们的大导演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此外,这个时期的部分科幻电影又向其他类型的电影靠拢,比如1989年的《凶宅美人头》就属于恐怖版科幻片,气氛渲染过于突出恐怖感从而淡化了片中原有的科幻元素;又如《大气层消失》的表现手法,也算灾难片的范畴。在这一时期的科幻片虽说科幻意味不强,而且不同类型题材各有所长,但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借助科幻的方式来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描写或者警示,甚至讽刺。
经历了一段小高潮之后,内地科幻片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可能是看清楚了技术上的不足和市场号召的缺陷,内地科幻片这种借助科幻题材来寓事言物费力不讨好,便纷纷放弃这种内地电影稀有的类型。在90年代中后期,可以称得上是科幻片的只有1996年张建亚导演的《再生勇士》,本片可以说是对好莱坞娱乐片的一种仿制,片中大量的动作场面和沉睡警探救未来的情节可以看到很多好莱坞大片的影子,并且电影还请来了香港演员和香港飞车特技组加盟,意图是在打造国产新型娱乐电影。无奈当时技术水平低下,也没有跳出内地警匪片千篇一律的范畴,最终沦为东施效颦的二流之作,内地正牌科幻电影从此走向终结。
进入到了新世纪,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电影国际化趋势的明显,电影的种类和花样也日益繁多。沉寂已久的内地科幻也不安分的悸动起来,但这个时期已经成为市场说一不二的天下,科幻题材的电影依旧没有出现,只是我们在某些电影中见到了久违的科幻元素,也只如蜻蜓点水一般。比如著名“大片”《无极》中就出现了时空穿越的情节,《爱情呼叫转移》系列干脆可称其为荒诞片。不过这些电影中的科幻元素实在不值一提,只是一个情节发展的工具,说他们是科幻片,恐怕会招致白眼一片。不过,2007年的一部《宝葫芦的秘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电影与之前的《霹雳贝贝》等类似,想象力不着边际,童话味道居多,算是具有童话品质的科幻片,这部改编自老牌故事书的电影在新世纪内地科幻电影领域中算是插入一脚。
香港篇
“东方明珠”香港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电影发展历史由来已久,电影的数量以及类型丰富多彩,风格自成一派,港片也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一道亮丽而又独特的风景线。不过香港电影大多数被功夫片、喜剧片、神怪片所瓜分,而使得香港科幻片在港片中是凤毛麟角,惨淡经营。不过我们敬业的香港电影工作者们却一直没有放弃拍摄港式科幻片的念头,在不同时期里,香港科幻片在数量众多的本土电影中总能发现一点蛛丝马迹。
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靠着自身的优势蓬勃发展,电影中均带有那种浓厚东方特色,同样不例外的还有科幻片。作为港片中的异类,香港科幻片与内地区别显而易见。这些电影不是纯粹的科幻,也没有那种寓意深刻的现实意义,香港科幻片不分时间、不分类型,均共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为东方特色的娱乐电影。凡是香港制造的科幻片,其中必定或多或少的包含有武打、枪战、搞笑等多种港片元素,而本身所拥有的科幻元素反而被喧宾夺主。其实除了这些港式味道,香港科幻片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外星人、穿越时空、特异功能是香港科幻电影中最常见的手段,而在这些手段的背后,更是融入了神怪、玄学、因果报应等东方传统文化,最终这些港式和东方文化汇聚一堂的科幻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东西方结合的混血儿,夸张失实的情节和眼花缭乱的场景把电影打造为一部大炖菜,花样百出般好看但也有些华而不实。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香港就开始的科幻片的尝试。1959年的《两傻大闹太空》算是香港第一部科幻电影,尽管剧情无从考究,但本片拍摄于美国人征服月球10年前,其超前的意识和科学头脑令人佩服。到了60年代,港式科幻在初啼之后开始若隐若现的出现在部分电影中,但这些电影大多是标榜神怪趣味的主题而捎带有点科幻情趣。比如电影《夜光杯》中主人公大发借助杯仙姐姐大发神威的故事实际上脱胎于《天方夜谭》中的阿拉丁神灯。而1960年的《十兄弟怒海除魔》依然是借助科幻的题材将神怪片发扬光大,片中简陋特技下场景以及海底怪物虽说惨不忍睹,但无边的想象力和创作意图为香港的道具电影提供了借鉴和榜样。其实在上世纪5、60年代中港式科幻充其量算是吃完螃蟹还不知道有没有毒的人,但也就是这个时期的科幻元素的崭露头角为日后香港科幻片的发展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到了70年代,科幻片的仍作为异类出现在各类电影中,不过此时的科幻电影相比于前期成熟许多,并且真正具备了科幻片的含义,这个时期的科幻电影大多是一些效仿国外之作,创新程度不高,将国外的完成品直接照搬过来并加入中国元素从而洋为中用,焕然一新(这个风气在当时弥漫了整个香港电影,而日后港片对国外电影的跟风和仿照也成为香港电影比较流行的手段)。比如1976年的《关羽大战外星人》便是临摹日本特摄片而来,而1975年由邵氏出品,李修贤主演的《中国超人》不用说大家也会知道片子是画的哪个葫芦。
80年代前期,香港科幻片开始的展露自己的头脚,此时的港式科幻片虽说数量还是没有上去,但从投资与卡司方面已经逐渐的向主流电影靠拢,并具备了很高的娱乐价值,可惜作为另类电影出现的香港科幻片受众面还是偏小,并且质量良莠不齐。1983年由嘉禾出品的《星际钝胎》就是一部效仿《星球大战》的科幻大片,本片耗资不菲,并从日本请来特技专家帮助拍摄,首度引入“前景放映”特技去拍摄飞碟降落,又以动画特技制作与外星人斗剑时死光剑上碰撞的火花。可惜剧本的质素太差,票房和评论均遇上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相反一些小成本的科幻片反倒初露锋芒,1982年黄志强执导的《打擂台》便是一部创意奇高的后现代主义科幻片,1986年的《两公婆八条心》也将科幻趣味伸展至人类传宗接代的严肃主题,在以娱乐为主的港片中颇为罕见。
在80年代后期,一直以非主流的电影面世的香港科幻片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改编自倪匡小说的《卫斯理》系列电影正式的将香港科幻片领入到主流电影的行列。这些电影每部均制作精良、场面宏大、众星云集,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结合可靠的科学理论,并且在其中融入了极具东方特色的玄学与风水学,上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堪称中国版《夺宝奇兵》。至此以后直至90年代,香港科幻片的发展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这个时期是香港科幻电影的最为火热的一段时期,在此期间大量科幻片或者是有点科幻情节的电影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招牌,其中大部份作品还是对国外作品的临摹效仿,包括照搬日本漫画的cult科幻片《力王》,根据《机器战警》改编的《铁甲无敌玛利亚》等,这些电影虽创新不足,但娱乐性与趣味性也在自身特色的催化下有一定提升。
看到了影迷们对科幻电影的好奇与新鲜,许多电影也在其中或多或少的加入一点科幻元素来作为卖点,比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中的时空穿越,《百变星君》中的人体改造,但这些电影都不能算是纯粹的科幻片,只能说它们是具有科幻情节的电影。90年代的港式科幻片大多注重娱乐性与趣味性,比如王晶的《超级学校霸王》,从头至尾充满了科幻味道,但骨子来还是一部夸张搞笑的无厘头电影。此外还有1995年由陈嘉上执导,刘德华主演的《天地雄心》,片中借助半科幻的方式阐述了一个末世寓言传说;而1997年的《戆星先生》同样也是一部具备科幻因素的无厘头喜剧。
到了新世纪,香港电影在一片大好形势下迅速衰败,出品的电影数量逐年下降,同样走向没落的还有科幻片。在世纪初,稍有一定数量的科幻片借助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希望打出一片天下,比如《拳神》、《卫斯理蓝血人》等片,场面和特效均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但是这些电影都是纯粹靠着场面和特效混饭,剧情弱者,人物白痴,没有在固有元素里找到提升的空间,最终成为沦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香港科幻片伴随着香港电影走向了没落。几年中也只有一部《长江七号》算是一部科幻电影,题材重新回到了外星人的身上,以童话般的方式大讲亲情,赚走了不少人的眼泪,但谁又会在这部电影里去挖掘其科幻内涵呢?
影视特效
在影视中,人工制造出来的假象和幻觉,被称为影视特效(也被称为特技效果)。电影摄制者利用它们来避免让演员处于危险的境地、减少电影的制作成本,或者理由更简单,只是利用它们来让电影更扣人心弦。
微型模型:人、妖怪、建筑物以及交通工具的模型都被用来制作电影特效。当模型必须被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来移动它们:用手、机械,或者电来使它们移动。运用手工来移动它们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模型在银幕上一秒种内的活动,至少需要有24个动作。
影视特效做为电影产业中或不可缺的元素之一,为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影电视作品中为什么要出现特效?
1影视作品的内容及片中生物/场景有的完全是虚构的,在现实中不存在,比如说怪物,以及特定星球等。既然不存在,但是需要在影视中呈现出来,所以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创造和解决。
2现实在可以存在,但是不可能做出某种特定效果,同样也需要特效来解决。比如说,某人从三十层楼跳下来,现实中不可能让演员这么做,这就需要电脑合成。另外就是现实中完全可以呈现,但由于成本太高或效果不好,就必须用特效来解决。比如战争片中常见的飞机爆炸等。
在当前的电影制作流程中,从分镜头剧本开始,特效的思想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影视特效改变了原有传统的电影制作的流程和方式。剧本策划时,叙事的安排中,影视特效让创作者跳出了传统的线性的思维模式,完全打破了时空的概念,因此一些局限于拍摄技术的画面可以被实现了,创作者放开了手脚,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在传统的剧本、分镜头剧本以外,影视特效还需要自己的特效剧本。
前期拍摄时,除了实地拍摄外,搭景、蓝幕、模型、数字天光画等镜头越来越多。为了满足抠像的要求,演员被要求在蓝幕的摄影棚内拍摄,因为在蓝幕棚内,没有场景,全靠演员想象,还要求表演的情绪动作与合成的画面中场景相符合,这无疑是对演员经历和表演功底的一个挑战。
而且对照明、道具的要求与传统的拍摄的要求不一样:灯光人员要结合将要合成的背景光线、环境变化包括风雨雷电,设计摄影棚内的灯光,道具的某些部分也会隐藏在蓝布中,在制作中也需要和要合成的道具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对置景和道具人员的要求并不仅仅是做一些实物的模型了,而是要在计算机中画出所需场景和道具,以便后期合成使用。
前期工作完成后,后期合成处理,完全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原有的遮片、叠影等传统方式的特效方法被计算机软件的某些功能所取代。
特效常用软件
1、Houdini
特效方面非常强大的软件。许多电影特效都是由它完成:指环王中“甘道夫”放的那些“魔法礼花”还有“水马”冲垮“戒灵”的场面,后天中的龙卷风。
2、Illusion
Avid公司的Illusion是集电影特技、合成、绘画和变形软件于一身的合成软件。它是基于SGI全系列平台非压缩数字非线性后期编辑及特技制作系统,具有高效率的制作环境、制作质量和集成化的功能模块。
3、Inferno
运行于SGI超级工作站上的Inferno*系统是一个多次获奖的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影视特技效果制作系统,从《侏罗纪公园》
、《失落的世界》、《龙卷风》、《独立日》、《天地大冲撞》、《星河战队》、《哥斯拉》、《木乃伊》到电影历史上最成功的影片《泰坦尼克号》4、Alias|Wavefront
软件的前身是Alias,该系统最初由加拿大多伦多的Alias公司开发,主要运行于各类SGI图形工作站和IBMR60000系列的图形工作站上,该系统的产品分为许多等级,从低至高依次为:Designer、Animator、PowerAnimator、Studio和AutoStudio。
5、Softimage
1986年,计算机动画电影“TonydePeltrie”的导演之一DanielLanglois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创建了Softimage公司,并于1988年推出了Softimage3D动画软件。Softimage3D系统支持很多领域的应用,如影视制作、产品和工业设计、建筑和科学计算可视化等。
6、DigitalFusion/MayaFusion:
由加拿大Eyeon公司开发的基于PC平台的专业合成软件。这个软件是目前PC平台上最好的合成软件之一。而与Maya联手,更使它如虎添翼。它可以和Maya等三维软件密切协作,在二维环境中修改三维物体的材质、纹理、灯光等性质。MayaFusion对素材的分辨率没有规定,用户可以在任意分辨率的画面上工作,并把它们合成在一起。在《乌龙博士》、《精灵鼠小弟》、《世纪风暴》、《极度深寒》等大量特技影片中承担了合成任务。
7、Edit/Effect/Paint
DiscreetLogic公司在PC平台上推出的系列软件,其中,Edit是专业的非线性编辑软件,Effect则是基于层的合成软件,用户可以为各层画面设置运动,进行较色、抠像、跟踪等操作,也可以设置灯光。Effect的一大优点在于可以直接利用为AdobeAfterEffect设计的种类滤镜,大大地补充了Effect的功能。
8、FinalCutPro是一个复杂的视频编辑程序由苹果制成。这是苹果电脑使用的多媒体新闻编辑软件的选择,是媲美Adobe的Premiere视频编辑程序。FinalCutPro中并不能使一个Windows版本。
9、AdobePremiere软件介绍
AdobePremiere是一款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由Adobe公司推出。有较好的兼容性,且可以与adobe公司推出的其他软件相互协作。
10。Avid(爱维德)技术公司提供从节目制作、管理到播出的全方位数字媒体解决方案。作为业界公认的专业化数字化标准,Avid可以为媒体制作方面的专业人提供从视频、音频、电影动画、特技到流媒体制作等多方面世界领先的技术手段,Avid的产品可用于电视制作、新闻制作、商业广告、音乐节目和CD,以及企业宣传节目和大部分的影片制作,这使得Avid成为全球领先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制造企业。如今,基于其曾屡获如奥斯卡、格莱美、艾美奖等殊荣的技术基础,Avid又拓展了其在数码媒体的共享存储及传播领域的应用。
在管理现今日益丰富的动态媒体方面,Avid提供强大的服务器、网络、媒体工具,以便于国内外用户搜索文件、共享媒体、合作开发新产品。Avid的解决方案可使用户轻松实现媒体传播,无论是通过无线、电缆、卫星还是英特网,均可实现。Avid与众不同的端对端解决方案可集媒体创作、管理及发布于一身。公司总部设在美国玛萨诸塞州的Tewksbury。
软件套装包括:
《非线性影片与视频剪辑》AvidMediaComposer
《Avid电影和视频制作》AvidStudioToolkit
《AvidLiquidv7。0SP2build3210》
《AVID视频编辑专业高清版》AVIDXPRESSPROHD
《AVIDFX字幕系统》AVIDFX
《AvidSoftImage|XSIv4。2Behavior》
《CG数字资产管理》AvidAlienbrainStudio
11、5DCyborg有先进的工作流程、界面*作模式及高速运算能力;能对不同的解析度、位深度及帧速率的影像进行合成编辑,甚至2K解析度的影像也能进行实时播放。5DCyborg可应用于电影、标准清晰度影像(SD)及高清晰度(HD)影像的合成制作,能大大提高后期制作的工作效率。它不仅有基本的色彩修正、抠像、追踪、彩笔、时间线、变形等功能外,还有超过200种的特技效果。
12。Shake
Shake被称为最有前途的特效合成软件,他的功能强大,同时还有许多自己的特色。该软件现已被苹果公司收购,PC版到2。51。MAC版LX版到3。00。
同DigitalFusion/MAYAFusion一样采用面向流程的操作方式,提供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校色、扣像、跟踪、通道处理等工具。
13、Combustion
Combustion是Discreet基于其NT平台上的Effect和Paint经过大量的改进产生的。它具有极为强大的特效合成和创作能力。一问世就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并且制作出大量精彩的影片。Combushon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完善的设计方案:包括动画、合成和创造具有想象力的图像。它可以在无损状态下进行工作,在画笔和合成环境中完成阜杂的效果。
14、Commotion
Commotion是由Pinnacle公司出品的——套基于PC和MAC平台的特效合成软件。Commotion在国内的用户较少。但是,这并不表明其功能不强。正相反,Commotion拥有极其出色的性能。同时,由于Pinnacle公司是一家硬件板卡设计公司,所以,其硬件支持能力也极强。Commotion与AfterEffects极其相似。同时,它具有非常强大的绘图功能。可以定制多种多样的笔触,并且能够记录笔触动画。这又使它非常类似于Photoshop和Illustrator。曾经有人戏称,CommotioniSababyOfAfterEffectsandPhotoshop。Commotion除了其强大的绘图功能外,运动追踪也非常强大。同时,它的特效功能也不逊于其他特效合成软件。它人性化的操作界面,也使其非常容易上手。总体说来,这是—款在各方面都做的中规中矩的软件,最新版4。1。
除了上面讲到的特性合成软件中,还有许多出色的软件,比如AliasWavefront的Composer、Medialllusion、Quentel的Henry和Domino、SoftlmageDS等等,我们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大家如果掌握了—两种合成软件的具体使用就会发现,所有这些软件都是实现这些原理的具体手段,从本质上讲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界面形式、操作方式等有很大不同而已。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再学习其他合成软件,就会易如反掌了。最后要讲的是,对一个特效合成师来说,软件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对镜头的把握、对影片的感觉则是更为重要的。在掌握了一种特效合成软件的同时,要多进行观察,学习软件以外的知识,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影片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个出色的特效合成师。
3微型模型
编辑
人、妖怪、建筑物,以及交通工具的模型都被用来制作电影特效。当模型必须被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来移动它们:用手、机械,或者电来使它们移动。运用手工来移动它们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模型在银幕上一秒种内的活动,至少需要有24个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