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厚黑学活学活用全文阅读 > 第9章 为人处世厚黑学(8)

第9章 为人处世厚黑学(8)


  张裔刚辞别孙权走出宫廷的侧门,就很后悔在孙权面前没能装傻。于是立即动身上船,并以加倍的速度航行。而孙权也果然认定张裔是个难得的人才,怕他为蜀汉王朝效力,于自己更为不利,遂改变主意不想让他走了,不能为己所用,也不能让其成为自己的对手。立即派人来追,直追到吴蜀交界的地方,张裔已进入蜀国地界数十里了,追兵才无可奈何地回去了。看来,聪明人有些时候也要装装傻,装傻也是一种智慧,张裔起初没装傻,幸亏他及时意识到了,才得以逃出虎口。

  当然,厚黑处世之道中的"糊涂",是该糊涂时别明白,绝不是一味地"糊涂",而是掩盖真实企图的表演。

  在处世中,有时故意装糊涂确实能更好地解决一些问题,特别是夫妻之间有时对待一些问题,糊涂一些是比较好的,它能避免误会,而且能给双方一个充分地冷静下来考虑的时间,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尽量少地伤害夫妻感情。

  4.小糊涂,大精明

  《厚黑学》认为"小糊涂,大精明"无疑是成功的待人处世之道;假若相反的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那就错了,事情非搞砸不可。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待人处世中许多事情往往都坏在"较真"二字上。有些人对别人要求得过于严格以至近于苛刻,他们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一尘不染,事事随心,不允许有任何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符合自己的设想。一旦发现这种问题,他们就怒气冲天,大动肝火,怨天尤人,摆出一种势不两立的架势。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过于天真,过于理想化,过于清高。总觉得世界之上,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用这种天真的眼光去看社会,许多人往往会变得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我们说"水至清则无鱼",主要强调的是做人处世都不能太"认真",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未尝不可。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谈论的不是一般的清,而是"至清"。所谓"至清"者,一点杂质都没有,这岂不是异想天开?然而,现实中更多的人往往是大事糊涂,小事反而不糊涂,特别注意小事,斤斤计较,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偏要用显微镜去观察,用放大尺去丈量。普天之下,可以与言者,也就只有"我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并不是认为可以随波逐流,不讲原则,而是说,对于那些无关大局、枝枝蔓蔓的小事,不应当过于认真,而对那些事关重大、原则性的是非问题,切不可也随便套用这一原则。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都不拘细节,从而才能成就大事业。"这里的"不拘小节",就包括了该糊涂时别精明的待人处世之道。

  吕端是宋太宗年间的宰相,他书生出身,肚子里有不少墨水。虽然经历了五代末期的天下战乱,人情艰苦历练不少,但仍是满身读书人的呆气,似乎是个十足的糊涂宰相。有人为此说吕端糊涂,可宋太宗赵光义却偏偏认为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任命他为宰相。后来赵光义病重,宣政使王继恩害怕太子赵恒英明,做了皇帝以后会对他们这一党不利,于是串通了参知政事李昌龄、都指挥使李继熏等,密谋废掉太子,改立楚王为太子。此时,吕端到宫中看望赵光义,太宗快不行了,吕端发现太子却不在旁边,就怀疑事情有变,其中很可能有鬼,便在手板上写了"大渐"二字,让心腹拿着赶快去催太子尽快到赵光义身边来,这个"渐"字的意思就是告诉太子皇帝已经病危了,赶紧入宫侍候。等到赵光义死后,皇后让王继恩宣召吕端,商议立谁为皇帝。吕端听后知道事情不妙,他就让王继恩到书房去拿太宗临终前赐给他的亲笔遗诏,王继恩不知是计,一进书房便被吕端锁在房中。这时,吕端便飞快来到宫中。

  皇后说:"皇上去世,长子继位才合情理,现在该怎么办?"意思很明显,想立长子赵元祐。吕端立即反驳道:"先帝既立太子,就是不想让元祐继承王位,现在先帝刚刚驾崩,我们怎么就可以立即更改圣命呢?"皇后听了无话可说,心里只有认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吕端仍不放心,他要眼见为实,太子即位时,吕端在殿下站着不拜,请求把帘子挂起来,自己上殿看清楚,认出是原先的太子,然后才走下台阶,率领大臣们高呼万岁。

  吕端事先能明察阴谋,有所防范;事中能果断决策,出奇策击破奸主;事后又能眼见为实,不被现象迷惑,不仅明智,实在是功夫老到。在皇位继承的关键问题上,吕端的"小事糊涂,大事精明"体现得淋漓尽致。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批"封王"中最年轻的军事将领,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他同杨秀清、韦昌辉等同为洪秀全的重要辅臣。在天京事变中,他又支持洪秀全平定叛乱,成为洪秀全的首辅大臣。之后,洪秀全隐居深宫,将朝政全权委托给无能的洪氏兄弟,以牵制石达开,矛盾日益激化。

  从当时的情形看,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是诛洪自代,形势的发展需要石达开那样的新的领袖。但石达开尽管在战场上战无不胜,但他脸不厚,心不黑,不够果断,害怕落个"弑君"的骂名,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公元1857年6月2日,他选择率部出走,认为这样既可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进行从事推翻清朝的活动,又可以避开和洪秀全的矛盾。

  石达开率大军到安庆后,如果按照他原来"分而不裂"的初衷,本可以安庆作为根据地,向周围扩张,在鄂、皖、赣闯出一片天地来。安庆离南京不远,还可以互为声援,减轻清军对天京的压力,又不失去石达开原在天京军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石达开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石达开却没有这样去做,而是决心和洪秀全分道扬镳,彻底决裂,舍近而求远,去四川自立门户。

  石达开虽然拥有20万大军,英勇转战江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历时7年,表现了高度的坚忍性,但最后还是免不了一败涂地。

  公元1863年6月11日,石达开部被清军围困在利济堡,手下谋士献策决一死战,而军辅曾仕和则献诈降计,石达开接受了诈降。他想用自己一人之生命换取全军的安全,这又是他的决策失误,再次在大事上犯糊涂。当军中部属知道主帅"决降,多自溃败",已溃不成军了。此时,清军又采取措施,把石达开及其部属押送过河,把他和两千多解甲的将士分开。这一个举动,顿使石达开猛醒过来,他意识到诈降计拙,暗自悔恨。

  石达开被押过河后,"舍命全己军"的幻想已经彻底破灭。此后的表现倒也十分坚强,起先,清将骆秉章对他实行劝降,石达开严词以对,说:"吾来乞死,兼为士卒请命。"然而,已于事无补了。

  回顾石达开的失败,主要是其决策的错误,大事上犯了糊涂。其根源是他对分裂后的前途缺乏信心。因为太平天国能打仗的名将几乎都不响应石达开的出走。他邀英王、忠王一起行动都被拒绝;赖汉英、黄文全、林启容等战将也不愿跟着石达开出走。此外,石达开出走的目的不明确,政治上、军事上都没有魄力提出新的构想和谋略,只是消极地常年流动作战。他想用不分帜来表示他对天国的忠心,但他出走的实际行动却是十足的分裂。这种不分帜、不降清、不倒戈的"忠义"形象和他出走天京的实际行动大相径庭,这种拖泥带水、不伦不类的行动,决定了石达开走后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5.糊涂一点麻烦少

  郭子仪是唐肃宗时的老臣,平定安史之乱,抵抗吐蕃入侵,功勋显赫,成为复兴唐室的元勋。因此,唐代宗十分敬重他,并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为妻。这小两口都自恃有老子做后台,互相不服气,因此免不了口角。有一天,小两口因为一点小事拌起嘴来,郭暧看见妻子摆出一副公主的臭架子,根本没把他这个丈夫放在眼里,便愤愤不平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仗着你老子是皇上!实话告诉你吧,你老子的江山还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的,我父亲因为瞧不上皇帝的宝座,所以才没有当这个皇帝。"在封建时代,皇帝至高无上,任何人想当皇帝,都是大逆不道,就可能遭满门抄斩的大祸。公主听到郭暧竟敢口出狂言,感到一下子找到了出气的机会和把柄,马上回到宫中,向代宗汇报了丈夫刚才这番近似图谋造反的话。她满以为,父皇肯定会重惩郭暧,替自己出气。

  谁知,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汇报,却不动声色地说:"你还是个孩子,有许多事还不懂得。我告诉你吧: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也早就不是咱们李家所有了。"并且对女儿劝慰一番,叫她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话,乱扣"谋反"的大帽子,小两口要和和气气地过日子。在代宗的劝解下,公主消了气,乖乖地回到了郭家。

  郭子仪知道这件事后吓坏了,他觉得,小两口吵嘴不要紧,可儿子口出狂言,近似谋反,这着实令他恼火万分。郭子仪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并迅速到宫中面见皇上,要求皇上严厉惩治。可是,代宗却和颜悦色,一点儿也没有怪罪的意思,还劝慰说:"小两口吵嘴,话说得过分点,咱们当老人的不要太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嘛:"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们在闺房里讲的话,怎好当起真来?咱们做老人的听了,就把自己当成聋子和傻子,装作没听见就行了。"听到皇上亲家这番合情入理的话,郭子仪的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顿时感到轻松,一场有可能是天塌地陷的大祸化作芥蒂小事,郭子仪一家的感激自然不必说了。

  虽然如此,为了教训郭暧的胡说八道,回到家后,郭子仪还是将儿子重打了几十杖。

  小两口关起门吵架斗嘴,在气头上什么激烈的言辞都可能冒出来,如果句句较真,就将家无宁日。唐代宗用"老人应当装聋作哑"来对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讲了一句近似谋反的话而无限上纲,化灾祸为欢乐,使小两口言归于好。

  如果说唐代宗的糊涂比聪明好的话,那么战国时期的楚庄王,在爱妾被人调戏的情况下,竟然也能假装糊涂,不追究犯上者的罪,遮掩了这位风流将军的罪过,则更是厚黑处世的例子。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经过艰苦作战,平定了令尹斗越椒发动的叛乱之后,大摆酒宴,招待群臣,欢庆胜利,名曰"太平宴"。

  酒宴开始,庄王兴致很高,说:"我已六年没有击鼓欢乐了,今日平定奸臣作乱,破例大家欢乐一天,朝中文武官员,都来就宴共同畅饮。"于是,满朝文武,与庄王欢歌达旦。

  夜深之后,庄王仍然兴致不减,令人点起蜡烛,继续欢乐,并要宠妾许姬前来祝酒助兴。忽然一阵大风吹过,将灯烛吹灭。这时,有一人见许姬长得美貌,加之饮酒过度,难于自控,便趁烛灭之际,暗中拉住了许姬的衣袖。

  许姬大惊,左手奋力挣脱后,右手顺势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许姬取缨在手,连忙告诉庄王说,刚才敬酒时,有人趁烛灭欲行不轨,现在我把他帽子的系缨抓了下来,大王快命人点蜡烛,看看是哪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干的。

  谁知庄王听后,却对许姬说:"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要显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人呢?"不但不追究,反而命令左右正准备掌灯的人说:"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众卿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那我就要处罚他!"

  众人一听,齐声称好,等众人全都扯掉了系缨之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不声不响地把那个胆大妄为的人隐瞒了过去。

  散席之后,许姬仍然愤愤不平地问庄王:男女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况且我是大王您的人。您让我给诸臣敬酒,是对他们的恩典,有人竟敢当着您的面调戏我,就是对大王您的侮辱,您不但不查不问,反而替那小子打掩护,这怎么能肃上下之礼,正男女之别呢?庄王笑着说:"这你妇道人家就不懂了。你想想看,今天是我请百官来饮酒,大家从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带有几分醉意。酒醉出现狂态,不足为怪。我如果按照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一会损害你的名节,二会破坏酒宴欢乐气氛,三也会损我一员大将。现在我对他宽大为怀,他必知恩图报,于国于家于我于他都是有利的事情啊。"许姬听了庄王的一番话,十分佩服。从此,后人就把这个宴会叫做"绝缨会"。

  一个将领对自己爱妾的调戏,对于至尊无上的君主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羞辱。这在当时的社会里,绝对属于大逆不道的犯上之举。谁要是犯了这方面的罪过,不丢掉小命那才叫怪哩!可是楚庄王却能假装糊涂,原谅属下的过错,并且还设法替他打马虎眼,的确是厚黑处世的高手。

  这段"绝缨会"的千古佳话,如果没有后来的善报结尾,恐怕还是要逊色许多。

  七年之后,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兴兵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带百余名士卒做开路先锋。唐狡与众士卒奋力作战,以死相拼,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使后续部队兵不血刃杀到郑都,这使得庄王非常高兴,称赞说:"老将军老当益壮,进军如此迅猛,真是大长我军威风,为楚国立下大功啊!"

  襄老答道:"这哪里是老臣的功劳?都是老臣副将唐狡的战功啊。"

  于是,庄王下令召来唐狡,准备给他重赏,谁知唐狡却答道:"为臣受大王恩赏已很多,战死亦不足回报,哪里还敢受赏呢?"

  庄王很奇怪,以前并没赏赐他,何以如此说呢?唐狡接着说道:"我就是"绝缨会"上拉许姬袖子的人,大王不处置小臣,使臣不敢不以死相报。"楚庄王感叹地说:"如果当初明烛治他的罪,怎么会有今天效力杀敌的猛士啊!"

  《厚黑学》认为,在待人处世中,有许多事情,你非要硬去较真,就会没事找事,徒生烦恼,相反你若装痴作聋,来他个"难得糊涂"、"顺其自然",也许往往会有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