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鬼才魏忠贤全文阅读 > 第7章 从乞丐到东宫(2)

第7章 从乞丐到东宫(2)


  李进忠心想,如果他投奔邱乘云,在他手下讨个差使,不愁弄不到钱,说不定也可以发笔横财。他越想越兴奋,似乎荣华富贵已是垂手可得。

  李进忠东拼西凑,好不容易筹到一点路费,就匆匆踏上通往四川的迢迢路途。北京离四川将近五千里,那时交通不便,不过是靠车马舟船,长途跋涉,非常辛苦。李进忠晓行夜宿,足足两个多月才赶到成都。

  李进忠来到邱乘云的官署,满以为邱乘云会念在他们都是孙暹的手下,给自己弄个好差使。但他万万没有料到,他人还没到,揭露他劣迹的信件早已经送到邱乘云手中。写信人是徐贵,也是孙暹的手下,资历比李进忠老,而且是邱乘云在京的掌家。他对李进忠入宫后的所作所为早已知道,后来又听说他去四川找邱乘云,立刻明白他的用意。心想,这种人在京城尚且胡作非为,出京后不知会横行霸道到何等地步。所以一气之下,便把李进忠的各种劣迹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邱乘云。邱乘云看了信后,自然明白了原委。所以当李进忠来到他的衙门时,他心想,你李进忠算哪根葱啊,大老远地跑到这里,无非是想捞一把。可是,这样的好事怎么也不应该轮到你呀。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想到这里,他对李进忠劈头盖脸大骂一通,接着就把他拘禁起来,而且下令不准给他饭吃,要把他活活饿死。三天后,李进忠已气息奄奄。也是他命不该绝,这时正巧秋月和尚云游到四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邱乘云,谈论间说起了魏忠贤,知道他还在监禁中,秋月便极力劝说邱乘云高抬贵手,放他一条生路。邱乘云无法推辞,便答应了秋月的要求,放了魏忠贤,并给他十两银子作路费,让他回宫服役。秋月还给好友——宦官马谦写了封信,要马谦好好待他。

  3、好不容易进入甲子库又遭揭发——遇上第二个贵人马谦

  马谦是李进忠在遇到秋月、孙暹后的又一个贵人。他接受秋月的委托,把李进忠安排到了内宫十库之首的甲字库。

  马谦,顺天府宛平县人,是资历较老的一个宦官。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入宫,由司礼监写字,升内官监总理,后又升乾清宫管事,又是皇贵妃郑娘娘的近侍,后改名马诚。他在宫中的地位比较高,待人也较宽厚。凡亲朋好友托他的事,即使两肋插刀也在所不辞。

  马谦收到秋月的信后,便热情地接待了李进忠,除了给一些钱物外,还到处为他奔走说情,想把他安排在甲字库中。不料,这事很快传到徐贵的耳朵里,他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魏忠贤私自出宫的事,上报给司礼监太监王安,请求按照宫规严惩李进忠。

  多亏马谦为李进忠四处周旋,此事才不了了之。

  同时甲字库的掌库李宗政也同意接纳李进忠。李进忠总算在甲字库中站住了脚。

  甲字库是宫中十库(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库、戊字库、承运库、广监库、广惠库、广积库、赃罚库)之一,掌管乌梅、靛花、黄丹、绿矾、紫草、明矾、光粉、黑铅、水胶、槐花、蓝靛、五倍子、阔白三棱布、棉布、全布、红花、水银、硼砂、藤黄、茵草、姜黄、密陀僧、硇砂、白英、桅子、百药之类,这些都是浙江等地税供运来,以供御用等监奏准取讨的。

  从默默无闻的小火者,到进入职务更重要的甲字库任职,这是李进忠一生的重要转折。从此真正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这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

  李进忠自进宫以后,十几年的宫廷生活,特别是他去四川碰壁回来之后,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私自去四川之所以没有死,回宫后也逃过了惩罚,而且由一个小火者一跃而去甲字库任职,完全是靠有权势、有地位的人的提携。由此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像他这样一个地位低下的人,要想按部就班靠勤勤恳恳干事升迁,即使是一直到老死,恐怕也无济于事,而且还处处遭人排挤,看人脸色。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结交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物。只要他们帮忙,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升迁自然也就不在话下。所以,他进入甲字库后,就千方百计地巴结权贵。

  李进忠知道,要讨好有权势的人,行贿送礼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当多的钱。过去他无法弄到钱,现在他是甲字库中的一员了,掌管着大量的财物,要发财何愁没办法。其实这也不是他的创造发明,内府各库中侵吞财物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明史》卷七十九《仓库》上说:“凡为仓库害者,莫如中官,内府诸库监收者,横索无厌。”如内府收粮,照例要加收“增耗”。到明中期以后,增耗往往要比原数多至数倍,万历时甚至增加到十倍。这些耗粮哪里去了?当然是进了中官的腰包。监收粮食尚且如此,监收其他物品当然也不例外。隆庆时,甲字库的宦官赵纲,因为对解户勒索太多,结果逼出了人命。按说只要认真查办,严惩罪魁,这种歪风是可以纠正的。但是因为官官相护,查到最后,罪犯竟然全部得到赦免。结果,贪污之风日盛一日,所谓“左右侵盗,恣意效尤”,这是最真实的写照。监收是这样,支取时也可以做些手脚。有时支条上数多,付出的数少;有时无条也可以想法冒支。当侵吞数字实在大大时,为了避免事情败露,就放火烧库。这样最多背一个“失误”的罪名,便可以蒙混过关,万事大吉了。各库的弊端,李进忠看在眼里,也如法炮制。李进忠在甲字库任职不久,便日益富裕起来。这些钱被他用作结交权贵的敲门砖。李进忠设法结识的有权有势的人物中,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魏朝。

  4、巴结魏朝将晋升的希望寄托在太子的东宫

  为了向上爬,魏忠贤结识了司礼监太监王安名下的魏朝,魏朝是朱常洛、朱由校父子的近侍太监,以后升任乾清宫管事太监。由魏朝推荐,魏忠贤入选为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的典膳太监,王才人死后。他又成为李选侍的近侍太监。

  “听说王才人怀上了,肚子已经挺大的了!”

  “这王才人怀的可是当今太子爷的第一个孩子!如果将来生的是男孩,那来可是皇长孙、皇太子、未来的皇上啊!”

  “听说太子爷正要为王才人招一个典膳呢!”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一天,宫中的几个宫女和内侍正在议论太子[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十五日,明神宗正式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宫中的王才人怀孕的事儿。

  听到这样的议论,李进忠不由暗自思忖道:“如今我在甲字库中虽然是个肥缺,但苟且做事,日久也无多大前程。况且老是做手脚,日久难免被发觉举报。如今,我已经虚度三十四岁,不过仍然是一个打杂的,前程尚毫无起色。

  这王才人正需要一个典膳,负责日常的饮食侍候。而我早年跟叔父学过厨艺。凭我的手艺,我一定会将王才人侍候满意。然后,我就可以稳稳当当地留在太子宫中,接近皇上。那可是前程无量!

  将来,又可以为皇长孙服务,可保自己两朝前程……”李进忠这样想着想着,不由变得热血沸腾。

  “我不能再犹豫了!平日里,我倒是积聚了些钱财。现在是该用上的时候了!”

  如今,我的好哥们魏朝在东宫管事儿,如果我求他帮忙,他应该能帮上我的忙。

  “魏大哥,小弟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了这点银子,孝敬您买酒喝。”“你原本也姓魏,你我同姓魏,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说,何必这么客气?”

  “听说,太子宫中王才人那里需要一个典膳。而我在进宫前,曾经专门学过厨艺,我的手艺管保叫王才人满意。大哥您去替我说道说道?”

  “贤弟放心!此事包在我的身上,事成之后,给你回话。”

  “王公公,甲字库中有个叫李进忠,入宫前专门学过厨艺。做事又极认真,甲字库中提起他,没有人不称道的。”

  “哦,容我向太子爷禀报!”

  第二天,魏朝来找李进忠。“恭喜贤弟,贺喜贤弟,你的事儿办成了!”

  “大哥!您真是我的好哥哥!今天,你我弟兄定要喝个痛快!”此后,李进忠进入太子宫中。他做饭,极其认真仔细。汤菜粥饭,无不追求营养和色香味儿俱全。

  时常得到王才人的夸奖和朱常洛的赏赐。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王才人生产了,生下了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

  同月,王才人被封为才人。

  同月,明神宗也因为得了皇长孙显得非常高兴,拟旨告示天下。李进忠不由暗暗得意,“这一回,我可是选对了门路。我将来的前程,都寄托在了太子爷、王才人和皇长孙身上了。在两个未来的皇帝和未来的皇后身边做事,还愁将来不飞黄腾达?”

  5、最亲近的老仆——一门儿心思逗皇长孙开心

  一天半晌午,忙罢了工作的李进忠无事在太子宫中溜弯儿。他突然看见,一个十七八岁的美貌艳丽的宫人正抱着新生的皇长孙朱由校在晒太阳。

  “这女人生得可真美啊!”魏忠贤不由走上去搭讪。“您是?”

  “大哥,我是新来的,皇长孙的乳母,我姓客。”

  “妹子你好啊,我也是新来的,叫李进忠,负责王才人的膳食。”

  “瞧咱们的皇长孙,生得多有福相啊,这帝王生下来,就与我们平常人不一样啊。”

  “大哥说的极是。”

  此后,李进忠在工作的闲暇,最常干的一件事,就是和客氏一起逗皇长孙朱由校玩耍。

  李进忠在老家时学过些木工活,没事儿时,他就捉摸着给皇长孙做些木制的玩具玩。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俱有神态,五官四肢,无不备具,动作亦惟妙惟肖。每当朱由校哭时,只要李进忠送过来他做的小木人,立即就不哭了。

  李进忠还会唱曲、唱戏,经常给给朱由校演戏。不但小小的朱由校喜欢看,就是朱常洛、王才人、客氏和其他宫人也都喜欢听他唱戏。李进忠的戏成了大家闲暇时的一个乐子。

  另外,李进忠还擅长踢球。等朱由校年长些后,他就教他踢球。

  后来,朱由校之所以喜欢木工活、踢球和演戏,全因为李进忠的早教开发。朱由校书读得不多,但是跟着李进忠倒是学会了不少东西。

  通过朱由校,我们就能够知道李进忠的多才多艺。

  据史书记载,明熹宗朱由校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史书上记载:明代天启年间,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极普通。熹宗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床来,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

  朱由校非常喜欢在木制器物上发挥自己的雕镂技艺,在他制作的十座护灯小屏上,雕刻着《寒雀争梅图》,形象逼真。《明宫杂咏》上有诗吟道:“御制十灯屏,司农不患贫。沉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朱由校雕琢玉石,也颇精工,他常用玉石雕刻各种印章,赐给身边的大臣、宫监。

  除木工活外,朱由校还醉心于建筑,他曾在庭院中做小宫殿,仿乾清宫形式,高不过三四尺,曲折微妙,巧夺天工。他还曾做沉香假山一座,池台林馆,雕琢细致,堪称当时一绝。

  朱由校喜欢踢球,常与太监在长乐宫打球,朱由校觉着玩起来不过瘾,就亲手设计,建造了五所蹴园堂。

  朱由校酷爱木工器作和建筑,还表现在对朝廷建筑工程的关心上,天启五年(1625年)到天启七年(1627年)间,明朝对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进行了规模巨大的重造工程,从起柱、上梁到插剑悬牌,整个工程朱由校都亲临现场。

  朱由校的漆工活也很在行,从配料到上漆,他都自己动手,并喜欢创造新花样,让身旁太监们欣赏评论。

  朱由校心灵手巧,亲手制作的娱乐工具颇为精巧。他用大缸盛满水,水面盖上圆桶,在缸下钻孔,通于桶底形成水喷,再放置许多小木球于喷水处,启闭灌输,水打木球,木球盘旋,久而不息,朱由校与妃嫔在一起观赏喝彩。

  朱由校还善用木材做各式各样的小玩具,他还派内监拿到市面上去出售,市人都以重价购买,朱由校更加高兴,往往干到半夜也不休息,常令身边太监做他的助手。

  朱由校喜欢看傀儡戏,当时的梨园弟子用轻木雕镂成海外四夷、蛮山仙圣及将军士卒等形象。朱由校情绪高时,也施展自己的手艺,他做的木像男女不一,约高二尺,有双臂但无腿足,均涂上五色油漆,栩栩如生,每个小木人下面的平底处安一拘卯,用长三尺多的竹板支撑着。另外还有一个用大木头凿钉成的长宽各一丈的方木池,里面添水七分满,水内放有活鱼、蟹虾、萍藻之类的海货,使之浮于水面。再用凳子支起小方木池,周围用纱围成屏幕,竹板在围屏下,游移转动,这样就形成了水傀儡的戏台。在屏幕的后面,有一艺人随剧情将小木人用竹片托浮水上,游斗玩耍,53鼓声喧天。当时宫中常演的剧目有《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均装束新奇,扮演巧妙,活灵活现。朱由校做得是如醉如痴,看得也是如醉如痴。每到冬季,西苑冰池封冻,冰坚且滑。朱由校便命一群太监随他一起玩冰戏。他亲自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小拖床,床面小巧玲珑,仅容一人,涂上红漆,上有一顶篷,周围用红绸缎为栏,前后都设有挂绳的小钩。朱由校坐在拖床上,让太监们拉引绳子,一部分人在岸上用绳牵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导,一部分人在床后推行。两面用力,拖床行进速度极快,瞬息之间就可往返数里。

  朱由校喜弄机巧,常常是房屋造成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反复欣赏,等高兴劲过后,又立即毁掉,重新造新样制作,从不感到厌倦,兴致高时,往往脱掉外衣操作,“膳饮可忘,寒暑罔觉。”把治国平天下的事,早就抛到脑后,无暇过问。

  奸臣魏忠贤当然不会错过这个良机,他常趁朱由校引绳削墨,兴趣最浓时,拿上公文请朱由校批示,朱由校觉着影响了自己的兴致,便随口说道:“我已经知道了,你尽心照章办理就是了。”明朝旧例,凡廷臣奏本,必由皇帝御笔亲批;若是例行文书,由司礼监代拟批词,也必须写上遵阁票字样,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号为批红。朱由校潜心于制作木器房屋,便把上述公务一概交给了魏忠贤,魏忠贤借机排斥异己,专权误国,而朱由校却置若罔闻,可叹大明王朝在他这双巧手上开始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