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它!
亚历山大·西蒙
——管理就是决策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2001年)是科学界少有的通才。作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知名教授,西蒙的研究方向包括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行政、经济学、管理学和科学哲学。其中,他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最为突出,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
作为历史上少有的通才,西蒙是很多学术领域的带头人,如人工智能、信息处理、决策制定、问题解决、注意力经济、组织行为学、复杂系统等。很多现在被我们当作时髦用语的词汇如——“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满意度”(satisficing),都是他发明的。
西蒙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一个犹太家庭。西蒙的父亲是德国人,后来移居美国。西蒙的母亲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当时很出名。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西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中学时期,他就很喜欢经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但他大学时学的课程却是文学和政治学。1937年,西蒙大学毕业,数月之后他就结婚了。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学者,对西蒙日后的研究工作帮助很大。
两年之后,西蒙来到加利福里亚大学,担任一个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研究小组的主任,主要从事政治方面的研究。
1942年,在完成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项目后,西蒙来到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政治科学系,他在那里工作了七年,还当上了系主任。
1949年,西蒙来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在那里担任心理学和经济学教授。当时,这所大学中还没有工业管理研究院,西蒙是这个学院的创办人之一。而且,他的存在也使卡内基·梅隆学院成为全美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
西蒙就是这么一个牛人,所到之处蓬荜生辉。而且,他不是一个书呆子式的学者,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爱绘画,会弹钢琴。休息的时候,西蒙喜欢爬山、旅行,或者是学习外语,他能够流利地讲很多种语言。
到了20世纪50年代,西蒙结识了纽厄尔,他们两个惺惺相惜、紧密合作,开创了新的事业。
艾伦·纽厄尔,1927年生于旧金山。他的父亲是斯坦福医学院的一位著名教授,母亲是护士。
在纽厄尔的眼中,父亲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曾经说:
他(父亲)在很多方面都是无所不能的,他会在山上盖一间小屋子,他会钓鱼,会淘金。而且,他还是一位十全十美的知识分子。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他是最伟大的那个人。
童年时期的纽厄尔生活安逸,夏天的时候就在父亲的小木屋中避暑。他曾经的梦想就是在山里做一个护林员。
纽厄尔爱好运动,在高中的时候曾经是学校橄榄球队的一员。高中毕业之后,他在旧金山的一个造船厂里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但是他的大学生涯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在大学二年级时,他放弃了学业,成了一名美国海军军人。
在海军服役期间,纽厄尔被派到伊利诺斯的培训中心接受电子培训。兵役结束之后,纽厄尔重新回到了斯坦福大学,学习物理学。当时,斯坦福大学有一名教授叫保罗·可可帕特里克,此人是纽厄尔父亲的好朋友,所以纽厄尔自愿进入此人的X射线实验室工作,担任研究助手。
1949年,纽厄尔获得了学士学位。他离开了斯坦福大学,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研究生。一年后,纽厄尔毕业,来到兰德公司工作。
1952年,西蒙被兰德公司聘为顾问,纽厄尔与西蒙就此相识。
1954年的一天,西蒙和纽厄尔驾车到马奇空军基地参与一个军方项目的研究。在车上,两人开始讨论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的可能性。
这两位天才人物,想出了一个天才的命题。而不久之后,他们就将这个命题变成了现实——合作开发世界上最早的启发式程序“逻辑理论家”。
“逻辑理论家”可以模拟人的大脑,甚至可以证明《数学原理》一书中的全部定理,这就是说,这台机器比大部分人都要“聪明”。
在西蒙和纽厄尔之前,著名的计算机工程师图灵就曾经预言——机器可以拥有智能。但这只不过是一种推论罢了,是西蒙和纽厄尔证明了这种推论的正确性。
1956年夏天,数十名数学、心理学、神经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市的达特茅斯学院,讨论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思维。西蒙和纽厄尔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会议上,两人向在座的科学家们展示了自己研发的“逻辑理论家”软件,引起了极大的重视。会议结束之后,西蒙和纽厄尔有了新的头衔——“人工智能之父”。
为了更好地开发人工智能,西蒙开始更加积极地研究心理学。1960年,他和他的妻子通过一系列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搜索”的过程。也就是说,有时候不是机器像人,而是人像机器。
1966年,西蒙、纽厄尔等人共同开发出了一个新的软件,这个软件可以指挥电脑跟人下棋。
人在下棋的时候,思维的运作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西蒙一直认为,如果可以用机器模拟人类下棋时的思维,将会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西蒙的这个设想最终成为了现实,1997年,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击败了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意味着,最起码在下棋方面,机器超过了人类。当时已经81岁的西蒙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发表了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和纽厄尔
——用计算机模拟人脑
作为人工智能之父,西蒙和纽厄尔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贡献在于他们提出了“物理符号系统假说”。所谓的物理符号系统,就是指由一组被称为“符号”的实体所组成的系统,外界输入的信息会在这个系统里变成相应的符号。而系统可以输入、输出、存储、复制、转移和建立符号。一个系统只要拥有了这六种处理符号的能力,那么它就会拥有智能。
按照西蒙的这个理论,人和计算机都属于物理符号系统,所以计算机能模拟人的大脑。
1958年,西蒙和纽厄尔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名为《人类问题的解决原理》。在这篇文章中,他们提出,人类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其实和电脑差不多。这就是说,通过研究人类的思维,可以制造出更好的电脑。而通过研究电脑程序的运作过程,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思维。
这种思想最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心理学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
1972年,西蒙和纽厄尔又拓展了自己的理论,出版了同名专著《人类问题的解决》一书。在这本书中,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人类在想一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就好像是有一个小人儿在走迷宫。有的人脑子里的小人要绕好久才能找到迷宫的出口。有的人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走出来。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是知识量的不同。知识就好像小人手里的钥匙,有些小人走到死胡同的时候,由于手里没钥匙,所以只好选择一条别的路重新走,就增加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而有钥匙的人,遇上死胡同直接打开这条胡同的一扇门出去了,所以花费的时间短。
第二个是个人理解能力的不同。有人不理解迷宫的构成,所以要走更多的弯路。
第三个是经验的不同。一个走过一次迷宫的人,比没走过的人当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西蒙和纽厄尔的这种观点,将“思维”和“知觉”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完全颠覆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也为后人研究人类思维提供了新的方式。所以,他们的研究重点虽然是人工智能,但对于心理学的贡献不可小觑。
自从合作完成了《人类问题解决》一书后,西蒙和纽厄尔就各干各的,再也没有合作过。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西蒙把工作的重心放到了梅隆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中,不过,对于这样一个天才人物而言,生活不只有一种可能。在研究心理学的同时,他也在计算机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1967年,西蒙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一年之后,他出任了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值得一提的是,西蒙一直致力于中美友好。从1972年开始,他先后十次来到中国,还担任过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
1983年,西蒙来到中国,与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商谈科研合作事宜,还在北京大学给学生们上课。他的讲课内容后来被整理成书——
《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这本书使得认知心理学在中国有了一大批追随者。
西蒙一生发表了上千篇论文,出版过27本著作,代表作有《思维模型》《有限理性模型》《人工智能科学》等。他一生获得的荣誉也数不胜数,1969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75年获得图灵奖;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科学家,西蒙涉足的领域之多、成果之丰、影响之深远,很少有人能够比肩。1991年,西蒙出版了自传《我的生活的模型》,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首先是一个科学家,而且是许多学科的科学家。我曾经在许多科学迷宫中探索,这些迷宫并未连成一体。我的抱负未能扩大到如此程度,使我的一生有连贯性。我扮演了许多不同的角色,角色之间有时难免互相借用。但我对我所扮演的每一种角色都是尽了力的,从而是有信誉的,这也就足够了。”
自从与西蒙分道扬镳后,纽厄尔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从1968年起,纽厄尔开始担任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的委员,并为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晚年时的纽厄尔希望可以通过计算机来“绿化”城市,他希望能够把匹兹堡改造成一个由人工智能控制的城市,让它更适宜人类居住。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匹兹堡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发展,可由于大量工厂的存在,匹兹堡的环境非常糟糕。纽厄尔认为计算机可以改变这一切,因为一旦让城市的产业往更高的层面发展,就可以摆脱低端的污染性产业,让城市的环境得到恢复。
纽厄尔没能看到自己的构想变成现实的那一天,但是历史却证明了他的正确性,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与他所构想的几乎一模一样。
纽厄尔一生获得了许多荣誉,1971年,美国信息处理学会授予他哈利·古德奖;1972年,纽厄尔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成为美国人工智能协会首任主席……
1992年,布什总统为纽厄尔颁发了国家科学奖,而此时的纽厄尔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不过他依然在坚持工作。当年7月19日,纽厄尔因病逝世,去世时头脑依然清醒。
纽厄尔: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它。
心理学界的大地震
——乔治·米勒
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送葬人。他将认知心理学推上了顶峰。有人说,这是一场革命,是心理学界的大地震……
1937年,米勒进入华盛顿大学学习,第二年转学到亚拉巴马大学,学的是语言学。四年之后,他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五年之后,又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
在学校期间,米勒参加了一次心理学方面的研讨会,这个经历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所以,毕业之后他留在了母校,担任普通心理学讲师,每星期花16小时的时间为不同的学生上16节课,这16节课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米勒虽然没有专门学习过心理学,但是在这种“教学相长”的情况下,心理学素养很快得到了提升。不过,没有专业资格始终是他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阻碍。
1942年,一位资深心理学教授看米勒是个心理学方面的人才,于是便建议他到哈佛大学进修心理学。米勒采纳了前辈的建议,来到了哈佛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