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弗洛伊德的尾巴:心理学极简史全文阅读 > 第26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3)

第26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3)


  斯金纳很快就找到了训练孩子的方法:在教学中,让老师不断地向孩子们提问题,并即时给出答案。学生们答对了当场就要给予表扬,就如同老鼠碰到横杆马上就有食物奖励一样,会让他们形成一种特定的习惯。而学生如果养成求索知识的习惯,那么教学不就变得更有效率了吗?

  斯金纳的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控制教学法”。但是斯金纳的方法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教学中,老师只有一个,而学生则要多得多。老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强化。为此,斯金纳还特意编写了新的教科书,在里面一对一对地列出一些问题和答案。学生每答对一个答案,就可以将这道问题涂黑,而这也是一种奖励。

  这种教科书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欢迎。美国相当多的中学和大学,以及国外的许多学校都使用这种方法。斯金纳的“实验”又一次获得了成功。

  但是,在这种方法被采纳的一段时间里,教育者们发现,控制教学就好像是在让学生上台阶,他们不断地登上新的台阶,却不知道每个台阶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学生无法学到系统的知识。所以,斯金纳的方法不能作为唯一的方法来采用。

  但不管怎么说,斯金纳还是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此后,斯金纳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到了治疗心理疾病上。对于那些行为异常的“精神病”患者,斯金纳试图通过“奖励法”来扭转他们的异常行为——每次表现正常的时候,就给一些奖励。表现不正常,就不给奖励。斯金纳的这个方法被称为行为修正法。

  斯金纳带着自己的两名助手开始了治疗精神病人的工作,他们在州立医院搭建了一些按压横杆台,如果精神病人按照规定的顺序压这些横杆,就会得到糖果的奖励。与此同时,如果他们有了自愿进食、协助进行房间整理等行为,也会得到奖励。

  在这个医院中,有一位女病人不愿意吃饭,几乎要被饿死了。不过她喜欢有人来看自己,或是看书。于是,斯金纳便将一份食物放到她的房间里,只要她吃一点东西,就会找人来看她,或是给她书看。

  就这样,斯金纳逐渐治好了这位病人,这位病人后来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

  行为修正法被验证有效之后,很多精神病院都采取了这种方法,效果也不错。但是,这种方法是一种成本比较高的治疗手段,因为需要花费医护工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非常昂贵。

  在获得了这些成就之后,斯金纳一跃成为心理学界的新贵,不仅被主流圈子所认可,而且被当作行为主义的带头人之一。

  斯金纳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崛起,除了他的贡献确实比较大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他本人是一个善于制造话题的人物。

  有一次,斯金纳接受电视访谈,主持人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你非得做一个选择的话,你是烧死自己的孩子呢,还是焚烧书籍?”斯金纳回答说:“那我就烧掉自己的孩子吧,因为我的知识比我的基因对世界的贡献更大。”

  这番话一出口,所有人都目瞪口呆,有些人批评他“毫无人性”。作为一个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对于那些研究人的思维、感情的心理学家是非常不待见的,他曾经嘲笑他们说:我们不需要努力地去发现什么样的人格、心理状态、感觉、性格特征、计划、目的、意图等类似的东西,就能够对行为进行真正的科学分析……思想就是行动。错误在于把行为分配到意识里面去了。

  虽然斯金纳的某些言行有时候很容易得罪人,但事实上,他也是一个非常善于推销自己的人。例如,为了引起普通人对自己实验的兴趣,他特意教会了一只鸽子在玩具钢琴上弹一支曲子,还教会了两只鸽子打一种小型的网球。在美国,有几百万人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些表现。在他们心中,斯金纳是个神奇的人物,是个伟大的动物学家……

  在心理学上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之后,斯金纳又开始重温自己的作家梦,他写了一本小说,名字叫《沃尔登第二》。客观地说,这本小说写得非常非常一般,很无聊,但是由于斯金纳的名气太大,这本书还是卖出了200多万册。

  斯金纳曾一度被视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的思想在今天的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但斯金纳本人对自己的成就却非常“谦虚”,他说:“总体来看,我对别人的影响远不如我对老鼠和鸽子——或者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影响重要。”

  斯金纳: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托尔曼

  ——行为主义的衰落

  斯金纳将行为主义心理学推向了一个高峰,但是,物极必反,随着行为主义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学派的一些天然劣势也体现了出来。最致命的劣势就是,那些实验用的动物有时候会非常不听话,它们在验证了这门学说的某些理论的同时,也经常以这门学说无法解释的方式行动。

  在斯金纳看来,不管是老鼠、鸽子还是猴子,都是一样的,都能让它们养成某种习惯。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自己无法让鸟类养成扇动翅膀取食的习惯,无法把猫像老鼠那样摆布。而且,动物的习性各有不同,在同一个实验中,不同的动物养成的习惯也不同。

  到后来,有些行为主义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

  “思维”这个词语一旦出现在行为主义者的嘴里,那么行为主义的根基就动摇了。

  除此之外,行为主义还有一个更明显的漏洞,就是“实验不可逆”。比如说,实验人员可以教会一只老鼠通过压动杠杆来获取食物,但是当最后不给老鼠食物的时候,老鼠还是照样会不断地、甚至更加疯狂地压动杠杆。可是按照他们的理论来说,如果奖励没有了,行为也会消退。这完全不符合行为主义的结论!

  于是,有些行为主义者就认为,老鼠到最后其实产生了思考,它们之所以更加疯狂地压动杠杆,就是一种主观思考的结果。就好像人明知道水龙头里没水,还是会反复拧几次,要么是发泄,要么就是觉得拧几下会来水。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思考的结果。

  一名名叫爱德华·查斯·托尔曼的心理学家在让老鼠走迷宫的时候发现,一只老鼠跑过几次迷宫之后,会在某些地方停下来左看看有看看,似乎在做决定。有时候它们走了一半的时候会意识到自己走错了,开始往回走。如果按照行为主义者的说法——一切动作都是习惯,那么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托尔曼在1938年就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时的致辞中说:“显然,老鼠是在用脑袋思考,从人类的角度而言,这是三思后行的做法。”

  托尔曼原本也是一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但是从此之后,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学派。

  为了印证自己内心的怀疑,托尔曼开始做一些用来证明行为主义谬误的实验。

  他和一位同事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迷宫箱,里面有三条长短不一的路径,这三条路都可以走出迷宫,只不过花费的时间不一样罢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发现,老鼠们都选择了最短的那条路。这个结果是符合行为主义理论的,因为“花费最少的体力”,也可以看作是对老鼠的一种奖励。

  随后,托尔曼在最短和中等长度的两条路上设置了障碍。如此一来,老鼠只能通过最长的那条路才能走出迷宫。如果按照行为主义的理论,老鼠在意识到最短的路走不通的时候,会去尝试中等长度的那条路。但实际的结果是,老鼠只在中等长度的路上看了一眼,在意识到此路不通之后,便立刻选择了最长的那条路。

  托尔曼认为,老鼠之所以会如此明智,是因为它们的脑海中已经建立了一个“迷宫全图”,这完全是思考和记忆之后的结果。

  此后,托尔曼还进行了其他更加复杂的实验,所有的实验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思维是存在的。

  不过,托尔曼认为,思维的存在并不能作为全盘否定行为主义的根据,他说:“我们同意……穿越迷宫的老鼠经受着刺激,作为这些刺激的结果,它最终导向实际发生的反应。”也就是说,行为主义仍存在着一定的正确性。

  在此背景下,托尔曼发展出了一个被他称为“目标性的行为主义”的学说。这个学说认为,某些刺激确实可以让动物甚至是人形成某种特定的习惯,但是不能因此便否认思维的存在。

  托尔曼把思维的作用称为“干扰变量”,并坚持认为,它们与行为主义是兼容的、并行不悖的。

  托尔曼:我总的立场是行为主义的立场,但是是一种特殊的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局限

  ——冷酷的行为主义被冷酷地抛弃

  行为主义确实有过辉煌的时期,但即便是在辉煌的时期,人们心中也对它存在疑问,因为心理学家们都知道,人类的记忆比这个复杂得多。

  一方面,在大脑中有“整块”的记忆。例如,我们会把所有的电话号码在大脑中归类。另外一方面,记忆的类别又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在考试之前突击记忆一些内容,考试过后便忘记了;也可以长时间地记住某些知识,很难忘记。

  这就意味着,记忆不仅是外部刺激的结果,也是大脑内部选择的结果。

  在行为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心理学家们对于记忆的研究开始深入。与此同时,他们还探索到了行为主义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是刻意回避的一些心理学现象,如感觉、动机、性格特征、推理、解决问题、创造力、儿童发展、遗传倾向和经验之间的内部作用,还有人际关系。

  这些问题汇聚到了一起,成为摆在行为主义面前的一座大山。

  而且,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思维这一不可考察的存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给人们研究思维提供了启示,有些人认为,人类的记忆就好像电脑处理信息一样,层层递进。

  20世纪60年代,所有这些影响开始集中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观点,即所谓的“认知科学”。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行为主义逐渐失去了它在心理学大厦中的崇高地位,因为有太多的问题是行为主义所不能解释的。许多人开始炮轰行为主义。1968年,心理学家尼西米亚·约但的说法最有代表性,他说:

  现代美国科学心理学是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浪费时间的不孕专家。数十年辛勤劳动和数百名教授及数千名学生不懈的努力得出的成果近乎毫无意义……自那个“划时代的”时刻(华生1913年的宣言)以来,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行为主义对于人类知识的增长又有什么贡献呢?一点都找不出来。

  这种极度失望的评价在社会上得以流传,证明行为主义确实已经走向了末路。在60年代,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中心都从行为主义向认知理论转移。到70年代,行为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边缘化,被新的、更为多样化的心理学所替代,这些新的流派研究更为深刻和更为广泛的内容,是本书余下部分要讲到的话题。

  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当行为主义的研究已经进入末期的时候,社会上却出现了更多用行为主义思想去指导心理疾病治疗的人。而且,这些方法的效果也确实不错,尤其是在治疗狂躁症方面,更是立竿见影。这也证明了行为主义并非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