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弗洛伊德的尾巴:心理学极简史全文阅读 > 第32章 人本心理学(2)

第32章 人本心理学(2)


  当时的心理学家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在社会上体现出更多的价值,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平台,于是,他们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而这种定位的转变,也导致心理学与“哲学”分道扬镳,变得更加功利。这个时期的心理学家们很少关注形而上的问题,而是更关心如何让人类获得幸福。

  新的局面给心理学家带来了新的天地,心理学家丹尼斯就说:“今天的心理学具备无限潜力。”同时,他还认为,心理学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名誉和尊重,必须要推进心理学的职业化,来改变眼下的局面。这也是当时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共识。他们决定用心理学去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老年问题、孩子问题、种族问题等。如果心理学家能够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自然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心理学界加速了自身的“职业化”,20世纪50年代,桑福德就说:“心理学家有机会创造一个形式和内容上都前所未见的职业,这将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精心设计的职业。”

  在此期间,心理学会的成员数量飞速增长,1950年有7250人,而九年之后,这个数字就翻了两倍多。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应用心理学部。在心理学会内部,各种理事会委员精心设计自己的职业。有专门为人治疗精神病的组织,有专门为企业提供心理咨询的组织……分工明确,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伪心理学家”,招摇撞骗。为了维护心理学的权威,心理学会不得不在杂志上教人们如何辨别心理学家的真伪。

  随着心理学越来越接地气,一门新的心理学派也诞生了,它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在美国心理学界,所谓的 第一势力就是斯金纳等人所开创的行为主义。

  第二势力是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 第三势力就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与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两者之间之所以会有矛盾,除了学术观点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都想争取更多的“患者”。

  人本主义的奠基人是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

  罗杰斯很早便已经就投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是一名以顾客为中心的心理诊疗师。在治疗心理疾病时,罗杰斯会尝试进入顾客的内心世界,帮助顾客战胜心魔,最终达成自己所想要的生命状态。

  在罗杰斯看来,行为主义的错误在于,他们认为人和动物没啥区别,这根本就是胡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罗杰斯还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搞了一场辩论,虽然最终谁也没能说服对方,但这场辩论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让人本主义心理学走上了前台。

  罗杰斯将人的知识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客观类型的知识,是认识外界的知识。 第二类是主观类型的知识,是自己对世界的主观认识。 第三类是移情知识,就是对于他人内心世界的了解。心理学家应该具备第三种知识。只有能够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才能更好地为他人治疗心理疾病。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同一件事情会给不同的人造成不同的影响,而不是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说的那样——相应的刺激会带来固定的反应。罗杰斯说过一句话:“选择的经历,是选择的自由,这是人生的事实。”这句话可以看作他对于自己思想的总结。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马斯洛,是这一学派最为重要的学者和组织者。

  马斯洛起初是一位实验心理学家,在研究中他开始意识到一个显而易见但不被其他心理学家所重视的问题——人为什么能够创造艺术和科学,动物却不能?这个问题让他不再相信“人和动物是一样的”。他开始意识到人类所具备的创造力,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如果说人类通过劳作获取生存的行为和动物并无二致的话,那么人类最起码还有一点不同——具备创造力。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创造力只不过是某些人所特有的东西,不能代表人类这个整体。但马斯洛却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如果不是被环境所扼杀的话,那么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同时,他也确立了心理学家的使命——帮助其他人挖掘自己的潜能。

  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从1954年开始,马斯洛给很多“希望提高自己创造力的人”发了一封邮件,希望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理想。这一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也促进了人本主义的发展。

  1961年,马斯洛创办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刊》,两年后,他又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成为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派有冲突,但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是一个颠覆者,而是吸收了前车之鉴的超越者。马斯洛曾经说:“我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将包括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我也相信弗洛伊德的某些学说,我是行为主义者,也是人本主义者……”确实,人本主义没有颠覆任何其他心理学派,它颠覆的是美国社会的价值观。

  马斯洛提倡人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做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要绝对真诚。而传统的道德观则要求人们控制自己的情感,谨言慎行,只有在最亲密的圈子里才可以毫无顾忌。马斯洛把这种道德观视为“虚伪”,应该遭到唾弃。

  马斯洛知道自己所提倡的处世方式是对传统的挑战,是在制定新的道德观,但是他毫无畏惧,他说:“我们应该拒绝缺乏情感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总是教我们顾忌体面,而失去真诚。是在教我们作恶。”马斯洛所提倡的处世方式,很快就得到了年轻人的回应——嬉皮士出现了。

  从1964年之后,美国社会上出现了一群“新新人类”,他们就是著名的嬉皮士。这些人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为所欲为,完全体现了马斯洛所提倡的人格类型。

  不过,嬉皮士们并不知道马斯洛是谁。他们更加熟悉另外一位心理学家——蒂莫西·李莱。

  李莱是一位年轻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供职于哈佛大学,同时也是著名的嬉皮士。为了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大量服用迷幻剂,成为一个沉迷于毒品的科学家。

  一些极端人格的出现,或许是人本主义的副产品,但从大局上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美国的影响或许超过其他任何心理学派。最好的证明就是——如今的美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善于表达情感的一群人……

  罗杰斯:我们的生命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马斯洛:我是行为主义者,也是人本主义者。

  心理医师与心理学家的内斗

  ——心理学界内部战争

  人本主义是本书中出现的最后一个心理学派。不过近年来,也有其他新的心理学派诞生,但是由于它们缺少历史的检验,所以在此不多做介绍。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展示心理学的“武器属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队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加入了资助心理学家的行列中。他们希望通过心理学来帮助自己找到潜在的“政治威胁”。他们将这一项目命名为“卡拉米项目”。

  但是在1965年,卡拉米项目被曝光,引起了国内外各方势力的反对。他们认为,美国之所以资助这个项目,是为了本国的政权。由于受到了国外的压力,所以美国政府最终终止了该项目。

  心理学家在此次事件之后也遭到了质疑,很多人认为他们是政治的工具,而不是无私的研究者。不过,这一事件过后,各国政府陆续开始重视心理学的作用。

  比如当时的美国政府便面临着一个大麻烦——街道犯罪猖獗、种族冲突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会成员被安排向社会科学家们询问对付仇恨、贫穷、犯罪等现象的方法。当然,政府不会白问,他们同时也会增加对社会科学的投资。有人给钱本来是好事儿,但在当时的心理学界和政界,却出现了两种声音: 第一种声音认为心理学应该帮助政府,“顺便”从政府那里得到科研经费;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作为科学家,不应该拿政府的钱,否则心理学就真的成了一种职业,而非一种科学。最终,第一种声音战胜了第二种声音,社会学科,包括心理学,从政府那里拿到了大量的资金。

  毫无疑问,心理学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尤其是在有了官方的支持之后,更是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但是,在心理学界内部,却逐渐产生了不和谐的因素——职业心理学家与理论心理学家之间的冲突日渐明显。

  在新的环境中,职业心理学家们在社会上抛头露脸、获得了成功,但理论心理学家们把持着心理学组织中的重要地位。

  那些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职业心理学家,自然不能容忍自己在心理学会中的“小弟地位”,所以他们一再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

  而那些从事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们,则认为职业心理学家把学科作为争取利益的手段是“末流”,这些家伙们不做研究、拿着自己或其他理论心理学家的成果赚钱,自然不受待见。

  而在社会上,职业心理学家虽然曝光率很高,但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由于他们到处给人做测试,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些人都有偷窥别人隐私的恶趣味。1963年,社会上出现了“反测试”运动。这场运动最终导致政府决定限制心理测试的应用。

  心理学内部的矛盾,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精神病医生的不同看法。

  理论心理学家认为精神病医生们没有经过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完全没有资格给人治病。但是由于这些人接受过医疗培训,是社会普遍承认的医生,所以心理学协会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

  另一方面,职业心理学家们却认为自己应该和“医生”享有同等的地位,社会应该承认自己也同样拥有“治愈疾病”的资格。

  而在精神病医生这方面看来,那些心理学家连医生都不是,怎么可以给人看病?

  于是,就形成了复杂的人物关系——研究心理学的看不起精神病医生,精神病医生又看不起没有医生资格的心理学家。

  一笔糊涂账。

  为了不被医生所蔑视,职业心理学家们想法设法地说服政府,让国家承认自己治疗疾病的资格。最终,他们获得了成功,国家开始给职业心理学家办执照。从此以后,职业心理学家们才有了给病人看病的权利。

  虽然国家承认了职业心理学家的合法地位,但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那就是保险公司不会为他们的患者买单。这造成了如下情况:

  一个人患上了心理疾病,想找个人治。他知道一个职业心理学家肯定能治好自己,但自己投保的保险公司却不承认职业心理学家是医生,所以会拒绝为他的医疗费用买单。所以,这个人只好去找能报销的精神病医生。

  保险公司的不承认让职业心理学家们极为愤慨,他们认为这种行为让精神病医生垄断了行业,所以极力地要求政府立法,让保险公司也承认自己的地位。为此,很多心理学家还把保险公司告上了法庭,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持。所以这种官司打到最后都无法解决问题。

  直到现在,这还是摆在职业心理学家眼前的一道难题。

  心理学从诞生到现在一直面临着无数的问题,等待着人们去解决。

  在学术上,诸多前辈在为心理学大厦打下基础的同时,也酿成了许多日后产生争议的问题。而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会推动心理学往前走一步。像冯特、詹姆斯、弗洛伊德、斯金纳、华生、高尔顿等人都是如此——他们建立了自己了的理论体系,但是也留下了漏洞,等待着后人的补充。

  从19世纪至今,心理学在跌跌撞撞中前行,从不被承认,到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不为人们所知,到逐渐被大众接受。现在,心理学无疑已经成为了最火的社会科学之一。在繁华的大街上,无数的广告牌按照心理学定律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在工作中,老板们用心理学的方式管理着一个个单位。在演说台上,演讲家们用合乎心理要求的词汇牵动人们的神经。在电视节目中,或真或假的心理学家大行其道,充当着明星和导师的角色……还有哪儿没有心理学呢?

  从古代先贤到近现代心理学从业者,他们的研究促成了今日的局面。人类,因为他们而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这才是心理学的核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