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所
周围有个恋尸癖,该怎么办?
其实恋尸癖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他们重口味的爱好。如果你的周围有这样一个患者,你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免得因为对方的失控,把你变成一具尸体。
然后要找到一个适合的时候,劝对方换一个靠谱的爱好。当然,说话要讲究方式,别太直白地告诉他,恋尸不好,也别讽刺他的爱好。
如果实在不行,那就只能直接拉着他去心理诊疗室了。
实际上,对于“恋尸癖”患者来说,现实的世界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小,他们不会对尸体以外的人、物、事产生兴趣,甚至,在他们的眼里,尸体才是供给他们营养的东西。
而为了维持自身的营养,他们只有怀着对尸体的憧憬制造尸体。加之其自我约束能力差,对事情的分析能力低,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
有人喜欢“脏”东西!
“重口味”,如今俨然已经是网络上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含有“重口味”词汇的信息,立即出现近194万条之多!这里的“重口味”,可不是指的你爱吃齁咸我爱吃齁甜,随便点开一个这样的微博,你便会被要么血腥、要么污秽、要么扭曲变态的图片或者视频震住眼球,轻者尖叫一声,重者胃部一阵抽搐,所有东西都会往上翻涌。
可偏偏这样的微博转载量和评论数量极大,远胜于那些光鲜靓丽的时装街拍和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大片。人们一边骂着“真恶心”一边点击鼠标迅速转发,更有好事者编排出“世界10大重口味电影排行榜”之类的东东,告诫人们“千万不要看”,而背后的潜台词当然是:“快来看吧,不看你就out啦!”
于是,也有人说这是一个“重口味”时代,即使你真的不好这口儿,只要你喜欢在网络上游荡,就难免瞥见撞见,被不大不小地恶心一回。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我们没有办法从一个人的长相上面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就好像一个长相斯文的大叔,却有一颗喜爱重口味的心一样。
小南最近总是觉得怪怪的,因为他家所住的楼层总是出现一些怪东西,比如,一个死了很久的老鼠,突然在自家门口躺着,这种心情简直复杂极了。
这还不算什么,一天晚上小南回家的时候,发现自家门上竟然挂了一长串的蟑螂“先生”,这情况着实把他吓了个半死,要知道,虽然死了的蟑螂“先生”并不可怕,可是,一旦它们整整齐齐排成一列,那情况可就复杂了。
这绝对是人为的,开始,小南觉得这是谁搞的恶作剧,可是,他似乎不记得这栋楼住着哪个和自己有着深仇大恨的人。想到这儿,小南真心算是无语了。这一长串的蟑螂“先生”就这么挂在他家门口,想必一定还会有什么奇怪的东西出现。
果然,没过几天,小南家门口又出现了一个神奇的手印,小南蹲下仔细看了半天,这才发现,原来这个手印上面沾着的竟然是屎。首先不说这东西人的还是畜生的,单看这纠结万分的手印就知道,这人一定是遭遇了什么杯具的“事”。
小南实在是忍无可忍,最终悲摧地给警察叔叔打了电话,于是,在警察叔叔连续查了几天后,真相终于浮出了水面。
原来,这都是邻居搞的鬼,小南家邻居住的是一个斯文的大叔,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么一个斯文的大叔,却尤其地喜欢“脏”东西,还不时用“脏”东西捉弄一下别人。
斯文大叔被带走后,小南还是觉得不太踏实,不久之后,他搬了家。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爱着“重口味”,并且不遗余力地传播着“重口味”呢?喜欢重口味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苦闷;也有人说,爱看重口味的东西纯属好奇。
“你的身边是否有些人看起来怪怪的?是不是总有一种事物让你没来由地害怕?你的大脑是否经常不受意识控制地涌入一些想法、影像或冲动?你身边是否有些人会突然性情大变,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你听说过有的男性有着”害羞的膀胱“吗?他们在公共卫生间小便时一定要等到旁边没人,或者到一个单独的小隔间,否则便尿不出来……”是啊,有多少重口味的电影、故事在你的脑海里挥之去,明明是一件很毁美好事物的事,却还是忍不住要去看去读,即使被吓得不轻也还是欲罢不能,所以,重口味电影和书籍有着很大的市场。
正是人人都爱重口味,才使得鹅妈妈的童谣最近又流行了起来,著名的童谣集《鹅妈妈童谣》有很多出名的段子都是十分恐怖和黑暗的,比如《妹妹背着洋娃娃》、比如《兔子的故事》这些朗朗上口却又隐藏残忍血腥的童谣受到人们的喜爱,还有格林童话的原版,也是十分重口味和血腥的,许多读者不顾“毁童年”的风险依然坚持读完原版,虽然读完后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却让人觉得童话中的含义更丰富有趣了……
还有重口味电影《沉默的羔羊》《蓝丝绒》《爱德华大夫》等等不计其数的电影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票房,这些电影有的描述了异性癖、食人狂的场面;有的展现了各种性心理扭曲的场景;有的分析了强迫症、失忆等精神症状。为何人人都爱重口味?也许你会从开始的轻松愉悦陷入到思考中去,也许你会考虑如何对自己加强控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是无限放大自己的缺憾和社会的阴暗面。也许了解了重口味心理学,也能明白你为何喜欢重口味。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杀人犯被捉拿归案后,经心理专家对其做精神分析发现,他童年曾无意窥见父亲用透明胶带绑住母亲,并实施婚内强奸。在儿子心中,父亲的伟大形象岂可动摇,于是这样的刺激被他强压了下来,一直压到他自己都无法察觉的潜意识里。长大后,他通过胶带捆绑杀人完成了对父亲的认同,完成了对自己童年经历的合理化。
这些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这可能刚好就是一个过不去的坎儿,孩子有意识地回避和遗忘,却恰恰因为对它特殊的关注,而把它留在潜意识里,只等有一天机缘巧合时跳将出来兴风作浪。还好,大多数重口味爱好者都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对他人的生活并无不良影响。
在心理调节中,有种方法叫“体验式放松”,因为人的心理过程是由兴奋和抑制两部分组成,抑制后的兴奋会更兴奋,自然兴奋后的抑制会更抑制。人在看到重口味东西时,心理产生强烈触动;当关上那个页面再回来看平常东西时,人会长出一口气,突然觉得轻松放松。
实质上,这种感官的刺激能从根本给人带来快感,一本重口味的书、一组重口味的照片、一件脏兮兮的内衣,这都是带来快感的源头。
心理研究所
心理医生分析说,看见“重口味”事物能引发心理和生理的兴奋与愉悦的,才是真正的“重口味爱好者”。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讲,对或色情或暴力或污秽事物的偏好,必定来自童年的特殊经历。童年时期无意中受到的某种非常规刺激,留存在潜意识里,成年后在某个时机接触到类似事物,激发潜意识向意识层面浮动,人也产生“认同”。
与前面说到的渴望被他人“认同”不同,这里的“认同”是对自己的认同,是一种对自己童年经历的“投射性认同”。这时候人的心理“防御机制”被自然而然地启动,它主动把童年受到的刺激(或者说是童年创伤)“合理化”了,仿佛告诉自己:我没有受到伤害,这东西是对的,我喜欢这东西。
关注守在你阳台的怪人
“个人偷窥行为”可能是性心理变态,谓之为性变态中的“窥体癖”。它的表现主要是反复窥视异性下部、裸体,或他人性活动。其偷窥手段几经演变:早些时候,利用镜子在公共厕所偷窥异性,或在门窗缝中偷窥异性身体,或在浴室中装扮异性混入其中。这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偷窥手段随之提高——利用针孔摄像头、摄像性手机、透视眼镜等来偷窥异性。这种人的存在,让人紧张,没有安全感。
这种性心理变态多见于男性,往往在童年或青春期有一定的触发事件,找到这个触发事件,有助于治疗这种心理疾病。
当然,偷窥异性不一定都是性心理变态,影响这种行为的因素还包括性格、年龄、青春期冲动等。偷窥者大多自卑、压抑(有些人甚至还是别人眼中的老好人)、人际交往不好,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满足个人欲望。
“集体偷窥行为”是指将个人偷窥或部分人的偷窥公开化、大众化,热烈地追逐着可以激起和满足人们欲望的东西。“集体偷窥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一定意味着心理上的变态,因为心理学上说得很清楚:观看淫秽音像制品,并获得性的满足,不属于性变态的诊断。
人们不禁要问:什么原因使有些人热衷于“偷窥”?撇开狗仔队可能追逐的经济利益之外,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人人都有好奇心。心理学家说,偷窥源自于人类天生的好奇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欲望。人们总是想了解别人的一切,有些资料的了解,可以通过媒介获取,而不能从正道获取的,大多会采用偷窥这条途径。喜欢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大多数也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知道得比别人更多”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显示自己的“能耐”。
人类潜意识中普遍存在对异性的窥视心理,尤其是大众人物更是人们偷窥的焦点,与性有关的偷窥欲为最强。
在我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强大心理惯性作用下,即使是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谈性色变,而人们性的偷窥欲在宽松的环境下迅速膨胀。心理学家曾说过:欲望的被禁并不等于消失,它们被压在潜意识之中,变本加厉地寻找出路,“窥视”的禁忌越多,偷窥的欲望便越强。
在可见的未来,要让偷窥现象消失还是一种奢望。借用心理学者苏晓波的一句话:“只要人格还没有成熟,人们就还会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只要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的人,就会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别人的隐私,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还存在着缺陷,窥探隐私的喜好,就永远不会结束。”
叮当每次去阳台的时候总是会觉得面前冷飕飕,一股股的阴风吹得她万分焦虑。
她说不上来这种感觉是从何而来,但却总觉得自家阳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叮当在阳台晾着的衣服不见了,她以为是被风吹走了,可是,当她看到地上一个新鲜的脚印时,她的恐惧感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儿。
有人进过她的家,并且偷走了她的内衣,还在她家的地面上留下了一个脚印,这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