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国家全文阅读 > 马耳他——地中海怦怦跳动的“心脏”

马耳他——地中海怦怦跳动的“心脏”


其实它仅仅是一个岛屿,但它又是一个国家。如果在世界地图上找,你找不到它;如果在欧洲地图上找,你也仅仅能找到它特意标出的国名而依然找不见它国土的模样。316平方公里,42万人口……即使只看地中海,它也属于很小的一块地方,顶在它上面的意大利西西里岛显然比它大出上百倍,就连左下方的突尼斯杰尔巴岛也可以跟它比胳膊。

马耳他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它在强大的欧洲与广袤的非洲之间能够存在的事实本身就非常了不起,更何况它还有一个“地中海心脏”的别名。这颗“心脏”在此次中国利比亚大撤离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其非凡的魅力,它的每一次激情跳动都令13亿中国人感动。

“作为总理,我唯一不能做主的就是天气,其余的我们将全力以赴。”当中国政府有求于这个国家时,他们的总理如此真诚和倾情地说了这样的话。这是真正的朋友的话,体现了一颗对中国人民充满感情的心,也是中马友谊的见证……

“我想说的是,此次撤侨中,我驻马耳他使馆可以说是做了一件‘小牛拉大犁’的伟业。如果说,马耳他是个微型小国,我们驻马耳他使馆则是微型使馆。在我们最忙、最紧张的时候想找人帮忙很困难,找不到合适的人,因为在马耳他的华人少,中资公司仅有一家,也就一二十人。我们共接待了三艘邮轮上的五六千同胞。当时碰到两大困难:一是马耳他是旅游胜地,常年都有游客,我们找不到一整家酒店安排我们的同胞住宿,都是零散安排在各个酒店,这样工作量就增加了数倍;二是有两艘船上的人不能上岸,他们只能留在船上等待直接上飞机。”张克远大使介绍说。

“但是我们一点没有感觉在马耳他的日子枯燥乏味,相反我们天天享受着海上豪华旅店的待遇,有热水澡洗,有可口的中式饭菜吃,还能打麻将扑克……”中建公司的一位工人至今仍保留着使馆给他们的一副麻将牌。

写到此处,我正好上网想查个数据,却无意间看到新华社记者2011年2月28日写的一篇题为《大恩不言谢,转身做贡献》的短文。文章说:

记者27日在马耳他码头上采访,见到撤侨船上一位待命志愿者——中建八局第七项目部员工袁琢成。问他为什么当志愿者时,小伙子说:“使馆同志是我的救命恩人,所以愿意帮他们做点事。”

袁琢成向记者说起他“这辈子无法忘记”的一天。2月24日,当天也是这艘邮轮参与撤侨,在利比亚班加西港撤侨时,邮轮已经满载,船下还有一百多名中国人没登船。由于船上缺乏足够的救生设施,根据海事法规定,船长不同意继续上人,而袁琢成就是这一百多人中的一员。“当时我已经踏上吊桥的台阶,准备上船了。外籍海员突然对我们喊道:‘Stop!Stop!’当时我傻了,彻底傻了!”袁琢成回忆道。

过了一会儿,他才继续说起当天的登船经历:“当日早上9点钟我们赶到中建八局的集合点,然后撤到海滩,走到船位,开始排队……到登船时已经是晚上6点半了,没想到遇到一个‘Stop’!当时心情已经不能用‘凉了’或者‘崩溃’来形容,我至今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当时的心情。那时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刮风,一会儿太阳出来,衣服干干湿湿不知多少回,但这都无所谓,脚站得发疼发麻也无所谓,我们只想登船回家,就这个心愿!后来我们见年轻的李昊外交官挡住舱门,死死不让外籍海员关门,另一边一位老外交官刘美参赞在拼命打电话协调,最后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总算得以上船。”

“折腾两个多小时,你不知道我们后来多么感激李昊和刘参赞他们!没有他们,我们或许就死在班加西了。”袁琢成说到此处已经有些哽咽,“那两个多小时里,我们一次次听着刘美和李昊站在雨中,用沙哑的嗓子,声嘶力竭地一遍遍对我们说:‘同胞们你们放心,要相信政府,相信我们不会留下任何一个人的!绝对不会!’听了他们的话,虽然我们还没有上船,但心里确实踏实了。后来一夜,海路上也是十分颠簸,可刘参赞和李昊同志对我们关心备至,我们一点也没有吃苦,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不,现在到了码头,使馆没有人手,我报名当临时志愿者,想尽一份力量为大家服务,以报答中国外交官的救命之恩。”

这样的事在撤离现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都能见到和听到。用张克远大使的话说:“使馆为同胞做事全是应该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自己的同胞在海外能够感受到国家的一份温暖和有国家保护的一份安全感。”

话虽这么说,但撤离下来的同胞们其实并不知道张克远大使他们为了做到这些,费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心血,有时一些看起来很普通、很寻常的事,在异国他乡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就说中餐吧。张大使是个有心人,他想同胞们在利比亚和船上已经饱受流离颠簸之苦,到了他的地盘,该有顿可口饭菜吃吧?于是他对使馆的同志们说:“无论如何我们得让大伙吃上中餐。”这一点要求看似不高,哪知道搁在马耳他就是件大事了!上面已说过,整个马耳他没有几个华人,中餐馆只有一家,很小。当张大使把做中餐的事交给开饭店的中国小老板时,竟然把他吓坏了:“每顿都要1000份套餐啊?我哪做得出来呀!”

做不出来也要做,这是爱国饭!使馆的人走了后,中餐馆的几个中国伙计一商量,说什么也要把这事完成好。“算是我们一次爱国行动吧!”小老板让伙计们说服了,那就干吧!好家伙,从这会儿开始,五六个中国伙计便投入了长达一百多小时的“厨房大战”……当张大使等将一盒盒香喷喷的中餐送到船上时,同胞们甭提有多高兴了。

“有一批同胞是住在当地酒店的,如何让他们在等待上飞机的几天里既能休息好,又能自由活动,也是一件比较复杂麻烦的事。比如,他们要出去散散心,玩一玩,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但马耳他属于欧盟国家,非法移民是他们很忌讳的事,我们的几千人一下来到一个小国,身上又没有啥证件,万一有人跑了咋办?每天看着他们是不可能的事,几千人住得又分散。于是使馆只好天天派人去各个酒店值班,所谓值班就是上午去一趟把人清点一下,给大伙介绍哪些地方好玩,哪些地方可去,然后到晚上再去一一查看人是否回了酒店。别看这事不大,但可把金松宝他们累惨了!责任大呀,跑一个、丢一个都是大事,这里面有我们中国政府跟马耳他政府之间的庄严承诺。我们在请求马耳他政府时,就曾向他们承诺,保证不出现一件非法移民事件。”张克远大使对他属下的工作深为满意,“后来我们没出现一个问题。这也得感谢同胞们,他们都非常自觉。”

及时、有序地让同胞们登上回家的飞机,仍然是撤侨任务的根本和关键。这里有一个细节须交代:撤至马耳他的五六千同胞都来自班加西和米苏拉塔地区,那里是当时利比亚最乱的两个地方。登船时,同胞们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安检手续,仅凭一张临时证件甚至仅凭单位集体的一个名单就上了船。他们多数是普通工人,勤劳而又会过日子的工人们,在逃命的那一刻,他们中有许多人依然没有忘记顺手带上自己吃饭干活的家伙。现在他们要上飞机了,要回家见亲人了,他们依然不愿放弃与他们生死同在的木刷、钳子和手电等等随身物品……

孙应来是外交部机关党委干部,撤离行动中被派往前线,成为14位临时补充队员之一。小孙的工作岗位在马耳他,协助使馆负责同胞登机等事宜。

“24日我接到部里命令,26日抵达马耳他,之后是八天八夜的高强度工作……每天先到当地机场去联络和落实从国内来的航班起降时间,然后马上回到港口或酒店组织安排撤离人员赴机场登机。马耳他国家小,机场也小,当我们的飞机出现在机场时,当地人和游客都会惊叹一声:‘哇,大飞机来啦!’大飞机虽然给马耳他人一种惊喜,但也给机场添了不少麻烦。每次我们的飞机需要加油时都得用两辆加油车,这不仅是时间问题,还有机场地勤工作的协调问题,而且我们每天有八至九趟大飞机起降,试想有多少事要跟机场协调!好在马耳他有关部门好客热情,给我们提供尽可能的方便。但最难的还是我们自己如何组织好队伍上机场,登飞机,还得让同胞们丝毫不感觉委屈,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回家。

我们是这样做的:在前方的机场,我们先把每一次准备上飞机的人的名单、证件都办好,再通知住在酒店或船上的同胞做好准备,希望他们自觉地配合机场安检相关事项,尽可能地放弃那些不宜上机的随身物品;登上巴士之前,每人发一面小国旗,以便行动时不失散;出发时,每辆车上都有使馆派遣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大家引路,每个车队则由当地的警车开道;到机场后,由我们举着国旗在前面引路,后面皆是举着小旗的同胞,整整齐齐地排队进机场,过安检。有个外国人奇怪地问我:‘你为什么总举着国旗?国旗代表一个国家政府形象,你的人看上去都不像是总统和政府的高级官员。’我回答他说:‘是的,我举我们的国旗,就是代表中国政府。是我们中国政府在这里接送从利比亚撤离的同胞,他们虽然不是总统或政府高官,但他们是我们国家的人,所以他们享受着国宾的待遇。’外国朋友听到这儿,敬佩地伸出拇指,说:‘你们中国了不起!’”孙应来说。

一队队中国同胞就是在五星红旗引导下,登上自己祖国的大飞机的。他们不时挥动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种情绪强烈地感染着马耳他机场内外,无数外国公民和记者在一旁纷纷向中国人投来敬佩的目光和赞誉:“China is really powerful!”

一位美国NBC的记者Martin Fletcher那几天也在马耳他机场,他后来写了一篇《中国撤侨现场观后感》,当日网上点击率达十多万次。他这样写道:

我在马耳他的一个撤侨集散中心一边等我的飞机,一边在思考对比着。几百名中国工人戴着红帽子排成长队,安静而有序;领队举着红黄色中国国旗,看上去就像是假期中的旅行团。他们都非常听从指挥,排成长长的队,当被叫到的时候就慢慢往前挪动;命令一下,就像一列不可阻拦的蚂蚁大军大步穿过集散中心。真是跟美国人不一样呀,没有人戴着耳机听筒或者在玩手机等数码设备。

他们身材都很瘦削,没有一个肥头大耳的。他们的包包都用玻璃纸捆起来,有些人还穿着橘黄色的工作服,戴着橘黄色的建筑帽。他们都是工作在利比亚油田、铁路、建筑、通信行业的工人,中国政府包了一队飞机把他们悄悄地、高效地带回北京、上海。队伍没有一丝的凌乱。似乎在政府和工人之间有一个不成文的协议:你在外面工作,我在后面罩着你。数以千计的工人星罗棋布在整个非洲大陆,他们是中国工业、投资业,甚至是外交的代表。最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力量。

真正让我震撼的是撤侨的效率、秩序以及安静。没有人在讨论航班,反对顺序,把很多包和大袋子折腾得砰砰哐哐响。他们就是一条沉默的人流,耐心地等待被告知要做什么,要去哪里。看到这样我不禁想,这是否就是未来?工人冲在最前面,他们的政府张开翅膀保护着他们,无论到哪里……这支由两百多人排成的单列队伍绕着圈排到了机场免税店里面,没有人瞧一眼陈列的奢侈品,他们只是在等待举中国国旗的人举起手臂告诉他们该往前挪挪。我不知道我内心充满的是敬佩还是颤抖。我觉得,我们最好把他们拉到我们这边。

据说Martin Fletcher先生以前在NBC的工作中没少给中国形象抹黑,但这回在马耳他时他正眼看待了中国。

东方航空公司主要负责将中转站马耳他的同胞运送回家。许多中国同胞并不知道,我国民航与马耳他机场之间没有通航,所以东航投入撤侨任务的每一个机组都是经过特别挑选的,力求在万米高空提供最安全、最优质的服务,他们甚至把公司总飞行师和飞行部书记全都调去执行此番任务。

“万里回家路,安宁又舒适。全家平安归,感谢我祖国。”当时出生仅21天,由我驻马耳他大使张克远夫妇亲自为其办理出生证的周懿轩,如今已能牙牙学语,蹒跚而行,小家伙的嘴里经常清晰地说着父母教的这几句话。每逢此时,全家总有说不完的温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