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厚黑学活学活用全文阅读 > 第4章 为人处世厚黑学(3)

第4章 为人处世厚黑学(3)


  2.人不挨骂难成器

  厚黑大师李宗吾在《厚黑经》中说:"不曰厚乎,越磨越厚。不曰黑乎,越洗越黑。"

  如果把这话用到待人处世中,那就是要想成功,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具备自我推销的厚黑功底,有机会绝对不能放过,没有机会要为自己创造机会,不失时机地推销自己。在必要的时候,即使被对方骂得狗血喷头也不要气馁。

  当你挨了领导的骂之后,首先自己应该认识到,无论多么优秀、杰出的人,总免不了会挨领导的骂。第一次挨骂的感觉肯定不好受,可是无论如何你都必须通过这一关。

  刚开始由于生疏,领导或许还会对你客气点,等到你和领导熟悉之后,就会突然给你迎头一击。咆哮、呵斥、说教等,全都迎面而来。有些人一遭领导的骂,心里也许会产生"这下完了,惹上司讨厌"或"那种骂法实在让人受不了,干脆辞职不干"的想法,其实大可不必,脸皮厚一点,挨点骂又算什么呢。不过,对于挨骂的原因,倒是应该好好反省反省,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至于对挨骂这件事情本身,则不必特别在意。管理部下是上司的职责,不妨把挨骂当成工作的一部分。

  说得更彻底一点,骂与被骂等于是你与领导之间的一种沟通。当他开始骂你的时候,也就代表他已经开始把你看成真正的工作伙伴。此外,领导骂的内容之中也多半透露着上司的本意和大量的实务知识,应心平气和地仔细聆听,别漏掉这些有用的情报。

  如果你因为在众人面前被领导责骂而感到非常丢脸,因此怨恨上司,那就大错特错了。从待人处世厚黑之道出发,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换个正确的角度来想,认为领导是在培养自己、教育自己,在给自己面子。而且也要认为在众人当中,只有自己才值得特别地被领导责骂,在公司所有职员里是最有前途的,更可以认为"他对我充满期待"而感到骄傲。因为,在任何单位,最没有前途的人,就是被上司忽视的人。你被领导责骂,正是领导重视你,最起码也是没有忽视你的最好证明。

  因此,不要讨厌或害怕挨骂,妥善运用领导和你之间"骂与被骂的关系",是促进双方了解的第一步。实际上,长年累月地领别人的薪水做事,不可能连一次骂也没有挨过。你应好好利用这些机会,把挨骂技巧当成一种重要的待人处世厚黑技巧,并能利用挨骂给领导留下良好的印象。

  日本大企业家福田先生在做服务生的时候,常常被小松社长责骂。但福田也因为他每次的责骂而得到一些启示,学会一些事情,所以福田当时总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挨骂。只要遇见了小松社长,福田绝不会像其他怕挨骂的服务生那样逃之夭夭,总是恰到好处地把握机会,立刻趋身向前向小松社长打招呼,并态度诚恳地请教说:"早安!请问社长,您看我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吗?"

  这时,小松社长便会对他指出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福田在聆听训话之后,必定马上遵照小松社长的指示改正自己的缺点。

  福田殷勤主动地到小松社长面前请教,是因为他深知年轻资历浅的服务生,很难有机会直接和老板交谈,只有如此把握,别无他法。而且向老板请教,通常正是老板在视察自己工作的时候,这就是向老板推销自己的最佳时机。所以,小松社长对福田的印象就比对任何人都深刻,对福田有所指示时,也总是亲切地直呼他的名字,并耐心地告诉福田什么地方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有待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等等。

  就这样,福田每天主动又虚心地向小松社长讨教,持续了两年。有一天,小松社长对福田说:"我长期观察,发现你工作相当勤勉,值得鼓励,所以明天开始我请你担任经理。"就这样,十九岁的服务生一下子便跳升为经理,在待遇方面也提高很多。

  从福田挨骂获得成长的经历来看,在待人处世中,特别是在与上司接触的过程中,被上司指责和训斥,就是在接受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对于小松社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个别教导,福田至今仍然感谢不已。

  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谁也不愿意让人数落,所以在被别人训斥的时候,即使不会当场发作,脸上也总是火辣辣地发烧。厚黑大师李宗吾认为:脸皮不厚听不得别人训斥的人,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因此,当你在被指责或训教时,不但要认真专注地聆听,而且听完之后,更要面带笑容以愉悦的口吻回答:"是的,我已经知道了,我现在马上就去做。"

  相反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却显出非常紧张不安,反而会让对方认为你心存反抗,而感到不舒坦。换言之,静静地接受指责或聆听训教,并保持不失礼的态度来和对方亲近,就是在尊崇对方,更是留给上司良好印象的成功诀窍。

  最后,厚黑处世学说,对于领导的骂,绝对要保持顺从的态度。虽然不必做到像应声虫一样唯唯诺诺的地步,但最起码,脸上也应该露出反省的表情,并以坦率诚恳的语气向上司道歉。挨骂之后,更不可垂头丧气,亦不可嘻嘻哈哈,让人产生随骂随忘的印象。当然,最重要的是应尽快改正错误,无礼的反抗态度只会使自己受损害。当然,如果你能同时从领导的骂中学到点什么,那你对厚黑术的修炼就达到了另一个高境界。

  3.厚而无形,笑骂皆不在意

  将厚黑学修炼到极致的人,什么低三下四的事都能做得出来,根本不会受别人的束缚,即使在面对别人的侮辱和嘲笑的时候,也能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汉初刘邦死后,匈奴单于趁机欲侵吞汉朝疆土,还写了一封十分欺侮人的信给吕后,信中说:"你最近死了老公,我正好死了老婆,看你人老珠黄也不俏了,你就带着江山来跟我过吧。"吕后看了信,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宰了这个匈奴单于。但吕后到底是一个厚黑的女人。她采取了微笑外交,顺水推舟地回信说:"我老了,只怕不能侍候大可汗了,不过,我们宫中年轻貌美的人倒有。"于是,她送了一个宫女前往匈奴和亲,一场对汉朝毁灭性的灾难躲过去了。

  当时吕后要是负气动武,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早在八年前,刘邦要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大臣们都同意,唯有刘敬反对,说国家刚建立政权,军队正要休整,没有战斗力,老百姓也厌恶战争,国库空虚更不能经受战争,刘邦大怒。刘敬便再也不发一言,望着刘邦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等于看着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刘邦不听刘敬的劝阻,一遇上匈奴军便知不是对手,大败而逃,逃也逃不脱,被围困白登山,差点儿做了俘虏。硬的不行,软的行,刘邦的战争手段失败,吕后的微笑外交却获平安。

  待人处世的无上心法便是"自甘堕落",由此才能反衬出别人的高大。这是一种变相的吹捧,而且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变相吹捧所能取得成就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你脸皮的厚度。因为,拍马献媚确实有辱自己的人格,所以很多人无法坚持到底。看来,这一策略能否管用,关键看你能否彻头彻尾地运用厚黑处世之道。

  唐朝最初是严禁宦官干政的,但到了唐中宗时,宦官人数急剧增多,增至数千人。由于中宗无能,韦后干政,宦官中开始出现有权力的人,大宦官开始干政。到了唐玄宗开元末年,宫中的宦官竟多至三千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一千多人,其中还有人到了三品将军的职位,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英明神武,颇有明君风度,但到了晚年,昏庸霸道,只图享乐,不思进取,导致宦官把持实权,政治日趋腐败。

  高力士由于从小就与唐玄宗有交情,后又得以亲自服侍唐玄宗,再加上十分乖巧,深受唐玄宗的宠信,以至须臾不离,言听计从。开元末年以后,百官奏章都要经高力士过目,朝中小事悉委高力士全权处理,大事才奏知唐玄宗。李林甫、安禄山、高仙芝等人的将相之位,都是靠高力士一人荐举而得。高力士简直成了唐玄宗权力的化身,太子称他为"二兄",诸王公称他为"阿翁",驸马称他为"阿爷"。高力士财产之多也极惊人,京城内外最好的田地和房屋,几乎一半属高力士私人所有,不要说公卿,就是王侯也无法同他相比。

  高力士权倾朝野,巴结他的人也就不绝于途。但因想投靠他的人太多,一般人就很难引起高力士的注意。据说,当时一名叫程伯献的金吾大将军想出一条妙计,在高力士为"爱妻"出殡发丧时,脸皮绝厚的堂堂金吾大将军,特意披麻戴孝,号啕大哭,其悲痛欲绝之状,真乃感天地泣鬼神。高力士被这飞来的"孝子"所感动,不久就升了他的官。

  另一个将厚黑学发挥到极致的,要数清朝太监李莲英。他将心细和胆大藏于厚黑之中,把慈禧太后哄得心花怒放。

  据说,有一天慈禧出宫,路过李莲英的府第,见李府门上挂着"总管李寓"的匾额,慈禧凝望了片刻。李莲英没有忽视慈禧的这一神情,虽是太监总管,但挂上这种牌匾,未免太过招摇。李莲英等回宫以后,即刻向慈禧请了一会儿假,回到家中,摘下匾额,除掉上面的金字。然后他到慈禧面前说:"奴才不常回去,小太监不知好歹,居然在我家门上挂了"总管李寓"的匾额,我是头一回看见。我刚才回家一趟,摘下匾额,撕下金字,把那个混账小太监狠打了一顿,交内务府查办了。"慈禧心里本来有点儿不高兴,听他这么一说,便烟消云散了,就让他放了那个小太监,不必送内务府查办。李莲英的谨慎,可见于此。

  另有一次,一位大臣买了一个西洋钟,想献给慈禧,又怕不中慈禧的意,就请来李莲英,让他先看看这钟到底如何。原来,这是一个做工精巧、价值昂贵的自鸣钟,每当报时,钟内神龛会自动开启,走出一个小人,小人展开条幅,条幅上写有"万寿无疆"四字。这个钟的设计,不可谓不极尽巧妙了。然而,李莲英想了一会儿,还是觉得不妥。他说:"万一这机器出点儿毛病,小人儿手里的条幅只展开了三个字,成为"万寿无"的字样,你的身家性命还保得住吗?"那大臣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去退了自鸣钟。

  后来,李莲英又把自鸣钟弄来,把小人手中条幅上的字换成"寿寿寿寿"四字,这样即使发生故障,也不会出现"万寿无"的诅咒之语了。李莲英处处小心,时时在意,从这两件事上可见一斑。

  厚黑学认为,心细还须"胆大",因为心细固然不会出差错,可"胆子"不大,行动就会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李莲英就是个心细胆更大的厚黑高手。

  慈禧喜欢别人称她"老佛爷",当然要做做不杀生、行善积德的样子给人看看。特别是六十大寿之际,更要做出一番"功德"来,好让天下人都知她慈禧有好生之德。李莲英见拍马的机会又到了,就绞尽脑汁想出并试验出一些绝招来奉承慈禧。

  六十大寿这一天,慈禧按预先安排好的计划,在颐和园的佛香阁下放鸟。一笼笼的鸟摆在那里,慈禧亲自抽开鸟笼门,鸟儿自由飞出,腾空而去。李莲英让小太监搬出最后一批鸟笼,慈禧抽开笼门,鸟儿纷纷飞出,但这些鸟儿在空中盘旋了一阵,又唧唧喳喳地飞回笼中来了。慈禧又惊奇又纳闷,还有几分高兴,便问李莲英说:"小李子,这些鸟怎么不飞走啊?"李莲英跪下叩头道:"奴才回老佛爷的话,这是老佛爷德威天地,泽及禽兽,鸟儿才不愿飞走。这是祥瑞之兆,老佛爷一定万寿无疆!"

  一般说来,李莲英这个马屁可谓拍得极有水平,但这次却拍到了马腿上,慈禧太后虽觉拍得舒服,但又怕别人笑话她昏昧,要显示一下"英明",便怒斥李莲英道:"好大胆的奴才,竟敢拿驯熟了的鸟儿来骗我!"

  见慈禧太后发怒,许多人都吓得不敢吭声,但李莲英并不慌张,他不慌不忙地躬腰禀道:"奴才怎敢欺骗老佛爷,这实在是老佛爷德威天地所致。如果我欺骗了老佛爷,就请老佛爷按欺君之罪办我。不过,在老佛爷降罪之前,请先答应我一个请求。"

  在场众大臣一听,李莲英竟敢讨价还价,吓得脸都白了,哪个还敢吱声。大家知道,慈禧虽号为老佛爷,实际上却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许多因服侍不周或出言犯忌的人都被她处死,哪个敢像李莲英这样大胆。果然如此,慈禧听了李莲英的话,立刻铁青着脸说道:"你这奴才还有什么请求?"

  李莲英说:"天下只有驯熟的鸟儿,没听说有驯熟的鱼儿。如果老佛爷不信自己德威天地,泽及鱼鸟禽兽,就请把湖畔的百桶鲤鱼放入湖中,以测天心佛意,我想,鱼儿也必定不肯游走。如果我错了,请老佛爷一并治罪。"

  慈禧也有些疑惑,便来到湖边,下令把鲤鱼倒入昆明湖。真也奇了,那些鲤鱼游了一圈之后,竟又纷纷游回岸边,排成一溜儿,远远望去,仿佛朝拜一般。这下子,不仅众人惊呆了,连慈禧也有些迷惑。她知道这肯定是李莲英糊弄自己,但至于用了什么法子,她一时也猜不透。

  李莲英见火候已到,哪能错过时机,便跪在慈禧面前说:"老佛爷真是德威天地,如此看来,天心佛意都是一样的,由不得老佛爷谦辞了。这鸟儿不飞去,鱼儿不游走,那是有目共睹的,哪是奴才敢蒙骗老佛爷,今天这赏,奴才是讨定了。"

  李莲英说完,立刻口呼万岁,拜起来,随行的太监、宫女、大臣,哪个不来凑趣,一齐跪倒,真乃人、鱼、鸟共贺。事情到了这份上,慈禧太后哪里还能发怒,她满心欢喜,把脖子上挂的那串铮明透亮的念珠赏给了李莲英。

  据后人回忆说,李莲英事先把鱼虫放在纱笼里,固定在岸边,鱼虫慢慢地从纱笼里钻出来,便在岸边布满了一长溜儿,鲤鱼要吃鱼虫,当然就会游到岸边来了。

  4.厚黑借人光,一步登上天

  "借光"的处世策略由来已久,但我们略加留意就会发现,传统上对借光的评价似乎并不高,而且为君子所不齿。但厚黑处世学却认为,如果将其用到待人处世中,则不失为非常高明的一招。东汉时的富商孟佗,就不仅特别善于借光,而且在借光时还特别心黑。

  东汉桓帝时,"十常侍"之一的宦官张让因帮助恒帝夺权有功,被封为侯爵。张让把持朝政,一手遮天,提拔升迁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因此,巴结他的人挤破了门框,那些想拿钱买官的人都千方百计接近他,讨好他,以求高升。

  这时,有位名叫孟佗的富商贩运货物来到京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心里有了一条生财之道。他先各方打听情况,知道张让因在宫中侍候皇上,所以家中有一管家主持日常事务,有人求见张让,都是由他事先安排。孟佗便在这位管家身上做起了文章,打听好他天天去哪家酒馆,便早早在那里等着,伺机接近。真是无巧不成书,有一天这位管家吃完了酒,却发现忘了带银子。酒家因是熟人,说没关系,可管家总觉得没面子。这时,孟佗赶忙上前,代管家付了账。管家心中感激,二人开始攀谈起来,商人的油嘴和头脑谁比得上,不长时间就把管家给"搞定",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