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笺》后注:
1、关于粽子:南朝梁的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说:“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2、关于评花榜:唐代,许多官员、文人常与名妓歌女往来,诗酒唱和。诗人常赠诗名妓,赞美或品评其才艺品貌。到了北宋时期,便出现了正式评选青楼名妓的活动,美其名曰“评花榜”。“评花榜”,有的是用各类名花来品评比拟名妓,评选出“花魁”;有的则仿科考的功名头衔来排名。“评花榜”前,先选好花场,订立评选规则,其评比内容除美貌外,便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评选之日,各青楼妓院中的名妓争相赴会,场面非常热闹,围观者往往成千上万。青楼女子一旦“中榜”,便会身价百倍。评选前后,但凡客栈、酒肆生意空前兴隆。北宋熙宁年间,汴京已有“评花榜”活动,当时汴京名妓郜懿以美貌著称,被文人词客品评为“状元红”,红极一时。苏东坡常作诗词赠与妓女,譬如《菩萨蛮歌妓》等。
3、胭脂笺,也称薛涛笺,用产于嘉州(今四川乐山县)的胭脂树花染色而成,共有十色。宋代胭脂笺源于唐代薛涛笺,又名“浣花笺”,唐代女诗人薛涛用此笺以写诗,与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人相唱和,因而名著于文坛。薛涛笺虽只喜深红一色,但颜色、花纹甚精巧鲜丽。薛涛笺在中国制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历代均有仿制。
4、关于宋代的货币,宋代与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宋代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譬如昆曲的代表曲目《十五贯》(当然,这是明代的故事)。在财政紧张时有过八百文,八百五十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出现过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我小说中的货币折算基本是:一两黄金折支十两银子,一两银子折为一贯铜钱,一贯铜钱为一千文。
有些写宋代的小说,写到了交子、银票之类,北宋初年,四川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宋仁宗天圣元年,朝廷设立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这便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官交子”发行初期,其形制仿照民间“私交”,加盖本州州印,临时填写金额,一般是一贯至十贯,并规定流通范围。宋仁宗年间,一律改为五贯和十贯两种。到宋神宗年间,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交子”的流通范围基本上限于四川境内,后虽在陕西、河东有所流行,但不久便废止了。至于银票,则更是不可能的了。
5、牙牌,又名骨牌、牌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游戏,每副三十二张,多用牛骨制成,故称骨牌;也有用象牙制成的,故也称牙牌,也有用其余牙骨、竹子或乌木等材料制做,上面刻着以不同方式排列的从两个到十二个点子。骨牌最早产生大约是北宋宣和年间,因此也称“宣和牌”,它是由骰子演变而来的,但构成远比骰子复杂,因而骨牌的玩法多变而有趣。明清时期便盛行“推牌九”、“打天九”,麻将是骨牌的一种衍变。公元1849年,一位名叫多米诺的意大利传教徒将中国骨牌带回米兰,并制作了大量的木制骨牌,最后演变成风靡世界的多米诺骨牌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