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第一幕【航海日志FM】(2014-04-2822:13:42)
一般来说,所谓的第一幕,我们会说是登场、出场、初临、出世、重生、邂逅、初遇、遇见、降临,等等。
静极思动。
唐诗宋词之类的都很有兴趣,以前还经常关注,初略还能看得懂一点。朗朗上口地绕几句。可是元曲就很陌生了,书上的东西也忘得一干二净,理论没有记得,靠感觉靠领悟的又几乎没有。再之后的明清小说,通读的好似只有水浒和三国。西游以前没有机会读,现在则是没有那份心思了。再往后的白话文,倒是有很多喜欢的作者和文字,钱钟书鲁迅丰子恺朱自清老舍矛盾等等。现在的就不一一提起了。
跳到以前的,诸子百家诗经楚辞四书五经还有乐府史记之类的。看看我的叙述就知道混乱不堪啊。我也不懂的东西就不多说了。
今天看罗辑思维,说到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当然主角是李鸿章,其他那么多人都是拿来和他做对比的。在迷茫的时代里,依然能够不断进步并且推动社会改变的一些事情。
其中说到有人是闭目而奔,比闭门造车一般无二。所以不用要太多的妄念,既然是妄念那么就几乎不要的好,可是作为人,一点妄念都没,那又是不现实的。
所以说了,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叫做日拱一卒。活在现实里,做当下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得自由,大概有2个牢笼:
有的人沉浸在过去的历史里,以及对它的贪恋;
有的人则对未来充满了贪婪和恐惧。
当然还有一个牢笼,是在同一时间点上,不同空间里的人际关系,对你的自由意志的绑定和束缚。
例如有的人就喜欢取巧,或者计较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根本没有大局观。例如办公室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攀名附势,自私自利之类的短视的。
只有突破这三种牢笼,艰辛的在这个迷茫的时代里,不断寻找进步,日拱一卒,辛苦前行。
下面是马未都的一篇文字:
烟花三月的扬州只在书本里去过,这次是真的来了。牛毛细雨伴随,让你体会什么是江南的三月,什么是三月的扬州。扬州来过多次,但从未赶上过三月,因而不知扬州三月之妩媚,不晓扬州十里之春晖。
抽象的语言描述此时的扬州总是乏力,它的一切早就融进唐诗宋词,唐宋的大文豪们有未写过扬州的么?!李白的烟花三月,杜牧的春风十里,皮日休的数树参庭,韦庄的二十四桥,皎然的柔风杨柳,刘禹锡的花作婵娟,吴潜的烟树历历,苏轼的鲜鲫团脐……色香味俱美,声触法俱佳。
我辈是后来人,步履匆匆,问先贤寻古迹,探幽寂究过往,却不知人生以为何。文字好啊,帮你记录情感,帮你了解历史,让别人知道你,也让你知道别人。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文法不拘,且散且文乃散文。
我去扬州领奖——朱自清散文奖。与文学告别许久之后去领一个文学奖,算是续谈旧情,鸳梦重温?文学几乎是每一个年轻人的梦,不管你是参与梦的组织,还是陷入梦的环境,文学都是一场红楼梦,有宝玉之顽痴,黛玉之矫情,宝钗之周全,王熙凤之辛辣……
文学是人类进化出来的情感,散文是情感的肆意表达,它没有诗歌韵律之限制,没有戏剧冲突之追求,更没有小说情节之铺张。散文是一杯白水,可冰可凉可温可热,可以沸腾,云腾致雨,结露为霜,这就是散文,识字者提笔皆可为,那为何你不一去试之?
2014/4/27夜
4月20日,由中国作协《人民文学》杂志社、扬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在北京揭晓,张炜、马未都、贺捷生、祝勇、于坚5位作家荣获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26日,颁奖典礼在朱自清家乡扬州举行。
张炜代表作:《张炜散文随笔年编》
马未都代表作:《瓷之纹》、《醉文明》(第三、四、五册)等
贺捷生代表作:《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
祝勇代表作:《纸天堂:西方人与中国的历史纠缠》、《旧宫殿》(十周年纪念版)等
于坚代表作:《印度记》、《圣敦煌记》、《陇上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