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推理 > 黄金城全文阅读 > 古镇风情(一)

古镇风情(一)


五月二日,天气晴。虽下了一夜的细雨,但一大早太阳就出来了,空气中夹带一股清新的气味。

胡浩天等人起得很晚,吃完早饭已是八时二十分,面包车缓缓驶出宾馆的大门,顺着灰色水泥路向东开去…

太平沟在萝北县城西北部,出城三公里再向北拐。太平沟原名叫四道沟,广大山区沟谷中具有丰富的砂金矿床,采金史早在唐宋就有详实的史录,到咸丰后期,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为了鼓励黑龙江淘金业的发展,于1864年把关内俘虏的大批太平军、捻军官兵流放到太平沟监督淘金,流放到这里的太平军为了怀念太平天国,同时也希冀在这里太平吉祥,所以将其改称为太平沟,地处太平沟的观音山金厂产金量,占当时清北满金矿总局总产金量的百分之五十七,为当时第一大矿,光淘金工人就有两万多人,每年向朝廷进贡的黄金超万两,做为宫廷皇后、宫女等胭脂费用,慈禧太后赞赏地将太平沟御封为胭脂沟,时任当时金厂督办的袁大化也因此倍受恩宠,赏二品顶带花翎,出任新疆巡抚…传说袁大化在离开观音山金厂赴任之前,因内心不满清王朝的穷奢极欲般挥霍,把制作好的一大批金条偷偷埋在了太平沟的观音山上,山上被留做洞门的是一棵古松,它在每年五月中的四、五日子夜悄然而开,开启时间前后不过半分钟。

做为司机的栗志有股快感,不仅因为面包车是新车,而且它的性能也不错,悄然而自如。朱沂雯从窗外扭过头,向后捋捋随风飘逸的长发问道:“胡总,日程是怎么安排的?”

坐在第二排的胡浩天向上直直腰:“今早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中午能到达太平沟乡,在那吃午饭,下午参观兴东道台府、程公德政碑、鱼王庙,晚上在乡里住宿,明天去太平沟。”

商诗崎不解:“怎么,太平沟乡与太平沟还不是一个地方啊?!”胡浩天抬起左手放在丽莎的脖后:“这两地离得非常远,从太平乡到太平沟比萝北县城到太平沟乡还远不少。”丽莎一把推开绕过来的胳膊:“你啊,别把我们给卖了就行!”

“不能!随胡总出门,安全还是有保障的。”朱沂雯瞟了武泽龙一眼,神色还沉浸在昨天下午的情景中,而坐在最后一排的武泽龙,似未听到说什么,带着墨镜的眼睛一直在望着窗外。

七、八分钟后,车子前方出现一处岔口,栗志向左一转方向盘,从灰色水泥路上转入一条沙石路,路面上几乎没有行人及车辆,面包车快速地行驶着,车轮下发出沙沙声响…村庄和平原越来越少,慢慢的路两旁的树木开始多起来,不远处出现了连绵不断的山脉,汽车在崎岖的山路时起时伏,由右车窗吹进的风里却有着丝丝的凉意,朱沂雯关上车窗,打了个冷战,纳闷地说:“怎么有点冷啊。”

胡浩天向外望过去,说:“咱们的右边不远就是黑龙江,现在,咱们是沿着江边行走。”…“沂雯,这跟由威海到烟台进烟台市区时一样,只不过那是大海,这是江。”毛贞堂似对昨天的醉态存在着几丝不好意思,说话时,把眼睛放在了另处。的确,往前不远,便看到与车同行的大江,江水平缓而明净,宛若处子…大家打开车窗,王一夫从包中拿出了相机。

栗志回过头:“胡总,停车吗?”胡浩天摆摆手:“不,看看就行。”

左边是蜿蜒的山脉,脚下为黄色洁净的沙石,右靠奔泻不止的大江,这份山水着实令人流连…走了大约半公里的路程,车又钻入茫茫丛林之中…时而也会再一次见到大江,而车始终是逆江而行…三小时后,前方出现一个小镇,镇口有一处城门,随着距离的拉近,其全貌便清晰地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风格建筑,在门柱上方横匾额上书写着“东方金城”,背面写着“兴东要塞”八个大字,进古城门不远,见路旁立有一块高一米、宽一米五左右的水泥牌匾,上写兴东村三个红色大字,胡浩天放下地图,直身向外望去,长呼口气:“到太平沟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