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管理的偏见:为什么聪明人故意办傻事全文阅读 > 第8章 创新的偏见(3)

第8章 创新的偏见(3)


  第二,移植或嫁接是通过跨行业、跨物种的模仿、学习和交流从而实现创新的手段。比如,耐克公司自成立伊始就一贯采用的低廉劳工成本的战略(到低劳工成本国家去生产运动鞋然后返销欧美),就是一种跨行业的学习和模仿。其启示来源于照相机业。日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利用低廉的劳工成本生产的照相机能够与主流的德国产品竞争。再比如,国内某些高档房地产物业公司,为在业主面前表现其安全服务的职业化程度和可靠性,大张旗鼓地成批雇用退休的各类警员去当保安。

  在学术领域里的创新,往往也离不开移植和跨学科借鉴。比如,管理学领域的诸多理论创新,新的概念、新的框架、新的方法,都是对其他学科相应素材和程序的移植和应用。

  第三,替代是通过不同于现有通行标准(产品或行业技术标准)的素材或形式来提供相同的或相似的价值。佳能的小型复印机技术相对于当年的施乐复印系统就是一个通过不同的技术程序实现同样功能的例子。PC对于Mainframe计算机也是一种替代性创新。当然,这种创新既包括程序上的(比如复印过程),也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了素材上的创新(比如PC芯片)。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比如,隐形眼镜是对镜框眼镜的一种替代,激光手术是对隐形眼镜的一种替代。而这种替代性创新很难说是素材上的或原始性的,它们只是创造性地应用了现有的、已经存在的素材或技术。显然,用于制造隐形眼镜的材料并不是为研制隐形眼镜而发明的,激光技术并不是为了做眼球整形手术而发明的。

  第四,组合是通过把分散的素材整合在一起而提供卓越价值的创新手段。比如,美国电影业多年的常规是电影厂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通常分别与作者、导演和演员等签约。作为庄家,任何一类员工的砍价能力都无法与之匹敌。然而,迈克尔·奥维茨(MichaelOvitz)的CAA演艺人员中介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功地将电影业的权势倾斜于艺人一边,同时使得其经纪公司声名大噪,获利颇丰。他的创新之举就是同时代理作家、导演和演员,将资源整合在自己旗下,再与电影厂谈判。这时的庄家或者总承包人,实际上是经纪公司,而不是电影厂。

  对于顾客而言,通常说的一站式服务,便是通过组合不同的分散素材和活动从而提供整体最优价值的创新行为。广义而言,所谓《蓝海战略》中创新的四项基本活动,添加、删除、增强和减弱,都是为实现最佳价值组合而采取的具体的应用和实践手段。

  第五,拆解是这样一种创新行为,它把某一种特定的素材或程序从它们所镶嵌的大系统中剥离出来,单独存在和作用,从而实现更优异的价值。比如,CD-ROM在西方一直被认为是计算机的一部分,是办公用具。而中国的许多制造商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将CD-ROM的技术从计算机系统中剥离出来,大规模地制造VCD机器,使之成为一个能够进入用户家庭并能够独立应用于电视机的影视播放系统。这种产品定位和营销方面的创新,加之盗版影碟的推波助澜,使得中国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成功而迅速地跨越了VCR录像机的模拟时代,先于美国若干年进入影视的数码时代。

  顺便说一下,我们大概可以系统地观察创新的路数和章法。但是,就实践而言,大凡创新,很难系统地进行。创新的秘诀,也不可能被系统性地理解和传授。如果大家都能随心所欲地创新,那么结果必定是谁也不新。之所以新或者更新,就在于出众。根据定义,出众是少数者的事情。

  2006年4月11~12日于海淀上庄

  创新、收藏与破坏

  人之激情,或曰多余的能量,至少可以由三种途径来宣泄和消耗:创新、收藏和破坏。对现实社会不满,则可能会诉诸某种破坏性行动,来销毁和根除现存的那些令人不满的东西,从而寻求某种解脱。如果这种破坏是纯粹报复性的,它很可能是只专注于破坏而没有任何创造性或创新意图。创新,其实也是一种破坏,一种“创造性的破坏”(熊彼特语),打破现有的常规和均衡状态,创造新的事物和境界,从而抵消对现实的某种不满。所以,无论创新还是破坏,其结果都是对现有事物的某种否定、改变或打击。收藏,则是千方百计地要留住现有事物,争取把现在带进未来,将历史展现于现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收藏就是拒绝遗忘,就是反对破坏。因此,收藏有益于文化的基因传承,收藏记载着社会的变迁动态。大而言之,这种人类生活中的固恒性行为(收藏)与人类的演化性行为(破坏与创新)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双因子模式。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收藏者的本意也许根本不是为了某种物件的后世流传,正像大多数人拼命挣钱并不是为了富裕以后去当慈善家从而显得乐善好施一样。说白了,收藏者的直接动机很可能就是贪婪。贪婪,也就是人们对某些事物所表现出的某种特有的、不可抑制的好感,持久而又痴迷。收藏正是对某种贪婪的不断满足,对某种激情的大肆挥霍,或者说对一个人多余能量的倾情蹂躏。按照制度学派的开山鼻祖凡勃伦的说法,收藏应该是有闲阶级的专有活动。除激情、兴趣以及闲工夫外,没有闲钱,是不可能在收藏上有所建树的。收藏是一种奢侈的游戏,一种费工夫的爱好,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囊中羞涩者忙于破坏抑或创新,往往无暇或无意于收藏。而事收藏之主力军则大概是那些在钱场上稍有斩获并兼有闲暇与意趣者。

  无论如何,谈收藏就离不开钱字。收藏是往外砸钱的买卖。然而,很多收藏品,如绘画等艺术作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升值,甚至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其价格陡然蹿升。如此,虽然是砸钱的买卖,其结果很可能是一笔回报巨大的投资。于是,有人开始鼓吹“收藏投资学”,要把收藏的投资功能当做一门学问来探究。马健的《收藏投资学》便是这样一种尝试。作者在书中集中展示了对收藏活动的深入了解,并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对有关收藏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详尽的剖析。概念清晰,举证得体;文笔流畅,夹叙夹议;案例资料翔实,故事精彩多趣;严肃而不呆板,精道亦显大气。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对相关文献的搜寻和把握,以及严谨的写作规范,着实令人赞赏不已。

  如果当成收藏活动分析与探幽来读的话,这本书应该至少不会让读者失望。然而,如果以“收藏投资学”作为标准尺码的话,本书的使命定位及实际贡献尚需斟酌与商榷。

  如果我们硬要把收藏看做投资,恐怕多半是误解了收藏者的初衷。对于那些铁杆儿收藏家而言,谈投资(企图盈利)甚至可能是一种冒犯和羞辱。一般来说,收藏家之收藏在收藏家本人这一代变现并被享用的机会和案例可谓少之又少。否则,收藏就不再是收藏了,而是变成了对收藏品的投机,是“炒股”而不是“投资”。然而,收藏家的收藏,对其后代或者接受其捐赠的机构来说,确实是货真价实的投资,长期回报通常很高,而这些回报并没有被收藏家本人享用。因此,把收藏家比喻为投资者,实在是把他们打扮得过于慷慨大方,所谓前人辛勤栽树,只为后人乘凉。虽然收藏家的实际行动通常证明他们的收藏最终都变成了后人和别人所获益的“投资”,但是,大概没有多少收藏者在收藏之初(或者收藏过程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给别人做投资挣回报,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和占有欲。因此,对“收藏投资学”的说法,我们难免心存疑惑。

  其实,该书作者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书中如此言道:“事实上,收藏品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有效的投机工具)的意义甚微。”如果说对于机构投资者(比如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投资”收藏品还算有意义的话,对于典型的个体收藏家来说,投资很难说是收藏的主要目的。收藏更像是一种高额的消费而不是一种投资。收藏者之所以收藏某些东西,应该说大多起因于喜好和贪婪。收藏的过程本身可能就是一个自我满足的动力,不需任何“投资回报”。对于某些收藏家而言,收藏的价值可能大于生命本身。如果收藏很难成为一种有效的投资手段的话,那么收藏投资很可能就是一种悖论。进一步而言,收藏投资学便很可能存在天然缺陷,养分不足,发育艰难。如此,作者在鼓吹“收藏投资学”之时,很自然地显得收藏有余,投资不足。

  大家知道,投资的关键在于对投资对象的正确估价以及对其未来价格走势的正确判断。应该说,该书作者在收藏定价方面是花了大力气的,而结果并非令人欢欣鼓舞。这倒令我想起著名投资家巴菲特前几年的一段话。他说如果他到大学里教金融学,会给学生出一道考试题:如何给.Com公司定价。凡是给出(任何)答案的学生都给不及格,交白卷的学生给良好。哪位学生如果在试卷上如此诘问:“你怎么能出这么愚蠢的问题?”这位学生则可以得优秀。原因很简单,只有天晓得它们的价格。正如曾经的荷兰郁金香、长春君子兰,更不用说那些让所谓最顶尖的行家里手都看走眼的“不真”。想当年,家家唐伯虎,户户宣德炉。看今日,处处见钧瓷,人人有“启功”。我想,如果价格搞不定的话,投资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如果收藏品的价格可以像萝卜白菜一样清楚地知道的话,收藏也就变成了机械性的购买,不需要浪费些许激情了。该书写得着实漂亮,也很耐读,只是没有真正完成作者的使命,或者不幸使用了“收藏投资学”的错误名称。这种错误使得本书像一张独特的错票,原版应该叫做“收藏纵论”。也许,将来“收藏投资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可能推翻我今日的判断,那么该书无疑成了中文文献中该领域的奠基之作。因此,无论是“错票”还是“真经”,该书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2006年8月28日于伊利诺伊州春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