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何处安家——中国楼市见闻录2014全文阅读 > 第2章 什么驱动了楼价的增长?

第2章 什么驱动了楼价的增长?


  农历新年前,我在雪球、新浪和百度百家上发起了回乡楼市调查。目前收到网友提供的各地见闻和讨论千余条,覆盖中国沿海和内陆城市和乡镇近百个。当这些见闻整理汇总发布后,更引发大家对更多地方楼市和当地经济状况的关注。

  在此,我也想和大家聊聊这次回乡见闻调查背后的结论和看法。

  先谈谈未观察到的“共识”:

  1、温州人是炒高楼市的主力

  从过去多年的媒体报道来看,温州人一直被视为炒高楼市的主力。但是在这次回乡楼市见闻的调查中,诸多见闻中居然没有一条谈及这一点。

  在两条谈及温州市区和其周边区县楼市的见闻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温州人也没有特别的魔力,温州的楼市也在下降。

  考虑到温州人炒高全国楼市是传播极广的一个说法,这次的回乡调研,似乎可以为终结这样的流言做一个佐证了。

  2、外国人是炒高楼市的主力

  和温州人类似,其后外资超热楼市也成为楼市中影响颇大的一个说法。政府的相关部委还专门特发限外令限制外资和外国人在国内购房。但是外资绕开管制,炒高楼市的说法仍然不觉于耳。

  那么真的是外国人炒高了楼价了么?在我们收集到的见闻和上千条讨论中,涉及外国人炒高房价的见闻一条也没有。事实上,面对中国严厉的资本管制和楼市管制,外资在楼市中的比重极小。外资投资房地产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大城市,外资炒高中国楼市也许真的只是有司的夸张。

  那么谁炒高了楼市了呢?从许多网友见闻可以看到,本地的居住者和新移民自住和改善的需求,是楼市最主要的需求来源。其中出于保值增值的想法去投资楼市的行为,也是楼市需求的一个重要来源。

  再谈谈观察到的共识。

  1、楼市只涨不跌么?

  过去的很多观察都是以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为样本,在历尽过去宏观调控的十年的空调后,许多人得出结论,中国的楼市长期来看只涨不跌。至少在未来的20年内如此。以大炮著称看涨房市的任志强更是直断,城市化进程结束之前,楼市不可跌。

  真的不可能么?其实未必。从见闻回馈的情况来看,确实大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历经2010年末开始的大幅调整后,最近2年来仍然延续楼市上涨的态势。但是许多内陆和中小地区的楼市,其实房价早有压力,至今仍未恢复。

  考虑到中国地区差异巨大,城乡有别明显。笼统的谈楼市涨跌仍然很可能是一个不算精确的话题。

  2、人口流入导致楼市上涨

  人口流入导致楼市上涨原本是我多年来的一个观察。原本主要是在华东地区和几个特大城市得到了验证,这次借回乡楼市调查。也得以在其他地区得以进一步验证。

  我们看到,人口流入的地区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二是人口向省会和特大城市集中。联系到中央提出的控制大城市人口,促进人口向三四线城市流动。这个措施其实是和目前的人口流动方向截然相反。中央这一政策的出台,能否就此改变人的流向,也是值得关注的事件。

  除此以外,一些三四线城市,如果有人口大幅流入,其房价涨幅也甚为可观。其中心城区的楼价,也会处于周边地区的高点。

  但反过来,人口外流的城市楼市未必不兴旺。但是购房者多,居住者少。楼价低的地区反而空置严重。这是和以往许多报告不太一样的地方。考虑到这些地区平时关注度较低,其楼市如此的现状,更加应该引起大家注意。

  3、省会和中心城市楼价较高

  这次观察验证了这个观点。

  大城市一般居于规模上的优势。大量人口积聚也使得公共设施、就业机会、分工和合作更具效率。不过国外大城市的发展一般是源于市场自然原则的结果。而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还会受到城市的行政级别影响,这个算是影响房价的特色部分了。

  中国是一个强势政府,政府手中拥有巨大的行政资源。因此行政级别较高的上位城市,往往借此获得比周边地区更好的发展优势。

  容易观察到,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都是本省楼市价格之冠。作为一个省会,这些城市天然占据了本省最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同时凭借行政的力量和财税安排,进一步增加其在工业、商业、交通方面的优势。因为,这些省会城市可以轻易的吸引到本省最精英人士。而持续的人口流入,也带动房价的上涨。

  而北上广深这四个超级城市,其吸引了更区域性的,远远超越本省的覆盖面。北京作为首都,集全国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教育中心和交通中心为一体,吸引大量“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的精英流入;上海辐射华东,广深主要吸引华南。因此这些城市房价领先全国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是见闻中主要总结的几点共性。那么具体来看,是什么因素驱动了楼价的上涨呢?

  驱动房价上涨的5个基本因素

  所有的房地产市场都是区域市场。

  以整体看待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方式,其实模糊了各地的差异,而能给出有实际意义的判断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理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区域上就要区分。既要意识到整体房价的宏观因素,也要注意到影响当地房价更加重要的区域条件。在时间上则要分清影响房价的长期因素和短期扰动。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谈推动房价的长期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大致包括:经济增长、利率、土地供应、人口流动以及城市格局。其中经济增长和利率可以算是影响房价的宏观因素。地方土地供应、人口流动以及城市格局是影响房价的区域条件。

  先谈宏观因素。

  1、经济增长带来房价上涨动力

  中国房价的普遍性上涨大概开始于1999年。有些城市开始的早一些,有些城市开始的晚一些。房价上涨的主要动力一是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收入和财富增加,二是住房市场的形成给了土地和住房资源流动的可能。

  其后,中国每年都保持GDP8%以上的实际增长,而含通胀在内的GDP复合名义增长率,大约在14%左右。到2013年底,中国GDP增至56.9亿元。比1999年的8.97万亿,足足增长6.3倍。而同期居民收入增长也有4倍多。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房价上涨有了最基本的驱动力。

  2、低利率带来的置业兴旺

  中国是实施利率双轨制的国家。居民和企业存款利息不高,但是贷款很难。大量廉价的贷款主要是向国企倾斜。而其他中小企业和个人很难获得国有银行提供的贷款。从这几年温州民间贷款的利息来看,民间私下黑市的借款利息要比官方的报价高出近2倍。

  唯一的例外就是房贷。这几乎是个人唯一可以轻松获得的大额低息贷款。从过去10年的房贷的基准利息来看,多数年份只在6%上下,只有一年多时间突破7%。不少购房者还曾申请到7折和85折的贷款,而公积金贷款也会进一步降低购房者的利息负担。因此,在按揭低息的政策下,购房者贷款的热情被大大鼓励了。如果考虑到过去10年多数年份有着不小的通货膨胀率,购房者实际享受的是近乎零的利息。而相应引发的购房热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经济增长和利率虽然各地略有差异,但是整体上来看还是全局性的。具体分各地的楼市情况,则并不能简单适用。容易发现,许多GDP多年高增长的地方房价其实不算太高。而房价绝对值最高北京、上海,已经连续多年GDP增长排名垫底。

  因此,接下来应该说说影响房价的区域的因素了。

  3、土地供应的影响

  许多人会认为在中国土地的供应者只有政府。因此政府模仿香港而实施的饥饿供地,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动力。这话对也不对。实际上,要区分着看。

  中国实行城市土地国有。因此城市土地供应者只有政府,这没错。但地方政府卖地,多数看的是眼前,看得是总额。早在2003年土地招牌挂之前,各地土地出让其实非常无序。甚至不少区县都有权出让土地。各地竞争的结果就是土地供应泛滥,地价几乎一文不名。典型的就是珠三角以及散布各地各种名目的园区。

  饥饿供地学起来不难。但真的要实施,有几个条件:

  1、当地长官有点长远眼光(许多地方市长任期只有两三年,要求他们有长远意识不卖地不出政绩不容易啊);

  2、历史负担小,过去没有大量出让土地留存至今影响当下的土地市场(这个主要看前任留下的政治遗产)

  3、有财力进行土地储备(虽然可以依靠银行,但是持续这个工作对很多城市也有难度)

  4、人口要流入,大家喜欢来(一、二线城市可以满足,其他多数都出局)

  所以目前来看,多数地方政府很难在地价和土地出让金总额之间保持平衡。越是发展滞后的地方,土地出让往往越是宽裕。要让土地供应持续保持在短缺的状态,能做到的城市并不多。

  但是如果做到了,房价上涨就在供应方面有了较为坚实的可能性。

  4、人口流入

  人口流入是影响楼市需求方面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去到哪里居住和生活,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他对那个地方的偏好。一个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是兴旺的象征,反之人口持续流出的城市,则容易缺乏就业机会和商业市场,未来发展堪忧。

  过去几年,许多媒体喜欢报道逃离“北上广”(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消息。认为高昂的楼价、拥挤的交通和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已经促使大量人口离开这些中心城市。这些报道未必虚假,但是可能只是真相的一面。对这些千万人口的城市来说,找到一些离开的例子不会太难。但同时也要看到同期有更多的人涌入这些城市。只看到下车人数而忽略上车人数显然是不行的。

  5、城市格局

  影响城市格局的因素包括交通、基建、产业、地理、城市规划、气候特点等等。这些因素对于城市发展和房价的影响许多著作都有提及。因此我暂不做赘述。我这里特别要提的是两点。即城市的行政级别和产业结构对于房价的影响。

  5.1城市的行政级别

  城市级别算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影响房价的因素了。

  大城市一般拥有规模上的优势。大量人口积聚也使得公共设施、就业机会、分工和合作更具效率。不过大城市的形成一般是源于市场选择的结果。而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还会强烈受到城市行政级别影响,这个算是影响房价的特色部分了。

  中国是一个强势政府,政府手中拥有巨大的行政资源。因此行政级别较高的上位城市,往往借此获得比周边地区更好的发展优势。容易观察到,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都是本省楼市价格之冠。作为一个省会,这些城市天然占据了本省最好的行政资源、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同时凭借行政的力量,进一步增加其在工商业、基建和交通方面的优势。因此这些省会城市可以轻易的吸引到本省最精英人士。而持续的人口流入,也带动房价的上涨。

  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超级城市,其吸引力更是超越单个区域。北京作为首都,集全国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教育中心和传媒和文化中心为一体,吸引大量“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的精英流入;上海辐射华东,广深主要吸引华南。因此这些城市房价领先全国也就不奇怪了。

  5.2城市的产业结构

  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所谓城市的产业结构就是一个城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我们通过观察三个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情况来了解城市的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则是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对于中国来说,第一产业早就不是主要产业了。大部分城市的GDP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

  但其中还有区别。简单的说,在其他因素相仿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比重高的城市房价容易提升。以华东为例,上海周边如无锡、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其人均GDP都接近或大幅超过了上海,但其房价大致只有上海的一半。究其原因,这些城市产业结构还是以工业为主,服务业相对较低。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工业创造的增加值是相当高的。但是工业通常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工人被替代性强,工人工资增长容易受限。因此工业发达的城市容易有高产值、高税收和高GDP,但是因为其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缓,房价增长有限。例如前面提到的苏州、无锡,其人均GDP均高出上海2成多,但其房价多年增长缓慢,其绝对值亦不及上海的一半。相应的,其商业和办公市场,亦大大滞后于上海。

  作为对比,上海的第三产业已经远远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是服务业。更为依赖人的作用。而出于对人才的倚重,城市和企业在吸引人才流入和待遇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这同时提高了城市居民对房产的需求和负担能力。而作为省会的南京和杭州,其人均GDP虽不及苏州和无锡,但其第三产业比重也较高。其房价也高于苏锡也不奇怪了。

  以上我们谈了驱动房价上涨的5个基本要素。具体到每个区域和时间,则还要考虑当时当地的基本情况、供求以及各种短期影响因素。不多赘言,大家从刚才36个城市的楼市见闻中,亦可慢慢体会。

  西峯

  2014年2月14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