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里的你有另一面
有个而立之年的男人名叫志伟,当然,他可不是曾志伟。他算是一个比较幸福的男人,可是这个在外人看来幸福的男人,自我看来却总是很痛苦。
志伟二十六岁结婚了,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前年,他还喜得了一个千金。原本,他是一个十分积极努力的人,虽然成长在单亲家庭,生活压力比较大,可是他却一直很阳光,对比较困难的局面,总是很积极地面对、解决。
不过,最近的志伟却遇到了让他纠结的事情。
志伟的公司来了一个叫琳姐的女人,她不到三十五岁,平常保养得很好,身材也不错,是个成熟的美女。
那天琳姐穿的那套工装是上身短袖的白色小衫,下身是黑色膝盖偏上一些的短裙。在琳姐端着咖啡刚开门走进志伟办公室的时候,看着琳姐那娇好的身材,他的注意力就一下子被吸引了。
高耸的胸部,浑圆挺翘的臀部,以及S型的身材……
志伟说,在那一瞬间,他的下身居然立即有了反应。而且是很强烈的反应。真的很想在那一瞬间扑上去一把掀开琳姐的裙子……
但是咬了咬牙最终还是忍了下来,然后他赶紧起身冲到洗手间了,用冷水冲了好几分钟的脸,才算是冷静了下来。
事情到这里的时候,他还觉得一切都很正常,毕竟他是一个正常的男人,看见了一个美丽的女人会有这样的反应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他开始有意无意地去注意琳姐,只要琳姐去他的办公室里面,他就会忍不住将目光偷偷地放在琳姐身上那几个特殊部位上面,而且为此深深地不可自拔。
最后,只要遇到了很好看、很漂亮的女性,他的脑海中都不由自主地幻想出一些特别香艳刺激的场面,而幻想当中的主角,自然都是他自己。
但是在那些“对象”在眼前消失之后,他开始冷静下来的时候,他就又开始责怪起自己来,他觉得自己这种想法十分的龌龊,十分的变态。
他觉得对不起自己家里的妻子。
但是,虽然常常进行这样的自责,不过一旦当比如“琳姐”这些异性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那种自责和惭愧的心态就会一下子被压制下去。然后所有的注意力又都放在了“琳姐”她们的身体上。
他自己好像变得越来越阴暗,越来越变态了。难道自己以前的乐观、积极、阳光的性格是假的吗?难道自己从骨子里就是这么变态的一个人吗?
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也不愿意去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对于这几个疑问,他又不知道怎么去解释。
志伟最近总是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总是觉得自己性格上的问题越来越多,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得了精神分裂症,所以才会经常暴露出自己卑劣的一面。其实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诸如他的情况,是正常心理的表现。不必要太过于在意和感到矛盾。
性格这个东西本身就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个人的心理表现可以同时具备多个方面,比如勇敢、温柔、懦弱等;
既然有正面的情绪,那么就会有反面的与之相对。
勇敢的反面是懦弱!
温柔的反面是粗暴!
这就是我们称之为性格的东西。
所谓物极必反,就算是一个温柔的人,在被纠缠到承受不住的时候,他也会变得粗暴起来。这就是他温柔的另一面。
那么一个阳光的人在压抑的时间过长之后,产生一些与之相对的阴暗情绪也是正常的。不过大部分人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这样的转变。
若是这两种相对的心理变成“势均力敌”,双方“半斤八两”的时候,那么久很容易产生“不冷不热”的性格特征,这也就是双重性格了。
性格的多面性其实不少,有的人给外人看来很正常,很乐观,可是,如果是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他的野蛮本性就会暴露出来。或者一个温顺的人,在遇到某些事件的时候,变回暴躁不安,这都是所谓的第二人格。
第二人格实际上是人们潜意识中的性格,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性格在每个人的世界里都不少见,只是在于有无外界的刺激。曾经有人说,潜意识是人们心理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潜意识中的性格才是我们真实的性格。
不过,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就好像,一个懦弱的人被激发出某些可怕的性格,但事后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就代表着他们只是被事情激发出的某些心理,而并不是真正的性格。
多重性格和双重性格的人,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性格,这些性格全是源于外在,但不幸的是,他们的性格受外界的影响太大,往往一时无法更改。
但是,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潜意识中性格也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是需要时间的磨练罢了。
外人看来,双重性格的人很幸福,总觉得有多种性格是个非常霸气外露的情况,因为他们以为双重性格是可以随意转换的。实际上却不是,人的第二性格只有受到外界环境、情感刺激才能够体现出来。
心理研究所
双重性格的根本在于一个人“价值”取舍标准上的不确定。这种不确定不是犹豫不决,而是反复无常。由于是性格上的问题,所以不是药物并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情。其实,双重性格或者双重心理表现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现象,大可不必介意。要介意的不是性格,而是品德。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比较高尚,他的性格也差不到哪儿去。
幻想杀人?你的恐怖style
“我想伤害别人?我想杀人?”人一旦出现这样的念头和冲动,感到惶恐是很自然的事情,有的还因此产生了强迫症或恐怖症一类的神经官能症。有的人怕见到刀子或剪子,害怕自己会控制不住用这些锐器伤人。当事人为此极端的痛苦。
有“伤人冲动”“杀人幻想”究竟是不是失常或变态呢?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失常或变态者可能会有伤人或杀人的想法,但有这类想法的不一定就是失常或变态者。
心理学博士彼特·克拉布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近半数看上去很正常的人产生过这种幻想。即使“好人”在“幻想杀人”时,苦思冥想的大脑中也会出现栩栩如生的形象。有研究认为:“杀人幻想”有可能与物种进化有关,是一种相对正常的现象。心理学家对“杀人幻想”的解释是,尽管文明出现了很长的时间,但是人类依然存在本能冲动。然而由于道德标准和社会准则的约束,使“杀人幻想”不可能成为现实。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的“伤人冲动”应该首先不必太紧张和自责,不要认为自己变态,否则会进一步演化为强迫症或恐怖症等。另一方面,如果可能,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找心理咨询师咨询一下,并接受建议和指导,这样就更能让你自己放心了。
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身影,他穿着连身雨衣,蹑手蹑脚地跟在一名妇人身后。
走了几条街,这个身影终于停下来,然后从怀里抽出一把刀来,对着妇人的身后就是一阵猛刺,接着这个妇人躺在了血泊中,无力地挣扎着。
这个身影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将妇人拖到了一个深山里,然后将她大卸八块,埋在了山顶。
等等……
这并不是真的,这都是源于一个名叫林峰的年轻人的幻想。
林峰今年二十岁,长得标致,但胆子很小,对于这样的恐怖幻想,林峰简直是乐此不疲。
这个幻想中被他杀害的妇人是他的老板,因为前一天薪水问题,他们大吵了一架,于是,这个妇人便在他的幻想中被他杀害了。
对于这样的幻想,林峰算得上是经常出现,有时是他的同事,有时是他的领导,甚至连家人也经常被他幻想杀掉。
对于自己的恐怖心理,林峰很不解,自己平时是个连杀鸡都不敢的人,可是在幻想的世界里,他却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恶魔。
幻想杀人,大概分两种吧,一种是逻辑结果幻想杀人,一种是非逻辑性幻想杀人。
非逻辑性幻想杀人,应该就属于上文中提到的“伤人冲动”吧,我也幻想过伤人。
这种应该就是长期压抑,或者亢奋造成的。一般稍微注意就能处理好。
而逻辑性杀人,我个人认为不大乐观。
如果为了心理得到安慰,因为某某事,达到某种目的,从而在内心中把某人杀死或者伤害,那么就成为了一种逻辑。这种逻辑有一个明显的好处——“简洁”,也有坏处更明显的“危险”。人的内心总是懒惰的,有“简洁”的方法可用,就懒得去思考其他的办法了。
而且“杀人”是一个降低自己道德底线的捷径,当内心中,不再把“杀人”当作一种违背道德良知的时候,其攻击性、危险性就提高到了最高程度。
人要有敬畏之心,我们应该害怕点什么,敬畏之心,让我们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虽然每个人的敬畏之心不同,但请有一个共通的敬畏之心(不杀人)。
近些年来,媒体在报道杀人案件时总会将当事人行为动机与性格因素联系起来,造成性格内向的人容易成为杀人犯的刻板印象。其实,任何一种性格都没有绝对的好处和坏处。
性格内向的人更易变杀人犯?
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教授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请大家猜测每年是死于自杀的人多还是他杀的人多?绝大部分人回答说是死于他杀的人多。实际情况是,每年自杀的人远远多于他杀的(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他杀的人更多呢?原因就是媒体报道他杀事件要远远多于自杀事件。
媒体的这种效应被称为媒体的放大效应,而根据观察,这种放大效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抹黑了“性格内向者”。何以为证呢?
许多读者可能知道,2008年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中国政法大学四年级学生付成励在课堂上杀害了正准备上课的教授程春明。事情发生之后,学校当局称付成励“性格内向”,可是前去采访的记者却发现同学们对付成励的评价是“阳光男孩”,热情、正直、向上、活泼、透明、幽默,完全没有“性格内向”的影子。
那么,法大为什么要急于给付成励贴上“性格内向”的标签呢?一种可能就是法大认为社会上已经形成了“性格内向者是孤独的、偏执的、危险的”的印象,因此只要大家知道付成励是“性格内向”的,人们就不会去寻找行凶杀人个人之外的动机了。
一个人最终走向杀人的犯罪道路,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家庭的,或个人的;可能是遗传的,或后天习得的;可能是偶然的,或必然的;也可能是蓄谋已久的,或一时冲动的。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它归结为“性格内向”,就可能忽视其他原因的追究。
或者更有甚者,把“性格内向”当作一个挡箭牌、替罪羊。就像珠海的机动车撞人事件,除了骆某某的精神病、抑郁症、性格内向之外,真的就没有其他原因吗?
这个社会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内向性格是不好的性格、外向性格才是好的性格”的共识。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中国社会传统上一直推崇内向性格,内敛、沉稳、不喜形于色、老实、本分。只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受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外向性格才开始变得受欢迎起来。
事实是,如果你打开任何一本性格心理学的书,都会告诉你人的气质、性格没有好环之分,任何一个性格都有好的一面、也同样有不好的一面。
事实上,心理学家荣格把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其初衷并非区分好与坏,而是分析一个人的行为特点是倾向于哪一类,以便更好地去了解自己。况且,评价一个人本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内向与外向这种二元对立的概念划分,也根本无法客观、真实、全面地解释一个丰富、立体多维的人。
日本心理学家山根清道在《犯罪心理学》中说:“人格或人类行为的类型化,当然不能像动植物那样,根据有蹄或无蹄或叶子的形状来分类。尤其是在对犯罪者进行分类的类型化中,存在着比一般人格的类型化更多的困难。”令人不解的是,报章缘何总喜欢用“性格内向”这个标签?在没有严谨的分析、调查、论证之前,我们是不是可以贸然将一个人的内向性格和犯罪直接联系起来?早在19世纪,犯罪侦探学之父汉斯·格罗斯在其《犯罪心理学》中就说过:“是否每一行为都是作案者总体特性的体现,我们不得而知。行为和特性是不是相互关联的一组概念?……只有当确定行为特点与某人的人格特性有关时,每个特殊的行为才是可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