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不如行动!
约翰·杜威
——实用主义心理学集大成者
在近代美国,恐怕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对世界教育思想与实施的影响更加深远。作为二十世纪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勇于实践的社会改革者。
1859年10月20日,杜威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杜威的家乡是贝林顿,是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崇尚自由,生活恬静。
杜威小时候比较内向,甚至有些害羞。人们也不觉得这个孩子有多聪明,只是经常看见他捧着书认真阅读,在其他人看来,这孩子就是一个书虫。
15岁时,杜威中学毕业,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那里离他的家非常近。当时的维蒙特大学是一所小学校,杜威毕业那年,学校里和他同期毕业的学生只有18个人。
维蒙特大学是一所重视古典语文的学校,所以杜威在大学的前两年学会了希腊文及拉丁文。从第三年开始学习自然科学的课程,其中包括地质学、动物学、进化论。大学第四年,杜威开始学习哲学,这种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让杜威拥有了更深刻的思想。
1879年,杜威大学毕业之后想去中学教书。但是由于他年纪轻轻,又没有教学经验,所以没有学校愿意让他当老师。
正当杜威为工作的事情焦虑时,他的一位表兄给他发来一份电报,邀请他到宾州南油城中学任教。这位表兄正是这所学校的校长。
杜威当老师的工资是每个月四十块,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而他还要边工作边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学习,所以经济压力很大。杜威曾经两次向学校申请奖学金补助,但都被拒绝。最后杜威实在没办法了,开口向姑姑借了五百元美金,这才摆脱了经济上的困扰,专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当时有很多著名的哲学教授,而这所大学的校长吉尔曼本人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哲学家。杜威在这所哲学气氛很浓厚的学校中如饮甘露般汲取知识。当他毕业之时,已经成为一名哲学博士。
杜威临近毕业时,吉尔曼把杜威叫到办公室给他上了最后一堂课。吉尔曼告诉杜威,他是一个有天赋的学者,但是不要过分地沉溺在书的世界里,应该多走一走,看一看。
最后,吉尔曼还给了杜威一笔钱,鼓励他到欧洲的著名学府去留学。不过,杜威并没有到欧洲留学,而是选择到密歇根大学去当哲学讲师,挣钱养家。在密歇根,杜威没有找到合适的居所。正在杜威为此而忧虑时,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曾经教过他的一位教授毛尔斯将自己的一套房子让出来给杜威居住,这让杜威非常感动。为了表达对这位教授的敬意,杜威把自己的第三个孩子取名为毛尔斯。
这个叫毛尔斯的孩子非常聪明,但却不幸早逝,杜威因此深受打击。
1894年,杜威成为密歇根大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系主任。而且,他还跟妻子一起创办了一所实验小学,这所小学后来成为全美知名小学。
1904年,杜威因与密歇根大学的管理层产生冲突,离开了这所学校。此时的杜威,前途未卜,不知该去往何处。
走投无路之下,杜威给心理学家詹姆斯写信,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希望能够在詹姆斯的学校里找到一个职位。最后,詹姆斯为他在哥伦比亚谋取了一个教授的职位。
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了很多年,他的学生中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留学生,也正因如此,杜威的思想后来通过他的学生被传播到了全世界。
在杜威的外国学生中,有一个叫尾野的日本人。此人学成归国之后,在东京帝国大学担任教授。1918年,此人邀请杜威到东京大学演讲,引起轰动。
中国学者蒋梦麟也是杜威的学生,他也曾经邀请杜威到中国讲学。
1919年,杜威先后到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而当时负责翻译的人正是中国的另一位大学者——胡适。
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了26年,直到退休。退休之后,杜威仍然从事研究工作。在他的鼓励下,美国大学教师成立了全美大学教授联合会,用以维护教师的权利。九十三岁时,杜威因肺炎去世。纵观杜威的一生,可以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在他学术生涯的早期,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是一个重点。1887年,杜威的著作《心理学》问世,两年之后,他又撰写了《应用心理学》。后来,杜威开始专心研究教育问题,他将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结合到一起,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晚年,杜威把研究重点放到了哲学上,出版了《哲学之重建》《稳定性的追求》《经验与自然》等哲学著作。
杜威:所谓恶人,无论有过多么善良的过去,也会因滑向堕落的道路而消逝其善良……
机能主义心理学
——一切以实用为目的
自从冯特创立心理学后,心理学的世界就没有太平过,各个学派之间争执不断。在美国,有很多心理学家对冯特的心理学思想不赞同。相较于“学院气”的欧洲人,美国人更加粗犷有力、讲求实用。他们不能忍受“只能待在书本里的知识”,他们会问:“这种知识在现实中有什么作用?”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更讲求实用的机能主义出现了。而正如心理学史学家舒尔茨所说:“如果机能主义被看作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心理学派……那么杜威就是首先推动了这个学派发展的人。”
与欧洲的旧心理学相比,杜威开创的机能主义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不同:
首先,旧心理学把心理看成是“个人专属”的东西,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理,完全取决于这个人自身的状态。但机能主义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心理学属于个人,但也与整个社会有关系。同样一个人,把他放到不同的社会环境里,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换句话说就是,社会要对“心理”负责任。如果一个地区的人普遍心理不健康,那么不是说这个地区的人都有问题,而是这个地区的社会环境有问题。心理学上有个破窗效应,其实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破窗效应”的核心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人修补的话,那么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有一个涂鸦没有被清理,那么很快就会布满涂鸦。同样,在非常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把垃圾扔到地上,所以这个地方会越来越干净。在那些脏乱差的地方,人们会肆无忌惮地扔垃圾,所以这种地方会越来越脏。
纽约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治安非常乱,似乎人人都成了强盗、劫匪,搞得人们大白天走在街上也会害怕。但是自从警方大力整顿之后,治安似乎一夜之间就变好了。难道说“坏人”都走了?显然不是,只能说是环境变好了,让坏人不敢作恶,也变成了好人。
这些事例,都证明了机能主义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其次,旧心理学重视“感觉”,不重视“行动”。他们认为观念对行动的影响只不过是次要的东西。但机能主义认为,行动同样重要,一个天才,如果不行动,只会慢慢沉沦。一个庸才,如果能够行动起来,也能极大地提升自己。他们认为不仅仅是心理影响行动,反过来,行动也会影响心理。说白了就是心动不如行动。
最后,旧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变化的空间很小。比如说弗洛伊德学派,他们认为一个人儿时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一生的心理状态。但机能主义却认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会在不断的成长中修正自己的心理。当然,如果身处坏环境中,好的心理也会变成坏的。这就否认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旧心理学地观点。
杜威曾经说过:“心理只意味着一种机能,而机能则在不断的调整中。”也就是说,心理的功能是让人的内部思想和外部环境相互适应,最终达成一种“配套”的状态。
虽然杜威不同意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但是他和弗洛伊德一样,都特别重视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这也是他开办实验小学的原因。在杜威看来,儿童具有非常特别的心理和生理结构。儿童做事情更多地是受到了本能的驱使。儿童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人类的本能心理。儿童在本能的驱使下,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手段”解决问题,虽然其中有些做法放到成人社会里是不被容许的,但这代表着人类的创造力和潜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因。
杜威将儿童身上的本能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语言和社交的本能。从生下来开始,儿童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会努力地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试图与人沟通。而当儿童看到其他人,尤其是同龄人时,会产生沟通的冲动。这就是社交和语言的本能。相较于大人,儿童更愿意把自己的经历讲述给别人听,也愿意听别人的经验,这就是儿童为喜欢童话故事的原因。
第二种是创造的本能。儿童拥有创造的冲动,比如很多孩子喜欢做手工,喜欢搭积木。这些事情都满足了儿童的创造本能。杜威认为这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本能,也正因为拥有了这种本能,人才具有了创造力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第三种是研究和探索的本能。儿童天生拥有好奇心,他们对一切不熟悉的事情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这种欲望能让儿童在幼儿期迅速地积累知识,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如果一个人在成年之后还能保持这种本能,那么他将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成就。
第四种是艺术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其实是表现欲的体现。儿童喜欢绘画、造型、音乐,这是因为他们试图从这些活动中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与四种本能相对的是儿童的三个阶段,杜威认为,儿童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游戏期。四岁到八岁的儿童主要的兴趣都在做游戏上。而游戏本身其实是一种锻炼。在游戏中,儿童会发现自己的机能,并形成习惯。 第二个阶段是自发的注意时期。八岁到十岁的儿童处于这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各项机能得到了增强。他们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开始融入或改变环境。他们会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是儿童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阶段。
到了十岁以后,儿童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反射的注意时期。在这个时期以前,儿童所拥有的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而到了这一时期,儿童开始拥有系统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世界观也渐渐形成了。
杜威的这些理论为机能主义提供了框架。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个框架并不十分牢固,只能算是一个基本框架。所以,机能主义在他手中并未形成一个真正的“学科大厦”。这其实并不是因为杜威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当时心理学才刚刚起步,属于摸索阶段,任何人都无法靠一己之力建立起完善的体系。
作为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的人,杜威并没有盲从当时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的冯特心理学派,而是创造了一种更新的、也更符合心理学发展趋势的心理学派,这本身就证明了他的能力。
当然,杜威反主流的行为也招致了许多批评,有人认为杜威“不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知这种论调从何而来,但从客观上讲,虽然与以后的心理学家们相比,杜威或许对于主观能动性的重视还不够,但与上一代心理学家相比,杜威无疑是最为重视主观能动性的一个。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改变现代教育模式的心理学
由于杜威在大学时是一位名学生,所以在他年轻的时候,思想中包含了许多哲学层面的东西。其中实用主义哲学和卢梭的“儿童本位论”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
19世纪90年代之后,杜威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当时的美国社会,正经历一场重要的变革。在经过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开始出现了工业革命,但是也陷入了发展的危机时期,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经济危机频频出现,工人大量失业。
在这个淘金的时代,人们热衷于追求财富,政治意识非常淡薄,贫富差距明显,拜金主义盛行。为了改变这种困境,许多人都试图找到出路。而杜威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1885年,杜威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教育论文《我的教育信条》,这篇文章的篇幅并不长,但是很扼要地叙述了自己的教育理论。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杜威在教育事业上不断地探索,但基本上都是最初思想的延续和完善。
杜威对于教育的思考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教育的中心并不是教师,而是儿童。以往,人们大多认为教师才是教育的核心,至于儿童的本能和活动,则被轻视——孩子只要乖乖地听老师的话就行了。但是杜威却提出,不是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而是老师要“听”孩子的话,尊重儿童自身的心理特点,迎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加以教育。学校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他们自由生活、积累经验的场所。所以,教育的组织者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制定教育方案。
杜威不鼓励把孩子都变成听话、服从的乖宝宝,因为在他的心理学体系里,这样做是违反儿童天性的行为。他主张培养儿童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儿童应该主导自己的生活。他反对把孩子禁锢在学校里死记硬背,提倡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而且,应该让孩子投入更为广阔的世界中,通过布置一些手工作业,让儿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木工、纺织、烹饪等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