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玄幻 > 黄河古道:鼋、蛟、铁头龙王等水怪资料曝光全文阅读 > 第51章:河兵

第51章:河兵


河兵是什么,你们估计都不知道。


河兵是一个奇怪的兵种。


在大清国,军服胸前都印着字,有的印着“勇”,有的印着“兵”,这些字代表了兵种不同。兵是正规军,勇是临时招募的民兵,曾国藩的湘军、团练等印的都是“勇”字。河兵的军装上印了个“河”字,这是一个独立且古怪的军营系统。


河兵属绿营系统,粮饷为乾隆帝特批,按“战二守八”(战银每月一两五钱,守银每月一两)的比例分配,河兵可“由守拔战”而升迁,如因公遇难也可按军功条例抚恤。


可以说,河兵待遇是很好的了,但是少有人去。


不仅少有人去,就算有人被强行抓丁,征调成河兵了,也要千方百计跑掉。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康熙三十七年(1699),河兵人数为2000名,三年后只剩下不到800人了,跑掉死掉了一半多。后来实在不行了,又在嘉庆七年(1803),紧急从天津和宣化调拨400人凑数。


按说当兵吃粮,扛枪打仗,有什么要跑的,关键是河兵的工作性质不一样。


别的兵种是和流寇、盗贼、外夷打交道,河兵和什么打交道?


和黄河。


确切地说,是和黄河中的邪乎物件。


不仅是黄河,就连治理黄河的衙门,都里外透着诡异。


就说咱们黄委会吧,在解放前,黄委会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严禁说“决口”、“泡汤”、“漏水”等字眼,在公文、信件中,也是极力避免出现这些字眼。


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那时候都是手抄公文,抄写公文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将公文中“口”字尽量写小,越小越好,且要将字的四面封死,不能留豁口,若留了口子,那黄河口就堵不严实了!


如果哪个人手一抖,不幸将“口”字写大了,又凑巧没封住口,那么轻者被大骂一顿,重者就直接打发他走人了。


这是黄委会一个流传了几十年的禁忌。


据说,这个规矩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


最恪守这个规矩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还有一个,就是孔圣人八房的后代孔祥荣,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当时四大家族孔家孔祥熙的堂哥。


袁世凯于光绪二十七年(1902)任山东河道府,对河务“赤心任事”,“为国立劳”,笃信黄河神秘风俗。


孔祥荣主政黄委会时,正值军阀混战,河务废弛,黄河水患不断。这个孔圣人的后代,大官僚的堂兄,非常迷信黄河大王,他在堵口时,要将红布包裹了碗口大小的“镇海沙”亲自抛到黄河中,还在工地上修建了大王米庙,供奉了黄河中的大王和将军,在贯台堵口时,他又亲迎虎头将军,焚香祭奠黄河大王。不过你还别说,经他这样焚香祭拜之后,黄河水患大减,他也成了造福黄河两岸的孔圣人。


不仅黄委会如此,时任河南省主席的刘峙更以躬身护送黄河大王入水(被收录进上海书店1992年版的《中州轶闻》中)。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说刘峙是个愚蠢且迷信的贪官。


但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