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怪咖心理学全文阅读 > 第5章 恋物癖——重口味的物品有人爱(3)

第5章 恋物癖——重口味的物品有人爱(3)


  于是,叮当果断想到了报警,但又一想,自己什么都没丢,只是丢了几件穿过的内衣,这说出去还有些不太好意思。

  想到这儿,叮当犹豫了。

  不过,为了防止自己出现什么意外,叮当在自己的枕头下面藏了一把刀,如果有坏人准备对她施暴,她绝对毫不犹豫地拔刀自杀……

  别笑,当时叮当真的是那么想的。

  不过,事情却没有她想的那么复杂,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阳台上再也没有出现奇怪的事,但叮当每次去阳台,还是一样会觉得有些背脊凉凉的。

  一个月后的一天,小区里传言抓到了一个偷窥狂,叮当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打听了一下,这一打听不要紧,着实把她吓坏了。

  原来这个偷窥狂住在她家隔壁,要知道,阳台是通的,所以,这个偷窥狂几乎每天都在观察着叮当的一举一动。

  后来,偷窥狂坦白自己也曾偷过叮当晾在阳台的内衣。这种情况让叮当郁闷极了,不得已,最后她搬了家。

  很多人都看过一部由莎朗·斯通主演的影片,片名就叫作《偷窥》。高级公寓楼的男主人,利用摄像器材,偷窥每一个住户的隐私,美丽女人的沐浴场景,情侣相拥亲热,甚至杀人犯的作案过程。屏幕墙最终遭愤怒的女主人公枪击而被摧毁,偷窥无法继续下去了。但是了解到太多别人的真相,生活还能简单地继续吗?

  看到过这样一个数码产品的广告,广告的名字同样叫《偷窥》。三五个美丽的女人在木墙搭建的浴室里洗澡,一缕光线照射进来,原来在墙上有一个小洞,其中一人凑到了洞口,并尖叫起来,于是,同伴们一同凑过来,争相从洞口往外看,原来墙的另一面是男子浴室,几个英俊的青年正在沐浴,女孩子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狂喜不止。观众顿悟,其实这已经是一个女人可以偷窥男人的时代了,全片并无色情镜头,却妙趣横生。

  安迪与大成进了公寓的电梯,大成对女友说:“这里有摄像头。”“真的吗?”女孩子眼中闪烁着光彩。他点头,安迪凑过来:“那我们接吻好吗?”“不怕被人看?”“不怕……”

  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日益OPEN,不惜把自己私密生活暴露给他人。数年前的美国,一个品学兼优的女高中生在网络上直播她初夜的场面。不久前,在北京,一个摄影师的朋友请他为自己拍摄一组与女友的性爱照片,并制作成册留为纪念。

  偷窥与被偷窥,在现在的都市里脱下了丑陋的外衣,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种彰显个性的自由女神,在你情我愿的前提下充满猎奇的情趣。

  心理研究所

  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领域,一个是可以让别人觉察到的部分,即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层面,叫作“透明区”;另一个是不能让别人发现的层面,即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叫作“隐匿区”;还有一个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的部分,被称为“潜在区”。研究发现,这三者在一个人的心理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生活中产生幸福感的能力。在健康的心理中,透明区应该最大,隐匿区较小,潜在区最小。如果隐匿区大于透明区或者潜在区过大,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由此可见,不可告人的内心秘密对我们的心理是一种压力。秘密越多,压力越大。所以人们在不停地寻求着宣泄的途径,把秘密以某种方式说出来,就是对压力的一种释放。至于连自己都不甚明了的潜在区,就需要与别人进行交流,有可能从“旁观者清”的角度获得某些启示,或者直接找心理医生来帮助。

  “晒秘密”的网站之所以形成了一个“市场”,正是因为人们有这样一种心理需求。而且在虚拟和匿名的世界里,人们去掉了现实生活中的“抑制”,平时不敢说的话、不敢讲的事都可以在网络中呈现出来,即使肆无忌惮,也不会有任何利害冲突。

  抛开恋物情结,改善喜好

  恋物癖是心理障碍的精神疾病,是以总是反复使用异性的东西,来获得兴奋和满足的唯一手段。

  恋物癖的发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种是习惯的结果。患者的最初的性兴奋出现的时候,和所恋物有一定的关系,一些重复,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或是青春期的患者偶然一次较深印象成了心理上的影子。

  再有就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异性之间的相互接触很少,这样他们自身的性冲动由一些异性的象征发泄,多次重复,导致了这种习惯形成。还有心理发育异常引起的。患者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的生殖器产生危机,害怕被阉割,从而引起异性体的一部分或饰品,生殖器的潜在意识的缓和,内心的不安。

  当然对于性知识的好奇和特定的问题意识也是形成恋物癖的原因。

  有个长相英俊的年轻人,从小就喜欢异性穿过的衣服,长大后,他的这个怪癖可就更明显了。

  上学的时候,他经常管同班的姑娘借衣服,然后珍惜地摸来摸去。当然,为了防止这个爱好被别人发现,他总是会找一堆奇妙的借口来搪塞。

  什么:“我妹妹没带外套,你有多余的么?”

  什么:“你衣服上的扣子挺好看,借我看看呗!”这种俗套的烂借口几乎成了他的惯用手段,也让他的年少生活充满了惊喜。

  不幸的是,他很快毕了业,然后独自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这段时间对于小伙子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

  因为不认识异性,他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于是每天都活得很挣扎。

  年轻人只有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需求,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个年轻人偷偷攀上了出租屋的屋檐,然后跳到了隔壁的房间,巧的是,隔壁竟然没有人,看阳台晒着的女士衣服,年轻人激动极了,一颗心扑通扑通地跳,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

  于是,趁着邻居家还没有回来人,他将阳台晒着的内衣内裤悉数塞进包里,又跳会了自己家。

  从内衣的样式来看,隔壁住的是一个时髦的姑娘,通过猜想,年轻人初步在脑子里还原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姑娘形象。

  接着,就是整日对着两件内衣思考“人生”。

  一般认为,变态性心理大多数是和儿童时候所发生过的性经历有关系,比如,小孩子之间进行的性游戏等。当然也还有可能是因为所生活的家庭环境给予了影响,没有学习成为男性的机会,使之从儿童时期就有了女性化倾向,比如会羡慕女性,认为当男人的责任太重,太累了。不过要是做女人的话就能够得到保护,所以采取模仿女生,例如去穿女性的衣服去获得满足;另一种则可能是在青春期的时候,性的意识开始萌发了,对异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渴望与女性接触,可是因传统文化所灌输的性压抑,担心与女性接触引来流言蜚语,或因自己不善交往,在女性面前过于羞怯而难以得到满足,因为偶然的原因,特别是青春期最初的性兴奋和连裤袜联系在一起,轻松地从连裤袜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性的欲望得到宣泄,经多次反复后形成条件反射,连裤袜成了满足与女性接触欲求的替代品,形成恋物症、异装症。

  俗话说:“爱上了一间小屋就会爱上小屋上面的一只小乌。”

  言归正传,喜欢一个姑娘,然后喜欢她身上的神马神马的东东那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反过来,如果要是对姑娘没啥兴趣,反倒是对物品感兴趣,那就差了。

  大多数恋物癖者的性欲都是指向物品的。

  在这里我们首先第一点要认识到,这个疾病是可以治愈的。而且上面的那个小强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问题,并且努力想要更正了。

  其实小强还年轻着呢。所以性心理应该还不是很坚固。另外他除了恋丝袜之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行为,所以治愈率还是比较高的。

  那么咱们就来说说治疗的问题吧。

  首先,第一点我们要树立起来一个健康的性观念来,当然这个途径有很多。我们要去了解有关性方面的知识,正确地看待性的问题,其实这东西也没什么神秘的不是?

  还有就是不要总是玩想象了,总想象什么穿着丝袜的长腿美眉,晕,这多不好啊。有空让自己多出去走走逛逛,多参加加些个活动啥的好不好啊,比如和朋友郊游去啊,跳舞去啊。打球去啊。这都行。多参加一些这类的活动,自然就能减少胡思乱想的次数了。时间长了也就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了。

  这都是培养正常健康心态的好方法啊。关键是去做!

  这是什么?这就是将你的注意力给转移掉的方法。

  当然转移的方法只是这其中的一种,还有比如厌恶治疗的方法。这个厌恶治疗法可不是让你讨厌治疗啊,而是厌恶你疾病发生时候的那些行为。嗯,这点太重要了啊!

  我们首先要知道其实恋物癖的性心理是不成熟的,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去获得性方面的满足感才好。你要认识到,自己的那种行为是有多幼稚啊,多可笑啊。这种思维方式多幼稚啊,多可笑啊。嗯,只要你这么想了,那接下来咋办?改掉呗。

  所以作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咱当然是要改掉的啊。

  我们不能任由其发展下去,所以要治愈,要搞定它,要干掉它!决不能让他发展下去!

  要知道养成一个习惯其实很容易的。如果真的任由发展的话,最后变成不顾一切的程度,那可就严重了。追悔莫及啊有木有?

  理解恋物癖所发生的根源和形成的过程和恋物癖的本质特征,使自己的病得到正确的认识,以增强治疗的决心和信心是治疗的目的。

  通过病人回忆的过程,由医生指出根源,分析害处,让患者对自己的病因有所感悟。或者是在患者在冲动发生了的时候,给予其一个强烈的刺激性,比如拉弹患者的腕,让其感觉疼痛,以此来让这个欲念得到控制和停止,病态现象消失。当然,最重要的是你不要用力在学习上,在这背上沉重的负担。暂时克服一定恋物癖的影子。

  心理研究所

  恋物癖可以用替代法来治疗,不管性兴奋点是什么,其根本的原因都是受到性本能、性生理冲动需要而驱动的,最后的目的都是宣泄出本能的冲动。

  性本能需要宣泄本来就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事。当自己的“性偏好”导致自己痛苦或者伤害他人或者是一种犯罪的时候,就不应那么做了。付出痛苦的代价去换取满足时错误的。正确的方式是应该寻找一种新的替代方式,来不让自己痛苦,更不会伤害别人,同样不违反法律的方式来进行,去心安理得地享受性的宣泄带来的满足感。

  就是重新找到一种能够让自身没有任何压力就从容享受性满足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要用这种新的方式去代替原本错误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