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巧改春联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书圣;官至右军,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博采众长,贵越群芳。特别是他的《兰亭集序》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艺术揭开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新的一页,树立了真、行、草书艺术的典范。
王羲之的书法字体清新,气韵流畅,人见人爱。有一年春节前夕,他很高兴地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前: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谁知,隔了一会儿,春联竟不翼而飞。于是,他又写了一副贴在门前,可第二天早上打开门时,发现对联又被人揭走了。这使他纳闷起来,心想:这未免有点不道德。他稍加思索,再写了一副,但有意在文字上做了一点游戏。这副春联是: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大家看了这副春联的意思不大好,也就没有人再揭了。谁知到了大年初一早上,王羲之在这副春联后面各补了三个字,就变成:
福无双至今日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王羲之这副修改了的春联,即刻引起过路人的关注。大家不仅为王羲之的字写得漂亮、出神而赞叹,更为他补的这副春联鼓掌叫绝。本来是一副晦气的春联,经王羲之巧妙一改,就变成大吉大利的春联了,谁看了都非常喜欢。从此,王羲之巧改春联的故事,千百年来被广大群众传为佳话。
朱元璋代写春联
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即明太祖。幼重八,安徽凤阳人。
朱元璋出身贫寒,但是他十分好学和勤奋,特别重视实践中学习。他善于思考问题,也善于学习,还善于接近众和官兵。他常常利用作战中的间隙时间接近群众,了解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名人逸事等他作战勇敢,又擅长策略,因而被红巾军统帅赏识,成为子兴红巾军首领的得力助手。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成为巾军的统帅,在他的领导下,红巾军不断取得胜利。1368正月,在军事上取得节节胜利的朱元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明,建元洪武,定都南京。第二年,明军攻克元大都(北京),推翻了元朝统治,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春联,起源于桃符。五代时,蜀后主孟昶第一个在桃上写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宋、元以来,春联逐渐多起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璋很欣赏这种艺术形式。据说他定都南京以后,有一年过节,传旨公、卿、士、庶,家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他还微服私巡,看看各家都贴上联没有。他走到一个地方,发现有一家门上没有贴春联,了解,才知道这是一家阉猪户,没有文化。于是,朱元璋思索,即刻为他书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写的这副春联,语言生动,对仗工整,而且幽默富哲理,耐人寻味。在春联的继承和推广上,朱元璋起到了定的促进作用。
解缙妙联讽财主
解缙(1369-1415),字大绅,号春雨,明代永乐年间翰林大学士,今江西吉水人。他六岁时即能吟诗作对,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神童”。解缙幼年跟父母住在农村,他家的对门是一家土财主,常常借势欺压乡民。解缙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一年春节,解缙见财主宅前有一片翠竹,他灵机一动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前。这春联是: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财主看了这副春联十分生气,认为这是解缙有意在讽刺他,奚落他没有文化、没有修养,一气之下,便命人将门前的翠竹拦腰斩断。
解缙见了十分好笑,觉得这个财主实在太愚蠢了,于是,他又灵机一动,就在上下联末各添了一字,成为: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财主看了,更加怒不可遏,便命人干脆将竹子连根铲除,以消他胸中之气。
解缙见了更觉可笑,觉得这财主实在太幼稚、太鲁莽、太没有涵养了,于是,他便又在上下联的最后各加一字,变成: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财主见了,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越想越生气,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但又无可奈何。一连数日财主都闷闷不乐,结果生了一场大病,从此以后好像变得老实起来。
方志敏巧改对联斗劣绅
方志敏(1899-1935)原名正鹄,江西弋阳人。无产级革命家,红军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红十军团治委员会主席。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被国民党杀害他曾在狱中写下了不朽著作《可爱的中国》一书。
方志敏出身农民家庭,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鲜明的爱观。他的家乡江西弋阳漆工镇,有一个清末遗老叫邵襄臣此人品行恶劣,欺压百姓,横行霸道。他在镇上开了一个“鼎丰商号”的商店,常常克扣分量,以次充好,倒行逆施放高利贷,所以当地群众都对他恨之入骨。
1913年除夕,地主邵襄臣在他的商店门口用大红纸写两副春联,其中一副为:
抬头见喜
出门招财
方志敏看了十分气愤,暗自和一位好友商量,认为不让这位恶人太得意,要好好教训教训他,也好为民众出气。方志敏一思索,便想出一个办法:他巧妙地将这副对最后一个字改了一下,并用同样的红纸和字体写好,在大夜的深夜,贴盖在邵写的那副春联上。这样一改,这副春便面目全非,成为:
抬头见鬼
出门招灾
第二天大年初一早上,邵襄臣穿了一套新服装,叫伙打开店门,把鞭炮点燃,得意地陶醉在新年的鞭炮声中。祝新年的围观乡亲一看春联,个个高兴得拍手称快。邵一时蒙在鼓里,等他发现,才知道被人捉弄了,气得暴跳如雷大声斥责,并赶紧命人将春联撕了。乡亲们把这件事当话,相互传说。那真是一字之改值千金,意思全在妙联中。
王力应征的春联
王力(1900-1986),广西博白人。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有一年春节前夕,在一次全国迎春征联中,王力先生也颇有兴趣,他自题一上联,在报刊上发表,征对下联。他的上联是:
碧野田间牛得草
一时收到不少来应征的下联。一一看后,可惜没有一句对得好、对得上的,弄得他十分扫兴。无奈,只好自己应对下联。他深思了一下,对出下联:
金山林里马识途
“碧野田间牛得草”,一看这上联,就会使人联想到江南的美丽景色:碧绿的田野,蔚蓝色的天空,鸟在天上飞翔,牛在草地上吃草,恋人们在愉快地欢笑。多么迷人的景色啊!不仅如此,这上联暗含了当时三位文艺界的知名人士:“碧野”是当代著名作家,“田间”是当代大诗人,“牛得草”是豫剧名丑。这上联真是妙趣横生,意韵独到。
下联要对得好,对得生动有趣,必须与上联在形式上吻合,内容上更要紧密相连,趣味相投。
“金山”无山,“林里”无林,“马识途”无马,但都是当时全国文艺界里的名流。特别是马识途,是四川省文联主席、《清江壮歌》的作者。这三人名字连起来,就使我们想起新中国成立初期一部名为《山间林响马帮来》的电影。多么丰富的内容,又多么含蓄的意思啊!
读王力先生的佳联,会使我们想起李清照嵌名人的一副妙联:“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见《李清照妙联对人名》一题)
马振声家传的春联
马振声,1939年生,1955年至195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学习,1959年至196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1964年至1966年师从著名画家蒋兆和教授攻读研究生,专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和研究,是蒋先生唯一的研究生和入室子。马振声是中国当代写意人物画的一面旗帜,国家一级术师、专业画家。1973年在四川美术家协会从事专业美术作,1994年受聘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艺术系兼职教授,199年任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
马振声的画,气势磅礴,艺术语言精练,笔墨潇洒,造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意韵深长。屈原、杜甫、辛弃疾陆游、苏东坡、蒲松龄等,画家以他特有的艺术语言,将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深受教育。
马振声是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画家,他们家有一特有的传家“春联”,每年春节马振声都要怀着对先辈的思念敬重,用一张鲜艳的红纸,亲手书写一副春联,贴在自家大口,全家以此高高兴兴地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这副春联是: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这副春联,粗看似乎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但是了解底的人都知道,这是马家特有的传家之宝,是马振声父亲留来的。马振声的父亲一生勤劳朴实,为人忠厚,小时候因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但是他热爱中国文化,从小就刻学习,能写一手好字,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他认为做首先要忠厚、诚实、勤劳,其次是要勤奋上进,知书达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是马振声的父亲逝世前特嘱咐的“家训”。每逢春节,马振声都要亲手一字不改地上这副有教育意义的春联,作为对父亲的怀念,作为一家铭记在心里的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