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弗洛伊德的尾巴:心理学极简史全文阅读 > 第25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2)

第25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2)


  此时的华生生活非常拮据。而且老同事们对他还特别鄙视,都躲得远远的。只有一个人比较讲义气,就是铁钦纳,仍旧和华生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关系。

  由于被学术圈所抛弃,所以华生在任何一家科研机构都无容身之所,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铁钦纳站了出来,他推荐华生到一家广告公司任职,年薪一万美金。这比他当教授时挣的要多得多。

  从此,华生不再是心理学家,而成为了一名广告精英。但好景不长,华生的第二任妻子在30岁的时候便去世了,这对于华生而言是个打击,他从此心灰意懒,生活颓废。但不管怎样,华生奠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基础,也算得上是一派宗师了。

  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不用管他们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的种族,我可以任意将他们训练成医生、律师、艺术家、窃贼……

  新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发展

  在华生之后,行为主义在美国生根发芽,但是当时还未引起更大的反响。在很多老牌心理学家看来,行为主义想要颠覆传统心理学,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太久,20世纪20年代,很多心理学家开始重视行为主义。尤其是在美国,行为主义一度成为心理学的代名词。

  行为主义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大放异彩,是因为它宣称自己是最早的科学心理学。在行为主义之前,心理学大多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却将心理学研究彻彻底底地引入了实验室。

  行为主义心理学者认为自己所有的结论都可以在实验室里得到验证,这是之前的心理学家所不能实现的。

  从客观上讲,他们说的没错,之前的心理学家虽然也做实验,但是他们无法从实验中得到一切结论,如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就是完全不可验证的主观推论。

  “可见性”成为行为主义吸引人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放弃了对思维的“无用探索”,这些人经常把思维比作一个黑箱子,里面装着未知的电路,在按动箱子上的一个按钮后,箱子会发生一些行为或变化,至于电路是什么东西,则并不重要后。

  到最后,行为主义对“研究思维”这件事情几乎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一位反行为主义学者曾经说:“仅是提一下‘心灵主义’(研究思维的心理学)这个词就会冒犯行为主义者的感情,这就像当着文雅人的面提‘手淫’这个词一样惹人嫌恶。”

  但不管怎么说,行为主义还是火起来了。

  至于行为主义为什么能在20世纪初迎来大发展,行为主义学家戴卫·贝肯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唤起人们对德国心理学的敌意,所以此时出现在美国、与德国传统心理学截然不同的行为主义便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第二,美国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反知识分子习气,但行为主义没有这种习气。

  当然,在行为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弗洛伊德主义者、精神测验的开发者、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和格式塔心理学家依然是存在的。但是这些人为地迎合了行为主义这个潮流,也开始深入实验室里去寻找结论,否则,他们就会被认为是“不科学”的。

  任何一种思想如果占据了绝对的上风,排斥其他思想的存在,那么它就会流于腐朽。行为主义也是如此,在它发展起来之后,许多人开始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式去研究一些无聊的问题,以此作为自己“融入主流”的通道。1935年,《美国心理学杂志》中刊登了这样一些论文:

  《饥饿对鸡啄食反应的影响》

  《老鼠在一个迷宫中第一次与第二次探索的比较》

  《利用经过迷宫训练的老鼠研究吗啡及相关物质对神经中枢系统的影响》

  《动物迷宫中的辨识错误》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些研究课题只不过是在重复行为主义前辈们所做过的事情,毫无创新性可言。如果照这样的的路子走下去,行为主义前景不太乐观。值得庆幸的是,就在这个时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人物——赫尔和斯金纳。

  斯金纳

  ——“虐童者”的疯狂心理学

  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1884—1952年)最初的身份是一位数学家,后来转行成了心理学家。大学时期,赫尔学的是数学,那时他试图构思出一个精密的数学法则来阐释学习的过程。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虽很难获得成功,但这个想法却将赫尔引向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毕业之后,赫尔原本想当一名工程师,但是由于他的腿不方便,不能在工地里工作,所以只好另谋出路。这时候,心理学就成为他的首选。

  在传记中,赫尔说:

  1930年前后,我开始意识到心理学是一门真正的自然科学;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研究它,可以用公式来定义它。

  从此,赫尔走上了用数学方法研究心理学这条不寻常的道路。赫尔认为,行为就是由一系列习惯构成的,而每种习惯都是刺激的结果。简而言之就是,如果某个动作使人感受到了快乐,那么这个动作就会成为他的习惯。相反,如果某个动作让人感到痛苦,那么规避这个动作也会成为他的习惯。

  从本质上讲,赫尔的这种思想与桑代克效应定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赫尔用数学式来表达自己的结论:

  NsHR=M-Me-iN

  这个方程里的“N”,是习惯形成的次数,“sHR”是神经和动作时间的联系,M是习惯的力量。后面两个减去的,是习惯在大脑中形成冲动的力量。

  说实话,想要理解他这个方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很多心理学家都无法理解。或许,他们最为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用这么一种笨拙的方式来研究心理学呢?

  正是因为这种不理解,所以赫尔的学说在诞生之初虽然掀起了一些波澜,但是很快就被遗忘了,因为他的研究方法对于心理学来讲实在是太过另类。而且,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科学,但实际上诸如“习惯的力量”这种事情,又怎么可能得到准确的数值呢?

  因此,作为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赫尔虽然将行为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但这个高度是大部分人所不能达到的,所以他在心理学界只能是孤家寡人,未能推动其他人朝着自己的方向做进一步的研究。

  与赫尔相比,B.F.斯金纳就显得更为现实。

  1904年,斯金纳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家境不错。

  儿童时期的斯金纳喜欢发明一些小玩意儿。这个爱好给他以后的心理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学生时代,斯金纳想成为一名作家。大学毕业之后,他曾花一些时间专门练习写作,去观察周围的人,试图从这些人身上得到写作的灵感。不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对看到的一切都没什么好说的,于是便放弃了当作家的想法。就在这个时候,他偶尔读到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书中的一些观点使他着迷。于是,他便有了新的追求——研究心理学。多年以后,斯金纳对人们说:“我对自己在文学上的失败始终难以释怀,而且我肯定,作家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人的内心。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才转向了心理学。”

  随后,斯金纳来到了哈佛大学。当时的哈佛,是内省式心理学的天下,但斯金纳不管那些,他在此地开始了行为主义的心理研究。

  当时,斯金纳的老师们纷纷劝他放弃当前的研究,转而研究传统心理学,但他不听这一套,反而成了越来越彻底的行为主义者。在进行他的博士论文答辩时,人们请他列举对行为主义的一些反对意见,可他一条也想不出来。

  斯金纳就是这么一个人,周围的人对他的看法几乎不会影响他的行为,他认为自己是个“坏小子”类型的人物:“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心所欲。”

  斯金纳童年喜欢发明创造的特点在这时派上了用场,他做了一只迷箱,比桑代克的那个要先进得多。这个迷箱是一只笼子,可以让被实验的动物很舒服地呆在里面。箱壁上有一根横杆,如果动物恰巧碰到了这根横杆,就会有水和食物自动投放进来。而且,箱子外面还有一个装置,会自动记录老鼠碰到横杆的次数。如此一来,斯金纳就不用一直盯着这个箱子,也可以获得实验的数据了。

  这个箱子后来被称为“斯金纳箱”,是非常常用的心理学实验装置。

  斯金纳还可以调整改进自己的这只箱子,比如可以设置成每隔一段时间自动投放食物,或者是设置成第一次碰到横杆会投放食物,第二次碰到横杆食物则会产生电击。

  总而言之,斯金纳是变着花样地“戏弄”箱子里的动物,并观察他们的行为。通过斯金纳箱实验,斯金纳发现,老鼠在“明白”了碰到横杆就会有食物之后,会坚持不断地压横杆。即便是到最后压横杆已经没有食物的奖励了,它们还是会压。这并不是因为老鼠不死心,而是因为压横杆曾经给它们带来过快乐,并且已经成为了它们的习惯。其实,人类在很多方面和老鼠类似,例如在赌场中玩老虎机的赌徒,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期望是否能成真,但由于曾经在这个机器上获得过一些收益,所以他们几乎是习惯性地去操作老虎机的杠杆。

  在哈佛大学,斯金纳最主要的发现是“操作性条件的形成”,也正是这个发现,奠定了他在心理学界的地位。

  巴甫洛夫将“吃饭分泌唾液”这一自然的反应,变成了“听到铃铛就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

  而斯金纳则挖掘出了动物主动获取食物的能力。斯金纳认为,老鼠并不是天生就知道“碰横杆有的吃”这一原理,但是当它们得到这方面的经验之后,就形成了这个习惯。因此,人类可以通过一些外部环境的变化来“操纵”动物的生存习惯。

  斯金纳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斯金纳箱里放了一只鸽子和一个彩色的圆盘。他试图让这只鸽子养成啄这个圆盘的习惯。

  一开始,斯金纳会在鸽子接近这个圆盘时给鸽子喂食。慢慢地,鸽子如果饿了,就离这个盘子更近一些。

  最后,斯金纳又开始在鸽子的头冲着圆盘的时候才给鸽子喂食。于是,鸽子养成了头冲圆盘的习惯。

  到最后,斯金纳便只在鸽子啄圆盘的时候喂食,经过一段时间,鸽子每次饿了的时候,便会啄这个圆盘,于是一个新的习惯养成了。

  斯金纳的这个结论非常新奇,而且还能满足一些人的控制欲。所以在他之后又有很多人去做类似的实验。有些教会了兔子将硬币扔进储钱罐,有人教会了猪开电视……人人似乎都成了马戏团团长。

  斯金纳的发现是重大的,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斯金纳并不被主流心理学界所接受。不过在主流心理学之外,有很多人关注斯金纳,当时美国有一个斯金纳研究会,成员有一千多人。而且斯金纳的书在美国也有很多读者。

  斯金纳被主流心理学界认可的过程,充满了争议和讨论。

  1953年,斯金纳去他女儿的学校参观。看见在学校中活蹦乱跳的小学生,斯金纳突然有了个疯狂的想法:“是否可以用训练动物那一套去训练孩子,让他们变成自己所想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