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管理的偏见:为什么聪明人故意办傻事全文阅读 > 第4章 战略的偏见(2)

第4章 战略的偏见(2)


  还有,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核心竞争力本身和竞争优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现象。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就事说事的描述性概念;而竞争优势通常是在某种特定竞争环境下的一种比较,是一种关系属性。比如,某个家电产品企业的产品微型化能力很强,比几乎所有的竞争者都强,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很多终端产品市场上。产品微型化可以看成是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竞争中,该企业会发现索尼的微型化能力更强,几尽极致。那么相对于索尼而言,该企业的所谓核心竞争力带来的或者代表的只是竞争劣势,而不是竞争优势。

  最后,核心竞争力不可能历久弥新,现时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过分抬高、夸大和盲目崇拜与神化核心竞争力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有一些企业,由于竞争对手的创新、经营环境的改变或者其他因素的出现,其原有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不能称为企业在新形势下带来竞争优势,而这些企业可能仍然沉浸在昔日的辉煌中,故步自封,自欺欺人。还有些企业,没有任何显著的竞争力,却要大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而不是流行于口号中的表面文章或者刻意拔高的倾情自诩。

  行文至此,突然漾出一种莫名其妙的自我颠覆感。说实在的,上述的“正名”不过是学究式的较真儿。其实,核心竞争力不过是一种标签,一个说法,可以叫主导竞争力、关键竞争力,也可以叫超级竞争力或至尊竞争力等。名义上的事儿,都无大所谓,问题的关键是企业自己要有真实的本领和实力。

  今天TQM,明天六西格玛,后天第五项修炼,解释成功,激励学习,各种标签可以随便贴来揭去。说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就像励志教育时(不管是对小孩儿还是成人)教导人要有“本事”一样,也可以说要有“谋生的本领”、“生存的能力”、“生命的智慧”,懂得“人生的真谛”等。

  学本事需要有悟性,更需要勤奋,最不需要的是跟风、追标签,浪虚名。

  有了本事,自然有人来贴标签。做人如此,做企业也是一样。

  2006年8月19~20日于海淀上庄

  利基战略:与池塘共同成长的鱼

  ——《利基战略》序

  利基战略,指的是专注于某个细分市场的企业竞争战略。它是一种具体而又清晰的战略定位选择,也是一种独特而又一致的思维视角。在早期的战略管理领域和市场营销学中,所谓利基战略以及类似的说法曾经颇受瞩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研究者发现很多低市场份额的企业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样盈利率偏低。相反,某些低市场份额的企业照样可以成就卓著,业绩优良。于是大家对市场边界的定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宝马在全球汽车市场上的份额并不特别高,但利润率却不低。同样,大家对企业的市场定位以及所在市场的特点也有了新的认识。有些企业的细分市场比较大而令人瞩目;有些企业的经营范围则跨越多个细分市场;而另一些企业,其所在的细分市场,无论是否引人瞩目,对于整个产业而言,都会显得狭窄细小。这种相对狭窄细小的细分市场便是通常所谓的利基市场。

  关于利基市场的说法有很多变种。在战略管理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关利基市场的论断来自于两个关于基本竞争战略的分类法:迈尔斯与斯诺(1978年)的战略四分法和波特(1980年)的战略三分法。依据企业对市场定位、人员管理和技术运作等三种经营要务的基本应对态势,迈尔斯与斯诺将企业的基本战略归类为前瞻者(不断开发和搜寻新的市场空间者)、守成者(喜好阵地战的防御者)、分析者(兼具前瞻和守成的双轨战略者)和应付者(被动漂移者)等四种。其中的守成者战略便是利基战略的一种。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通常从整体市场中隔离出一个具有长期发展空间的小部分,然后致力于该利基市场的深入挖掘和精耕细作,更多地关注组织和人员管理以及技术和操作过程中的效率问题,而不太关注整个行业或总体市场中的风吹草动。波特的集中(聚焦或专注)战略说的也是有关利基市场的基本道理。波特的学生哈瑞根后来将利基战略的研究拓展到衰退行业的产业结构中。

  在与战略管理极其相近的组织学研究中,组织生态学的学者也同样关注利基战略的研究和考察。这些学者将组织的任务环境(比如一个利基市场)看做是组织赖以生存的一个生态系统,并考察该系统的宽窄大小、资源供给的充裕度、进入和退出系统的物种的种类和流量,以及其死亡率等。这种组织生态学的研究以动态分析见长,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实证研究结果和证据。同样,在与战略管理相近的市场营销文献中,科特勒等对市场细分的推崇以及对营销手段与细分市场特点之间相匹配的强调,都对利基市场的理解益处良多。事实上,最近声名鹊起的蓝海战略之说,严格说来,也是对利基战略的一种新的诠释。其核心在于精确制导,寻求清晰的顾客和市场定位组合,准确无误地提供顾客价值。然而,我们(包括蓝海战略的作者本人)很可能过分夸大了蓝海战略的可能性及其普适性。新市场往往不可能像蓝海那么宽大。按照利基战略的说法,大概可能更实际一点,顶多是发现一些蓝河、蓝湖,甚至一些蓝水坑而已。其实,这就已经不错了。

  利基战略在中国的研究最近也正初显声色。康荣平、柯银斌和许惠龙三位作者在《冠军之道——利基战略设计与实施》一书中呈现的富于启发的研究结果及其对本课题研究的积极鼓吹和努力推动,诚宜嘉许,可堪褒扬。

  该书的研究工作深入扎实,具有强大的文献支持,反映了细致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学术文献和应用文献的平衡把握得比较适度,互为映衬,理论构建与案例研究齐头并进,相得益彰。资料翔实,写作规范,分析严谨,逻辑清晰,引喻得体,评述有据,说量透彻,行文流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获取和驾驭丰富研究资料的能力,旁征博引,中矩切题。大量的实例,涵盖了不同的国家、地区、行业和领域,为读者提供了鲜活真实的实际证据,也增进了读者对本书理论建制的信心和兴趣。三位作者对利基战略动态过程的描述和探讨应该说是全书的精髓所在,亦是最关键的理论贡献之一。从选择根据地,到打造独特能力,实现全球领先,再辟新的根据地,作者无疑抓住了利基战略的要害,为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根基。

  然而,作为学院派人士,我还是希望作者能够在上述理论建制方面走得更深、更远一些。比如,三位作者可以用利基战略的动态发展为基本理论线索,梳理纷繁庞杂的各类文献,整合不同的理论流派和观点素材,提出一套更为清晰和系统的理论框架。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和解决。比如,企业的利基到底是永久的根据地,一种暂时的屈身之举,还是一种跃迁的跳板?当一个企业的利基市场逐渐扩大成为主流派市场时,它还是不是利基?这时的企业战略还能不能够称为利基战略,比如沃尔玛战略的演进?企业如何完成从一个利基到另外一个利基的迁徙,这种迁徙到底有多大可能?企业如何同时经营多种利基市场?地域性的利基,产品和服务性的利基,人群特性的利基等以不同标准划分的利基市场(以及相应的利基战略)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

  当然,该书的一些弱点也本能地映射了我国战略管理学乃至整个管理学领域的一些基本缺失,比如,缺乏系统严谨的理论思考、缺乏理论文献的积累,以及缺乏实证研究对理论的验证。可以想象,三位作者的理论构建是在这样一个理论贫瘠的土壤下进行的,而且还要时常背负“象牙塔内玩游戏”之类的种种非常急功近利的声讨和攻击。无论如何,作者在该书中选择了一个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并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作为中国学者对战略管理领域提供理论贡献的突破口。

  三位作者在该书的前端花了大力气细数中国企业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企业管理文献中的总结评述。作者以“浮肿”与“贫血”共存来描述我国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一方面是对以美国学术界为代表的“洋理论”不假思索地崇拜和引进;一方面是本土管理理论发展的严重滞后与不足。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作者要为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杀出一条血路。乍一看,关于国内管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以及关于利基战略的探讨与考量可能应该是由两本书分别描述的话题。然而,也许只有明白了作者对“浮肿”与“贫血”的不满,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作者寻求理论突破的苦衷和决心。

  三位作者的这种努力及其倡导的潮流,对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福音。在当今浮躁喧嚣的年代,许多中国企业急于要全球化,要强行进入世界500强的时候,鼓吹利基战略将有益于引导企业建立适合自己的根据地,苦练内功和本领,寻求稳定赢利的增长。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话说,利基战略实际上就是要在小池塘里面做大鱼。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不是固定的存在,而是由企业做出来的。现在的主流市场,很可能就是过去的某个利基。基于这种思路,我们需要这样一些利基,它们现在看来很小,但有长期发展甚至扩张的可能性。因此,中国企业的利基战略很可能要根植于那些正在高速扩张和成长的池塘,而这些企业便是与池塘共同成长的鱼。这时,利基战略的成功甚至根本不需要企业刻意追求全球的冠军。因为,当这些池塘(国内的利基市场)成为举世瞩目的池塘(全球主流市场)时,中国第一,自动就是世界第一。

  利基的扩张与萎缩,给定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取决于企业利基战略的适当定位与有效实施。对于利基战略的理解和应用,该书的尝试无疑是一种有力的推动。

  2006年9月1日于伊利诺伊州春田市

  蹩脚的转身,不自量力的败局

  在商业世界,至少存在着三类常见的人:实业干将、贸易能手、投资专家。这三种人都可以笼统地被称为企业家,只是创业和经营的专业与领域不同。就像大家习惯于推崇和渲染企业的成功转型一样,媒体对企业家本人的不断转型亦是关注颇多,一时间“华丽转身”之类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好像做贸易的自然会干实业,干实业的自然会懂贸易,或者做贸易及干实业的自然善于投资。这就未免有些夸大其辞,忽视了“隔行如隔山”的古训以及各类专家必备的独特功法。

  老实说,真正的华丽是梦呓,而实践中的转身往往蹩脚,其结果则通常是败局。纵观30年来,成功转身的企业家没几个。别说转身,成功活下来的也没几个。30年不倒的常青树大概只有鲁冠球一人。没见他怎么转身,偶尔晃悠两下,也是稳健低调,远非华丽。

  按照一般的规律,任何专家,在自己的专长领域以外说话,基本上都是信口开河;而在自己的专长领域以外游走,通常是盲人瞎马。不否定某些天才有极为过人之处,兼具多种领域之专长,跨界行事如鱼得水,与时俱进,成功转行。比如范蠡为官至高,变个脸就是陶朱富贾,还能领着西施跨国旅游。而此种人才,可谓旷世罕见。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人能有幸在一个领域里成为专家就已经非常万幸了。

  干实业的做贸易容易把猪当孩子养,看不清市场的瞬息万变;做贸易的搞投资,可能短期内投机见效,但缺乏长期投资的眼界与性情。无论是做贸易的还是做投资的,亲自去干实业搞经营,都可能会缺乏对细节的关注和内功的滋养。干实业的搞投资,猛然发现以钱挣钱可以如此轻松如意,不必起早贪黑穷忙活。于是,要么自废武功,流于钻营;要么经不起诱惑,铤而走险,最后难以善终。

  和谐社会,就是谁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不是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什么叫该干?外部机会允许,自身能力擅长。每种人最好做自己最擅长的游戏,这样不仅有助于个体竞争优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整个社会福祉的增进。企业家的实质就是梦想加折腾,要知道自己终究要干什么,穷毕生之努力而孜孜以求。不妨以此两种维度为线索来看一看这三种人的异同之处。

  梦想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