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改写对联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父苏洵、弟苏辙都是当时文学艺术上很有成就的名人,他们被人们合称为“三苏”。
苏东坡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自幼天资聪慧,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一时就有一些目空一切,傲气凌人。一天他兴致勃勃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前: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对联贴出去没有几天,来了一位白发老人,手里拿了一本小书,声称要拜见苏公子。苏东坡听了很高兴,傲步走出门口,只见是一位不认识的老人。老人笑着说:“看见公子贴出的对联,特来请教。”说着将手上拿的书递给苏东坡,说:“公子,这书上的字,望能告诉我它的读音和意思。”
苏东坡拿来一看,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顿感面红耳赤,十分惭愧,只好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认识,并说:“小人不知天高地厚,一时狂言,还望老人家赐教。”老人见苏东坡认错了,也就不难为他了。
老人走后,苏东坡赶紧把门上的对联撕下来,在原来的对联前面各加了两个字,即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东坡更加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戒骄戒躁,终于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文豪。
刘禹锡的几副妙联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北定县人。与著名文家柳宗元同榜登第,且志趣相投,便结为好友,时称“柳”。刘禹锡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人称“刘白”。白居易称其为 “豪”。
唐贞元元年(785),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动,王氏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和州令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而来,故意冷待他,为他,不让他住在县衙内,而将他安排在离县衙较远的两间旧的房子里。刘禹锡并不在意,还高兴地写了一副对联,在门前,联曰:
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
当这副对联传到县令耳朵里时,县令冷笑了几声,又故让他搬到北门更破旧的一间半房子内。房子虽然小了点但环境不错,屋前有一条河,两旁还有柳树。于是刘禹锡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杨柳青扬江水平
人在历阳心在京
刘禹锡没有把住房的大小、破旧放在心上,想到的仍国家的大事。县令见他仍没有低头,于是又找了一个借口叫他搬进一间只能容纳一张小床、一桌一椅的小屋。然而禹锡仍豁达大度,满不在乎,而且就在这样简陋的小屋内写出一篇令世人敬仰的文学作品——《陋室铭》。流传千古名句名联便出自于其中: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刘禹锡对住房的狭隘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房子住得简陋一些不要紧,关键是一个人的品德好不好。刘禹锡的《陋室铭》千古流传,他后来仍被朝廷重用,官至礼部尚书。
郑板桥自题《竹梅图》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今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前后当了1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任职期间,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他节缩食,为政清廉,是一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郑板桥是清代初期书画艺坛上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是著名的“扬州怪”之一;他又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书法,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时人称他为“诗书画绝”。
郑板桥在自己的一幅《竹梅图》上,曾以他特有的潇行书,书写了一副对联: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这副题画联,以竹梅为具象,生动地描画出“虚心竹与“傲骨梅”的特征。看似写物,实则写人。这是郑板桥人为事的自我写照。对联对仗工整,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含意深刻,耐人寻味,是一副难得的自勉好联。郑板桥对术领会独到,意趣淳美,虚心钻研,不断进取;对人生他衣节食,高风亮节,像“傲骨梅”那样不畏强暴,敢于争。
他的一幅“难得糊涂”之字,流传很广,不仅寓有很的人生哲理,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官场一些争权夺利、拍奉承的丑事的不屑一顾。正因为这样,郑板桥认清了仕途黑暗,毅然辞官为民,以卖艺为生,在诗、书、画艺坛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齐白石治学名联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后改为璜,字滨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中国现代杰出的国画艺术大师、篆刻家、书法家和诗人。
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只读了一年私塾,13岁时学木匠,后又改学雕花木匠,同时坚持绘画写生。到25岁时,结识了颇有才学的塾师胡沁园和陈少蕃,胡教他学画,陈教他读书练字。此后又结识了不少有才学的朋友。他一面读书学画,一面靠卖画养家。
齐白石创作十分勤奋,他说“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一生留下数以万计的花鸟画、印章、书法和诗作。他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特别喜爱画花鸟,他说:“我的一生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国画艺术大师。他的卓越成就,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他有一副治学的自勉联,用两块印章自雕而成:
痴思长绳系日
要知天道酬勤
上联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写他非常珍惜宝贵的时间,他痴迷地想用一根长绳将太阳牢牢拴住,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让它轻易地走动。这样他就能如愿地做更多的事情,学更多的东西。
下联是他做学问的心得——“天道”,天道全在于“酬勤”,不发奋不努力,是不可能掌握“天道”的。白石老人的这副对联不仅是他一生实践的座右铭,也生动地反映了他自学成才的宝贵经验和规律。
齐白石戒烟名联
齐白石年轻时喜欢抽水烟,他的老师也离不开烟,他月都要孝敬他老师几包烟,好像已经成为习惯。有一年,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的家乡成立了一个“罗山社”,大家推举齐白石为社长。
一日,诗社成员聚会,齐白石提议拟订几条社章以便家互相勉励,相互督促,取长补短。他的提议,马上得到家的赞成,于是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有的说不赌钱、不耍女人,齐白石点头称好;有的说喝酒、不抽烟,这时,他却不好开腔了。原来戒烟这条,有难处,会就没有再开下去。
隔了几天,他们找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又聚在一继续议论起来。有位姓王的学友调皮地向大家说:“孔老人最爱什么?”一位叫黎德恂的学友说:“我看孔老圣人爱吸烟。”众人一听,哄然大笑,黎却一本正经地说:“们知道咱县上有个王秀才吗?他的诗书画都有几下,找他人很多,有一天,我也到他府上去拜访,见他的客堂里,孔夫子像的两旁,有一副对联:‘茶烟待人客,笔墨不差。’这意思是说:你要我王秀才笔墨当差,你就要拿点茶来送礼。王秀才自称是孔夫子门徒,想必孔夫子也是爱烟吧。”
齐白石听了,脸刷地红了。他觉得大家说得很有道理再不进油盐,不接受意见就太顽固了。于是,他诚恳地对家说:“不瞒诸位,我写诗时也喜欢吸几口烟,韵韵味,慢想想。今天,我听从大家的意见,决心戒掉它。”说着将口袋里藏的一包烟毅然抛向溪水中,并口出一联:
烟从水中去
诗自腹中来
从此以后,齐白石果真不再吸烟了。
沈钧儒自题名联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清光绪进士,民主革命家,著名的爱国人士。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参加了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1935年起,积极参加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
沈钧儒老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知名的爱国学者。他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国共合作,支持北伐战争,反对军阀割据,反对“内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组织上海文化界爱国人士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1月,他和邹韬奋等七人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即“七君子”之狱。
沈钧儒老先生信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至理名言,最珍惜时间,反对无聊的闲谈。他要把一切有限的宝贵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争取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事业上。
他深深懂得旧中国的黑暗,人民的困苦,政府的腐败无能,军阀割据的危害,帝国主义列强的狰狞面目。他立大志,要干实实在在的大事,绝不能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他在1947年6月,写了一副自勉的格言联:
立志须存千载想
闲谈无过五分钟
他将这副对联贴在自己的书房内,作为告诫自己的座右铭。在他70岁诞辰时,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高度评价说:“沈老是民主人士中的左派旗帜,他曾经在民主主义时期和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为革命作出了不少有益的奉献,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范文澜自勉联
范文澜(1893-1969),字仲沄,浙江绍兴人。中国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大长蔡元培先生的秘书。“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动。1946年任中央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新中国成立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范文澜先生一生刻苦学习,严于律己,知识渊博。他中国首先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中国史的研究者之一他撰写的《中国通史简编》曾长期被大家视为学习通史的本。
范文澜先生为了集中精力做好史学研究工作,曾书写了一副对联,悬于书室之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副对联是: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这副对联体现了一位学者治学的严谨态度。
梅兰芳自勉联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浣华,原籍江苏,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中国现代杰出京剧艺术大师,戏剧活动家,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梅兰芳从小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八岁学艺,九岁攻旦角,十岁登台演出。二十岁他演出的古装新戏风行全国。1929年应邀赴美,轰动美国,在旧金山受到数十万人的夹道欢迎。在美国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波莫纳大学被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后来还访问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成为驰誉世界的艺术家。
梅兰芳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塑造了不少可敬、可爱、可悲、可叹、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梅兰芳常常深有感触地说:“不像不成戏,真像不成艺,悟得情和理,是戏又是艺。”
梅兰芳的琴师,也就是他的姨父徐兰源先生,和梅兰芳共同创作了一副对联: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这副对联,寥寥数语,却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戏剧在思想内容上和艺术形式上的独到之处。整副对联,都非常巧妙地突出了上下对偶的艺术品位,“装谁像谁”对“看我非我”,这是戏剧艺术表现的两方面,缺一不行。梅兰芳一贯主张“不像不成戏,真像不成艺”的艺术标准。接下来进一步阐述戏剧艺术的要求:“谁装谁,谁就像谁”对“我看我,我也非我”,和上句相呼应,也进一步指出“谁装谁”是不一样的,谁的功底深,谁悟得了情和理,谁才能表现艺术的真谛。
梅兰芳十分喜欢这副对联,视作自己艺术生活中的座右铭,把它悬挂在客厅里,常看、常想,一心一意地实践着、感悟着。这就是一位艺术大师不断进取的可贵精神。
老舍的两副自题名联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语文大师。
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日协会工作1937年发表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1951年获“人民术家”称号。曾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席。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更多的知识分子一致抗日,舍写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如《张自忠》《谁先到了庆》《四世同堂》《惶惑》《偷生》等。他还自题一副联,展示了一位正直的艺术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艺术追求。
报国文章尊李杜
攘夷大义著春秋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深入生活,写了不少反映新时代作品,如《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等。
1953年,他还赴朝鲜慰问,并且一待就是半年之久,了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
作为一名“人民艺术家”,他深深懂得“艺术来源于活,艺术又要高于生活”,为此,他下苦工夫,不断地探与创作。为了不断提醒自己,也为了告诫一些青年朋友,又写了一副自题联:
付出九牛二虎力
不作七拼八凑文
这是“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老舍对待艺术创作严谨态度,也是他伟大人格的体现。
方志敏的两副自勉联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在江西从事农民运动,曾任江西省委书记、农民协会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组织领导弋阳横县地区的农民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
方志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情操。1934年,他率红军先遣队北上抗日,在途中遭国民党军队阻击,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狱中纪实》《清贫》等,特别是《可爱的中国》一书,更是感人肺腑,爱憎分明。
方志敏同志生前有两副自拟的对联,是他在紧张繁忙的革命生涯中写的: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这是方志敏同志高尚情操的表现,也是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实写照。他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又有很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作能力。他的另一副意气风发的对联是:
云龙搏浪飞三级
天马行空载五华
这副对联气势磅礴,壮志凌云,表现了方志敏同志不可战胜的革命气概。
这两副对联,语言朴实,意味深长,有情有趣,是艺术品位极高的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