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鬼谷子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27章 中卷(6)

第27章 中卷(6)


张良先投奔项梁图谋复韩,“合”之,后韩王为项羽所杀,就投奔刘邦,“忤”项“合”刘。刘邦称帝之后,国家大局已定,彭越、韩信等开国功臣纷纷遭遇“飞鸟尽,良弓藏”的结局,张良又主动辞退,“忤”刘而修道,终于得以功成身退,明哲保身。适时地实行忤合术,正是张良成功的关键所在。

刘秀忍辱负重报兄仇

光武帝刘秀在两汉之际的硝烟弥漫中崛起于群雄之间,恢复汉室,建立东汉。在中兴汉室的辉煌成就之后,做为伟大的一代开国皇帝,刘秀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痛苦,其中兄长刘演的死,可说是影响他至深的一件事。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统治腐朽,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南阳蔡阳(今湖北省枣阳西南)人刘演、刘秀兄弟乘此机会起兵,以重建汉朝为旗帜,四处招兵买马。两兄弟后来率领自己的队伍加入了绿林军。他们的同族人刘玄,起初参加平林兵,被推为更始将军,后来也与绿林军合并。

公元23年,刘玄称帝,年号更始。随着王莽统治的灭亡,他迁都长安,很快就背叛绿林军起义,调转矛头杀戮农民军。刘秀的兄长刘演,就在这时被刘玄杀害。

刘玄知道,刘秀肯定不会放过自己,一定会找他报杀兄之仇,所以他心里一直希望刘秀尽快替兄报仇,他便可以找到理由除掉刘秀。可是刘秀并未如他所愿。刘秀不仅没有找刘玄算账,还在表面上保持不动声色。当他朝见刘玄时,表情一如平时,低声相应,从来没有提过有关兄长刘演的一句话。他不穿孝服,不举丧事,言谈饮食也犹如平日。因此,刘玄一直找不到任何借口除掉刘秀。

(图30 百忍成金的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心中当然清楚,他的哥哥本是有功之臣,只因争权被杀,虽然他白天平淡如常,但夜晚却常常泪流不止,内心里他一直愤愤不平,深为兄长之死而难过,发誓一定要完成兄长未竟的事业。可是刘秀明白目前他只是刘玄的属臣,如果不能克制自己,以自己现有的实力,根本不是刘玄的对手。如果贸然行事,很可能会失败被杀,落得与兄长一样的下场,那样就更没有什么大业可图了!又何谈为兄报仇?

同时,刘秀也知道自己是有功之臣,在昆阳大战中,他亲率13人突围求援,为刘玄建立奇功,刘玄清楚这一点,一定不会贸然杀掉他。此时如果刘秀重提那段历史,或许会讨好刘玄,增强他对自己的信任,但刘秀只字不提。刘玄见刘秀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于是下令任命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加封琥信侯。

得到刘玄重用之后,刘秀趁机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公元23年,刘秀到河北—带活动,废除王莽苛政,释放囚徒,深得民心,接着,他以恢复汉家天下为号召,取得当地官僚、地主的支持,势力越来越强。他同时镇压并收编铜马等农民起义军,力量不断壮大。刘秀觉得实现自己宏图大志的时机已到,便果断与刘玄决裂,起兵讨伐刘玄。最终,刘秀击败刘玄,替兄长报了仇,也取得了天下,建立东汉王朝。

“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就是说为人要有聪明灵活、明于事理的素质,才能够抓住关键,不拘小节,成大事。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刘秀深知自己势单力孤,如果立即向刘玄报杀兄之仇,只会性命难保,于是便忍辱负重,坐待有利时机。与卧薪尝胆的勾践一样,刘秀深谙“大丈夫能屈能伸”之理,参透时势,隐“忤”求“合”,这才得以保全性命,赢得了积蓄力量的时间,从而最终杀掉刘玄,报了兄仇,登上帝位。

荀彧审时度势投靠明主

汉末天下,群雄并起,曹操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志广聚贤能,并予以重用。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曹操惜才,而且常常眼红别家的人才,对武将如赵云、关羽等人多次手下留情,对谋士如徐庶等则以计赚之,所以曹营中多中途加入的别家人才。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荀彧即在此列。

荀彧出身名门望族,祖父荀淑曾任朗陵县令,父亲荀绲曾做过济南相,叔父荀爽后来宫至司空。在这样的家世背景下,荀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少年时代就出类拔萃,年纪虽小,却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再加上品行端正,深得乡邻赞誉。南阳何颐善于识别人才,一见荀彧,连声称奇,说他不同凡响,将来必定能成为王佐之才。

(35 荀彧)

公元189年,荀彧被推举为孝廉,送至京城洛阳,经过考试,被授予守宫令之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董卓作乱之后,荀彧知道天下即将大乱,担心自己和亲属的安全,他便弃官返回故乡颍川。此时,同郡人冀州(今河北临漳县)牧韩馥,因仰慕荀彧,派人前来接荀彧及众乡亲到冀州。由于颍川乡亲难舍故土,不愿前往,荀彧便耐心动员本宗族的人迁往冀州。

荀彧率本族人到冀州后,宗族中饱学之士均被委以重任,他自己也深得韩馥信赖。后来,袁绍夺取冀州,灭了韩馥,荀彧及其弟弟荀堪以及同郡人辛评、郭图等都受到袁绍礼遇,并被袁绍委以重任。

虽久闻袁绍大名,但荀彧很快发现袁绍外宽内忌,不善用人,治军不严,多谋寡断,他预料袁绍终难成就大事。良禽择木而栖,智者择主而事,荀彧觉得冀州并非久居之地,于是暗暗打算另觅明主,更换门庭。

不久,还是奋武将军的曹操领军击败黑山农民起义军白绕部,被朝廷任命为东郡(今河南濮阳市)太守。荀彧知道曹操有雄才大略,通晓兵法,思贤若渴,多谋善断,虽然目前实力不强,但断定他日后终成大业,于是便把自己匡扶汉室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荀彧毅然离开袁绍,于公元191年前往东郡投靠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奔他,十分高兴,两人一番谈话,荀彧深受赏识,曹操把他比作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当时苟彧才29岁,被拜为奋武司马,帮助曹操管理军务,并参与军事策划。

公元202年,曹操在熟谙袁绍的荀彧辅助之下,于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成为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官渡一役,验证了荀彧对袁绍的评断,也证明了他自己的识人之明与选择正确。

良禽择木而栖,智者择主而事。荀彧虽得袁绍器重,但发现袁绍外宽内忌、不善于用人,预料其难成大事,跟随他只能任自己一腔报负付之东流。而曹操有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能成大事的英主。于是荀彧适时地运用忤合术,毅然离袁投曹,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由此可见,能适时地运用忤合术来审时度势,投靠明主,对一个人的一生,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都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有一个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人群开始半信半疑,反正只是搬根木头,就算拿不到赏金,也不会丢了命,不如试一下。于是终于有个人站起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给他五十金。人群哗然。商鞅这一举动,从此在秦国百姓心中树立了威信,而接下来商鞅的变法很快在秦国推广开来。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在商鞅变法四百多年前,同样在他“立木为信”的地方,也曾发生过一场因诚信失灵而导致的亡国悲剧,这便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为博取美人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引来各方诸侯齐集城下。夜暮中,当诸侯率领将士们举着火把匆匆赶到,发现都城并没有敌情,一时不知所措,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美人一笑的花招后,诸候们愤然离去。

(36 烽火台)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却迟迟没有等来诸侯们的救援。最终,幽王被逼自刎,身死国灭,而他所爱的褒姒也被俘虏了。??

商鞅“立木取信”,一诺千金,化“忤”为“合”,赢得众人信任,结果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周幽王以帝王之尊,却行无信之事,与诸候们玩“狼来了”的游戏,“合”转为“忤”,失却天下人心,最终自取其辱,身死国亡。两相比较,可见,“诚信”在忤合之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商界活用】

退货赢得众客户

上海一家鞋厂与日本某株式会社做成了一笔布鞋生意,价值达160万日元。但由于日方市场预测失误,加上运期长,布鞋抵日后已错过销售季节,只能大量积压。日方请求退货,按惯例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中方完全有理由拒绝,可结果是中方竟然接受了退货。

消息传开,有关部门哗然,不少人表示不理解,然而中方同意退货的考虑还是颇有道理的。

首先,货退回后,在国内销售并不赔钱,“出口转内销”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而且日方支付所有退货运杂费用,中方没受任何损失。其次,这批货虽退回,但日方承诺可用同等价值的一批畅销货替代,等于重新做成一笔买卖。再次,日方表示以后再购同类货物首先考虑该厂,中方借以稳定了贸易伙伴。第四,日方如不退货会社就要破产,其不利影响必然波及并损害中方的利益。

日方对中方的接受退货十分感谢与钦佩,鞋厂很快又保质保量地出口了一批替代货品,使双方均营利且名声大振。中方的名誉也由此传播开去,日本几家客户纷纷来人来函洽谈。鞋厂于是身价倍增,产品供不应求。而日本这家株式会社还要求充当中方在日本销售的总代理,包销合同一订就是几年,并主动向中方提供国际市场的有关信息,两家合作得很好。

“反复相求,因事为制”是指在制定策略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反复寻求最佳的计策,并且制定不同的措施去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意谓思想相同的人做事之后仍能够保持亲密关系,是因为他们都取得了成功,都获得了利益。相反,使一方遭受损失,必然导致关系疏远,结果已方也会蒙受损失。

所以,在商业往来中,只要摒弃“你败我胜,你输我赢”的斗争心理,双方都遵循互惠互利原则,就可以找到一条共同受益、长期合作的途径。在以上这一事例中,中方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认为接受退货乃是双方的利益所在,深谋远虑,以退为进,才作出了正确的抉择,表面上“忤”于己方利益,实际上从长远来看,却是深“合”商战取胜之道的。

范旭东远渡日本“围魏救赵”

碱,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是足以影响一国工业发展命脉的重要物品。然而,在本世纪初,中国碱市场却一直为英国卜内门公司所垄断。

中国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惨遭失败之后,被迫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从此,外国列强可以在华投资设厂,中国民族工业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威胁。为了同英资企业竞争,创立中国自己的制碱工业,1918年近代中国爱国实业家范旭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

永利制碱公司想以原盐为原料,然而当时国内盐税高达原盐成本数十倍,且盐税特权为英国人所把持,他们竭力反对范旭东所要求的原盐免税,并四处散布“海水不能制碱”的谣言。英国人千方百计要将“永利制碱公司”扼杀于襁褓之中。

由于各方面的困难,加上技术上的落后,直到1926年,“永利”才克服技术难关,终于生产出了优质的“红三角”牌纯碱,并很快畅销海内外。

对于“永利”的这一成果,英国卜内门公司恨之入骨。经过一番策划和准备,卜内门企图与“永利”决一死战,它调来一大批纯碱,以原价40%的低价在中国市场上倾销,甚至可以赊销出售,意图—举挤垮立足未稳的永利。洋人的这一招十分恶毒,不久,市场上的洋碱供不应求,而永利公司的产品却堆满了库房和栈台。

永利与卜内门相比,实力十分悬殊。如果降价与卜内门竞争,不用多久,永利就会财枯力竭而垮台,不降价,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收不回来,无法再生产,永利也名存实亡。为此,范旭东焦虑万分,寝食不安。这天,他在办公室低头踱步思索对策,猛一抬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张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他灵机一动,当时日本工业比较发达,是卜内门公司在远东最大的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的经济元气尚未完全复元,卜内门的产量有限,能够运到远东来的碱为数不多。现在为了对付永利,卜内门又把大量的碱运到中国,日本的碱市场必然相对紧张。如果此时永利趁机进入日本市场,卜内门必然会阵脚大乱。

范旭东在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后,决定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将“红三角”插向日本市场,以解国内市场之危。

范旭东又一次悄悄地东渡大海,来到日本。当时日本的三菱和三井两大财团都想在商界执牛耳,相互间竞争非常激烈,三菱自己有碱厂,而三井没有,只能依赖进口,这正是范旭东所希望的。他与三井协商,委托三井在日本以低于卜内门的价格代销永利产的红三角牌纯碱。三井觉得与中方交易一不要自己的资金,二有利可图,三解了燃眉之急,便十分爽快地与永利达成了协议。

相当于卜内门在日本销量10%的红三角牌纯碱,宛若一支奇兵通过三井在日本的庞大销售网,向卜内门在日本的碱市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质量与卜内门相同,价格低廉的红三角牌纯碱很快在全日本造成了碱跌价的影响。这一突变,使得卜内门措手不及。为了保住日本市场,卜内门不得不随之降价。由于卜内门的碱在日本的销售量远远大于在中国的销售量,这一降价使其元气大伤。永利在日本销量只是卜内门的l0%,价格比卜内门在中国的价格还高一些,损失相对要小。

卜内门在首尾难顾的情况下,经过权衡利弊,发现保住日本市场比在中国进攻永利重要得多。因此,永利在日本发起攻势不久,卜内门就通过其在华经理李德利向永利表示,愿意停止在中国市场上的减价倾销,希望永利在日本亦停止行动。

范旭东见好就收。当然他趁机提出了条件,规定永利在中国市场的纯碱销售量为55%,卜内门不得超过45%,并且要求卜内门今后在中国市场上的碱价如有变动,必须事先征得永利同意。永利终于取得了在国内市场上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