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高盛帝国全文阅读 > 第24章 收拾宾州中铁破产残局(1)

第24章 收拾宾州中铁破产残局(1)


  如果没有商业票据业务的话,高盛可能根本没法在现有的经过西德尼·温伯格开发的企业客户之外寻找到新的客户。就连现有的企业客户也会质问:“如果没有温伯格,我们凭什么还要继续和一家仅能提供单一品种短期融资工具的二流企业合作?”

  20世纪70年代早期,企业债市场还没有兴起,国际债券即使偶尔有之也是少得可怜,例如GNMA之类由房产抵押和个人资产作保的债券也没有出现,高息债券、中期票据、浮动利率票据,以及现在人们熟悉的债券市场的众多其他内容都还没有出现。这个时期金融衍生品还未大量出现,电脑模型尚未把以上所有内容组织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统一债券资本市场,商业票据业务的重要性远远超出现在人们的想象。这是公司多年以来实力最强的基础业务,也是公司能够将业务范围扩大到货币市场工具,最终扩展到债券交易业务的基础。商业票据业务不仅仅是高盛开展时间最长的业务,也是其唯一一种处于业内领先水平的企业金融产品。日后约翰·怀特黑德在着力为高盛创造新的高赢利投资银行业务模式时,此项业务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五六十年代,商业票据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着市场利率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银行贷款之外纷纷选择发行商业票据来进行融资。就算对某种特定类型的企业来说,目前发行商业票据还不合时宜,但是为长远打算也值得先做考虑,所以就此事与高盛的业务员多做接触也变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商业票据在另一方面也成为诸多有剩余资金的企业短期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商业票据是一种相对而言周转期短、获益较高的投资品种,因为按照当时美联储制定的Q条例,商业银行为了吸收长期存款而支付的利率是有限的;相比之下,商业票据的利率要高出很多。商业票据“特有的销售点”——无抵押短期借贷,比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更低,操作更灵活——使得这项业务魅力无穷。业务大门敞开之后,越来越多的公司纷至沓来,与高盛洽谈业务。没有商业票据这项业务,怀特黑德野心勃勃的投行业务扩张计划绝对无法成功,但是由于商业票据业务开展起来了,他就注定要成功,至少在当时看来这一点错不了。

  对于格斯·利维而言,1970年早期的数据说明接下来将是非常不错的一年。他领导的机构大宗交易业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算没有零售客户业务,高盛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佣金榜上排行第三,而且赢利水平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经纪商,在其四十五位合伙人总计5000万美元的资本上有着40%的赢利。公司内部的信心稳步增长,对格斯·利维的领导水平毫不质疑,更不会对他给公司规划的发展方向提出任何疑问。

  证券市场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变化就意味着新的机会诞生,对于强势的金融创新家们更是如此。那个年代业务机会遍地都是,当然风险也与之并存。利维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确保公司能够抓住每一单有利可图的生意。让每个人都保持对公司的奉献是保证公司不断进步的重要前提,也是对一家公司的领导者提出的巨大挑战,对于在西德尼·温伯格这样一位有控制力、有高效能的领导之后继任公司最高领导的利维而言更是如此。利维相信自己能成功迎接这个挑战,但是他也明白,领导者的工作要进行得有效,前提是他手下的员工都对公司有信心,有奉献精神。由于他所有的精力都投在了不断扩张公司业务上,他拿不出多余的精力来处理新生的麻烦。利维当然不会自找麻烦,但是麻烦会自己找上门来。

  他被美国最大的铁路公司宾州中央铁路运输公司(Penn Central Transportation Company,简称宾州中铁)狠狠地打击了一次。

  1970年6月21日,宾州中铁——当时全美位列第八位的大公司,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不动产持有者——根据《联邦破产法案》第77章的规定申请破产重组。当天下午5点45分,美国地方法院法官C·威廉·卡夫签署并批准了申请。这是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

  虽然宾州中铁的资产和账面价值仍然非常可观,但是其股价已经下跌至10美元——比两年前最高位时的86.50美元一股的价格已经跌去了88%。4月21日至5月8日,该公司到期的应付商业票据本息合计已经比其收入高出4130万美元。而就在4月22日,它刚刚公布了第一季度亏损6270万美元的数据(一年之前的一季度已经出现了1280万美元的亏损)。至此,该公司累计亏空7710万美元。六个星期之后,随着宾州中铁的破产,其发行的商业票据迅速贬值。由于高盛是宾州中铁商业票据的承销商,诸多高盛的客户也因此蒙受了巨额损失。

  宾州中铁是格斯·利维通过个人关系开发的客户,由其带来的潜在赔付损失不仅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失败,甚至远远超过了高盛自身的资产。

  问题不止于此。接近300家由高盛担任承销商的商业票据发行人也遭遇了投资者大规模的债券赎回浪潮,也就是说原本发行商业票据的企业现在不得不向商业银行贷款以购回自己的债券。美联储也不得不采取迅速且大规模的行动,来确保美国银行业体系能够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标准普尔将宾州中铁的债券评级由BBB下调为Bb。根据标准普尔的评级说明,BBB级证券是“稳定的优质投资和可能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的不稳定投资的分界线”,而Bb级证券“基本不具备可投资前景”。

  可以预见,通过高盛购买了宾州中铁商业票据的客户可能都要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权益了。最终共有40位投资者提出起诉,每家都提出了不同的赔偿要求,总计高达8700万美元。当时合伙人们所有的资金加在一起仅有5300万美元,高盛根本无力承担如此高额的赔偿。与宾州中铁相关的法律义务可能吞噬公司所有的资金,甚至让公司背上债务。

  一想到可能让合伙人的资金化为乌有,哪怕是损失其中的一大部分,都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事情。除了损失金钱之外,利维作为公司领导者的权威和能力恐怕也要随之烟消云散。因为当年跟随西德尼·温伯格的一批合伙人早就对利维开发的那些“不入流”的业务伙伴存有怨言,此时他们完全可以撤回他们对利维的支持。

  利维和公司里的一部分人总是认为,像宾州中铁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肯定总是能筹措到相当可观的资金,至少在紧要关头可以通过出售其庞大的不动产中的一部分来缓解危机,况且他们对宾州中铁的首席财务官戴维·贝文也相当信任。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贝文不仅对利维撒了谎,他还欺骗了自己公司里的所有人,以及他所有的朋友。自从通过合并成立了宾州中铁以来,这家公司已经经历了无数不幸的遭遇。但即使如此,贝文还是一直挣扎着为这家资产庞大但是却根本不赚钱的企业创造一定的资产流动性,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贝文自认为他身负的“崇高的义务”使他可以为拯救企业不择手段,至少为了将公司庞大的不动产转化为流动资产可以采用一切必要的措施。贝文当时脑子已经一团糨糊了,一心只想着怎么能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约翰·怀特黑德后来指出:“戴维·贝文本来是个不错的人,但是由于宾州中铁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他终于黔驴技穷了。他已经不知道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而他还是坚持要对得起公司和他的私人朋友们,因此就故意向这些人隐瞒了问题,其中被骗的就有格斯·利维。当然他这个做法是完全错了,但是,他这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

  贝文的摸爬滚打和错误决策导致了一系列重大失误。就在宣布破产前10天,宾州中铁任命了一位新的首席财务官,原因是贝文被提起了刑事诉讼。贝文曾利用自己的职权向一家他们的债券承销商下属的律师事务所施压,要求他们解雇一名律师,因为这名律师在为宾州中铁的一次债券发行工作中“对要求公司发布完整且未经修饰的数据不依不饶”。正是这位律师的坚持才促成了后来的审查,一查就揭露了多项违法行为:宾州中铁的管理层存在自利交易行为,母公司的过度开支被摊派到子公司头上,更不用说内幕交易的广泛存在。这些指控并非仅针对贝文个人。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报告指控说,“整个董事会面对一次又一次明白无误的警告都没能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

  贝文的个人失误可以说是宾州中铁全盘问题中一个特别显著的代表,宾州中铁的合并毫不夸张地说只是纸面文章。当初作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合并案,纽约中铁和宾州铁路合并成立了一家运输及不动产行业的巨头,共拥有全美境内20530英里的铁路。但是作为两家已经明争暗斗了一个世纪的对手,“纽铁”和“宾铁”之间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言语不合,甚至恶劣的争吵,常常爆发在“绿顶”和“红顶”两个阵营之间——这两种颜色分别代表合并之前两家公司的货车车厢顶盖的颜色。更糟糕的是,公司的总裁(原宾铁的斯图尔特·桑德斯)和主席(原纽铁的埃尔弗雷德·珀尔曼)甚至在董事会上互相指责,并且在合并两年之后还在为公司主要职位的人选争斗不休。最后珀尔曼主动放弃了主席职务,这样才重新从AT&;T下属的西部电气公司聘任了一位新的主席。两家的合并非但没能提升公司运营的有效性,反而造成了无穷无尽的混乱:货车经常失踪,变轨站经常堵塞,每天都有20~80列火车因为没有车头牵引而晚点,公司的电脑系统和人一样无法互相兼容,客货运输的客人怨声载道。公司的运营亏损与日俱增,年终分红一降再降,股价一路下跌。

  就在这样的危机当中,宾州中铁管理层却只对外宣布乐观的数字:按照美国州际商务委员会的规定,货运价格将上升6%,将会带来约8000万美元的额外收入;中转货运车厢的租金变化也将带来约1600万美元的收入;由合并带来的成本节约约合3400万美元,是之前测算的两倍;向合并投入的3000万美元的运营成本也差不多到了该结算的时候;每年都亏损2200万美元的康涅狄格客运线很快就会由州政府接管,政府将为现存的所有运营车辆支付1100万美元的收购款,以后每年将支付400万美元的租金。除了以上这些,经理们都认为,如果宾州中铁有融资需求,它完全可以卖掉价值30亿美元的非铁路不动产中的一部分——大型的地产项目中就包含类似纽约麦迪逊和位于城市中心的公寓大楼等。

  宾州中铁资产充裕但是没有现金。随着其内部运营的问题越来越多,其财务流动性更是迅速恶化。1968年夏天,宾州中铁公开宣布将发行一只房产抵押债券,这只债券将把合并之前两家公司约50只不同种类的债券全部整合在内。这次伞形发行计划总额肯定超过10亿美元,而且是以合并后铁路不动产及曼哈顿的诸多优质房地产作抵押的。宾州中铁同时还计划发行1亿美元的商业票据进行融资,作为大规模资产重组的资本。也就是这个时候,宾州中铁决定雇用高盛作为其商业票据发行的经销商。

  但是,这些都是厄运到来的前兆。一位美国州际商务委员会的委员曾经提出过这些操作可能导致公司破产的警告。他说:“最让人泄气的事情就是公司的运营远远超出了其现有资金所能承受的范围,而且公司的财务赤字越来越大。如果宾州中铁进入破产清算程序,那么什么可怕的事情都会接踵而来。”其他人却对这种看法不以为然,他们嘲笑这种认为全国最大的铁路企业会破产的想法。“他们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值钱,”这是当时一位联邦政府官员的说法,“唯一的问题就是看他们要多长时间才能把资产变现。他们可是全美境内最大的不动产控股公司。”

  在一系列负面因素中,最致命的是:由于国防部采纳了议员赖特·帕特曼的意见,否决了为一项高达两亿美元的贷款提供保证(高盛早在2月的时候就从秘密途径得到了消息)。由于这个挫败,公司甚至无法以11.5%的利率推动一只总值1亿美元的债券在市场上流通。在这只未能成功发行的债券的初期项目说明书里,公司承认要大规模赎回其商业票据相当困难,而这些商业票据将在4月21日(也就是该公司宣布第一季度巨额运营亏损的前一天)至5月8日到期。公司孤注一掷,借贷了5900万瑞士法郎—1年到期,借贷利率为10.1%,超出了市场平均水平。紧接着在1969年,公司共报亏5630万美元,1970年仅第一季度又亏损6270万美元。

  合并之后,不论是维护铁路还是房地产都急需现金:1968年早些时候,宾州中铁每天运营所需的资金达到70万美元。两年之后,也就是1970年6月,宾州中铁终于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