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东方玄幻 > 共秋风全文阅读 > 共秋风

共秋风


  宏武历三十七年,元宵。这一日,千巷长明,灯火不熄。

  三两孩童身着厚实棉衣,挑着红彤彤的灯笼挨家挨户的敲着门,拉上方才分别一顿饭功夫的好友拾花灯,却是为了上面姑娘们放上的点心;若是姑娘家知道自己留于未见公子的信笺被随手丢在河中,又是作何感想。

  孩童们忙着嬉闹,长辈们一个个坐在门前,抚须长叹岁月无情,曾几何时,他们也是嬉闹人。

  稍有片刻,远处行来两人,一老者,一少年。

  “雪下的好大。”

  “着实不小。”

  “冷么?”

  少年听闻此言,摇了摇头,却是又背过手搓了搓。

  “长安一如当年,可我们却已没了当年了。”

  少年紧了紧身上破旧的衣物,青紫的脸上已没了血色。

  “苦了您了。”

  “人自有其命数。”

  两人说着话儿,慢悠悠的走着。

  “这次走的了么?”

  “一人留,一人走。”

  少年眉头一皱,片刻后又舒缓。

  “不走了,我累了。”

  话音落下,少年抬头瞧了瞧河边的孩童,展颜一笑。

  “就让我再轻松一次吧。”

  “遵命。”

  说罢,老者转身离去,少年走向河边,伸手捞起纸船,取下其上点心,看也不看将其丢入口中,又将其中信笺取出。

  “抚琴坐西厢,犹思府外君。”

  “呵,无忧人最是无虑。”

  抬手一抛,信纸随着雪花落地,渐渐被掩埋。

  此时身后传来了金铁交击的声音。

  “唔,来的好快。”

  又自顾自的捞起一盏盏花灯,一边吃着,一边念着,一边又笑着。

  只听得几道破空声响,少年身边便出现了三个黑色身影,先前离去那老者也在此时回到了少年身边。

  那老者伸手一抓,接着又是一甩,三支箭矢已然插在地上。

  那三人紧跟而上,老者也不慌,持着一截断枝迎了上去。

  分明是普通树枝而已,可是在这老者手中却如青锋一般,与对面三人手中长剑交击竟是发出了金铁之声。

  少年仍是自顾自的取花灯,仿若事不关己。

  盏茶功夫,老者盘坐调息,身前已是三具尸体。

  “还有几人?”

  “七名先天,三名天罡,一名宗师。”

  “禹伯挡的了几人?”

  “宗师之下尽可挡。”

  “这样啊。”

  “老奴无能。”

  “禹伯说笑了,若不是您,我又怎能活到今日,说来,凭你的修为,想走,那宗师留不了你吧。”

  “少主在此,老奴便在此。”

  “何必呢。”

  那少年摇了摇头,便不再言语,他知道,这是属于老者的骄傲与坚持,再说下去也只是徒劳。

  找了块石头,拂去雪花,斜躺着眯眼休息去了。

  窸窸窣窣的声音不断传来,接着又是几道声音传过来,仿佛是什么倒地的声音?

  少年抬起头瞧了过去,只见身前站着一个中年男子,身穿一身灰白道袍,手中拂尘却是断了一截。

  目光越过这道人,一个老者站在原地,右手紧紧的握着一柄三尺长剑,左手处却是连同臂膀落在了地上,鲜血融化了一片雪花,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他眸子紧闭,原来已没了生机。

  老者身后横着十人,有的眉心一道剑痕,有的被拦腰斩去,一剑毙命,倒是免除了折磨。

  “禹伯武艺如何?”

  “登峰造极,如不是身受重伤,我亦是他身后之人。”

  “哈哈,倒也说的不错。”

  “不过他败了。”

  “不错,他是败了,不过他是败在我的手中,并不是你。”

  “无论如何,我胜了。”

  “接下来到我了?”

  “不错。”

  少年站了起来,抚了抚衣袖,随后朝着道人一拜。

  “还请将禹伯安葬。”

  那道人沉吟了一会,转过头看向那纵死不倒的身影。

  “宁相之子果然重情重义,这份情,我接了。”

  少年闻言一笑,双手抱拳,深深的拜了下去。

  “多谢。”

  “文相之子的大礼贫道受不起,禹九英雄一生,死在我的手中已是明珠蒙尘,他的身后事自当由我处理,不过贫道身不由己,还请公子莫要怨我。”

  “道长多虑了。”

  说罢,少年转过身去,面向东南,望着远在天边的都城,盏茶后。

  “呐,道长,家父真的错了么?”

  “文相所为利天下之民,又何言错之一字呢。”

  “可是,如今天下人又为何要来杀我呢。”

  “王命难违。”

  “对啊,王命难违。”

  深深的看了眼远方,少年转过头看向道人。

  “动手吧,还望道长快些,不满道长说,小子天生怕痛,省的让我去的难看。”

  那道人不在言语,一指点出,一道金光透体而出,没入少年体内,少年猛地一口血喷出,却并没有感受到丝毫痛苦。

  “多谢道长成全。”

  一抬首,却早已没了道人身影。

  少年踉踉跄跄的朝着老者走去,每一步仿佛都使尽了全身力气。

  拼尽全力不过走了五步,便倒地不起,不由得懊恼起来。

  “若有来生,便练武吧。”

  随后双眸渐渐暗淡,直至再无一丝光彩。

  那道金光已经将少年内脏尽数摧毁,药石无医,仙神难救。

  少年生机一丝丝流逝,即将散尽。

  腰间佩系的玉佩却是发出了一丝丝亮光,似乎从少年体内抽取了什么东西一般。

  片刻后,少年气息全无,那道人去而复返,长袖一招,少年与老者的尸首便被卷入袖中,可是那少年的尸首上却是没了那一枚玉佩。

  无尽的虚空中一片混沌,数万年也不会有东西到的了这里。

  可是一枚玉佩却在这时极速穿行着,少年已经不知自己在玉佩中呆了多长时间,不过,自己的神魂却是日益强大。

  起初浑浑噩噩,仿若随时都会溃散,到了如今,已是坚固非常。

  而他也再次回起了前因后果。

  他便是那日被道人所杀的文相之子——宁秋风。

  只是不知何种原因,寄宿在了这玉佩之中。

  玉佩乃是宁家传家之宝,是宁秋风的父亲宁文川所赠,出处已无从查起。

  随着神魂日益强大,宁秋风的过往也慢慢的回想起来。

  宏武历三十二年,正月十六,天子亲选良才。

  宁文川于殿试拔得头筹,得圣上亲封‘文惊天下’之名,承天都气运得封状元。走马七日,看尽都城万艳,风光无两。

  历一夏春秋之后登金銮殿封宏武丞,取文相名号,一人之下,光宗耀祖。

  宁文川出身清寒,愤恨中饱私囊之辈,一时查办大小官员无数,满朝文武皆是愤恨,奈何圣上偏爱,一时无为。

  一己之力将整个宏武国整治一番,圣上大悦,愈加喜爱。朝中人便更加愤恨,各施手段,败坏文相之名,成效甚微。

  三月后,宁文川亲巡长安,意外得知圣后家族之人以权欺人之事,念圣上知遇之恩,本不欲大做文章,可亲眼看到圣后子侄强掳民女之时他忍不下了,当即查办此事。

  一事过后未有多久,宁文川奉旨巡视灾地,观民生疾苦,便请求拨银赈灾,奈何赈灾一事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不忍苍生蒙难,便下令放银。

  此事本是青史留名的佳事,奈何朝中人诬蔑,圣上虽知晓其中缘由,也不得不惩罚了一通。

  宁文川知晓自己所做会招惹事端,可是他依旧那么做了,不负他文相之名。

  宏武历三十三年,宁文川已盛世为由提出减税,以安民心,天子动心欲批,奈何朝中官员万般阻拦,减税之事搁置。

  宏武历三十四年,圣后发难宁文川,收买宁府心腹,做伪证传宁文川为祸国灾星,百官复议,圣上心知个中缘由,却也不得不下了个抄家灭族的命令。

  宁文川有一子,年有十六,一身学问与其父以不相上下。

  宁文川乃经天纬地之辈,又怎料不到自己下场,只是没想到会是以这种令人心寒的方式罢了。

  那一日朝中传出消息,宁文川祸乱天下,欺压百姓,抄家灭族。

  曾受过宁文川恩惠之人却是没有一人站出来澄清。

  一夜之间,宁府上下鸡犬不留。

  只是曾有人说,在那天晚上看到两道身影闪过。

  便是禹九和宁秋风二人了。

  之后,圣后得知,誓要赶尽杀绝,宁秋风同禹九一路赶杀,走走停停,倒也是行了八千里,落脚在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