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感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教理言行全文阅读 > 第2章 教理篇(1)

第2章 教理篇(1)


  谁在束缚你

  【原文】

  (僧璨)大集群品,普雨正法。会中有一沙弥,年始十四,名道信,来礼师,而问师曰:“如何是佛心?”师答曰:“汝今是什么心?”对曰:“我今无心。”师曰:“汝既无心,佛岂有心耶?”又问:“唯愿和尚教某人解脱法门。”师云:“谁人缚汝?”对曰:“无人缚。”师云:“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休须更求解脱?”道信言下大悟。

  【译文】

  僧璨(嗣法于二祖慧可,《祖堂集》卷二称他为“大隋三祖”,即中国禅宗三祖。)广聚门徒,宣讲佛法。在****中有一个小和尚,那年刚十四岁,名叫道信。他来礼拜僧璨禅师时,问:“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他:“你如今是什么心?”小和尚道信答:“我如今无心。”禅师便反问道信:“既然你无心,难道佛就有心吗?”道信又接着请教禅师:“请大师教给我解脱的方法。”僧璨禅师问:“是谁在束缚着你?”小和尚回答说:“没有谁束缚着我。”禅师便道:“既然没有人束缚着你,这就是解脱,何必还要再去求解脱呢?”小和尚道信听后,立即大悟。

  智慧小语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报怨命运的不公,或苦恼于自己的举步维艰,然而,更多的时候,正是我们的眼睛蒙蔽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手脚将我们困在了原地。

  快速长大的药

  【原文】

  昔有国王,产生一女,唤医语言:“为我与药,立使长大。”

  医师答言:“我与良药,能使长大。但今卒无,方须求索。比得药顷,王要莫看。待与药已,然后示王。”

  于是即便远方取药。经十二年,得药来还,与女令服,将示于王。王见欢喜,即自念言:“实是良医,与我女药,能令卒长。”便敕左右,赐以珍宝。

  时诸人等笑王无智,不晓筹量生来年月,见其长大,谓是药力。

  世人亦尔,诣善知识,而启之言:“我欲求道,愿见教授,使我立得。”善知识师以方便故,教令坐禅,观十二缘起,渐积众德,获阿罗汉,倍踊跃欢喜,而作是言:“快哉!大师速能令我证最妙法。”

  【译文】

  从前有一位国王,生了一个女儿,他很高兴,他把医生叫来,对他说道:“你给我女儿一些快速成长的药,使我女儿吃后立刻长大。”

  医生回答说:“我给她一种好药,吃后可以立刻使她长大。可是我仓促之间手边没有药,必须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在我外出找到这些药之前,国王是不能见自己女儿的。一定要等她吃了药之后,才能带她来见你。”

  于是医生便到很远的地方去采药,过了十二年,医生佯装采得药回来,给国王的女儿吃了,然后带她去见国王。国王十二年后看见女儿,特别高兴,心里自言自语地说道:“他真是一位高明的医生!我女儿吃了他采集的药,能够转眼之间就长这么大!”国王便吩咐身边的大臣,拿一些珍宝赏给这位医生。

  当时大家都讥笑国王的傻气和无知,不知道计算一下女儿出生的时间,已过了多少年月,一下子看见孩子突然长到了这么大,还当真认为是药物的作用。

  世界上往往也有这样的一些人,当他去拜访一位佛法高深的人,对他说:“我要修道,请你指导,好让我立刻便能得知正确的佛理。”这位有道行的导师,为了使他简便易学,就教他坐禅静观,观察流转还灭的十二缘起法。由于逐渐积累了种种修行工夫,后来果然成了罗汉。他便欢喜跳跃,如此说道:“真痛快呀!大师使我很快证明阿罗汉果这一佛道的最妙道法。”

  智慧小语

  俗话说:“滴水穿石。”世上许多事从来没有什么捷径,有的只是持之以恒。许多人都在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是举手之劳,殊不知成功者的背后有数不清的辛劳和汗水。

  画记寻钵

  【原文】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钵,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钵。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

  答言:“我先失钵,今欲觅取。”

  问言:“于何处失?”

  答言:“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

  言:“失来二月。”

  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

  答言:“我失钵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虽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

  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横计苦困,以求解脱,犹如愚人,失钵于彼,而于此觅。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乘船渡海,把一个银钵盂掉进海里。他当时就想:“我现在对着水面在船边画一个记号,姑且不去管它,以后有时间再回来捞取。”

  他走了两个月,到了师子国这样的地方,看到一条河,便跳进水去寻找他原来失去的银钵盂。

  许多人就问他:“你这是在捞什么?”

  他回答说:“我当初丢掉一个钵盂,现在准备把它找回来。”

  众人又问:“你是在什么地方丢失的?”

  他回答说:“船刚人海时掉的。”

  又问:“丢失多长时间了?”

  回答说:“已经快两个月了。”

  众人说:“丢了两个月,为什么要在这里找呢?”

  他回答说:“我丢钵盂时,曾对着水面在船边上画了一个记号。这里的水面和我原来画记号的水面完全一样,所以在这里找它。”

  众人说:“这里的水面和你丢失钵盂那地方的水面虽然没有区别,但你丢失东西是在大海那个地方,现在找东西却在师子国这个地方,哪能找到呢?”

  这时大家都笑话他是个蠢人。

  就像外教徒一样,不修正行,却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活动中故意找苦吃,便把一些苦行看成是正常的修行方法,以此寻求解脱。这正和蠢人把钵盂失落在大海处,却在师子国寻找,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智慧小语

  人心往往有许多莫明烦愁,人们需要在迷失本心处打破烦愁,方能轻松解脱。而有的人却支绕开问题,借酒消愁,这就犹如画记寻钵、“刻舟求剑”,找错了解决问题的地方,又怎能不愁上加愁呢?

  十倍补肉

  【原文】

  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王闻是语,即大嗔恚(huì),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取百两肉。

  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

  夜中呻唤,甚大苦恼。

  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何故苦恼?”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欲,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譬如彼王,剥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

  【译文】

  过去有一个人,议论国王的罪过,他说:“国王是一位凶残暴虐治国无道的昏君。”

  国王听到这话,大为恼怒,顾不得仔细打听,也不问是谁说的坏话,便听信身边惯于阿谀奉承的奸臣,把一个贤德的大臣抓起来,命令人施以酷刑把他的脊背割开,取下一百两肉。

  过了不久,有人证明这个贤臣并没有说过国王的坏话,国王知道后心里非常后悔,就给这个贤臣一千两肉,想用此来补偿他的损失。

  这位贤臣在夜里呻吟不止,伤痛难忍。国王听见了,问道:“你为什么还这样痛苦?我从你背上只割了一百两肉,已经用十倍数量的肉还给了你,难道你还不满足吗?”

  旁边的人回答说:“大王,如果砍掉一个人的头,就是还他一千颗头,也不能使这个人死而复生,您虽然以十倍的肉来补偿他,可是仍然免不去他身上的痛苦啊。”

  蠢人就是这样,不顾后果,只贪图眼前快乐,不惜坑害他人,掠夺百姓,用搜刮的钱来作施舍,希望用这些消灭先前的罪业,得到好的报应。就像这位国王,割取了人家的脊肉,再拿十倍肉补偿人家,希望使他不再痛苦一样。

  智慧小语

  自己做了坏事错事,害及他人,应当自己承担自己的后果,恐怕才能真正悔过。像这个国王,自己害人不浅,却想不顾及自己,轻松打发别人,怕是解决不了问题。不论做什么事情,心中要随时谨慎,莫种恶因,免受果报,才是免除痛悔之患的聪明办法。等你杀了人,做了害人的事,害怕报应,寻求解脱,为时晚矣,怎么悔得回来呢?

  为妻换鼻

  【原文】

  昔有一人,其妇端正,唯有鼻丑。

  其人外出,见他妇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作是言:“我今宁可截取其鼻着我妇面上,不亦好乎!”

  即截他妇鼻,持来归家,急唤其妇:“汝速出来,与汝好鼻。”

  其妇出来,即割其鼻,寻以他鼻着妇面上。

  既不相着,复失其鼻,唐使其妇受大苦痛。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闻他宿旧沙门、婆罗门有大名德,而为世人之所恭敬,得大利养,便作是念言:“我今与彼便为不异。”虚自假称,妄言有德,既失其利,复伤其行。如截他鼻,徒自伤损。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译文】

  从前有个人,娶了一个妻子,她的面貌很美丽,不过鼻子生得不好看。后来这个人在外面遇见一个女人,不但容貌很美丽,而且鼻子更是端正可爱,因此,他心里打起主意:“如果我把这个女人的鼻子割下来,装到我妻子的脸上去,那不是很好吗?”他果然就去割下那女人的鼻子,拿着急忙跑回家去,对他的妻子说:“快来快来,我给你换一个好鼻子!”说完,就把他妻子的鼻子也割下,要替她安上这个好的,但是无论怎样,始终安不上去。这样,他既割了那个女人的鼻子,又失去了自己妻子的鼻子,没有得到好处,却损害了两个女人。

  世间的傻子,也是这样。听说一些年纪大、资格老的僧人、婆罗门德高望重,受到社会上人们的尊敬,得到优厚的财利供养,他就这样想道:“我现在与他们应该是一样的啊。”于是就虚夸地自我吹嘘,大言不惭地诡称自己有德行,这样做,既没有得到他所追求的名利,又损害了他自己的品行。就像割取他人的鼻子却装不上自己的脸,只是白白地损伤了自己的本来面貌。世间的傻子,也是如此。

  智慧小语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事事有定律。只凭着良好的愿望而不尊重客观实际,最终只会好心办坏事的。故事中那莽撞的男人,如此冒失地行事,自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而且也连累了别人与自己老婆白白受罪。

  驴的本领

  【原文】

  昔有婆罗门师,欲作大会,语弟子言:“我须瓦器,以供会用。汝可为我雇请瓦师。诣市觅之。”

  时彼弟子往瓦师家,时有一人驴负瓦器至市欲卖,须臾之间,驴尽破之。还来家中,啼哭懊恼。弟子见已,而问之言:“何以悲叹懊恼如是?”其人答言:“我为方便,勤苦积年,始得成器。诣市欲卖。此弊恶驴,须臾之顷,尽破我器。是故懊恼。”

  尔时弟子见闻是已,欢喜念言:“此驴乃是佳物!久时所作,须臾能破。我今当买此驴。”瓦师欢喜,即便卖与。

  乘来归家,师问之言:“汝何以不得瓦师将来?用是驴为?”弟子答言:“此驴胜于瓦师。瓦师久时所作瓦器,少时能破。”

  时师语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此驴今者适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虽千百年,受人供养,都无报偿,常为损害,终不为益。背恩之人,亦复如是。

  【译文】

  从前婆罗门教,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他们的教主就叫徒弟到集市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

  徒弟奉命就到集市上去找。与此同时,有一个窑工正赶着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陶器,要运到集市上去出售。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陶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回到家中,这个窑工就哭哭啼啼,懊恼得不得了。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这些陶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做成,今天原想运到市上去换钱的,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

  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做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于是,他就跟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窑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驴卖给他。

  这个徒弟就骑着驴子回来,见了教主,教主问他:“为什么不把窑工找来却买来了一头驴子?”那徒弟回答说:“这驴子的本领比窑工大得多。那窑工一年所做成的陶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毁得个精光了。”教主连连摇头,对徒弟说:“你真是笨人,一点知识也没有。这驴子能在顷刻之间打破陶器,但它却一百年也做不了一个陶器呀!”

  世人也多是如此,有很多人,受人供养很久,不但没有报偿,且常做损害别人的事,这种忘恩负义的人,和他亲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损无益的!

  智慧小语

  忠义之士难寻,负义忘恩之人常有。可叹世人们却只看重表面的结果,而不去细察在那风光的背后到底是辛勤的汗水,还是他人的血与泪!

  缩短路程

  【原文】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

  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

  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

  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

  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

  虽闻此语,信王语故,终不肯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厌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译文】

  从前有一个村庄,距京城有一百里。这个村上有一口井,井里的水清洁并且甜美,因此国王就命令这个村庄的老百姓,每天送水到京城去给国王饮用。

  那些老百姓天天奔走,弄得疲惫不堪。大家都想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事被那个村庄的村长知道了,连忙召开了一次村民大会,说道:“你们都不要迁走,我立刻去请求国王,把一百里改为六十里,那么你们就会近得多,不会感到疲劳了。”

  村长随即去请求国王,国王立刻批准他的请求,下令把一百里改为六十里。村民们当时听到都很快乐,说现在近得多了。

  从此,村民们都很相信国王的话居住在这个村上不迁移了。

  世人也是如此,他们修行正法,以求解脱生死轮转的苦,但因长期修学,感到疲倦,往往中途打退堂鼓,不欲再求进步了,幸亏如来法有大方便门,把一乘的佛法方便说成三乘,使得刚进入佛门的人们听了,以为很容易修成,就会鼓起勇气来积善行德,以求解脱生死。后来听人说,佛法没有三乘,其实都是一乘。但大家都相信佛语,别的都不肯信。如前所叙,村子里边的人,也是如此。

  智慧小语

  有时,当梦境甜美如饴时,人们只希望永远不要再醒来:当感觉良好舒适时,则宁愿相信感觉,而不承认事实。逃避似乎生来就是人的一种本能,还好,大多数人虽认为活着太累,太多苦,但却还都认为赖活着要比死了强,所以,人总是越来越多。

  呆仆守门

  【原文】

  譬如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

  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

  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

  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物所在?”

  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大家复言:“留尔守门,正为财物。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生死愚人为爱奴仆,亦复如是。如来教诫,常护根门,莫著六尘,守无明驴,看于爱索。

  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念、觉、意,道品财宝,悉皆散失。

  【译文】

  有一个人,因有事要出远门,动身时叮嘱仆人说:“你要好好看守门户,还要好好照管住系驴的绳子,不要让驴跑了。”

  这个主人走了以后,有一天,听到邻居家里弹唱,唱得很好听。那个仆人听到后,心便不能自主,就想去观看。于是他就把门板拿了下来,放在驴背上,牵着驴子去看戏。

  仆人走后,家中所有财物都被窃贼偷得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