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Zip2条理清晰实用的理念不同,X.com的承诺更像是掀起了一场重大变革。马斯克第一次面对这样一个财大气粗又错综复杂的行业及其所有从业者,并希望一举颠覆它。最初,马斯克以其标志性的风格进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领域,即使对行业知之甚少,他也并不感到困扰。他有一个粗浅的认识:那些银行家在金融领域所做的事情都是错的,他可以比其他人做得更好。马斯克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已经开始上升到另一个层次,有些人深受启发,而另一些人则觉得他言辞浮夸并且不择手段。X.com的创立使马斯克的创造力、不懈的努力、强硬的作风以及作为一个领袖的弱点显露无遗。马斯克也将体会到被自己公司排挤的另一番滋味,并因未尽的宏愿而感到痛苦。
马斯克为X.com组建了一个全明星团队。何艾迪曾经是硅图公司和Zip2的工程师,他的同行总是惊讶于他的工作能力。两个具有金融领域从业经验的加拿大人——哈里斯·弗里克(Harris Fricker)和克里斯托弗·佩恩(Christopher Payne)后来加盟了这支团队。马斯克与弗里克相识于在新斯科舍银行实习期间,两人一见如故。作为一个罗德奖学金获得者,弗里克为马斯克带来了X.com急需的银行领域专业知识。佩恩是弗里克在加拿大金融界的朋友。这四个人被认为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马斯克因为巨额的前期投资而位列公司第一大股东。X.com就这样成立了,跟硅谷的许多公司一样,几个联合创始人先在一所房子里开始头脑风暴,再搬到位于帕洛阿尔托大学路394号一处相对正式的办公场所。
几个创始人从哲学的高度讨论银行业已经落后于时代。在互联网时代,去银行办事要跟出纳员打交道已经过时了。他们的雄辩无懈可击,而几个创始人也是雄心勃勃。唯一可以阻止他们的就是现实。马斯克的银行业从业经验不够丰富,他还购买了有助于了解行业内部运作机制的书籍。几位联合创始人关于实施计划的思考越缜密,就越能认识到网络银行的监管问题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四五个月过去了,我们仍然像在剥洋葱似的把问题一层层剥开。”何艾迪说。[1]
一开始,几个创始人之间因为性格迥异而有过小摩擦。马斯克已经成为硅谷一颗冉冉升起的超级巨星,很多媒体开始追捧他。弗里克对此感到有些不安。他从加拿大移民至此创立X.com公司,是想在这个世界上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名银行家。许多人都说弗里克希望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来管理X.com。弗里克认为马斯克向媒体发表的关于反思整个银行系统的言论不切实际,简直愚蠢至极,因为公司当时举步维艰,他说的一切还只是镜花水月。“我们承诺给媒体太阳、月亮和星星,”弗里克说,“埃隆会说这不同于普通的商业环境,你必须暂时摒弃常规的商业思维。他说,‘山上有一座制造幸福气体的工厂,它不断给硅谷打气。’”虽然弗里克不是最后一个指责马斯克产品宣传不实和愚弄大众的人,但这究竟是马斯克的缺点还是他的天才之处,仍然存在争议。
弗里克和马斯克之间的争论很快便以一场悲剧收尾了。在X.com成立仅仅5个月后,弗里克发动了一场“政变”。“他说要么让他担任CEO,要么他把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带走,然后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马斯克说,“我才不吃胁迫这一套呢。我说,‘你赶紧去成立新公司。’于是他真的这么做了。”[2]马斯克试图说服何艾迪与其他核心工程师留下来,但他们选择与弗里克一起离开。马斯克最后只剩下公司的外壳和少数几位忠心的雇员。X.com的早期雇员朱莉·阿肯布兰特选择留在X.com。她说,“我记得尘埃落定之后,我坐在埃隆的办公室里”,“阻止创建类似X.com公司的法律条文有很多,但埃隆一点都不在乎。他只是看了看我,然后说道,‘我认为我们必须多雇一些人了’。”
马斯克一直在努力为X.com筹集资金,他不得不向风险资本家坦承公司的人才所剩无几。红杉资本公司的著名投资人迈克·莫里茨(Mike Moritz)决定无条件地支持这家公司,并在马斯克和他所剩无几的公司身上赌一把。马斯克再次开始在硅谷网罗人才,试图用他对未来互联网银行的激情演讲吸引工程师加盟。斯科特·安德森是一个年轻的计算机科学家,在工程师集体出走后没多久,他因看好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于1999年8月1日加盟公司。“当你回首往事,你会发现这太不可思议了,”安德森说,“我们的网站就像好莱坞电影那样虚无缥缈,几乎不可能获得风险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