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社会上,会说恭维话的人,肯定比较受欢迎,办事儿顺利也顺理成章了。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恭维话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
因为,爱听恭维话是人的天性,虚荣心是人性的弱点。当你听到对方的吹捧和赞扬时,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然也就会高高兴兴地听从对方的建议。
相信谁都有买衣服的经历,你在试衣时,肯定会受到店主的恭维:
"啊!真漂亮!穿起来非常合身,朴素、大方、有风度。你比以前年轻了好几岁。"
本来你是不想买那件衣服的,却买回来了。
第二天,你神气起来,可是穿了不到两小时,衣服就开线了。此时,你才知道,是商家的恭维使你上了当。
要想在办事儿时求人顺利,首先就要澄清自我的主观意识,尽快地养成随时都能恭维别人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恭维别人已经变成你的习惯时,你的办事能力就会相应提高。
厚黑捧人法要求必须掌握会说恭维的话这一条。会说话同办事儿是相辅相成的。话说得好听,说得到位,对方就易于接受你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否则即便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会容易办砸,所以要学会说恭维的话,就必须学会顺情说好话。顺情说好话一般叫做赞美或者颂扬,要想把事情办成功,总得拣对方爱听的话说,才有利于解决事情。所以,厚黑捧人求人之前,必须学会说赞美的话。
几乎任何人都爱好虚荣,其特点往往是在他们觉得做没有多大把握的事情时,极乐意看到自己在这些没什么把握的事情上表现不凡,获得别人的称赞。当你对他们这些没把握的事情中任何一桩加以颂扬时,都会发生你所期望的功效。
吉斯菲尔伯爵说:"每个人都有优越的地方,至少也有他们自以为优越的地方。在其自知优越的地方,他们固然喜爱。"
赞扬与欣赏对方的某个特点,意味着肯定这个特点。只要是优点或长处、对集体有利,你可毫无顾忌地表示你的赞美之情。对方也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成就以及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当受到称赞时,他的自尊心会得到满足,并对称赞者产生好感。你的聪明才智需要得到赏识,但在他面前故意显示自己,则不免有做作之嫌。对方会因此认为你是一个自大狂,恃才傲物,盛气凌人,而在心理上觉得难以相处,彼此间缺乏一种默契。
学会说恭维的话,当你求人时你将会感到其中的妙用。
2.对方喜欢什么你就做什么
厚黑求人术要求我们,就应该设法引起对方对这件事儿产生积极的兴趣,或者设法让对方感觉到办完这件事儿后会得到自己感兴趣的利益。
很显然,人们对什么事儿有兴趣或认为什么事儿有满意的回报,就会乐于对什么事儿投入感情,投入精力甚至投入金钱。
利用情趣诱惑法必须让对方感到自然愉悦,深信不疑,利用情趣或利益把对方吸引住时,对方才肯为你的事儿付出代价。要投其所好于点滴之间。
只有真正了解到了领导的兴趣爱好,才能使用好这一招,具体有如下一些绝技。
1.用兴趣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利用那些新颖的东西,与我们的经验接近,引起我们强烈的注意,引起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常常情不自禁、穷追不舍地要弄个明白,这时人们就会对你产生强烈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跟你"粘"在一起,再进一步,就可能被你牵着鼻子走了。
当我们很谨慎地根据他人的经验、兴趣,而设法接近他人时,除了拿出"新颖"的东西之外,还得掺和着一些别人"熟悉"的成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不但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还必须把握住他人的注意力而使他人折服。
2.吊人胃口,让对方感觉到希望的牵引
吊人胃口,也可以说是"利而诱之制人术",是"诱之以利,将欲与之,而先不与",让想要得到利益之人长期生活在隐隐约约的希望之中。这样,就会让这个抱着希望的人死心塌地地为你办事儿。
捧人求人法的秘诀是:首先,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刺激起对方的欲望,暗示只要能办成事,好事就在后头,并不时地给些甜头,让他相信你所说的并非空口大话,于是在不断的刺激下,他的欲望也就被挑了起来,这时就是你牵着他鼻子走的时候了。
因此,可以告诉办事儿的朋友,大可不必产生有求于人便感觉低人一等的被动消极想法,而应利用本身的资本去吸引对方,去打动对方,这才是办事儿的最高境界。各位办事儿的朋友都应朝这个目标努力。也许你会说:"我一无所有,没啥资本,叫我如何吸引他。"其实,资本全在自己开发,一无所有本身就是资本,你有一条宝贵的生命,有一个发达的大脑,有无牵无挂的潇洒,于是会根据那时那刻的种种条件找出一条最有效的办事儿方案,付诸行动,求人成功。
3.见机行事,获取好感
拍马屁得拍到点上,因此,对于想通过投其所好达到自己目的的人来说,机遇是非常重要的。和珅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第一声叫喊,便引起了乾隆帝的注意,正是由于他把握住了这瞬间的机遇,才能顺利地爬上了他梦寐以求的高位。
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彪炳史册,开创了大清帝国的全盛之世。但在其后期统治中,清帝国逐步走向衰落。在这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中,被人称为"乾隆朝第一权臣"的和珅之专权乱政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和珅,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统,和珅少年时贫穷而无所依恃,至乾隆中叶,还不过是八旗官学学生,只中过秀才。以这样的基础,和珅要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乾隆三十四年和珅却沾了祖上的光,开始摆脱困境。他的高祖尼雅哈那有军功,所以他在父亲死后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之爵。这一世爵给和珅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三等轻车都尉的岁俸为银160两,米180石,和珅有了这笔固定的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了。但这还不是主要的,这一世爵给和珅在政治上带来了更大的好处,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万岁爷的便捷之径。因为他的高祖是开国功臣,其后人就有可能随侍帝君,因此和珅袭三等轻车都尉不久,便于乾隆三十七年间任三等侍卫,其职责是协助侍卫处扈从皇帝。
乾隆四十年是和珅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和珅巧逢机缘,得见天颜,奏对称旨,甚中上意,从此便攀龙附凤,飞黄腾达。
一日,乾隆帝大驾将出,仓促间黄龙伞盖没有准备好,乾隆帝发了脾气,喝问道:"是谁之过?"皇帝发怒,非同小可,一时间,各官员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而和珅却用《论语》中句子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干脆。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质非凡,乾隆不仅更为惊异,叹道:"若辈中安得此解人!"问其出身,知是官学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毕竟乃读书人出身,这在侍卫中也属凤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视文化,尤重四书五经,对一些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生员,当然更加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珅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这和珅原本不学无术,可对四书五经倒稍能记忆,居然"奏对颇能称旨"。至此,和珅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总管仪仗,升为侍卫。从此和珅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便为和珅铺平了升迁之路。
耐人寻味的是,和珅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第一声叫喊,便是整人之语。仓促间一时未能找到黄龙伞盖,这本来是小事一桩,然而和珅却小题大做,以一副义正词严的架势指责起"典守者"来。"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一语双关,它不仅是对"典守者"的指控,也有自荐其能的含义。
4.对症下药,送上一顶最管用的"高帽子"
送高帽子不嫌多,但这只说对了一半。这样做是在进行一种人情铺垫,在为求人办事埋设伏笔,所以说才可能"终得马骑"。但是使用这一厚黑求人术还有一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即在关键时刻对症下药地送上一顶真正管用的"高帽子",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唐贞观八年剑南道巡查大使李大亮出巡,发现一个叫李义府的人才学出众,于是举荐其才,对策中第,补为门下典仪,由此,李义府便跻身于朝廷。在此期间,又得到黄门侍郎刘洎和侍御史马周的赏识,此二人又合力向唐太宗举荐。唐太宗召见他,令他当场以"咏鸟"为题,赋诗一首。李义府脱口吟道:"日里扬朝彩,琴中闻夜啼。上林如许树,愿借一枝栖。"李义府的《咏鸟》诗充分流露出他想做朝官的急切心情。唐太宗听后颇爱其才,便说:"与卿全树,何止一枝!"授予他监察御史,并侍晋王李治。晋王立为太子,他又被授予太子舍人。因其文采不凡,与太子司仪郎来济被时人并称为"来李"。李义府曾写《承华箴》上献,文中规劝太子:"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自正。"还说:"佞谀有类,邪巧多方,其萌不绝,其害必彰。"
看来,李义府正是一个厚黑大师,自己本就是一个佞邪之辈,却能大义凛然地发表一篇宏论,这正是在自己的"黑心"上蒙一层仁义道德的做法。太子将此箴上奏,太宗很欣赏,下诏赐予李义府帛四十匹,并令其参与撰写《晋书》。其实这是一种最高明的"捧",因为这里隐藏着这样一种逻辑:我是一个正人君子,主子非常敬重我这样的正人君子,那么,主子的德行修养自然也很高了。
太子李治继帝位,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后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李义府的青云直上,颇引起朝臣们的注意,特别是他由刘洎、马周举荐而来,又与许敬宗等相勾结,李义府的这番作为引起了长孙无忌的极大反感,长孙无忌便奏请高宗贬李义府到壁州做司马。诏令尚未下达,李义府已有所闻,急忙向中书舍人王德俭寻求应对的办法。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其貌不扬,诡计多端,善揣人意。他向李义府献计说:"武昭仪方有宠,上欲立为后,畏宰相议,未有以发之。君能建白,转祸于福也。"
于是,李义府马上行动,当王德俭在中书省值宿时,李义府代替王德俭值夜,立即上表高宗,谎称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众望所归,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高宗闻后正合心意,马上召见了李义府,不仅赐给他宝珠一斗,还将原来贬斥他到壁州的诏令停止不发,留居原职。武昭仪也秘密派人向他表示感谢。不久,李义府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输等人成为武昭仪的心腹。是年七月,李义府又超升为中书侍郎;十月,王皇后废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李义府又自中书侍郎拜为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并赐爵广平县男。
向皇上奏报"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众望所归",这顶"高帽子"送得正是时候,真是一条妙计得逞,立即青云直上。
5.哄好之后再求人
厚黑之士费尽心机与权贵拉近乎,最终目的还是求人办事,因此,捧好自己的"靠山"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开口提要求,要其出面为自己办事。
这也并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比如,任何一位领导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着下属的升降沉浮。作为一个下属,有时要调动工作,寻求高位,争取分房或者涨工资、评职称等,都难免要找领导来权衡解决和帮助办理。通常,人们更喜欢直接找领导开口谈自己要办的事情,特别是对尚无较深厚社会关系和丰富办事经验的青年人来说,直接找领导提出自己的要求、想法和愿望,似乎来得更便利、更切实和更痛快一些。
直接找领导办事有三大好处:一是能与领导直接对话,坦言自己的请求,或成或否,明白无误,掺不进水分,差不多当时即能洞察上级的意图;二是免去请第三者出面帮办之烦,其他人不会轻易谙知自己的"私心",有利于日后更好地维护自己的面子;三是通过与上司直接接触,有与领导建立友好关系的可能性。因为人只有通过接触才有可能滋生感情和建立关系,这对日后在工作上寻求较大的发展大有好处。
但是,复杂的社会生活告诉我们,事情有很多时候并不是这么简单的。直接找领导办事固然有些好处,但其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其一,事情办成了则好,办不成则难有回旋余地。领导当着你的面给否定了的事情,很少能再收回去,即使日后发现了自己否定得不很公允,但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面子,也常常不再改口了。其二,因为自己措辞不好,语言有失,给领导留下坏印象或一些把柄,则"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其三,因自己直接出面,未找中间人商量,也就很难获得参考性意见。不管想要办的事该不该去找某位领导,也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办事,而这很有可能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找领导办事,直接出面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尺度。在我们生活和交际范围内,领导就好比是一棵大树,只有善于利用这种关系,才能使我们找到天底下没有办不了的事,也没有不能办的事的感觉。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不分情况、不加考虑,不管大事小事都找领导去办。否则,不但让领导认为你太缺乏能力,而且真正遇到需要向领导张嘴的事时反而无法开口了。
有些人认为向领导要求利益,就肯定要与领导发生冲突,给领导找麻烦,影响两者的关系,也有人一心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只要被领导重用,什么都不敢提,结果往往也是一无所获。干好本职工作是分内的事,要求自己应该得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付出越多,成绩越大,应该得到的东西也就越多。只要你能干出成绩,即使向领导要求你应该得到的利益,他也会满心欢喜。如果你无所作为,无论在利益面前表现得多么"老实",领导也不会欣赏你。
求领导办事一定要看事情是不是直接涉及自身利益,如果是,则领导无论是从对你个人还是关心单位职工利益的角度,都认为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的事情领导愿办,也觉得名正言顺。比如,你爱人调动工作,你通过别的关系可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办成,如果你找单位领导办,领导觉得你重视他的地位,使他有了救世主的感觉,又可以因为单位职工解决困难而积累其晋升的资本。有时,这样的事你不找领导,领导甚至会产生你看不起他的想法。
找领导办事还要掌握好分寸,不要鸡毛蒜皮的事也找领导,如果事无巨细都去找,认为领导办事比你容易,这样,领导会觉得你这人缺乏办事能力。比如,你家里需要买一台冰箱,如果找领导去说一下,可能会便宜几百元钱,但这类的小事千万不要去找你的领导办,因为这类事显不出领导的办事能力,又贬低了自己,得不偿失。大事与小事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要随你的单位性质和领导的层次而定,懂得凡事有一个"度",是最起码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