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沃斯的S-O-R模式
——用数学方式解决心理学问题
伍德沃斯(Woodworth,1869—1962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贝尔彻顿城。他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是一位教师。伍德沃斯先后在阿莫斯特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最终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而且,他在求学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当时美国最为杰出的几位心理学家,比如詹姆斯和卡特尔等。在这些人的指导下,伍德沃斯进步很快。
1920年,伍德沃斯来到了英国利物浦大学,跟随著名生理学家谢灵顿学习。一年之后,他回到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学职务,直到退休。
伍德沃斯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度过的,在此期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心理学》的教科书。这本书使他一跃成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第一次出版是在1921年,然后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又再版了五次。
除了《心理学》之外,伍德沃斯最著名的著作是《实验心理学》。
这本书1939年出版,属于实验心理学的工具书。16年后,伍德沃斯和施洛斯伯格又对这本书进行了修正。
和大部分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一样,伍德沃斯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行为和意识。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如华生等人(下一章中将介绍行为主义),伍德沃斯一直持否定态度。所以伍德沃斯在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中,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很少提及。
伍德沃斯和卡尔一样,认为内省法是一种可取的方法,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整体活动——包括意识和行为。
伍德沃斯认为研究心理学的时候,首先要搞明白的关键问题就是刺激和反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不能仅仅研究人,也要研究对人形成刺激的外界环境。
伍德沃斯认为刺激和反应遵循S-O-R的模式,其中O代表人的经验和能力,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也就是说,相同的刺激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反应。
后来,伍德沃斯又把这个公式更加具体化了,演变成了W-S-OW-R-W。W代表所处的环境,S代表刺激,OW代表人对目标的定位,R代表反应。意思是,人的目标也会影响刺激对他的反应。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看另一个人不顺眼,想找茬打架,此时另一个人如果有稍微出格的举动,比如说踩了一下他地脚,那么他的反应就会很强烈。在平时,踩一下脚这个刺激并不会让他做出这样的反应,正是因为他的目的就是找茬,所以才形成了这样的反应。
通过这些公式,伍德沃斯找到了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关联。他的这个发现,对于以后的各个学派的心理学都有启示作用。
伍德沃斯心理学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将心理动力观引入心理学。
1897年的时候,他就曾经对另一位心理学家桑代克说要发展心理学的心理观。
不久之后,他就出版了《动力心理学》一书。伍德沃斯在书中对铁钦纳、华生和麦独孤等人不重视思想、只重视行为的心理学理论提出了批评。伍德沃斯认为,心理学首先要找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因果机制。伍德沃斯认为,内在驱动力才是一切行为的根本。比如说一只猫想方设法地到河边捉鱼,那么它一定是饿了,才会有这样的行动。并不是说猫只要看到鱼都会抓;再比如说,一个商人不断地赚钱,事实上,他的钱已经多到花不完了。他之所以在不缺钱的情况下还努力赚钱,是因为他希望金钱能够给他带来内心的满足——这就是内在驱动力。
在提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时,伍德沃斯一直以来都认为应该既用客观的实验法和观察法,也用自我审查的方法。在研究行动和反应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出结论。在研究内在驱动力的时候,则需要审视自己的内心然后给出答案。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心理学家,伍德沃斯的思想其实与古代一些哲学家的思想高度一致。例如,他也认为心理和生理是相互关联的,心理学研究的是整体,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
机能主义的兴衰
——美国心理学的内核
克拉威克(Theophile S.Krawiec)曾经说过,整个美国心理学的内核,其实就是机能主义,就其精神来说是机能主义的。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总体而言,机能主义是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方向。在西方心理学史上,机能主义其实曾经以其他形式出现过。
美国的机能主义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适者生存”这一精神内核在其中多有体现。
进化论认为有机体是在自然的选择中生存下来的。也就是说,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生命体,才有资格存在。这一点也解释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中关于“适应环境是人类天性”的观点。因为那些没有这种天性的人,都被淘汰掉了,不可能把他们的基因遗传下来。
在进化论影响心理学之前,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内在的东西。很少把人放到环境中加以解释。
旧心理学关心的是“心灵如何获得与产生知识”“心灵由何构成”这类的问题。对于心灵到底因何存在,是如何产生的,旧心理学很少过问。从柏拉图到冯特都是如此。因此,欧洲很难产生机能主义心理学。
美国与欧洲不同,这是一个文明人在荒蛮土地上开拓的一个新家园。因此,美国人虽然大部分来自欧洲,但是他们的心态与欧洲人有所不同——拥有文明,但是不受约束。所以,那些被欧洲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美国人可能会刨根问底地追究下去。这就是诸如“心灵从哪儿来”这种看起来低级的问题在美国有人去研究的原因。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在短短五十年间就完成了欧洲用几百年才实现的工业革命。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变化的不仅仅是社会模式、经济模式和生活模式,人们的心理也在发生改变。而迅速的变化又要求人们必须跟上时代的节奏,适应当前的环境。这就是机能主义在美国出现的另一个原因。
美国人讲求实用,所以他们在想问题的时候,首先会想“这有什么用”,心理学如果想在美国发展,就必须要有用。而欧洲的旧心理学很少关注实用性的东西。这时候,更“有用”的心理学机能主义出现了,它可以指导人们应对当前的环境,稳定自己的心理,当然会受到美国人的欢迎。
但是,机能主义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首先,机能主义对进化论的理解其实有些片面,甚至有些断章取义。这使得机能主义的根基从一开始就不够牢固,虽然发展得很快,但是这座大厦盖得越高,就越可能因为根基不牢而垮掉。历史最终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尽管机能主义心理学家看到了心理拥有适应的能力(即所谓的机能),但大师们的这种看法完全是根据经验所得。机能主义学者对于大脑这个实体的了解太少,所以无法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这个问题。而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生理和心理相互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重要。所以机能主义必定会因为这个缺陷而栽跟头。
到最后,由于机能主义心理学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困境中,所以在华生、桑代克所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开始用实验说话之后,机能主义心理学就开始走向末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