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天色如此,沈文长他叹叹气,今天又回晚了,自己和文昌也肯定少不了一番责骂。他沈文长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加上几代都是沈家的下人,沈家在镇子上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了,沈文昌从礼数来说是自己的少爷,只是两人自幼一起长大,无分贵贱。而沈老爷和自己的爹也是有着一番交情,在沈家的地位也不是很低,也是内家器重的人物。所以沈老爷对他们两人也寄托了很大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够带好沈文昌,可惜日子过去了,两人混得像兄弟一般,沈文昌的顽劣却是未减半分。r
他们两人一回到家,便有其他人通知沈老爷,沈老爷年纪也不小了,四十方得文昌一子,视之掌上宝玉,少不了纵容,才造成了如今的模样,沈老爷虽然满脸怒容,但是责怪了几句又心疼下来,便是叫文昌入席吃饭。文长毕竟是下人,别过了沈老爷,回到房间,和爹娘打了招呼,也是匆匆洗澡吃饭。r
在沈家自己虽然不用做什么活儿,却并非是因为他的身份,而是他沈文长的身体,似乎是年幼的时候生过一场大病,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病好了却是落下了不少毛病,稍有粗重活儿便是喘气连连,也幸好他聪慧讨人,可惜多年下来,身体也不见健壮起来。r
月到十三,自然是辉华洒满大地,沈文长帮忙收完了蚕丝,便是一手拿了一张凳子一手拿着一本书往庭子中走去。他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沈家虽不是书香门第,也是藏书万千,多年被他这么翻下来,各类书籍也是看了十之八九。r
而今天他拿着的却是一本《淮南子》,这不过是一本杂书,但是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诸家思想糅合起来,特别是提到了不少道法。换做平日,他只不过是当作一个稀奇有趣的故事,但是今天听了文昌的一番话,他的心思又是动了起来。r
谁不愿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何况他体质虚弱,也不知道能否活过二十,如果修道真的能够使自己多活几年也好,也好报答爹娘的养育之恩,不枉人世走了一遭。但是翻开几页,《淮南子》里面讲述的东西实在是枯涩难懂,饶是读书破万卷的沈文长一路读下来也是囫囵吞枣,理解一二。但是读了十几页,他不禁肃然起敬,书中所包含的东西实在是包罗万象,那看似无理之间却是蕴含了大悟,书中也描述了一些和修道相关的东西,但是却太过笼统。r
毕竟也不是什么秘籍,但是世间万般法术,化作了一句,“得证大道,顿悟其心”。沈文长琢磨了一刻却不由得啼笑皆非,古人早就有言,“道非道,非常道”,道有千百种,何为大道呢,说起来却又是太过虚妄,而这份虚妄却是让不少人追逐一辈子。r
他合上书,有些失望,正想往屋子走去。忽然头顶的槐树上传来了一阵响声,沈文长蓦然回首看去,只是那一眼,却是生生的怔住了!r
就在他的不远处,一个中年男子,道袍激荡,脚踩彩云,凌空而立,傲然的屹立于树顶,不见分毫的摇摆,年貌虽然只是四十出头,但是修道之人就算看起不过二十岁的年轻道人,也许其寿已过数百岁,但是就算是沈文长如此的凡人,也能够感觉到对方一身法力神通深不可测,竟然能够让自己脚软,不能动弹,这是沈文长过去十几年从来没有有过的事情。r
那个道人扫过了院落,视线落在惊魂失魄的沈文长身上,一眼便看到了他手中的《淮南子》,稍有兴致的打量了沈文长一番,淡淡说道:“你也看这种书么?”r
他的话语之间有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沈文长情不自禁的点点头,而对方一阵罡风吹过,却是落到了自己的身前,顿时吹拂沈文长的衣袂,他心中油然一阵暖意。r
道人从他的手中拿起了《淮南子》翻了翻,看到了某些书页之间沈文长自己用笔注的感想,却是若有所思。r
“你这句‘积德成善,莫怨祸福’是什么意思?”r
沈文长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犹如仙人一般的道人会突然问自己,他有种被夫子问话的感觉,不假思索的回答,“有言,祸福同道,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人行善事,总会有德。多行不义,自有报应。福祸来己行,吾等须自省其身。”r
“说是容易,做起来却难了。”道人点点头,把书递给他,“许多道人便是过不了自己的一关,招致心魔,终究无缘大道……”r
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唏嘘,许久看到自己身前站立的不过是个少年,也就摆摆手,“我找你们家主有事,领路吧。”r
“找老爷有事?”沈文长怔了一下,脸色也是多了几分惊诧,他在沈家也是呆了十几年,也未曾听闻沈老爷认识过什么修道之人。r
在自己眼前的这个道人,显然是货真价实的道长,单是他那一身凛然正气就并非逢年过节所遇到的那些僧道可比。虽然他未曾见过什么世面,但是古书之中也有提到,那些修得大道者无不是仙风道骨,了然一身。r
他的神智马上清醒过来,沙哑的声音带着些许的颤抖,“道长,这边请。”r
PS:书不算是慢热,也不是非常变态的YY,一切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