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航海日志FM全文阅读 > 第74章 292【青航首记】37《学习圈》

第74章 292【青航首记】37《学习圈》


292【青航首记】37《学习圈》(2014-04-1322:49:29)

【青航首记】37《学习圈》

烽轩艺

曾经有人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到了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Sugarman,1985)。

学习过程有两个基本结构维度,第一个称为领悟维度,包括两个对立的掌握经验的模式:一是通过直接领悟具体经验;二是通过间接理解符号代表的经验。第二个称为改造维度,包括两个对立的经验改造模式:一是通过内在的反思;二是通过外在的行动。在学习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经验学习过程是不断的经验领悟和改造过程。

上面2大段的理论你看进去多少呢?没错,经受着微薄、微信这样子的“碎片化”信息吸收过程,渐渐习惯了之后,我们发觉自己越来越“浮躁”,难以沉下心思来长期学习某些东西。

虽然嘴上长期挂着要做或者要学习什么事物,可是进度却异常的缓慢,甚至只是仅限于每日拿起来念一遍,然后以各种理由、借口、突发情况把之往后面推迟。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学习的起点或知识的获取首先是来自人们的经验(experience),这种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即人们通过做某事获得某种感知,或借用哲学的术语说,就是“对世界图景的第一次粗略地把持”。当然这种也可以是间接经验。因为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将世界的每一件事都“经验”过一次。有了“经验”,学习的下一步逻辑过程便是对已获经验进行“反思”(reflection),即人们对经验过程中的“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分享等等。把“有限的经验”进行归类、条理化和拷贝。然后,有一定理论知识背景和一定理论概括能力的人便会对反思的结果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这个过程便进入了学习的第三阶段——“理论化”(theorization),如果说前面两个阶段是知识的获取的充分条件,那么,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知识的获取则是充分而又必要的条件。

简而言之,一个是知识的获取途径或说是方式,直接从身边的环境或者人那里获取,另一种间接的方式是通过书本或者其他事物来感知,见闻还是其他。

第二步就是对从生活和工作中获得的经验中的这些“知识碎片”进行“反省”,即回忆、清理、整合、分享等等。把“有限的经验”进行归类、条理化和拷贝。

这也是我之前提出“云资源”计划的一个想法,每个人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累积经验和知识,还有重要的“教训”,然后进行回忆、整理,最后分享在外面这个小圈子里。平台就是“云”上面。

我前几天弄了一下自己的之前有意无意收集的,整理起来还是有点乱七八糟的许多文件,有Word、Excel、ppt,还有PDF等等,辛苦上传了2天,有1G多,需要的话,我可以创建公开链接给大家。然后大家上去里面自己搜索自己需要的东西。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还没有讲到的问题是,很多东西,是需要通过我们自己去思考,分辨,分析,分类归档,最后能够总结和升华。让那些“死的东西”变得活过来。可以被运用的。加入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独特的。

最后一步是“行动”阶段(action),可以说,它是对已获知识的应用和巩固阶段,是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学以致用”,或是否达到学习的效果。如果从行动中发现有新的问题出现,则学习循环又有了新的起点,意味着新一轮的学习圈又开始运动。人们的知识就在这种不断地学习循环中得以增长。

之前其实一直都在讲学习。终生学习。不断学习。是我们今年每一个人身上都需要具备的,好习惯。适应时代的改变。并且让自己跟上去。这个很重要。为什么很重要,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接下来讲讲【学习圈】,“核心在于有目的的交流观点和平等的讨论。学习圈可能有多种多样的活动,但是对话为学习提供了动力和意义。”三个基本特征:1。合作学习的环境——你一直与其他人一起在交流中学习;

2。学习状态下的非正式性——随和的氛围,没有压力,自由的学习方式;

3。学习圈的主题是大家真正共同的兴趣——既不是为了争取高分也不是为了达到个人获取正式合格证书的目的。

然而,我们还希望增加一些好的学习圈所特有的性质,一个高品质的学习圈应该做到:

——如果有人突然造访一个正在开会的学习圈,即使在听了半个小时左右的讨论后,他可能还是要问谁是学习圈的组长。一个理想的学习圈原本就是要让所有的参与者在讨论中像组长一样活跃。

——学习圈不仅要能满足参与者的期望,还要能够给他们一些其他的观点和额外的知识。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是有意义的知识,他们也仍然固执己见,例如他们不愿接受与自身偏见相左的知识。学习圈需要得到支持,大力的支持,但也离不开激励和质疑的精神……学习圈必须一直尽量拓宽参与者的知识视野。

——包括组长在内的所有参与者都会惊讶于他们与同伴之间相互学习后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理念。

——参与者应感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学习圈,不仅限于会谈期间。在两次会谈之间的时间是用来阅读、与家人和朋友研讨、自己进行思索的……这种内在的过程是学习所必不可少的。这就是为什么学习圈每周开展一、两次会谈并持续数周,而不是作为一种全日制周末课程。

——没有参与者会认为自己的观点是不被期待或不被尊重的。你可以不一定同意其他人的观点,但是别人的观点总是值得倾听和认真理解的。

——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能感到他有机会去改变学习的计划。毫无疑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圈的组长会在第一次会议开始前做好初步的计划并展示给其他参与者。但是,组长必须对修改学习计划做好相应的准备,要对不同参与者的需求十分敏感——特别是当参与者们相互介绍后,他们可能会提出对计划的修改意见。

——在完成一个学习圈任务后,每个参与者应渴望参加另一个……

上面这些都是我找来的观点,大家可以参考。

最后附上2条资料来源的链接: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r9PyNU1ERBzsooqOY8OKctJ57d8e5Xf32r4tZOaCBkQbdyGoBUVF1T8SV26MYcq1pCBZsru6vdnZPTvtX5RYa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5f53710101i8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