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国学开讲全文阅读 > 第2章 学习国学的方便法门(1)

第2章 学习国学的方便法门(1)


  西方人讲中国是“汉学”,汉学其实在中国有个特定的用意,就是乾嘉之际,中国很多考据学家们,像钱大昕、桂馥,他们认为宋明性理之学是宋学,而称自己是汉学,和今天西方称中国的国学为“汉学”是两回事。由于西方舶来的学问越来越多,中国的知识分子会有一种危机感,再加上当时西方的势力非常大,而中国又国弱民贫,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感到国家的精华不能丢失,因此“国粹”之说就出来了。但是,章太炎认为这不太合适,于是就用了“国故”两个字来代替“国粹”。他有个著作《国故论衡》,这本书大体上包括了小学的部分、方言的部分,也有文学的部分。还有一个是“古学”之说,它主要是和“五四”以后的“新学”抗衡。另外还有“中学”之说,这好像是从外国人的口气称的。汉学、中学、古学、国粹之学、国学,渐渐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杂乱使用的时期,而这是一个遴选的过程,就是谁的概括更加广大、更加有意味,就约定俗成了。

  “国学”一词起于清末,应该没有什么争论。自刘师培开始,有国学保存会,这是光绪末年的事,足见其时已有丧失的可能,故有保存之必要。刘师培这个人非常怪,可以说是近代最怪的人物:是北大的名教授,曾参加革命,结果他的太太红杏出墙,跟朝廷派来的特务勾搭上了。革命起事的日子当然清廷立刻就知道了,章太炎以为是刘师培的事,于是跟他绝交,其实刘师培一点儿不知道。到了后来袁世凯要称帝,刘师培又支持,革命的时候他革命,称帝的时候他又支持。尽管他在政治上,因为知识分子的软弱左右摇摆,可是在学术上他卓有贡献,尤其对中国九流之学,他认为相辅相成。这个不光是来源于马一浮,在刘师培的时候,已经具有了这样的思想。他当时成立国学保存会,有点儿悲凉,可见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内心的一种痛苦。今天我们遇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国学热潮,已超越了保存的视角,而欲以光复之、滂沛之、弘扬之、普世之。国学在新时代的殊遇,是它命运的巨大转捩。毛主席当年讲光复旧物的决心,今天始能大规模地付诸实现。在他那时没有做到,我们今天可以来实现。

  国学的基础当然是儒家。中国是个注重文字的国家,因此书籍之多不可胜数。如果没有选择,会掉进云里雾里,迷不知所向。

  读经:知其篇目,记其章句

  就拿读经书来讲,读《论语》《孟子》时,我教大家一个方便法门,先把它的篇目全部记住,譬如《论语》二十篇,篇目你一一都记住,《孟子》七篇,篇目全部记住,《庄子》三十三篇,都应该全部记住。这个很容易记,你花个半天时间就全记住了。知其篇目后,然后记其章句,再从它的章句开始,里边有什么好的辞章、什么好的句子,有哪些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譬如读《孟子》,你读到《公孙丑》时,这里边就有一篇文章: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那么这段故事是什么呢?宋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个小国家,宋国有个人的苗老不长,他就把它拔一拔。这个人智商不够高,昏头昏脑就回来了,告诉他儿子:“我的苗长高了。”结果他的儿子一看,苗已经死了。他说,天下不助苗长者很少,认为没有用而舍弃的人,是不耕田的人,揠苗助长的人,非徒无益,而有害。这个故事很容易记住吧?你记住了,《公孙丑》的篇章你也知道了。

  再进一步想,孟子为什么要讲这段话?原来他的学生里,有一个叫告子的,他净做花拳绣腿的功夫,不认真读书,这和揠苗助长是一个意思。孟子是通过这个故事批评那些不求实际而图表面的人。这样,孟子这个思想你也知道了,对不对?

  像这种名句,你们可以在读书的时候,随时记录下来,譬如孟子最重要的一段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段话人们非常熟悉,但有人可能不知道它是源自孟子这些书。当你读《孟子》发现的时候,你会大快乐大欣喜,原来本在这儿呢!这就是我们读书的快乐之所在。

  读史:从熟悉的故事开始

  读史的时候故事很多,譬如在读《三国志》时,忽然看到《诸葛亮传》里,有一段《隆中对》,你就可以把它背出来: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你应该去看,徐庶见了刘备以后跟他讲:“诸葛孔明是条卧龙,将军你想见他吗?”刘备说:“你可以带他来。”徐庶讲:“不行,此人他可以接见你,可是他不可以屈尊来看你,将军宜枉驾顾之,你应该降低你的身份,坐着你的车驾去见他。”刘备见了以后,他就问诸葛亮: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告诉刘备:“你现在打不过曹操,对付不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有百万之众,不可与之正面交锋,而孙权在江东已历三世了,地域很险峻,人民又附属于他,贤能之士又为之用,这“可以为援”,可以作为你的援手,“不可图也”,你不可以对他进行谋图。”这又是什么呢?就是说你自己要找地方: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诸葛亮对刘备讲,荆州地方非常之大,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当时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刘表无能,这是上天赐给你的一块地方,将军岂有意乎,你有意思没有?”接着,他又谈到了益州: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那么你就可以怎么样呢?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就讲你有了荆益两地,再谋图天下,到了这个时候,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段对话就是在隆中,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竟有这样韬略天下的雄才,刘备听了大为赞赏: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刘备说你们不要再讲了,关羽和张飞就不再说了。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读历史书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境界。陈寿在这段很简短的文章里,把当时荆益两州和曹操、孙权这三国的形势,做了非常全面的力量对比分析,然后叫刘备定下“三足鼎立”这样一个大略。如果没有《隆中对》这段话,可能这段历史就不存在了。

  所以,读史书、读经典,往往是最初从这些故事中产生了爱。这个方便法门打开以后,你再去追求微妙法门,就有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