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任意将你变成任何人:医生、律师、强盗、窃贼……
桑代克
——由一群鸡开始研究心理学
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年,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是位心理学家,但是他本人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应该是一名社会学家。
桑代克一辈子都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进行心理学研究工作,出版了50多本书,写了450篇讨论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测试和测量、工业心理学、语言获取和社会心理学的文章。
桑代克是牧师的儿子,其貌不扬,性格内向,但是学习成绩很好。
1895年从卫斯理大学毕业时,桑代克成为学校近五十年来平均成绩最高的学生。
在大学时代,桑代克学习的是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是“鸡的直觉及智力行为”。对于这个选择,桑代克自己说“主要为了满足获取学分和毕业文凭的需要……当时明显没有对动物的特别的兴趣”。
在选择了这个课题之后,桑代克上街买了一群鸡,放到租的房子里天天研究。没过多久,房东实在受不了整天传来的鸡鸣声和鸡屎味儿,于是要求桑代克把鸡弄走。
桑代克的鸡即将面临无家可归的命运,他赶紧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老师詹姆斯。最后,詹姆斯同意桑代克把鸡放到自己家的地下室里。在詹姆斯家的地下室里,桑代克用书本做成了一个迷宫,有三条死路,一条活路。活路的出口放着一些食物、水和其他的鸡。然后,桑代克把一只鸡放入迷宫。起初,这只鸡完全迷失了方向。在迷宫里转来转去,发出不满的哀鸣。但不久之后,它就找到了走出迷宫的路。
但是这只鸡的悲惨命运还没有结束,桑代克再次把它放到了迷宫里。
由于已经有过一次经验,所以鸡这一次很淡定,它比上一次更快地找到了迷宫的出口。
虽然鸡的表现不错,但桑代克却否认这只鸡变得更加聪明了,他认为,鸡只不过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才找到了出口。在那只鸡的心中,找到出口这个行为给它带来了快乐,于是,它便记住了让自己快乐的行为,然后不断地重复这种行为……
桑代克的话里潜藏着行为主义理论的种子——放弃对意识、思维、心理状态等形而上概念的研究,专注于从可见、可测量的行为中了解心理。就如同汽车司机无视红灯,专注开车一样。
在研究了一整年的鸡之后,桑代克开始做另外一件事情——追求一个漂亮的姑娘,结果他被无情地拒绝了。
感情受伤的桑代克决定离开让自己伤心的地方,转而来到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
在哥伦比亚大学,桑代克继续研究动物的逃脱能力。这一次,他选择了猫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作为哺乳动物,猫的智商要比鸡更高一些,所以桑代克设置了更难的迷宫——他把猫放到箱子里,这些猫想要离开箱子,就必须触发相应的机关:或是踩上一个踏板,或是按一个按钮,或是拉一下绳子。
在另外一个箱子中,猫要想逃脱就得经过更加复杂的过程,比如先拉绳子,再移动一根棍子,才能逃走。
桑代克花了五年时间不断地和他的猫斗智斗勇。在这件事情上,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取得了重大成果——他发现,猫并没有推理的能力,而是通过不断地碰运气才能找到逃脱的办法。
尽管这个结论在外人看来无足轻重,但是却在心理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1898年1月,纽约科学院邀请他讲解研究成果,6月,《科学》杂志发表了他的一篇论文,12月,美国心理学协会邀请他在年度会议上做报告。
桑代克的理论之所以这么受重视,是因为它可以演变成两个重要的定律。
第一条定律是效应律。无快感刺激和快感刺激会有选择地强化某些刺激——反应联系,并减弱或者消除其他的联系。任何动作的效应都会决定它是否成为对一个既定刺激的反应。
第二条定律叫作锻炼律。如果其他方面是平等的,则“一个反应会根据其与当时的情景相联系的次数,以及这种联系的强度和经历的时间长度的比例,与一个刺激产生更为强烈的联系”。
在桑代克之后,很多人(包括他自己)对这两条原始定律做出了修正,形成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桑代克:只要是存在的东西,就存在于某一数量之中,因而我们才可以测量。
巴甫洛夫
——从流口水的狗那里得到的启示……
在桑代克研究猫的同时,俄国人伊凡·巴甫洛夫(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正将研究对象放到狗的身上。
巴甫洛夫是一名医生,专门做消化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狗每次在吃东西之前,都会流口水。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但是巴甫洛夫却是第一个被这种现象所吸引,专门研究狗流口水的人。
巴甫洛夫的口水试验,在生物课本上被称为“条件反射实验”,相信每一个有点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实验的过程,所以在这里就不多加描述了。
值得一提的是,巴甫洛夫几乎花了自己一生的时间观察狗流口水这一现象,以保证自己的结论是百分之百正确的。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也使得条件反射理论在诞生之初就具有不可反驳的正确性。
通过不断的观察,巴甫洛夫发现了条件反射的几个特点:
一、时序:
巴甫洛夫发现,在训练狗的条件反射时,必须先摇铃铛(最后铃铛变成了蜂鸣器),再喂食,狗才会逐渐形成听到铃铛声就流口水的条件反射。如果先给吃的,然后再摇铃铛,那么狗在听到铃铛声时是不会流口水的。
二、反射消失:
狗如果不能得到持续的刺激,那么条件反射就会消失。顺便说一句,把这两条放到人的身上,也是适用的。巴甫洛夫对狗的研究到了极致,具体表现就是,他无意中把一只狗搞成了精神病。在巴甫洛夫的教导下,一条狗产生了看到屏幕上用灯光打出来的圆形就分泌水口的条件反射。而且必须是圆形,屏幕上打出细长的椭圆,狗就不会流口水。
然后,巴甫洛夫的助手们开始改变椭圆的外形,让这个椭圆越来越接近圆。终于有一天,可怜的狗分不清到底是圆还是椭圆了,它抑郁了,最后变成了狂躁。巴甫洛夫在实验报告里说:到目前为止一直很安静的这条狗开始不断地尖叫,四处扭动,并大肆地破坏,表现出了急性神经机能症所有的症状。
巴甫洛夫认为,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所谓的学习都“只不过是一长串的条件反射”。这种观点无疑也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范畴之内——不谈抽象的思维,只谈具体的行为。
而巴甫洛夫也凭借自己的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巴甫洛夫: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
华生
——行为主义不能作为花心的借口
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约翰B·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当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推广人。他非常卖力地向其他心理学家推荐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式,为行为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878年,华生出生在南卡罗莱那州格林维尔市的郊区。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农场主,脾气暴躁,名声很差。他的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信徒,慈祥、平和,也有些死板。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环境中,华生饱受折磨。所以他的性格很差——全无心机,非常懒惰。
13岁那年,父亲跟其他女人跑了,母亲只好卖掉农场,搬到市区里住。一个性格古怪的乡下孩子来到城市,处境自然是十分艰难,华生被同学们嘲笑,学习成绩差,这又进一步扭曲了他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华生慢慢长大,成为一个外表英俊的年轻人,深受异性喜爱。华生则来者不拒,成为情场中的浪子。与此同时,华生的自信心增强了,他的学习成绩也逐渐好起来。青年时,华生在芝加哥大学求学。在那里,他干出了一件胆大包天的事情——给校长写信,说自己家庭贫寒,但学习劲头很足,希望校长能免除学费,或者是等自己毕业之后再慢慢补交。
芝加哥大学的校长比较开明,同意了华生的请求。就这样,他带着50美元来到了芝加哥,开始了大学生涯。这个时候,华生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他只能自己养活自己。在大学那几年,他靠给心理学系当管楼人、给宿舍区当侍应生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
或许是因为生活的压力太大,华生有一段时间患上了心理疾病,只好花一个月时间去乡间疗养。
疗养结束之后,华生开始在1901年和1902年间的冬季进行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研究的课题是——幼鼠的大脑发展水平与迷宫和打开门取食之间的关系。
华生之所以做这方面的研究,是因为受到了桑代克的影响(桑代克已于4年前宣布了他的迷宫箱发现成果)。
在实验的过程中,华生给老鼠设置了比桑代克迷宫更复杂的迷宫模型。一开始,老鼠们需要半个多小时才能找到出口。但是当实验进行到30次以后,老鼠们只需要十秒钟就可以走出迷宫。这些老鼠是通过什么办法知道路线的?是视觉吗?华生把老鼠的眼睛蒙上,但它们还是可以走出去。
那么是老鼠在走过的路上留下的气味儿?华生把老鼠的嗅觉破坏掉之后,它们还是可以走出去。最后,华生下结论说,老鼠之所以能够走出迷宫,是因为肌肉动觉提示——即肌肉的感觉。通过这个实验,华生得出了三个革命性的结论: 第一,心理学的内容应该是行为,而不是意识; 第二,它的方法应该是客观的而不是内省式的; 第三,它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并控制行为”,而不是对精神现象的基础理解。华生的这个结论给行为主义心理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因为它几乎可以否认思维的作用,强调行为的重要性。所以这个结论经常被人称作“行为主义者宣言”。因为有了这个“宣言”,心理学史上的行为主义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
由于工作上的成功,华生毕业之后留在了芝加哥大学做助理教授。两年后,又被提升为讲师,又过了两年,成为副教授。30岁时,华生来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系任教,得到一份当时非常可观的收入——3500美元。
从表象看,华生是个善于演讲、口才非常好的人,而且他一直非常花心。但本质上,他缺乏安全感、害怕黑暗,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他可以很容易地便和陌生人搭上关系,但是却绝不会跟别人有更深的交往。因为在他的内心里,人远不如动物可靠。华生一辈子都没有抱过自己的孩子,却将自己的热情全部交给了实验室里的那些动物。
华生的私生活极不检点,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华生的第一位太太是他的学生,师生恋。
当时的华生是大帅哥一个,在课堂上挥斥方遒、意气风发,有很多粉丝。有一次华生监考,有个女生看到他彻底不淡定了,连卷子也不答了,开始给华生写情书:“他那乌黑浓密的秀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华生收完考卷收情书,最后这位来自上流社会、名叫玛丽·伊吉斯的勇敢女生,成了华生的第一任妻子。结婚之后,华生的心并未沉静。他的助手中有一位女生叫罗莎莉,当时19岁。这位女生年轻貌美,而且家世非常好,父亲是一名商人,叔叔是《泰坦尼克号》的导演之一。
华生和罗莎莉以工作之名经常独处。而这段时间,华生的第一任妻子又生病切了子宫,所以和华生的关系非常冷淡。
没过多久,华生的老婆就知道了华生在外面另结新欢,但是这位原配夫人还是很有城府的。她非但没有马上发作,还故意接近那位罗莎莉小姐,经常请她来家里玩。
有一次,原配夫人特意到罗莎莉家做客。一进门,她就说自己突然有点头疼,希望能到罗莎莉小姐的房间里休息一下。罗莎莉当然没有理由拒绝。
然后,原配夫人再现了某些间谍电影中的场景——进到屋子里,悄悄地锁上门,然后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终于发现了14封华生写给罗莎莉的情书。
证据确凿,原配开始实施打击小三的计划。她首先找到华生谈判,申明了自己的观点:只要和小三分手,就既往不咎。
紧接着,她又找到小三的父亲,说了一堆诸如“你家里出这事儿你丢人不啊”“要是你不管我可帮你管了啊”之类的话。最后,小三的父亲被数落得够呛,表示会送女儿到欧洲去,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事情到此本来就算平息了,但是那位罗莎莉小姐却不愿意到欧洲去,人家说自己和华生才是真爱,不会放弃这段感情。反倒是你这原配夫人,应该退位让贤,赶紧把华生交出来。
事情到这儿就不好处理了,原配开始和华生吵架,让他赶紧把那狐狸精抛弃了。而华生呢,则是花心惯了,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比较困难。
本来两口子吵架的事情算是内部事务,外人不可能知道太多。但华生有个不省心的小舅子,知道这件事情后,去威胁罗莎莉的父亲,说:“你要是不给我钱,我就把你女儿的丑事宣扬出去。”
罗莎莉的父亲被原配数落了半天,一肚子火无处发泄,现在别人又闹上门来一再要挟,老爷子大怒,断然拒绝了小舅子的勒索。
小舅子没拿到钱,于是便把华生写的情书交给了校领导,校方认为华生的所作所为不可饶恕,于是解雇了华生。
华生身败名裂,一气之下便跟原配离了婚。由于自己是过错方,所以家产几乎全部都给了妻子。
而那位罗莎莉小姐对华生是动了真感情的,虽然华生没了工作,但还是嫁给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