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弗洛伊德的尾巴:心理学极简史全文阅读 > 第15章 弗洛伊德与荣格(1)

第15章 弗洛伊德与荣格(1)


  男人都用下半身思考,撕掉人类最后一块遮羞布!

  弗洛伊德

  ——一个围绕“性”问题展开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从小就想当英雄。

  他有这样的愿望,是因为儿时一个老妇人的预言——此子必成大器。看来无论在哪儿都有一帮人热衷于给孩子预测未来,错了不要紧,谁也不会较真,万一蒙对了,就能捎带着过一把史册留名的瘾。这位老太太这次选对了人,弗洛伊德日后果然成为一位伟大人物。

  那么,作为心理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究竟在儿哪呢?

  是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最具权威性吗?恐怕不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充满了争议,支持者不少,反对者也很多,从弗氏理论问世的那一天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是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最具实用性吗?也不尽然。美国心理学界从20世纪初期开始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去实施心理治疗,但治愈率仅为20%上下,效果着实一般。

  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不是因为他拥有绝对正确的理念,而是因为他是后者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在最近这100年以来,无数心理学家“自立门户”时,不是从发展、完善弗洛伊德的理论开始,就是从批判、颠覆弗洛伊德开始。无论是支持还是颠覆,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无视弗洛伊德。

  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可以冷静地去看待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了。

  弗洛伊德酷爱抽烟,每天要抽20支雪茄。不过,他还算不上心理学史上烟瘾最大的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烟瘾比弗洛伊德还要大,几乎是烟不离手。铁钦纳甚至还下过一个定论,说:“不抽烟的男人就不要指望他成为心理学家。”因此,他的男学生即使不抽烟,在开会的时候还是要装模作样地吞云吐雾一番,生怕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失去成为心理学家的资格。那女学生怎么办?人家根本就不允许女学生参加会议!

  虽然有着共同的爱好,但是弗洛伊德和铁钦纳以及他所代表的冯特心理学派完全不是一路人。

  冯特学派的心理学家们,研究的基础是“人的理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人的所有心理和行为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弗洛伊德认为那是胡扯,他认为:人和动物没啥两样,所有心理和行为都被原始欲望驱使(弗洛伊德称之为“原欲”),具体说来就是“性欲”和“成功欲”。简而言之就是,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寻找交配对象,以及试图成为伟人。这也就是弗氏常说的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的原因了。

  弗洛伊德的言论是对于人类自尊的第三次重大打击。 第一次打击来自哥白尼。他告诉人类:“你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生活在浩瀚宇宙一角的渺小生物。” 第二次打击来自达尔文。他告诉人类:“你不是万物的灵长,和其他动物没啥区别,说不定还是猴子变的。”

  这两次打击使得人类意识到自己就是这个自然界的一部分,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不过,人类最起码还可以安慰自己说:“虽然我不是宇宙的中心,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一种普通生物,但是最起码我是理性的,我的行为都是智慧的。”

  这时弗洛伊德站出来说:“你想多了……”

  弗洛伊德的“原欲”理论撕掉了人类最后一块遮羞布,这是最让人难以容忍的。所以,当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出版之后,遭到了几乎整个心理学界的批判。

  在《性学三论》中,弗洛伊德正式向外界提出了他的那个著名理论:“性”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这部作品如果放到现在,一定会成为畅销书。书中开篇讲述了“性错乱行为”的缘由,解释了同性恋、恋物癖等“性问题”的产生。第二篇,弗洛伊德开始将“性的研究”转向了婴儿。一般来讲,人们认为婴儿是不具备“性意识”的,但是弗洛伊德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得出结论:人的性意识在婴儿时代就已经萌发,并且讲述了这种原始性意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第三篇,弗洛伊德讲述了青春期性欲和因生理差别而形成的男性人格与女性人格的差异。

  可惜,《性学三论》生不逢时,一百年以前的欧洲,禁欲主义还占据着社会的主流,公开谈论“性事”被认为是可耻的事情,尤其是弗洛伊德书中关于“婴儿性意识”的内容,更是遭到了人们的剧烈批评,毕竟,大部分人都愿意相信“孩子是天真无邪的”。

  《性学三论》出版之后,弗洛伊德变成了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他被认为“思想肮脏”,有人还给他戴上了一顶“维也纳浪子”的大帽子。至于弗洛伊德写的书,则被定义为“色情作品”,少儿不宜。事实上,表面上人们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敬而远之,可私底下,却有很多人在阅读和讨论弗洛伊德的著作,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滑稽的局面——大家都在声讨《性学三论》这本书,但是书的销量却扶摇直上。一年之内再版多次,并被翻译成9种语言在多国出版。

  之所以会有如此情况,是因为人们一方面从弗洛伊德的书中找到了合理性和开创性,而另一方面,世俗的道德又不容许这种合理性的存在。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人们知道弗洛伊德可能是对的,但是又不能说他是对的,因为谁若犯了这个忌讳,就会像弗洛伊德一样,被扣上一顶“道德败坏”的大帽子。

  四面楚歌,弗洛伊德急需“援军”。这时,荣格出现了……

  弗洛伊德:人生还不如对弈,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荣格

  ——一百个杰出的才智之士凑在一起会产生一个白痴

  1906年,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以及他的门生们宣布放弃自己的旧有学说,加入弗洛伊德学派。作为心理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位大师,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相遇就是彗星撞月球,在学界内掀起了威力巨大的“冲击波”。而他们两人长达20年的恩恩怨怨,也就此拉开帷幕。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凯斯威尔,家庭成员大多为神职人员。

  12岁时,荣格在学校与同学玩耍时,被一个熊孩子猛然推倒。或许是倒地时的撞击让荣格大脑中过剩的智商产生了波动,荣格居然从此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之中——经常听到一些别人听不见的声音,而且一看书就会晕倒。

  荣格的父母为了治好他的病,请来很多医生,但都无济于事。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荣格这辈子别说当伟大的学者了,就连小学能不能毕业都是个问题。

  真正伟大的人物,似乎天生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别人帮不了自己,荣格开始自救——逼迫着自己去读书。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一个小孩捧着一本书认真读着,只读了十分钟,就一头栽倒,晕过去了。过了一会儿他从晕厥中醒来,接着又捧起书……不知道荣格经历了多少次“读书——晕倒——爬起来再读书——再晕倒”的过程,终于在数月之后恢复了正常读书的能力。

  多年之后,已经成为心理学家的荣格把自己幼时的亲身经历拿出来分析了一番,他认为,自己当初是患上了“精神官能症”。所谓的精神官能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是由心理上的焦虑引发的生理上的不适。这就是说,荣格那次发病其实不是大脑创伤所致,而是因为在学校受到了欺负,因此对一切和学校产生联系的事情都产生了焦虑。这种焦虑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的那种焦虑,在荣格不知情的情况下暗中“指挥”身体做出反应(读书晕倒),为的是逃避学校。

  人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句话在心理学上是说得通的,我们总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做斗争,用内心的光明战胜内心的黑暗,用积极向上的心理战胜消极情绪,在这种斗争中,我们“找到”了那个最好的自己。荣格的经历就是一个证明。

  在战胜自我之后,荣格的自信心得到了加强。整个学生时代,他的成绩都非常不错。

  大学时,荣格选择了医学专业。毕业后,他又学习了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1900年,荣格读了弗洛伊德的名著《梦的解析》。当时,他并未体会到这本书的精妙之处,所以读完之后便将此书束之高阁。

  三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荣格再次捡起《梦的解析》读了起来。这时候,他的阅历和专业素养较三年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当他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了更深的感悟。

  1905年,荣格成为苏黎士大学的精神医学讲师。在给学生授课时,他经常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引入课堂中。荣格的这种做法给他自己带来了麻烦——有些人批评他给学生传输“不健康”的理念,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性”是一个主要话题。

  对于外界的批评,荣格回应说:“人们都悄悄地讨论他(弗洛伊德),但是却不敢正视他。所以当我发现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弗洛伊德的理论高度契合的时候,我内心的感受难以形容。”

  此时的荣格,陷入了矛盾、纠结之中,一方面,他害怕因为自己站在弗洛伊德一边而遭到排挤。另一方面,他又确实认为弗洛伊德是对的。

  最终,在个人利益和真理之间,荣格选择了后者,他坚定地站在弗洛伊德的阵营之中,并成为这个阵营中除弗洛伊德之外最具权威的人物。

  一场心理学界的战争,也因此愈演愈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荣格似乎变身成为弗洛伊德学派的“头号打手”。为了维护本学派的理论,他在各种场合与其他心理学针锋相对、口水不断。

  人类的竞争方式大都具有相似性,在很多时候无关身份、地位,当荣格加入弗洛伊德学派之后,就有两个教授给他写“威胁信”,信中说:“若你依然站在弗洛伊德一边,并继续为他辩护,那么你的学术生涯便会处于危险之中。”这就好像黑社会电影中一个帮派威胁另一个帮派的成员“要你继续跟着你们老大干,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只不过人家毕竟是文化人,言辞上显得文雅些罢了。

  而此时的荣格,已经是心如磐石般坚定,他回信说:“如果说弗洛伊德代表了真理,我就会站在他这边。如果说学术圈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索真理,那么我离开这个圈子也无所谓。”事实上,直到此时,荣格与弗洛伊德还没有正式见过面,只是有一些通信往来。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1907年,弗洛伊德邀请荣格来自己家中讨论心理学问题。 第一次见面共持续了十三个小时,两人从中午聊到凌晨两点。对于生活极度规律的弗洛伊德而言,这种情况并不常见。见面后,荣格评价弗洛伊德说:“弗洛伊德是我遇到的最重要的人(注意,没有之一);他的态度中根本没有一点儿浅薄的东西。而且极为聪明,是个卓尔不群的人物。”

  荣格:一百个杰出的才智之士凑在一起会产生一个白痴。

  弗洛伊德的小心机

  ——大师与大师之间的恩怨

  荣格对弗洛伊德忠心耿耿,而弗洛伊德也对荣格极为看重。

  在心理学史上,对于弗洛伊德器重荣格的动机,历来有诸多说法。总的来说,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正如前面所说,弗洛伊德确实需要一个强援,来帮助自己抵挡学术界的攻击。

  二、荣格不是犹太人。在当时的欧洲,犹太人地位很低,犹太科学家不被重视,弗洛伊德作为犹太人在提出一个理论的时候很容易被人看轻,所以他需要一个非犹太人的支持。

  著名的分析治疗师史瓦兹在著作《欧美精神分析发展史》中曾经说过一件事:“1908年5月3日,弗洛伊德在给朋友写的一封信中说:完全是因为他(荣格)的参与,才免去精神分析变成犹太事务的危机。这一年的8月13日,弗洛伊德给荣格的信中说:我可以很坦白地说,我的目的是自私的。你的个性再加上你的日耳曼人身份,要比我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当然,我也认可你的能力,很喜欢你。”简而言之就是——我看好你呦。

  虽然有被人当枪使的嫌疑,但是荣格并不在意。在他学术生涯的前半段,他始终对弗洛伊德敬若神明,他就像是一个渴望得到父亲重视的儿子一样,力图获得弗洛伊德的认可。1907年,荣格在写给弗洛伊德的信中说道:“说真的——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不得不坦率向你承认……我对你的尊敬之情,具有宗教般的狂热和虔诚。”

  荣格的支持,确实给弗洛伊德带来了极大的好处。1908年,克拉克大学邀请弗洛伊德担任“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的主讲人。在当时的欧洲,一般而言犹太人是没有资格担任重要角色的,但因为这次会议是荣格组织的,弗洛伊德才能获此良机。

  在大会上,弗洛伊德宣读了自己的文章。像以前一样,弗洛伊德的发言还是引起了争议,有些人对他大加批评,著名医师威尔·迈克尔就说弗洛伊德是个“肮脏可恶的家伙”,而另一位加拿大校长说,弗洛伊德好像是要提倡“回归到野蛮状态”。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这次大会上,大多数听众包括心理学权威威廉·詹姆斯在内,开始认同弗洛伊德的某些理论。这意味着他已经被欧洲心理学界接受了。

  对于弗洛伊德而言,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苗头出现。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中,有一种“帝王式”的唯我独尊。如果把他的学派比作是一个王国的话,那么弗洛伊德自己是且永远是这个王国的统治者。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们在他心中就如同大臣一般,荣格就像太子,他希望这些人永远忠于自己,而且容不得他们对自己提出任何质疑。

  这种性格造成了弗洛伊德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不利局面,许多曾经和他并肩作战的同事最后都离他远去。

  弗洛伊德的家人对此也有所了解。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弗洛伊德的姑姑说:“你的问题在于,你根本不了解别人。”对于一位心理学家而言,这样的评语就如同说一个歌手“你五音不全”,说一个厨子“你没有味觉”一样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