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平定后,立下大功并且身居高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拜访。此人乃是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时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不要露面,他独自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记恨在心,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仪对这个官员太了解了,在与他打交道时做到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既周密又老练。
乐羊子在魏国任将军讨伐中山国时,为了表示对魏文侯的忠诚,当着中山国使者的面,吃掉了在中山国任职的自己儿子的肉。据史书记载,当魏文侯得知乐羊食子的举动时,曾激动地说:"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中伤者师赞从旁说道:"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轻轻一句,就把魏文侯的立场引向自己这一方。是啊,亲子可食,君主亦可食,"其谁不食"的用意非常明显,自此之后魏文侯开始怀疑乐羊的忠诚,不仅不再信任他,并且罢了他的兵权。
明朝大顺年间,都指挥马良受到皇帝的宠爱,马良的妻子死了,皇上想去安慰他,正碰到他已数日不出远门,皇上问其原因,左右的人告诉他:"马良正在操办喜事,新娶了老婆呢!"皇上很不高兴地说:"这个家伙对结发之妻竟然如此薄情,怎么会忠诚于我!"于是把马良招来用木杖打了一顿,从此以后疏远了他。
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手足之情等都是人之常情,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人之常情都不顾甚至没有,那这个人肯定是十分阴险可怕的,这样的人往往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一旦得势,翻脸不认人,更会做出落井下石的勾当。历史早已证明,这样的人不可交。
归纳历史上有关小人的论述,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七类:
1.外表为忠贞,心里想的是利禄,对事专门测度揣摩,喜好逢迎拍马,察言观色以受宠,歌功颂德以卖弄忠诚的人,是小人。
2.勾结身边的人,专心巩固自己的名位,完全没有真话,只知沽名钓誉的人,是小人。
3.只图安逸,醉心于好处,人情淡薄,唯利是图,不体恤他人的人,是小人。
4.讨厌胜过自己的人,喜欢谄媚自己的人,听到他人的善行就妒忌,听到他人的恶行就赞扬,本身无能,坏的方面却无所不为的人,是小人。
5.沉迷于声色,没有正经的心思,遇到财物就想归为己有,这样的人是小人。
6.急于攀结显赫宦官,暗中巴结权贵,不求实学,只图虚名,只要有益于己的,小则冒险心存侥幸,大则寡廉鲜耻,这样的人是小人。
7.混迹于斯文,崇尚旅游,以吃喝为潇洒,以勤事为俗流,以避祸为清高,以消极为无过,这样的人是小人。
在待人处世中,与上述七种小人打交道时务必多留个心眼儿,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在男女争斗的情况下,同情女性,也是人的天性。人们会想,弱者明知打不过强者,为什么会反扑?当然是被逼急了!被逼迫的人,理当获得同情!这就好比,当一只小猫扑向大狗时,无论小猫是不是在撒野,总能得到喝彩。同样的道理,当比你弱小的小人决定拼命时,即使你的实力强得多,又有一百二十个道理支持你,也最好不要跟他正面冲突。不错!你很强,你是可以一刀砍下他的头,而他顶多只能砍你一条腿。到头来,你一定赢,他一定死。问题是,你非但赢得不光彩,而且当你断了一条腿之后,还能称得上英雄吗?再说,与下三烂的小人斗狠真的有必要吗?
"小人"每个地方都有,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的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令人讨厌,所以有些人对这种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仇视小人虽足以显出你的正义,但这并不是保身之道,反而凸显了你的正义的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无耻、不义。
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认为自己"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这是人性,而你特意凸显的"正义",却照出了不少人的原形,这不是故意和他们过不去,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
人都是要脸面的,当面对小人的挑衅不理睬的时候,也需要厚脸皮。所以,《厚黑学》才主张: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句"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谓是待人处世中与小人打交道的至理名言。
5.厚黑处世,多铺路少砌墙
李宗吾在《厚黑学》中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为人处世,不可树敌太多,树敌太多自己的生存空间就会变小。
你可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与你关系最密切的搭档,不知为何突然变得对你十分不满,他不但对你冷漠得吓人,有时甚至你主动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不睬。有些关心你的同事,曾私下探问过,为什么你的搭档对你如此不满?
可是,你究竟在什么时候得罪了对方?连你自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直到有一天,你实在按捺不住了,索性拉着对方问:"究竟有什么不对呢?"但对方只冷冷地回答:"没有什么不妥。"双方的关系僵到了这个地步,如何是好?
别急,在厚黑之人看来,没有什么难题不能克服。既然他说没有不妥,那你就乘机说:"真高兴你亲口告诉我没事,因为万一我有不对的地方,我乐意改进。我很珍惜咱俩的合作关系。怎么样,一起吃午饭好吗?"
这样,就可逼他也面对现实和表态。要是一切如他所言真的没事,共进午餐是很自然的行为。或者,邀他与你一起喝下午茶。在你离开办公室时碰上他,开心地跟他天南地北神聊一番。总之,充分发挥厚脸皮的威力,尽量增加与他联络的机会。
另外,假如你另有高就,准备递交辞呈,肯定心里会想:那几个平时视我的痛苦为快乐的同事,一定很开心,如果趁此时向老板告他一状,岂不是很好?奉劝你要三思而后行!
因为世界很小。说不定今天被你告状的同事,明天也会成为你新公司的同事,你将如何面对他?这岂非置自己于危险境地?要是对方的职位比你高就更加不妙,所以何必自设绊脚石呢?此外,同行虽然是冤家,但同行间的往来还是不少的,你原来公司的上司没准正好跟你新公司的上司是好朋友,一旦将你背后打小报告的情况相告,你以为你在新公司的前途会怎样?因为所有上司都不会喜欢乱打小报告的下属。他们会想,整天忙于侦察人家的缺点,还有多少时间花在工作上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不要做"小人",所谓"少一个敌人就等于多一个朋友",开开心心地去就任新职,又与旧公司保持良好关系,才是上上之策。
常言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仇人少堵墙。"得罪一个人,就为自己堵住了一条去路。而得罪一个小人,可能就为自己埋下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得罪君子了不起大家不讲话,得罪小人可不得了。他即便是不采取报复,也要在背后对你造谣中伤,你有理也变无理,实在不值得。
之所以强调"不轻易"得罪人,当然也是有道理的。当事有不可忍时,当正义公理不能伸张时,还是要有雷霆之怒的,否则就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这种雷霆之怒的得罪固然有可能为自己堵住一条去路,但相信会开出更多的康庄大道。除了这一点,还是不得罪人好。
所以,当你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时,自己不被尊重时,请三思,勿轻易动气。此外,也切记不要气焰高涨,盛气凌人,这种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态度也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常不自知。
当然,在工作中,谁也难免会与人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产生一些摩擦和碰撞,引起冲突。这时候,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加深鸿沟,陷入困境,甚至导致双方关系的彻底破裂。特别是当与上司发生冲突时,问题就更复杂了。善于给自己留后路的人都懂得"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六种方法:
1.引咎自责,自我批评。心理素质要过硬,态度要诚恳,若责任在自己一方,就应勇于找上司承认错误,进行道歉,求得谅解。如果主要责任在上司一方,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应灵活处理,因为目的在于和解,下属可以主动灵活一些,把冲突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给上司一个台阶下。
2.丢掉幻想,主动搭腔。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即当与对方吵架之后,有时候谁见了谁也不先开口,实际上双方内心却都在期待着对方先开口讲第一句话。所以,作为下级遇到上司,特别是有隔阂后,就更应及时主动地搭腔问好,热情打招呼,以消除冲突所造成的阴影,这样给上司或公众留下一种不计前嫌、大度的印象。
3.不与争论,冷却处理。当下属与自己的上司发生冲突之后,作为下属不计较,不争论,不扩散,而是把此事搁置起来,埋藏在心底不当回事,在工作中一如既往,该汇报仍汇报,该请示仍请示,就像没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待人接物。
4.请人斡旋,从中化解。找一些在上司面前说话有影响力的"和平使者",带去自己的歉意,以及做一些调解说服工作,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5.避免尴尬,电话沟通。打电话解释可以避免双方面对面的交谈可能带来的尴尬和别扭,这正是电话的优势所在。打电话时要注意语言应亲切自然,不管是因为自己的鲁莽造成的碰撞,还是因为上司心情不好引发的冲突,都可利用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解释。
6.把握火候,寻找机会。譬如:当上司遇到喜事受到表彰或提拔时,作为下级就应及时去祝贺道喜,这时上司情绪高涨,精神愉快,适时登门,上司自然不会拒绝,反而会认为这是对其工作成绩的同享和人格的尊重,当然也就乐意接受道贺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下属偏偏遇到的是位不近情理、心胸狭窄、蛮横霸道的上司,大搞顺者昌逆者亡,把下属的顶撞视为大逆不道,必欲将其置之死地时,处于如此环境、如此高压之下的下属,就没什么值得留恋,不必抱什么希望了,这时,就应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厚下脸皮,左右逢源
李宗吾在谈到处世时,说:"处世是厚中有黑,黑中有厚,厚黑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厚就是脸皮要厚,讥讽、嘲笑、辱骂皆不在意,一心一意朝着心里想的去做。为人处世,脸皮太薄了当然不行,自尊过盛,难于立足。在《厚黑学》看来,把脸皮练厚,才能行非常之事,做非常之人,成非常之功。
1.死猪不怕开水烫,司马相如厚黑制伏老丈人
人都有自尊心,特别是有些人更好面子,因此,你在待人处世中,要行厚黑之道,就要抓住对方好面子的心理,故意做一些使对方"没面子"的事,往往效果极佳。他怕丢面子而你不怕,他又能把你怎么样?
人们都知道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以文才闻名海内,殊不知他在厚黑方面也深得其中的奥妙,并且以厚黑之术为自己脱困解贫。
有一年,司马相如外游归川,回来的路上,路过临邓。临邓县令王吉久仰司马相如之名,恭请至县衙,连日宴饮,写赋作文,好不热闹。
此事惊动了当地富豪卓王孙。卓王孙原是赵人,秦人移民时迁来临邓,以冶铁致富,家有万金,奴仆千人。听说来了个大才子司马相如,也想结识一下,以附庸风雅。但他仍摆脱不了商人的庸俗,故而实为请司马相如,但名义上却是请县令王吉,让司马相如作陪,司马相如本看不起这些无才暴富的人,所以压根没准备去"陪宴"。
到了约定日期,卓王孙尽其所能,大排宴席。县令王吉因平日依仗卓王孙钱财之事甚多,所以早早就到了,但时辰早过,司马相如却没有来,卓王孙如热锅上的蚂蚁,王吉只好亲自去请。驳不过王吉的面子,司马相如只好来到卓府,卓王孙一见其穿戴,心中早已怀瞧不起之意,心想自己是要脸面之人,请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放荡无礼之辈。
司马相如全然不顾这些,大吃大嚼,只顾与王吉谈笑,早把卓王孙晾在一边。忽然,司马相如听到内室传来凄婉的琴声,那琴声不俗,司马相如一下子停止了说笑,侧耳细听起来。
卓王孙原被晾在一边,讪讪地毫无意思,今见琴声引住了这位狂士,于是夸耀地卖弄说这是寡女卓文君所奏。司马相如早已痴迷在那里,忙请求让卓文君出来相见,卓王孙经不住王吉极力相劝,派人唤出卓文君。
司马相如一见卓文君,两眼直勾勾愣在那里,他万万没想到这个俗不可耐的卓王孙竟有如此美丽高雅的女儿。于是要过琴来,弹了一曲《凤求凰》向卓文君表达爱意。卓文君心里明白,爱慕司马相如的相貌和才华,当夜偷偷来司马相如处,以身相许。经过商量,两人一起逃回成都。
卓王孙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又是骂女儿不守礼教,又是骂司马相如衣冠禽兽,发誓不准他们踏入家门。卓文君随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后才知道,她的夫君虽然名声在外,但家中却很贫寒。万般无奈,他们只好返回临邓,硬着头皮托人向卓王孙请求一些资助,不料,卓王孙破口大骂:"我不治死这个没出息的丫头就算便宜她了,还想要我接济,一个子儿也不给!"
夫妇俩都很聪明,很快想出了一个"绝招"。
第二天,司马相如把自己仅有的车、马、琴、剑及卓文君的首饰卖了一笔钱,在距卓府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开了一个小酒铺。
司马相如穿上伙计的衣服,卷起袖子和裤腿,像酒保一样,又是擦桌椅,又是搬物件;卓文君穿着粗布衣裙,忙里忙外,招待来客。
酒店刚开张,就吸引了许多人来。这倒不是因为她们卖的酒菜价廉物美,而是前来目睹这两位远近闻名的落难夫妇。司马相如夫妇一点也不感难堪,内心倒很高兴,因为这正好给顽固不化的老爷子现现眼。
很快,临邓城里人人都在议论这件事。卓王孙毕竟是一位有身份、有脸面的人物,十分顾忌风言风语,居然一连几天都没有出门。
有几个朋友劝卓王孙说:"令爱既然愿意嫁给他,就随她去吧。再说司马相如毕竟当过官,还是县令的朋友。尽管现在贫寒,但凭他的才华,将来一定会有出头的日子,应该接济他们一些钱财,何必与他们为难呢?"
卓王孙虽然气得吹胡子瞪眼,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分给卓文君夫妇仆人百名,钱财百万,司马相如夫妇大喜,带上仆人和钱财,回成都生活去了。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所采取的策略,恰好符合了厚黑学的精髓,套用一句老百姓的俗话,这叫做"死猪不怕开水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已经走投无路,到了这步没法再惨的田地,还要那面皮做什么?你不怕丢脸,我更不怕丢脸,要丢人现眼,索性一块儿丢了吧,看谁的"面子"能撑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