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心理学
——适者生存:一个天才的心理学发现之旅
达尔文自己只关心他的自然选择理论,而其他人则把他的“适者生存”理论用到了心理学领域,并因此滋生了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派——“适应心理学”。
第一个研究适应心理学的人,就是达尔文的表弟——佛朗西斯·高尔顿。
有这么一类人,你懂的人家都懂,你不懂的人家也懂,小时候他们是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是人群中的佼佼者。高尔顿就是这类人。他是人类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探险家、优生学家、心理学家、差异心理学之父,也是心理测量学上生理计量法的创始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在多个知识领域都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1822年,高尔顿出生于伯明翰。从年龄上讲,高尔顿要比冯特、詹姆斯和弗洛伊德都大得多,但是由于高尔顿年老时才开始正式涉足心理学领域,所以他在心理学史上的顺序只好位于前面几位之后了。
高尔顿是家里7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少年老成,两岁半开始读书,5岁时就能读懂拉丁文和法文,还能解决最基本的算术问题。
高尔顿6岁时开始上学,对于他而言,学校里的其他同学统统是低智商生物,他们没听说过《伊利亚特》,没读过莎士比亚,对于一些科学问题更是一问三不知。
虽然天赋很高,但是高尔顿在学校里却显得星光暗淡,因为学校是一个强调死记硬背、好好写作业的地方,而像高尔顿这样的天才人物通常对于这些事情都不是特别热衷,所以他也属于经常被老师批评的那类学生。
用一句话形容当时的高尔顿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如此的状态中,高尔顿的心理状况发生了异常——心悸、头晕和走神。用他的话说就是“头脑里面好像有台榨汁机在转,无法排谴这些念头,有时候我连书都看不进去,光是看到有字的纸都烦”。
精神崩溃之后,高尔顿书念不下去了,于是休学回家。但不久之后,他的心理就恢复了正常,只因为他做了一个决定——不去竞争荣誉生,只当普通生,混毕业就行。
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整个人又好了,高尔顿回到学校,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混毕业。
毕业后不久,高尔顿的父亲去世了,给他留下了大量的遗产。高尔顿瞬间变成了腰缠万贯的阔少爷。他开始拿着父亲留下的钱周游世界。
1845年到1850年,高尔顿先后到埃及、苏丹、叙利亚等地旅行,他深入非洲大陆,与生活在那里的土著民族亲密接触,极大地开阔了眼界。
非洲之行,也让高尔顿对人类的差异性产生了兴趣。
在当时的欧洲,许多人认为土著人跟动物没什么差别,所以经常有人把抓来的土著人放到笼子里展览。高尔顿曾经和土著人近距离接触过,所以他并不认为土著人比欧洲的所谓文明人要低等。在他看来,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他希望找出一种方法,来“量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从那以后,高尔顿就变成了一个研究人类的数据狂。他收集了9337个人的身体数据——身高、体重,腰围、指纹、头的大小,像研究其他事物一样研究人类自身。
除了人外在的数据之外,高尔顿还试图分析人的心理数据,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来研究普遍的大众心理。他最有名的一项实验是:让人回忆某些事件中情景的细节,如光亮、颜色等。高尔顿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这项试验中,科学家和数学家的表现不如普通人——他们对于情景细节的记忆一塌糊涂。在报告中,高尔顿说:“他们(科学家)对于颜色的记忆就像是盲人一样陌生。”
高尔顿认为,科学家们之所以记不住细节,是因为他们已经被训练成用抽象性思考。也就是说,人的心理也会因为环境而适应某种思维模式。
高尔顿对于心理学最大的贡献是关于先天和后天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高尔顿认为先天比后天的力量要强大得多。至于他的这个结论是否正确,直到今天,仍未有定论。
高尔顿:由恶德而来的快乐,在快乐之中仍能伤害我们;由美德而来的痛苦,在痛苦之中仍能安慰我们。
优秀是可以遗传的
——高尔顿
回国之后,高尔顿出版了一本书——《旅行的艺术》。在这本书中,高尔顿描述了旅行中的见闻,也介绍了一些旅行时需要了解的知识,其中有很多是搞笑的“冷知识”,例如:驴子在叫唤之前一定会先翘起尾巴,如果在它的尾巴上绑一个重物,让它翘不起来,那驴子就不会叫唤了。
高尔顿先生,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1853年,高尔顿结了婚。婚后,高尔顿的旅行生活稍微收敛了一些。但他天生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家里,他又开始发明机器。
高尔顿先后发明了印刷发报器(电报的前身)、改进油泵、一种旋转蒸汽机和一种潜望镜。他发明这个潜望镜,是为了可以让自己在拥挤的地方越过高个子看到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由此可见,高尔顿还是个喜欢看热闹的人。
时间一点点流逝,高尔顿先生到了40岁。这个时候,他对发明也失去了兴趣,正式投入心理学研究的行列中。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智商过高,但是又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智商高到了什么地步,所以高尔顿研究的具体内容是“智力测验”——希望找到一整套评估智力的方式。
就在这段时间,高尔顿的表哥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的理论。对于表哥的进化理论,高尔顿也是赞同的。而且,他认为人的智力也符合进化论的原理——高智商的人会将自己的智力水平遗传给下一代,下一代人的智商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然后再遗传给下一代。
高尔顿统计了过去四十年间剑桥大学的高材生背景,发现这些优秀的学生大多数出自父母同样优秀的家庭里。这一统计结果似乎为他的理论提供了一些依据。
但令高尔顿感到无比遗憾的是——按照自己的理论,那么自己的后代将是非常聪明的人,可他没有后代。
1869年,高尔顿的著作《遗传天赋》出版了,这是他第一部,也是他论心理能力遗传的四本书中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他在该书中选择了一系列非同寻常的人,目的是看看在这些人的家庭中,才智的普及率与一般家庭比较起来有多高。
高尔顿开始研究那些优秀人物的家族史,他研究的对象包括宗教改革以来的法官和历史上一些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比如军事首领、文学家、画家等人。最后,他得出一个数据,社会上杰出人物出现的概率约为百万分之一。而在出现过杰出人物的家庭里,这个概率要高得多。因此高尔顿认为,“优秀”也是可以遗传的。
他把人类的智力曲线分成16等,位于中间一等的是平均水平。高尔顿分析的结果是,智力水平最高的两等中,包含了百万分之二百四十八的人群。但最高的那一等,只占据了总人口的百万分之一。
最后,高尔顿得出结论说:有人认为,婴儿生下来大都差不多,之所以人和人有差别,是因为教育和道德培养的不同,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不认为人先天平等,每个人从生下那一刻,他的优秀与否,就是注定了的。
他还进一步认为,通过“优生”,可以改善人群的素质,应该给优秀的基因更大的发展空间,限制所谓劣等血统的空间。
高尔顿的这种极端言论,正好迎合了当时纳粹分子鼓吹的纯种“雅利安人”的繁殖思想,这也给他的名声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高尔顿的优生学被日后的心理学研究所抛弃,因为无论是从科学还是道德的角度而言,他的言论都太过极端。
天性和教养是一驾双轮马车
——高尔顿的折衷理论
高尔顿走入了一个误区之中,但幸好,他没有走得太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之后,高尔顿开始承认环境对个人素质的影响。1874年,在《科学英国人》的一篇文章中,高尔顿说道:
“天性和教养”是一驾双轮马车。天性是一个人生来就拥有的东西;教养是他出生之后受到的外界影响。这意味着高尔顿放弃了绝对的“先天论”,开始重视后天的作用。
为了搞明白天性和教养到底在塑造一个人的时候扮演了什么角色,高尔顿搞了一次问卷调查,让被调查者回答有关民族、宗教、社会和政治背景、性格特征和甚至头发颜色及帽子大小的问题,他将这些问卷发给了皇家协会的200名成员。
高尔顿在这个问卷中也夹带了一些“私货”,比如,有一个问题是:“您的科学品位有多少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成年之后受到了某些影响而产生的?如果后天形成,那么你是受到了哪些影响?”
高尔顿的这个问卷长得惊人,每个参与问答的人似乎都要经历一次大型的考试。但即便如此,大部分受试者还是完成了问答。或许是因为这是历史上第一个问卷调查的原因吧,总之,今天的心理学研究者是碰不到这样的好事儿了。
通过问卷,高尔顿发现,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对科学的兴趣是天生的,但大部分人在教育这个话题上说得更多。高尔顿感觉到,环境因素,特别是教育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心理学史上第一个问卷调查,高尔顿做得并不那么高明,有很多地方诸如目标人群的选择、数据的分析都很不专业。但是他发明的这种方法却成了以后心理学研究当中重要的工具。
1883年,高尔顿出版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探索》一书,在这本书里,高尔顿探讨了个人才能的形成过程。
和以往一样,高尔顿的新书里仍旧充满了争议性的观点,比如他说:“在女性的性格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别之处,就是,她们反复无常,喜欢故作姿态,和男人直截了当的性格不同。”他将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解释为:在求偶的过程中,女性在选择配偶时必须要多加思考,才能找到最强大的伴侣,所以形成了她们犹豫不决的性格。
今天来看,高尔顿的这个观点是不那么靠谱的,这给他的著作带来了负面的效果。不过,他在《人类才能及其发展》一书中的一些其他发现,还是很有意义的。例如,他发现有些人“用图像思考问题”,并推想,唤醒鲜明心理图象的能力会妨碍以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形式思考问题。
在另一份研究中,高尔顿则推出了一种判断性格的新方法——词汇联想法。他设计了一个由75个单词组成的单词表,然后一个一个地去看这些单词,并将看到这些单词时所联想到的其他单词记录下来。他发现,无论在什么时候看到这些单词,自己所联想到的其他词汇都是固定的。而性格与自己不同的人,所能联想到的词汇则完全不同。这种方法后来被广泛地推广,成为了研究个体间性格特征差异的主要手段。
为了进一步搞明白性格差异性的形成,高尔顿还专门调查了一些双胞胎的生活经历。他给认识的双胞胎们分别寄去了一份调查问卷,来测试这些生理上极度相似的兄弟、姐妹是否也有相似的心理状态。他发现,大部分双胞胎的性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例外。高尔顿就是希望找到这些“例外”。
接下来,高尔顿详细调查了那些性格有差异的双胞胎。结果发现,这样的双胞胎都是因为某种疾病或者事故只影响到了其中的一个,所以造成了两人之间性格上的差异。
因此,高尔顿得出结论说:“当教养的差别不能够超过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群中常见的那种东西时,天性会极大地胜过教养。”
高尔顿这种通过研究双胞胎来考察性格变化的方法,后来也成为性格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在《人类才能及其发展探索》中,高尔顿还推出了一系列心理测试,目的是简单有效地区分高智力人群和普通人。在那一年的国际健康展览会上,高尔顿向众人展示了自己的测验手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此时的高尔顿已经60岁了。大部分学者到了这个年龄已经无法再有建树,但高尔顿是个例外,他最有价值的研究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而高尔顿也凭借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乔治·米勒曾经评价说:“高尔顿的洞察力一直,而且还将继续处在现代社会及行为科学广大的伸展地带的中心,对工程师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同样都有着数不清的用途。”
尽管高尔顿不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但正如后人评述的那样:“对现代心理学来说,没有多少人产生过像他这样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