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所
确定犯罪者性格与行为之间的关联,这是刑侦专家的事。但常识表明,一个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人,背后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可能是社会的、家庭的或个人的原因,可能是遗传的或后天习得的,可能是偶然的或必然的,也可能是蓄谋已久或一时冲动。媒体喜欢将之简单归结为“性格内向”,一是因为我们社会形成的对“性格内向”者的负面评价,正好符合对犯罪者的道德谴责;再者,这种简单归因也符合读者“快餐化”阅读的心理期待,它省略了犯罪者曲折、复杂甚至可能毫无逻辑性可言的犯罪心理过程。
“性格内向”究竟从何时开始隐含负面因素已无从考察,媒体滥用“性格内向”必然加剧这种刻板印象,看待“性格内向”者的“有色眼镜”就很难摘除。
多重人格障碍,哪一个你是真的
达令要疯了!
额,当然这个达令可不是那个“达令”啊!达令原名陈达令。今年三十五岁,是个比较成功的商人。但是达令最近真的要疯了,他感觉自己好像是被恶魔给缠住了一样,站在落地镜前面看着自己的时候,嘴巴里总是会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语,而且在他的嘴巴里,也总是会发出一些在他印象当中根本就不属于他自己的声音来。
达令拥有着不错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可爱的一个小儿子。但是因为这件事,却给他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个说话的家伙是“雷”。这个达令不熟悉的声音就是雷发出来的。雷是陈达令生命当中的一个分身,是他众多分身当中的一个。通过雷,我们了解了陈达令小时候所有的痛苦经历,还有十岁时候的文化,文化在讲话的时候不是很流利,胆子很小。说起话来结结巴巴的。还有十三岁的阳阳,阳阳显得很文静,特别的温柔,也很是能干,她对于自己居然会生活在一个男人的身体里感到无比的沮丧和失落,难以接受。
还有十五的墩子,特别憨厚老实的孩子。不论在什么时候,墩子总是充满了干劲儿。墩子的性格桀骜不驯,在浑身充满着能量的同时,也经常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达令的身上。
达令还有不少分身,这些个分身的性格和记忆都大不相同。
像达令这样的多重人格障碍,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当中的一种,这个多重人格障碍方面的疾病,即便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也是知晓不多的。
多重人格,这种疾病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达令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拥有幸福的家庭、娇妻爱子,为人友善,生活无可挑剔,但是却被这种境遇逼到了绝境。
那些分身轮流管理着他的身体。但是他们却并不和谐。而且那些分身都想拥有它的身体。他们每一个分身都拥有自己的性格、记忆、喜好以及行为方式。他们有的喜欢围巾,有的喜欢牛仔。他们的年龄不同,喜欢的东西不同,但是却有一个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同时拥有同一个身体,这一点让他极为不满。
如果你像达令一样,是一个多重人格的朋友,你是否能够知道哪一个是真正的你呢?你和你的分身是什么关系?
实际上他们都是你,他们都是你不同的一面。就像我们正常的人一样,有可能今天想吃甜食,明天想吃辣的,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多重人格的朋友来说,这种却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控制得了的。他的那些分身不是模糊的,他的那些分身很具体,又很难控制。
当然,多重人格障碍的朋友当中,也有不同的情况,也许主体人格和分身之间是并不相知的。当其中一个分身掌管着身体的时候,不管是主体的人格或者是其他的分身,都不知道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他们有可能并不知道其他分身的存在,都是以为自己才是主体人格。但是像达令这样确实不同,达令的主体人格和分身之间是相互知晓的。他们相互知晓彼此的存在,他们争吵。
这样的情形,就像是随手打开了一个烟盒,烟盒里摆放着十几二十根烟卷是一样的。说不准你随手拿出来的是哪一支烟。
这种现象当然是十分诡异的,特别的,同时也不寻常。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怎么就会有人患上这样的疾病了呢?这个原因就是因为有着那些我们不敢面对和接受的曾经的现实。特别是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我们处在年少无知的状态当中的时候,还没有办法去全部地将那些不好的东西承担下来。
陈达令之所以会患上多重人格障碍,这就跟他在少年时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他在那个时候还很小,他根本没有办法去面对和改变或者是去承受那些不好的事情,如果他想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只能够将这些不好的事情分割出去一部分然后交给另外的一个自己去承受痛苦。然后随之便是跟他自己无关的了。
对于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朋友来说,他们无法完全治愈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对于现实是否定的,他们根本不愿意去面对不好方面的现实,甚至是根本不愿意去相信一切其实都是真的。这个不接受的东西当中,就包括他是患有多重人格障碍这种疾病的朋友。他们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反过来看的话,如果他们能够去接受这个现实的话,就不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去找寻另外一个自己了。
不管是对哪个多重人格障碍的朋友来说,命运对他们都是相当的一种残酷,不过和对于所有的人类族群来看的话,陈达令和千千万万的多重人格障碍的朋友们则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不同的东西,让我们对于自然的接近,大脑思维的接近,人的本质的接近,他们是不能够去掉的一部分,重要的一部分。
当然我们不能不说的是,还有不少一部分的多重人格障碍朋友当中,朋友是并不知晓自己具有其他分身的,在当其中的一个分身掌控身体的时候,自身就会变成另外一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立的行为,独立的记忆,独立的身份。
后继的人格跟主题人格在各种方面都可能是截然不同,甚至有时候还有可能是对立面。
那么怎么去分辨或者说怎么去定位哪个分身是主体人格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主体人格该有自主意识,能够有意识地去维护个体的独立和尊严,不依附什么,更不盲从神马,不随波逐流,不听由天命,而且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还有行为方式,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完成自我塑造,自我主动的发展。
心理研究所
我们首先必须要知道,那些个在儿童少年时期遭受过虐待或者其他不好的经历的人,他们都有着各自昏暗的一片天地,这种想法和观点根深蒂固。面对自己心里所遭受的根深蒂固的创伤和痛苦光有回忆是完全不足够的。
驱赶内心另一个你,做自己
说起多重人格,很多人会觉得陌生,因为这是在精神疾病中发生率比较低的一种病症,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拥有不同的人格,这些人格会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来,比如茱莉亚平时是个温文尔雅的姑娘,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的性格就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偶尔是一个知性女子,偶尔则化身为一个朋克范女魔头,有时受到外界的刺激,她也会不定时地发生性格改变,前一秒还是个弱弱的姑娘,后一秒就变成了一个铁血的女汉子,其实茱莉亚的性格处于值班状态,一种性格在值班时,其他的情绪就在放假,而当其他的性格活跃时,她自身的性格就会放假,不同人格之间的变换过程是突然切换,富有戏剧化的,即使再好的演员也难以表现得惟妙惟肖,因此当茱莉亚说自己得了病时,大家都会误以为她在装病。
相比双重人格,多重人格更加具有转换性,多重人格所兼具的性格过多,于是本体便负担过重,也许平时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在一些奇怪的场合他们的性格就会变得异常高调,有时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那是自己内心的一部分,有不少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健忘的情况,比如前一秒还知道自己是处于什么状态,后一秒一个新的性格降临,他们就会把前一秒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不少人有过梦游的经历,最糟糕的情况当梦游患者梦游后,他们会忘记梦游时的情景,而多重人格与梦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一种性格脱离本体,另一种性格就会“梦游”,而当人们从这种“梦游”中清醒过来时他们往往会忘记自己曾经出现过其他的性格,这情况对于外人而言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但本体并没有任何意识,对此好多心理医生选择用催眠的方式来为患者调节性格结构,让他们脱离其他的性格,只保留本体的性格。患有多重人格的原因有很多,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孩童时期心里受到创伤,从而性格发生了保护性转变,而他们的潜意识依然保留着本体性格,则他们的性格就会出现双重人格,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性格不断发生保护性作用,从而衍生出更多种性格。于是便出现所谓的多重人格。
普遍说来,多重人格患者更加需要别人的包容、关怀与耐心,只要身边的情景不发生任何变化,他们的潜意识就会一直抑制多重人格的出现,只保留本体性格。曾就有这样一部电影,牙科医生斯蒂芬白天时是一个十分谦和的医生,到了夜晚就变身为变态杀人魔。平日里温文尔雅,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暴力事件也经常会躲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胆小的人在也夜晚时便会化身为一个杀人狂,当手术刀划过一个个陌生人的身体时,他就会异常的兴奋、十分的快乐。另一个性格的他,更加喜欢暴力、血腥。造成史蒂芬多重人格的原因是其幼年时遭受过一段非人的虐待,他曾经看到过上一代的杀人狂行凶时的场景,于是给他的心理造成了无法磨灭的影响。
后期心理医生为他剥除了脑中的这一段记忆,但他的潜意识还存在着某些恐怖血腥的片段,于是当夜深人静时,潜意识中的他便会化身为记忆中的样子,这个不属于他内心中的性格,成了他另一种人格。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升学、就业、失恋、失去亲人等心理压力以及意外刺激处处存在,一旦超过人的心理承受极限,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就会紊乱,出现失眠、抑郁、强迫、焦虑等精神疾病。目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朋友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普遍认为,精神疾病特别难治。这该如何是好呢?
大部分病人属慢性起病,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能力下降、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对家人不知关心照顾,生活懒散,敏感多疑,性格改变等。部分病人可有失眠、头痛、头晕、无力、情绪不稳等不适感及神经症症状。部分病例可急剧起病,临床上多表现为突然兴奋、冲动,言语凌乱,行为紊乱,片断幻觉和妄想。
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
朋友整段的谈话或写作内容缺乏逻辑性,叙述不很切题,不能围绕谈话的中心思想明确表达意义,与其交谈有十分困难的感觉,使人感到迷惑不解(思维松驰)。语句之间缺乏联系,言语凌乱(思维破裂)。
对一个人而言,最可怕的是,他最为重要的感受,却被周围人纷纷说,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是相反的样子。
内心严重的分裂,甚至精神分裂症,就是这样发生的。
假若一个家庭是极端家长制的,那么故事常这样发生:权力狂(常是父母,偶尔是家中的长子或长女)极力向下施加压力,让别人服从于他。因各种资源掌握在他手中,并且他偏执地追逐这一点,甚至不惜杀人或自杀,于是家庭成员纷纷顺从,最后,精神最弱小的,就成了这个权力结构的终端受害者。
终端受害者的精神非常苦闷,他向家人诉说,但因为怕麻烦或恐惧,没有一人支持他。相反,他们都说爱他,并说权力狂的一切疯癫行为都是出自爱他。这时,他向外部世界求助。可外部世界的所有人也说,权力狂爱他。他发现他的痛苦没一个人理解,且所有人都觉得他不该痛苦,他应快乐,并感恩权力狂。
于是,他饱受折磨的灵魂被驱逐到一个角落。假若他将这些痛苦展现到外部世界,那么他所能居住的角落就是“异端”“疯子”“精神病”。这种外部现实也会进入内心,他自己也会驱赶自己的痛苦到内心一个极度被压缩的角落,结果,他内心也处于极端分裂中,因这份痛苦,是他生命最大的真相,它不能处忽视。
心理研究所
可以想到,在特别讲孝道的地方,一个孩子,最容易成为权力狂家庭的受害者。他被父母伤害,但所有家人说,父母是爱你的,你不该有痛苦。到了社会上,大家也这么说。去看书,书上也这么说。最后,他只能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