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直嘲笑他头发短,见识更短,要是咱们能挖出来一个大宝贝,那肯定要献给国家,到时候大红花一戴,往大街上一走,那还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我们这次去的地方,地名很古,叫做芈。
当地人说,这“芈”字本为楚国国姓,他们这一支的祖先本为楚国贵族,被御赐了国姓,后来这姓演变成了“姜”、“熊”、“景”等姓,这里的原住民也多为这几个姓氏。
芈地颇有古风,好烈酒,轻文尚武,这里的孩子少有读书的,长到十几岁就要提着四色礼物去拜师练武。我们去的时候,就看见满地黄土,一队队孩子手持柳木棍,在那捉队厮杀。
黄晓丽给我们介绍着,老黄河边多是这样的环境,黄河改道后,虽然连年水患没有了,却留下了风沙、盐碱、涝灾,背河洼地,被称为“老碱窝”。“老碱窝”碱性级大,什么作物都不生长,在解放前,经常会出现黄河边整个村子集体出去逃荒讨饭。
我们先去了黄河古道。黄河边上,一溜高高低低的古坝延绵至远方,那个古坝有五六米高,上面光溜溜的,一根草也没长。
猴子说:“嘿,这土坝真是奇怪了,怎么不长草?”
黄晓丽说,这条古道筑堤时,先用大砂锅将筑堤的土炒“熟”了,然后六寸沙土夯砸成一皮,一共夯了几十层皮,所以才会寸草不生,那么多年也不会倒。
我也不由称赞着,说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是高,不服气都不行!
黄晓丽回过头来,对我嫣然一笑,转身走了。
我们去找了当地的生产队长,生产队长拍着胸脯保证,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广大农民就是靠党的领导,既然领导们发话了,我们保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没几天,各大队就抽调了一批人,扛着铁锨锄头在河滩上建起了工棚,工棚很简单,在一块高地挖个半米多深的坑,里面铺上稻草,上面搭上三角架,盖上苇席和油毡,每个工棚里点盏昏暗的马灯,外面留一条小过道,人可以弯着腰走过去。
------------------------------------------------------------------
作者旧文:《鱼:揭秘封尘了80年的军方档案》
地址:http://bookapp.book.qq.com/origin/workintro/694/work_2279094.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