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官场风口浪尖:你有阴谋,我有阳谋全文阅读 > 第1章 如此烫手的山芋,该不该接(1)

第1章 如此烫手的山芋,该不该接(1)


  捅马蜂窝,有两种结果:要么,你把马蜂灭了;要么,马蜂把你灭了。而且,前者往往是小概率事件,后者居多。当然,还有第三种选择,各自让一步,你不去招惹,马蜂们自然就不会群起而攻之。又或者,干脆视而不见,彼此讲究的是一团和气、相安无事。

  冯容海坐立不安,表情凝重。他点上烟,起身走到办公室的窗户前。正午的东州城,一片阴霾,像极了冯容海此刻的心情。不到一支烟的功夫,铜钱大的雨点便噼里啪啦地敲打在窗户上,发出一阵紧似一阵的鼓点声,愈加让人琢磨不透外面的世界。突然,划过一道闪电,紧挨着就是震耳欲聋的雷声。冯容海的脑海浮现出唐朝诗人李贺的一首诗——《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他边默诵着边思索着,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触。5分钟后,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冯容海转过身,回到办公桌前,说了句“请进”。

  “你是?”出现在冯容海面前的,是一张生面孔,年轻女性,不到30岁。阳光,大方,举止得体。

  她走到冯容海的对面,并没有主动坐下,边递上名片边解释道:“冯书记,我叫任佳,是市电视台的记者,昨天下午和您联系过……”

  “哦,我想起来了,今天上午要采访我,对吧?”冯容海这才恍然大悟。新官上任这些天,冯容海忙得团团转,早就把采访这档子事情抛之脑后了。

  “没错。”任佳微笑着点点头,脸上浮现出浅浅的酒窝,格外迷人。

  “不过任记者,实在是抱歉,我等会儿还有个重要的会。我看,采访只能是改天了。”

  “冯书记……”

  “任记者,下次吧。一有时间,我主动联系你。”虽说平日里冯容海不喜欢,也不擅长和媒体打交道,但是,记者毕竟是无冕之王,能不得罪就不得罪。

  “那好,冯书记,我等你电话。”冯容海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任佳也只好作罢,先行告辞。

  她刚到门口,冯容海却又叫住她,笑着说:“对了,任记者,你的功课可是没做足。”

  “功课没做足?”任佳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地问。为了采访冯容海,她可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就差连他的家庭成员的背景都挖出来了。

  “是呀,现在称呼我冯主任似乎更准确一些。”

  任佳稍作停顿,觉得有些失态,笑了笑,说:“冯主任,抱歉,的确是我的疏忽。”

  冯容海马上又打了个哈哈,说:“任记者,只是个称呼而已,你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书记和主任,不放在一个平台上横向比较,很难判定谁的帽子大谁的帽子小。省委书记是书记,村支部书记也是书记。同理,国务院办公厅主任是主任,居委会主任也是主任。而冯容海这个新被任命的东州市廉政办主任,源于三个月前的一次谈话。

  三个月前,时任东州市纪委副书记的冯容海,接到了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刘树兴的电话,称有要事,命他速赴省城。对于省城,冯容海并不陌生。23年以前,他怀揣梦想,绕山路,走水路,再上公路,最后坐上了北上的列车,一路辗转,终于如愿迈进了省政法学院的大门,主修法律。4年后,因成绩优异,在校期间表现突出,经导师推荐,冯容海撞了大运,搏到了留在省城的机会,进了母校所在那个区的纪委工作。当时,担任区纪委书记的正是刘树兴。5年后,刘树兴调到省会市纪委任第一副书记,与此同时,也把冯容海带到了市纪委,在纠风办任职。再5年,刘树兴又往前迈了一大步,进了省纪委,任副书记。冯容海也跟着进了省纪委,成了刘树兴的秘书。如果说,冯容海本身就是一匹良驹,千里马,那么,刘树兴就是发掘他的那个伯乐。做了3年的秘书,冯容海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回东州。刘树兴只好忍痛割爱,并亲自向东州市纪委方面打了招呼,做了推荐。最后,冯容海被安排在了新成立的罗凤新区管委会纪委纠风办主任的位置上。

  官场上,领导和秘书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情同义父和养子,坊间甚至有一个秘书半个儿的说法。许多时候,领导在秘书身上进行感情投资,把他当成自己权力的延续。等自己将来老了,退下了,仍可得到被提拔上来的秘书的关照。这种逻辑,和出发点的好坏无关,只是一种复杂的情结。罗凤新区是东州最大的工业园区,副城市中心,省级经济开发区。所在区域为东州唯一的岛屿——罗凤岛。东州地处沿海,原先罗凤岛只不过是一个人口不足千人,孤悬于市区之外的偏僻小岛,贫穷落后,岛上经济以渔业和旅游业为主。上世纪末,经省发改委批准,罗凤岛被定为东州市四大功能区之一,以发展工业为主,商业为辅。市委市政府将之申报成了省级经济开发区,由于其地理上具有海陆双重优势,省里也非常重视和支持它的开发建设,给了非常优惠的政策和大量的资金支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了各方面的支持,罗凤新区的地位陡然上升。如今,入驻罗凤新区的企业近两千家,单单每年带来的税收就高达上百亿,位列东州四大功能区之首。

  冯容海正是从罗凤岛走出来的渔家子弟,父母都是淳朴善良、老实本分的渔民。小时候,冯容海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小伙伴们去海边玩耍,累了,就躺在软绵绵的沙滩上,静静地感受大海的声音和脉搏。而他的名字和大海也颇有渊源,父亲给他取名容海,是希望他的心胸能像大海般宽广,有容乃大。

  既然老领导下了指示,又那么急,冯容海自然不敢怠慢。第二天一大早,他一个人出了门,开着那辆灰头土脸的桑塔纳2000,直奔省城。

  堂堂的市纪委副书记,正处级干部,开的却是桑塔纳,还是花低价从二手车市场淘来的,怎么瞅着怎么不搭。这种档次的车,只符合三个私家车的特征,四个轱辘,一个方向盘,会跑。按照规定,像冯容海这种级别的干部,是允许配车配司机的,标准在20万到25万这个区间。冯容海取了下限,他的专车是一辆广汽本田,2.0的排量,办完所有的手续,也就20万出点头。毕竟,纪委是个敏感部门,“公车私用”又是个敏感话题,二者叠加,不知道背后会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你,监视着你。一旦逮到机会,就给你使幺蛾子,设局,挖坑,恨不得你栽个大跟头,永无翻身之日。

  在工作上,冯容海有个外号,叫“冯固执”,为人处世极有原则性。在他看来,专车即公车,只能公用,不能私用,更不是某个领导干部的私人资产,这是底线,也是唯一的底线,过了,就是犯错误。为此,他还曾在一次讨论会上,和市政府副秘书长兼罗凤新区管委会主任宋永林拍过桌子,让宋永林这个一把手颜面扫地,恨不得当场就摘掉他的帽子,把他发配到穷乡僻壤。同时,为了表率,冯容海咬了咬牙,痛下血本,自己花了几万块钱,从二手车市场淘来这辆桑塔纳2000,以作私用。别人眼中的固执,在他看来,却是种韧性,尤其经常和腐败分子打交道,更需要这种韧性。

  到了省城,听完老领导的话,冯容海的心中有惊有喜,但更多的是沉重。惊的是,这么重大的决定,为何此前没有任何的风声。喜的是,自己也算是独挑大梁,有了更高层次的锻炼机会;而沉重,是因为面对崭新的部门,崭新的岗位,崭新的挑战,自己是否能挑起这个重担。当时,冯容海承认,自己的心中的确有些吃不准,是犹豫的。经过老领导的一番劝说,他最终才接受了这项使命。老领导、省纪委刘书记之所以点冯容海的将,第一,冯容海做过他的秘书,知根知底;第二,看中他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第三,他在罗凤岛长大,又曾在罗凤新区纪委任过职,对罗凤新区,他是熟悉的,也是有感情的。

  所谓新的部门,是指罗凤新区廉政办。新的岗位,是指一把手,廉政办主任这个位置。廉政办,是省纪委酝酿已久,经过反复讨论和科学验证的决策,在全省尚属先例。以往,涉及腐败问题,往往由纪委、监察、检察院、审计局等多部门协同办案。部门多了,难免会沟通不到位,信息不对称。一旦出了事,或遇上棘手的案子,谁也不愿做冤大头,难免相互推诿、踢皮球,从而大大降低了办案效率。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廉政办才应运而生。该办公室将整合纪检、监察、检查,审计等多部门职能,改变以往协同反腐的思路,尝试着用整体反腐的方式去解决腐败问题。廉政办成立之后,罗凤新区将撤销相应的纪检,监察,检查和审计部门,而廉政办下属部门的工作业务直接由东州市相对应的部门对口指导。同时,廉政办也接受管委会党委的领导。

  老领导刘树兴私下还给他透露,为了廉政办的组建,由自己亲自带队,曾多次赴香港,向廉政公署取经。可见,省里面对廉政办的重视程度。

  腐败犹如毒瘤,而反腐恰似一把手术刀。手术刀过钝,或者切割不到位,不仅不能根除毒瘤,反而会刺激它进一步扩散,转移,滋生。长久以往,毒瘤自身的免疫力就会增强,长期的积累,一旦恶化,就会落入病入膏肓的境地。到时候,可就无从下手了。一个社会、一个政体,如果贪污、受贿、跑官、买官卖官变得理所当然,衍生出庞大而又复杂的利益链、生态圈,那可是会亡党亡国的!

  三个月过去了,廉政办有了雏形,该挂的牌挂上了,该到位的人员到位了,新的领导班子也成立了,接下来,也该烧几把火了。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冯容海这些天一直在考虑这火该往哪儿烧,怎么烧。这烧火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的确有火可烧,不烧,隐患会越来越大,等到人家根深叶茂,那可就陷入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泥潭。第二种,烧的是无名之火,是噱头。新官上任,根基未稳,不少人希望能用一种独特的亮相方式来造声势,以稳住阵脚。而且这火怎么烧是有讲究的,烧的往往是前任遗留下来的棘手问题,形式也只是走过场。烧得好,成了你的政绩,烧不好,你就会替前任当了冤大头。

  冯容海还没琢磨透。没想到,昨天上午,就有人给他送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摆在他办公桌上的,是一封匿名举报信,举报的是罗凤新区城市投资集团办公室主任董芳婷滥用职权、中饱私囊,除了侵吞大量的国有资产之外,还利用职权,为某建筑公司承包“南翔花园”项目开后门、打包票、亮绿灯。举报信上还罗列了相应的时间,地点,人物,甚至是具体的数字。至于是哪家建筑公司,并未交代。

  南翔花园四年前刚竣工,是新区城投集团主抓的大工程,也是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之所以大,之所以重点,一来,它是新区的第一个住宅工程,市里,尤其是新区的领导极为重视,谁也不愿意看到这第一炮打成了“哑炮”,面子丢了事小,毁了政绩事大。政绩如同官员往上爬的绳索,没人傻到把绳索剪断,自毁前程。二来,南翔花园是安置房项目,安置房向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而且,这里面的水深得很,某些官员借此机会大肆玩猫腻、捞油水,实为家常便饭。问题一旦浮出水面,难免就会引发有关方面的关注。不过,关注也有几种方式,第一,直接动刀子,下狠手,连根拔起。第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第三,视而不见。至于该用哪一种,如何把握火候,是一门极其深奥的学问。

  别人眼中的学问,在冯容海看来,却是一文不值。一是一,二是二,没那么多的小九九,这就是他办事的原则。

  无风不起浪,根据多年的经验,冯容海判定这封举报信,并非空穴来风。更不像是恶意捏造、诽谤和攻击。

  但凡腐败案,一般而言,都有着一条长长的灰色利益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盘根交错,错综复杂。不深究,也就罢了,一旦往下刨,如果刨出个大黑洞,深不见底,大黑洞里又隐藏着某些人物,你根本下不了手,或者根本没资格下手,那该如何选择?办公室主任有问题,那总经理呢,再往上,集团的董事长呢。要是他们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事情可就棘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