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在总结厚黑处世之道时说:"凡事以人己两利为主,二者不可得兼,则当利人而无损于己,抑或利己而无损于人。有了这条原则,人与双方兼顾,有人来侵夺,我抱守"不损己"三字去做,他能攻,我能守,他又能奈我何?"的确,为人处世是人生的第一大事。处世难,难就难在于人与我之间取得平衡。厚黑处世,要灵活,当伸则伸,当屈则屈,刚柔并济,左右逢源,要容人更要防人,正如李宗吾所说:"我们读《厚黑学》,就知道又厚又黑的人到处都有,在应付世事的时候,就不会被厚黑之辈愚弄了。"
大智若愚,明哲保身
李宗吾说:"神而明者,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而常若不厚不黑,此诚诣之至精也。"大智若愚是最高明的处世之道,可以给自己减少许多烦恼,也可以使自己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否则,处世难以得心应手。
1.装装糊涂,世事皆通达
厚黑之人外表似乎固执守拙而内心却世事通达,才高八斗;不懂厚黑处世之道的人,外表盛气凌人而内心却空虚惶恐,底气不足。
厚黑处世学主张,一个人在复杂莫测的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失手于人。厚黑学认为,人有时候不如以静制动,守拙若愚。这种处世的艺术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后天的聪明,人贵在能集聪明与愚钝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随机应变。圣人论人,以智、仁为别,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为: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聪明之区别于糊涂,大抵若此。
老子大概是把糊涂处世艺术上升至理论高度的第一人。他自称"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人依于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中国人向来对"智"与"愚"持辩证的观点,《列子·汤问》里愚公与智叟的故事,就是我们理解智愚的范本。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足够了。
仅以三国时期为例,就有两场充满睿智的精彩表演:一是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刘佯装糊涂得以脱身;二是曹、司马争权时司马懿佯病巧装糊涂反杀曹爽。后人有语云:"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苏东坡聪明过人,却仕途坎坷,曾赋诗慨叹:"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处世可以愚,但做人须清明,对此不可混淆区别。
"难得糊涂"是糊涂学集大成者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将此理论总结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做人过于聪明,无非想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只不过吃点小亏。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歪打正着,"吃小亏占大便宜"。有些人只想处处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斤斤计较",到后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郑板桥说过:"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
郑板桥以个性"落拓不羁"著称,心地却十分善良。他曾给其堂弟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为美,未尝不啧啧称道。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以仁者爱人之心处世,必不肯事事与人过于认真,因而"难得糊涂"确实是郑板桥襟怀坦荡无私的真实写照,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毫无原则稀里糊涂地做人。糊涂难,难在人私心太重,自我一执,陡觉世界太小,眼前只有名利,不免斤斤计较。
聪明与糊涂是处世厚黑学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艺术。得糊涂时且糊涂,是"糊涂学"的真谛,聪明人不妨试一试。
2.人怕出名猪怕壮
厚黑学主张"脸厚心黑",强调人内在的智慧。
本事这东西就像一笔财富,谁拥有这笔财富,谁就会受人倾慕,被人追逐,甚至遭人算计。所以厚黑人士大都不会轻易"露富"。同样,深谙厚黑处世之道的人也不可轻易露出自己的真本事。
在河南省有一位武术教练,因其培养了众多的武术高手而在全国武术界闻名,在他60多岁辞去专业教练职务后,每天都有几十个慕名而来找他学武术的年轻人,使他应接不暇。他已经没有更多精力教这些社会上成分各异的年轻人了,因此他得罪了几家邻居,他的一个亲侄子也不理他了。不得已他办了一个二十人的学习班,花钱租用一间体操练习房。可他根本上不了课,这间体操房里外都是人,而且他们家在半夜以前总有电话声,拿着朋友书信拜访的人,拎着礼物来拜师的人,揣着钱前来要求学武的人络绎不绝,他根本无法休息。一天早上他老伴3点就起床了,拿把椅子坐在楼下。每来一个人,老伴就说:"今天师傅病得很厉害,不能上课了。"可5点不到,他们家先后来了4辆救护车,十几个医生,闹得老教练苦不堪言,不得已老教练搬了家。3天后,要求习武的青年又按图索骥找上门来,而且又受到几个老朋友的责怪:"怎么搞的,我们家的电话成了找你的寻呼台了,整天电话声不断,烦死人了。"
没有办法,一个月之后,老教练和老伴商量后,回到老家山东去了。可好景不长,尽管老教练隐姓埋名,不到一个月,老教练又被找到了。一天,老教练与老伴在花园里遛弯儿,猛然有四名青年跪在老教练面前拜师,他们自称是从河南省来的,这回老教练真的两眼一黑,昏迷了过去。四个青年,打车送医院掏钱治病,忙前跑后像亲儿子一样。经过医生诊视,老教练并无大病,只是一时惊诧所致。过后,老教练的老伴给四个青年跪下了,好歹哄着说着"如今老教练身体不行了,已教不了人了",并送上往返路费,算是把他们打发走了。以后,还会有多少人找来,就不得而知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旦出了名,除了风光无限,也会麻烦不断。于是有的名人抱怨自己失去了自由,正常生活受到了干扰。可见,适当地掩藏起真本事,是厚黑处世的一种必要手段。
3.脸厚心黑,"推"得圆滑
"推"可以说是厚黑学中一个非常巧妙的处世技巧。唯有深知厚黑之道的人才能"推"得巧妙,推得圆滑;脸不厚、心不黑,难以做到。"推"基本含义是:在推行既定目标或新的举措过程中,对所遇到的诸多障碍因素不采取直接的消除措施,而是运用时空的自然跨度,促使障碍因素自我化解或消除,从而促成与上司意志相一致的行动。
也有人把"推"的艺术同优柔寡断等同起来,与当机立断、果断处置相对立。实际上这是把世俗活动中的"等"与管理活动中的"推"混为一谈。
"推"的艺术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实现目标的行为。"推"的艺术的产生和运用,在主观上不是管理者的主观冲动,更不是管理者的无能失控,恰恰相反,它是管理者全盘把握、合理控制的高超策略和审时度势的能力在管理行为上的集中反映。
"推"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大到宏观决策,小至一次谈话,长到几年,短至几分钟,甚至某一瞬间或几十秒钟都有可以成为"推"充分运用的时空。在待人处世中巧妙运用"推"的艺术,需要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1.脸黑心黑,才能"推"得巧妙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壮大和暴露的过程,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理论上讲,判断一个事物可以不可以"推",主要是应该看这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得到显现,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已经成熟。但待人处世的厚黑之道却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如果完全按照常规去做,那只能对事情本身有利,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很可能对自己不利,起码没什么好处。试想,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却有可能带来风险的事情,难道不该"推"吗?特别是在别人提出的事情应该办,而从你的角度却需要"推"的时候,没有点厚脸心黑的本事又怎能做得圆满呢?
另外,当有人提出某件事情要求处理时,你对这件事情一无所知,情况不明,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时就可以说:让我了解一下情况再答复你。"推"的目的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看看是不是要担责任,然后再作决定。这就是待人处世厚黑之道的秘诀。
身为领导,对于属于自己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如果下属能够自行处理,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取而代之,而应"推"给下属,以免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影响了自己的仕途发展。对下属没有把握或感到无力处理的事情,领导也不要急于处理,可先让下属提交一个初步的处理意见,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指导和纠正。这样,既可以发挥下属的作用,又可以锻炼下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和提高下属的目的。万一出了什么事,还可以把下属当"替罪羊",当然如果你脸够厚、心够黑的话,也不妨来他个"丢卒保车",把所有责任全推给那个倒霉蛋儿。
2."推"要看火候
"推"的艺术运用,有其自身内在需求和运用范围,不可不看条件和对象乱用,否则,会如同守株待兔一般得不偿失。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推"的艺术关键就是"火候"二字。所谓"火候",就是因势而动。
运用"推"的艺术首先就要根据客观实际,灵活地采取适当的方法。上司对推行意图过程中的问题不太了解,不熟悉,或是所遇到的矛盾非常尖锐,或是在讨论会上一时达不成一致意见,抑或是通过的人数超过不了半数,或是群众和下级对你的命令暂时不能服从,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就要采取"悬球法",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先放一段时间,待眉目清晰,在适当的时候或等有了统一的基础,再行处理。
在集体内部或下属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个性突出、难与他人相处的人,或固执古板,或举止粗俗,或恶语伤人,或针锋相对,会使领导陷入无谓的纠缠中去,因而,应采取"推"的艺术,让时间和事实说话。
此外,身为据有权柄的领导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对急需处理的事情,就应立即处理,不可随便往外"推",因为推了不仅要误事,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你自己。你想,人家心急火燎地找你,你却把他"推"出去,他对你肯定会有意见。等他去找其他上司,别人就会知道你是在推卸责任,进而影响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该自己办的事,不要"推"给别人,该现在办的事不应拖延时间。
其次要看对象,因人制宜。有些问题的处理,一定要考虑到当事人的个性特点,看其接受程度如何,"推"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达到"推"的目的。如果当事人接受不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误解,加深矛盾,甚至会发生新的问题,比如,性急的人不到黄河心不死;鲁莽的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遇到这种对象,最好不要"推","推"了会使矛盾加剧,甚至激化,产生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最后要看"火候",适可而止。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事情可以"推"下去,一"推"到底,不言自明,自生自灭。有的事"推"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可而止。因为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推"不是放手不管,一"推"了之,而是要密切注意观察其发展变化,把握好"推"的"火候",适时进行处理,以期达到适时适度和恰到好处,妥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目的。
当然,在待人处世中,"推"只是巧妙推卸责任的方法之一,不可不分青红皂白,随便乱"推",而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不论推也好、不推也罢,或推到何时还是立马处理,都要以不影响自己,能够留有可以回旋的余地为唯一考虑的标准。
4.明哲保身,不要轻易得罪小人
在处世中,谁都难免遇到小人,厚黑学大师李宗吾主张,在与小人相遇时,且不可太轻信小人,更要留有心机,同时,最好不与小人轻易发生正面冲突。
所谓小人,就是那种人品差、气量小、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之恶徒。他们动辄溜须拍马、挑拨离间、造谣生事、结仇记恨、落井下石。
待人处世中,谁都不愿意与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谁又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小人。因为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鼠辈小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真是令人防不胜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背后给你一刀。
李林甫是唐玄宗手下常伴随其身边的一个奸臣,心胸极端狭窄,容不得别人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有个喜好,他比较喜欢外表漂亮、一表人才、器宇轩昂的武将。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正在花园里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将走过去,便赞叹了一句:"这位将军真漂亮!"并随口问身边的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着说不知道。此时他心里很慌张,生怕唐玄宗喜欢上那位将军。事后,李林甫暗地里指使人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赞扬了一句的将军调到一个非常边远的地方,使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唐玄宗,当然也就永远丧失了升迁的机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小人的行为真是让人莫名其妙,其心眼极小,为一点小荣辱都会不惜一切,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来。
小人是算计别人的专家,敢于为芝麻大小的小恩小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在待人处世中与小人打交道,还真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行。对付和利用小人没有一套办法是不行的。怎么办呢?处世厚黑学认为: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高度,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把脸皮磨厚点,或者睁只眼闭只眼,不理了事;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一句话,如果不是很有必要,那就别得罪小人。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战胜攻取,得心应手,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处世高手。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