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妙联教青年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一生只做过一些小官,41岁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只做了80余天就挂印归田。后半生隐居田园,断绝与官场往来,亲自下田劳动,写下了大量田园诗歌,开辟了后来以王维为首的唐代田园诗和山水诗派。
一天,陶渊明正在田间观看禾苗长势,有一青年很有礼貌地向他施礼,说:“久闻先生大名,望先生告诉我求学之法,不胜感谢。”
陶渊明见青年态度诚恳,便笑着对他说:“你看见田里的禾苗在长吗?”那青年蹲下来,仔细观看了好一会,说:“我没有见禾苗在长呀!”
陶渊明又让青年看田边一块磨刀石,因长年磨刀,石头已凹下去了。青年看了,不解其意,陶渊明便对这青年一字一句地吟了一副对联:
勤学如春苗,未睹其长日有所长
辍学似砺石,不见其损日有所损
陶渊明这副对联,哲理性很强,上下联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发展的规律,以此教育青年,要勤奋学习,不能停步不前。“勤学”如春天的幼苗,虽然一时未见其长,但一定会日有所长;“辍学”似砺石,中止学习,就像磨刀石一样,虽然一时不见其损,但一定会日有所损。
青年听了,恍然大悟,恭恭敬敬地向陶渊明鞠了一躬,表示感谢之意。他回家后连忙用笔记了下来,作为自己学习的座右铭,决心按照陶渊明联中所说的那样,刻苦学习,不间断,不松懈。据说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位青年在学业上和功名上都取得了理想的成就。
郑板桥写联论文章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有一位青年书生,非常慕他的才学,经常登门请教。有一次,郑板桥问他:“你过陆机的《文赋》吗?”书生说: “没有。”郑板桥说: “是一篇讲解如何写文章的名作,你应该认真读一读。”接着郑板桥为青年书生写了一副对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这副对联,强调两个字,一是 “简”,二“新”。“简”就是说写文章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抓住键,抓住典型,要学会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新”是指立意要新,要有创新的精神,要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这些都需要在生活中、实践中去认识、去体会、去摸索、去发现、去磨炼,只有这样才能有 “三秋树”和“二月花”的艺术境界和感受。
张大千的艺术名联
张大千(1899-1983),中国近代著名山水画家,四川内江人。早年致力于石涛、八大、青藤、白阳等大画家的研究,又曾在日本京都研习绘画和染织。1941年至1943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做临摹和研究工作,足迹遍历国内外名山大川。他的作品博采众长,融工、意笔于一体,泼彩于山水画之中,意境深远,气质非凡。
1981年,贵州省民革在贵阳市举行了一次大型书画展,在书画展中,有一副苍劲有力,别具一格的对联,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这就是中国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一副对联:
落日平原纵马
秋风古道题诗
这副对联是张大千先生逝世前两年,于82岁高龄时书写的。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语言精练,意境独到、深远,而且是一副阐述山水画创作心得的名联。
“落日平原纵马”,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山水画的意境,使我们似乎看到一望无际的山野,在夕阳的光辉照耀下,光彩夺目,无穷无尽。纵马奔驰在大道上,那真是豪情满怀,心情舒畅。搞艺术创作,下笔之前,如果能有这样的胸襟和创意那就会产生“秋风古道题诗”的艺术效果,使艺术创作融会在诗情画意之中,使人们更能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才能进一步引起大家对艺术的共鸣。
陶行知的几副名联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育家和爱国人士。
陶行知早年信仰我国明代教育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将原名“文浚”改为“知行”,后来他又进一步识到 “知”离不开 “行”,“行”先于“知”,于是他又将己的名字“知行”改为“行知”。为此他写有一副对联: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他将“行知”二字嵌入联中,把 “行”和 “知”、 “知和“成”的辩证关系阐述得很透彻,成为一副很有教育意的哲理名联。
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安徽公学”。学校开学之际,他为学校办学的宗旨与师生关系题联曰:
义则居先,利则居后
敬其所长,恕其所短
陶行知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办公室内悬挂一副他自己撰写的名联: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这副名联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一生鞠躬尽瘁,赤胆忠心人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念。
孙中山的名联
孙中山(1866-1925),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逸仙,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1897年在日本进行革命,化名中山樵,后改为孙中山。
孙中山少年时曾先后就读于英国和美国办的教会学校,后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先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当时的社会现实教育他,行医不可能改变落后的中国,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只有推翻腐败的清朝统治,唤醒民众,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1894年,孙中山策划、组织并领导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经过若干次的改组,到1919年10月把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经过十多次武装起义,又从“二次革命”到1924年1月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孙中山为建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国费尽了心血,他在病重期间,仍念念不忘革命事业,写了一副名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这副名联悬挂在孙中山遗像两侧,成为人们学习缅怀孙中山先生伟大一生,继承革命事业的座右铭。
冯玉祥军事会议书对联
冯玉祥(1882-1948),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人。国民党爱国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
北伐战争期间,冯玉祥率军开往郑州。某一天,他应到郑州市府参加北伐军各路将领军事会议。
冯玉祥三点钟准时到会,但会议厅空无一人。只见会桌上摆满水果、饼干等。冯玉祥坐定,静心等待。
半小时之后,来了一位将军,看看会议厅仅冯玉祥人,打了一声招呼便离去了。又过了半小时,那位将军同一位将军又进来了,看看仍是冯玉祥一人,便和冯玉祥打一声招呼又离去了。
此时,冯玉祥心中已极为不满。到了四点半钟,各路领才姗姗而来,而个个都好像无所事事,一直等到五点,才到齐。
会议开始时,冯玉祥已是积愤满胸,站起来大叫一声拿笔来!
笔墨到了冯玉祥的面前,只见他卷起衣袖,提笔书写副对联:
三点开会,五点到齐,是否革命精神应该如此
一桌水果,半桌饼干,忘了前线战士饥饿未曾
书毕,他将毛笔往桌上一摔,离席扬长而去,会议就不欢而散。这副对联抨击了当时官场中的不良恶习,深得心,因此广为传播。在辗转传诵中,文字难免有所增删,的书报上登为: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冯玉祥应对日本文人联
日军进攻上海的炮声打响,上海市民乱成一团,东奔西逃,不知所措,战争的可怕景象笼罩着上海滩。有一位日本文人见此情形,欢喜若狂,恶意中伤,有意要奚落一下中国人,于是在报刊上公开悬联,指名让中国人应对。联曰:
日本东升,光耀中华民国
上海市民看后一片哗然,不知如何应对是好。
消息传到上海城防前线司令部,冯玉祥得知实情后,怒发冲冠,提起毛笔愤然疾书曰:
阳落西天,黑暗笼罩扶桑
当日此联也刊登在报刊上,那位不可一世的日本文人这才哑然无声。见报后,上海民众都感到扬眉吐气。
冯玉祥一联驱歪风
抗日战争期间,冯玉祥率军到了重庆。一日,冯玉祥街上漫游,信步走到一家华贵理发店的门口。只见门前车马龙,店内人员济济,生意十分兴隆。上门者有达官显贵公子小姐,更有一些不知什么职业的妖艳女郎。冯玉祥了,心中怒火燃烧。
店老板一看冯玉祥来到门前,便慌忙出迎,显出一副分尊重的样子,忙将其迎入店内。
店老板摆上香茶,见冯玉祥不像为理发而来,便随机变,表示出久仰大名的样子,请冯玉祥出联相赠。
冯玉祥笑了,说:“写一副对联可以,但写好了你一要挂在店门口噢!”
店主人满面笑容地说:“当然!当然!”
于是,店主人侍候笔墨,冯玉祥提笔而就,联曰:
倭冠不除,有何颜面对镜?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何为!
站在一旁的店主人看了之后,吓得全身发抖,不知措。冯玉祥问店主人:“此联如何?”店主人吓得连声说“好!好!”不得已自己亲自将对联贴在了店门两旁。
冯玉祥说:“这很好!为了你的安全,我派两名卫兵你守护。”过路的行人见了以后,都为冯玉祥的义举感到服和敬仰。很快,这件事情被广大民众传为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