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幻觉:谁在捉弄我们的大脑?全文阅读 > 第1章 引言

第1章 引言


  16世纪早期,“幻觉”(hallucination)一词作为精神恍惚的代名词被首次提及。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精神病专家简-艾提纳·多米尼克·埃斯基罗尔(Jean-étienne Dominique Esquirol)赋予它现在的含义之前,我们把它当成“灵异现象”(apparitions)。很难在幻觉、错觉和幻想间做出清晰的界定,因此对幻觉的定义也多种多样。简·德克·布洛姆(Jan Dirk Blom)就在他的百科全书《幻觉字典》(A Dictionary of Hallucinations)中收集了过去两个世纪以来不同学者给出的数十种定义。

  幻觉通常被定义为在没有外界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即看见或听见不存在的东西。

  知觉是可以延伸和分享的:例如,可能你和我一致认为那儿有一棵树;但如果我说“我看见那儿有一棵树”,你却没看见,你就会把我所谓的“树”当成幻觉。幻觉就是在我的大脑或心理编造出来而你和其他人都感觉不到的东西。

  然而,对于有幻觉的人来说,幻觉似乎是确凿无疑的,它们从被投射到外部世界开始在各个方面模仿知觉。幻觉就在那儿,它在你的外部世界,而你内心的意象则只是停留在大脑的“想象空间”里。

  幻觉往往会让人心惊胆战。有时候是因为它的内容,比如屋子中间趴着一只巨型蜘蛛或者站着一个6英寸(大约15厘米)高的小矮人;但更根本的在于它没有旁证,没有其他人如你所见,你惊讶地意识到大蜘蛛或小矮人一定只存在于你的大脑里。

  当一张朋友的脸或者埃菲尔铁塔在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时候,这些普通的表象停留在你的大脑里。它们不像幻觉那样投射于外部空间,并且缺乏知觉对象的细节特征。你积极地创造这种自发的表象并且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它们。相反,面对幻觉你是被动和无助的,它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碰巧遇到你,自得其乐地出现和消失,根本不在乎你。

  还有另外一种幻觉,有时被称作“伪幻觉”(pseudo-hallucination),这种幻觉并不展现在外部空间而是保留在人的大脑里。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闭上眼睛的临睡前状态。但这种内在的幻觉具有幻觉的全部特征——不由自主地出现、不受控制地存在;可能还有不同于正常视觉成像的颜色和细节或稀奇古怪的形状和变化,让人不可思议。这种虽然存在于体内但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幻觉表明,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分别负责幻觉的形成和把它们投射到外部的感性世界。

  幻觉和错觉、幻想有共同的地方。如果,我盯着某张脸只看到一半,这是错觉。这种情境在复杂的幻觉中就显得不那么容易理解。比如,我看着站在我面前的人,不是一个身影,而是五个,这种“视物显多症”(polyopia)是错觉还是幻觉?如果,我看到有人在房间里从左走到右,然后他们一直这样走来走去,这种重复(“视象存留”,palinopsia)是知觉偏差还是幻觉,或者两种兼而有之?鉴于幻觉是无中生有,在我们谈及此类由人的出现引发的现象时,倾向于把它当作“错觉”或“幻象”。

  我的很多病人既有真正的幻觉又有复杂的错觉,有时候真的很难进行甄别。

  虽然,幻觉可能和人类的大脑一样老(我们不知道是否其他动物也有这种经历),但我们对它的认知也是在最近几十年才有了飞速提升。这些新知识主要来源于我们在幻觉过程中进行的人脑成像、脑电波监测和新陈代谢的测定。这些技术加上对需要手术治疗的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的植入式电极研究,使我们得以界定大脑区域和不同幻觉相关联的部分。例如,右侧颞叶皮层通常参与面孔识别,它的异常兴奋可能产生脸部幻觉。相对应的左脑梭状回视觉字形区负责阅读,非正常的刺激,可能产生对读物或乐谱的幻觉。

  肯定有人想知道是否幻觉一直在我们的精神系统和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难道在偏头痛发作和其他健康状况下出现的几何图形奠定了土著艺术的基调?难道常见的视物显小幻觉症创作了民间传说中的神灵妖怪?难道由恶魔缠绕的梦魇组成的可怕幻觉使我们对魔鬼、巫师和邪恶的外星人有了概念?难道是像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2]那样的“狂喜”给了我们灵性?难道游离的状态证实了人是可以灵魂出窍的?难道空灵的幻觉一直在支持人们对鬼神的信仰?为什么我们熟悉的每一个文明在追求生命的辉煌时,无不首先想到寻求和利用迷幻药?

  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1845年,亚历山大·布赖尔·德·伯斯倪昂特(Alexandre Brierre de Boisniont)在第一部系统阐述这个主题的医学著作里,以“幻觉与心理、历史、道德和宗教的关系”为题的一章中探究了这些想法。虽然它最初被当作神经科的特殊病例,但时间拓展和加深了我们对其饱含文化重要性的理解。

  我不会过多地提及广袤迷人的梦境,因为有人会认为它是幻觉的一种。相反,我要讨论的是幻觉如梦的特征和在某些突然发作中感受的似梦的状态。

  精神分裂患者常见的幻觉需要单独考虑,独立成书,因为不能把他们从经常剧烈变动的内心生活和所处的精神分裂症环境中分离出来。我真正涉及的幻觉是发生在器质性精神病患者身上,这种暂时的精神病有时和谵妄、癫痫、吸食毒品以及某些病症有关。

  幻觉通常被当作发疯的预兆或者大脑可怕病变的预警。但大多数幻觉没有这么负面的含义。虽然如此,患者还是不愿意承认他们有幻觉,害怕外人,包括他们的医生以为他们会神志失常。幻觉总是和耻辱连在一起。这本书中涉及的很多人都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希望他们的故事能消除有关幻觉这个话题种种、有时甚至是残忍的误解。

  幻觉现象学不但指出大脑体系和机制参与了幻觉的产生,而且对大脑的运转提供了无法替代的认识。但我论述幻觉中机制和神经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联时,更关注的是尽心体会病人和笔友的感受,以及幻觉对他们自身的影响,因为幻觉的力量只能以第一人称加以感受。所以我希望这本书成为一部幻觉的自然史或者文献集。

  我一直很幸运地在行医和与读者的交流中遇到了无数愿意与我分享亲身经历的人(我把这种交流当作我职业的某种延伸)。不管他们的故事是否被直接引用,他们都是这本书的功臣。

  本书中一些章节按照医学分类编排:如失明、感觉剥夺、嗜睡等等;其他章节按照症状分类:如听见的事、闻到的物等等;但这里有很多重叠和互相关联的内容,任何一种特定模式的幻觉都有可能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在这里,我希望选取的病例能让读者感受到幻觉经历的无限空间和变幻莫测。

  [1]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威廉·杰姆1890年《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中所述:“幻觉完全是意识的绝妙体现,感觉好像有个东西历历在目,但是恰巧那东西没在。就这么简单。”

  [2]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国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国文学的深度”。1846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穷人》。小说一出版,即轰动文坛,受到读者的普遍赞扬。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称之为“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之后,他又先后写出了《双重人格》、《女房东》、《白夜》和《脆弱的心》等几个中篇小说,以及其代表作《罪与罚》。——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