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尽头又是几个超大的房间,崔吉在察看了几个房间之后,心中大概有了些眉目,看这些房间的摆设及室中内置物,分明就是当年侵华日军在中国建立的细菌战部队。r
据他所知,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日军在东京日本陆军军医学校内建立了细菌研究室,对外称“防疫研究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将细菌战的A型研究(亦称攻击型研究,即用活人作实验对象,检验其用于战场的效果)转移到中国东北等地。日本政府用“满州”这块最新的殖民地,加快细菌战的研究,以期早日用于实战。r
日本化学战细菌战之魁——石井四郎,一个极端国家主义者、疯狂的法西斯主义分子。日本为扩大侵华战争的需要,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日本投降的14年时间里,由石井四郎一手策划在中国组建了许多细菌战部队的秘密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日本细菌战部队的人员共有2万余人,规模较大的有以下五支细菌战部队。r
1、建立在哈尔滨的第731部队。当地人称之为“中马城”(原是一个俘虏收容所)的细菌战研究基地,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有100栋砖瓦房,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监狱、研究室、处理人和动物死骸的焚尸炉及火药库。二是办公室、兵营、仓库、军人服务社和一个停车场。石井四郎在这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是炭疽、鼻疽和鼠疫三种接触传染病。中马城的监狱通常关押着500——600个“抗日分子”,其中大多数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员。“东乡部队”用毒气、电流和冻伤拿活人做试验的“秘密”。r
第731部队本部下辖八个部:第一部是研究部,主要从事鼠疫、霍乱、副伤寒、赤痢、炭疽等病毒的研究,并用活人做实验。第二部是实验部,主要进行有关细菌炸弹的开发和测试,并负责培育和繁殖供散布瘟疫的寄生虫,如跳蚤、田鼠等;第三部是名为防疫给水部,主要负责医院管理和净水处理,实际上是被分配制造细菌炸弹;第四部负责管理生产病原菌的设备和储存与保养随时生产出来的细菌;第五部即教育部,负责731部队新队员的培训;第六部为总务部,负责平房设施的事务。第七部为资材部,主要制造细菌炸弹,同时负责准备和保管材料,包括制造病原菌必不可少的琼脂。第八部为诊疗部,负责731部队队员的一般疾病的治疗。r
第731部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包括4个制造细菌培养基的容积各1吨的大罐,14个培养基灭菌用的生物压力锅(即自闭缸,每个自闭缸一次可容纳细菌培养器30个),及可收纳100个细菌培养器的2个冷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