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六年二月初二,李忠头戴通天冠,身穿玄衣、黄裳、黑纱中单,绯红遮膝,饰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图案的衮服,率领着燕国文武百官五百多人在北京城的北郊新建的祭坛祭拜天地。崔天佑和李思温身为文武百官之首站在百官最前面,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地站了一排。
经过三个月的准备,李忠正式在北京登基称帝,国号“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这个国号是李忠的老师赵秉文提出的,李忠乍一听到这个年号时,沉默和许久。赵秉文的提议得到了中枢众人的支持,众人知道李忠称帝,国号自然是用前人没有用过的了。
像“燕”这个国号只是临时的,也是李忠称王是在燕云之地,于是就选用了“燕”。而且“燕”这个国号之前有多个王朝用过,众人自然是不会继续使用的。
现在李忠称帝了,自然要重新确定一个国号,李忠最后决定使用“元”这个国号,首先是这是老师提出的,其次是李忠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改变了这个时代原有的历史进程,但是李忠心中依然受到中华历史的束约,“元”依然可以按照华夏历史走下去,但是李忠心中可不希望自己建立的“元”帝国像后世那样短命。
还有一个原因让李忠最终确定新国的国号为“元”,就是后世的元帝国虽然在中华历史上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在西方人眼中却要远远超出了汉唐明清。
在西方的历史中元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惟一的霸主。在元帝国出现之前,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最强盛的帝国是唐,但是当时和唐帝国并存的还有阿拉伯帝国,元帝国出现之后,很快就成为了世界的主宰,李忠自然希望自己这个汉人建立的元帝国也可以和后世的元帝国的影响力一样,成为这个时代惟一的主宰。
崔天佑神采奕奕,多年的丞相下来,让崔天佑无形中就有了一种威严。李思温则是镇定自若,身为枢密院大佬,制定战略的人,给人一种沉稳果敢之气。
吏部已经制定了本朝新的官服制式,还有百姓服饰的标准,新的服饰无论是官服还是百姓常服,全部废除了女真人和契丹人、蒙古人的“胡服”样式,全部按照唐朝官服的制式设计。
百官服饰分为祭服、公服和常服。祭服是在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以及正旦、冬至、圣节、册拜时服用的礼服,百官按照级别都有对应的祭祀服饰。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驸马七梁不用雉尾。一品七梁,玉带玉佩。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二品六梁,革带,绶环犀,余同一品。三品五梁,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四品四梁,金带,佩药玉,余同三品。五品三梁,银带钑花,佩药玉,黄、绿、赤、紫织成盘雕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镀金绶环。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二梁,银带,佩药玉,黄、绿、赤织成练雀三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绶环。八、九品一梁,乌角带,佩药玉,黄、绿织成鸂鶒二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铜绶环。
公服一至四品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团花,二品小独团花,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四、五品小杂花纹,六、七品小杂花,八品以下无纹。幞头有漆、纱两种。一品玉带,二品犀角,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为乌角。
常服都是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溪敕。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
本着节俭的原则,礼部按照李忠的指示,无论是衮服还是公服和常服都是以棉布为主要材料,衣服上的配件也全部节俭,虽然很多服饰上都有玉坠或者象牙之类的,但是这都是制定的样式,实际执行时都是按照勤俭的原则,省去了很多配件花纹。即使是新国建立的准备也是在三月中完成的,李忠取消了很多劳民伤财的活动。
李忠站在祭坛上,先是隆重地祭拜了天地,感谢上苍有好生之德,让他可以带领百姓抗击鞑虏,解救苍生百姓。同时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大元国泰民安。
接着是李忠向“天下”宣布大元帝国的成立,国号为“元”,年号“元兴”,寓意元帝国兴旺发达,本年为元兴元年。
随后李忠又在祭坛上将他前世还活着的一大帮子亲人,爷爷奶奶,父母,还有叔叔大爷盟全部追封了一遍,什么太祖、高祖、王、长公主了全部都出来了,让李忠也是哭笑不得,他的这些亲人在后世还活的好好的。
然后李忠册封彭伊茗为皇后,嫡长子李源益为太子。崔天佑、刘全、李思温为内阁首席大学士,总领政务和枢密院。傅子云、杨云翼、杨因同列为内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杨因的礼部尚书由吴潜担任。同时六部尚书同列为内阁大学士,参与政务处理。
李忠借着新朝的成立,同时也确定了内阁制,确立了三位内阁首席大学士,九位大学士,同时规定六部和都察院只对皇帝负责。
这样就将之前吏部、礼部、工部、兵部、户部本为丞相署官的制度改变了,现在六部全部对皇帝陛下负责,不再是丞相的附属机构了。
同时成立内阁,也保证了之前丞相的地位,同样是总领政令政务,而且这次李忠又给内阁下放了很多权利,全国的政令依然出自内阁,但是皇帝有解散内阁的权利。
这次傅子云和杨云翼还有杨因进入内阁大学士之列,众人也没有什么异议,首先是内阁虽然地位高,但是不再像六部和都察院那般有实权了。而且这三人都是饱学之士,身为大学士也不为过。而且现在六部尚书也可以参政了,众人也就不怕内阁被一个人控制的局面出现了。而且在官阶上除了崔天佑和刘全和李思温三人的首席大学士之外,其余的诸位大学士的官阶都是同一级别,六部尚书自然是没有认为这三人进入内阁就是高他们一等了。
起初李忠想要将自己的老师赵秉文定为内阁大学士,但是赵秉文依然决绝了,表示自己只想教书育人而已,并无他求,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学正一直。
李忠见赵秉文坚持,就没有再强求,只是说道:“学生平日有什么过失,老师尽管指正出来,学生一定虚心受教。”
李忠读完了由吴潜操刀的祭祀诏书之后,又向上天献上了贡物,最后拜谢天地。
仪式结束之后,李忠带着一帮的文武官员们浩浩荡荡地回到了北京城内,然后又来到中枢的办公官署,在一块空地上接受百官的朝拜。
新的中枢官署已经开始规划了,但是皇宫却迟迟没有提上议程,原因是李忠坚持说:“他一家子才十来人,加上内府女官也就一百多人,用不着那么大的地方,现在是征战时期,一切等战事平定了再说。但是,中枢各官署一定要建设,因为这关系到中枢的正常办公和政令的执行。”
下午李忠又来到北京的大街上,接受百姓的朝拜,因为金中都城市规划的非常混乱,所以没有一个像样的广场,仅有的几个小广场和皇家校场也被李忠开发成商业区造福百姓了。
于是到了今天需要接受百姓朝拜时,众人发现没有像样的地方可以使用了,最后李忠决定就在大街上接受百姓的朝拜,来个后世领导人的亲民活动。
起初大家担心李忠的安全,因为大元治下是允许民间百姓持有武器的,只要在官府有登记,并且是允许在民间使用的武器,一律可以自用携带。而且在李忠的干预下,就来滑膛火枪都已经被允许在民间携带了。
李忠的想法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是技术上的发达,更是制度上的先进和百姓对国家的认可程度决定的。李忠不想限制百姓的自由和愚弄百姓,更不想让大元的百姓想绵羊一样活着。
随着武器在民间的放开,众人想象中的大量治安事件的出现没有发生,只是在最初确实出现了一些暴力事件,但是很快就被平息了,随后又回归了平静。
李忠知道这是进步的举动,只知一味地愚弄百姓,收缴百姓手中的刀剑,就连砍材的柴刀和切菜的菜刀都要限制,换回来的也不是江山的千秋万代。百姓不识刀兵,每天都在读圣贤书,最终沦为野蛮民族的奴隶。
众人担心不已,都反对李忠去大街上和百姓见面,就在众人决议不定时。情报营站出来说话了:“只要情报营在,就不会出现任何危险。”
众人一听,顿时无话可说了,因为他们清楚情报营的厉害。北京城大街上两个小贩吵架这种小事,只要李忠过问,第二天整个过程的原委都会被写的清清楚楚地摆放到李忠面前,最终众人同意了李忠的决定。
当百姓们看到皇帝陛下突然出现在大街上,并且朝他们走来时,顿时激动的不得了,很多人都纷纷跪下行礼。虽然李忠已经废弃了跪拜之礼,但是根深蒂固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很多百姓,李忠也没有歧视这些人。
李忠来到百姓面前,然后开始和这些百姓一一握手,顿时让被握到手的百姓惊愕不已,然后就是热泪盈眶,激动地嚎啕大哭起来。
晚上,北京城上空放起了烟火,灿烂的烟火看的北京百姓如痴如醉,这是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么美丽的烟火,心中对新成立的大元朝更多了一份自信和自豪,这也是李忠登基称帝仪式中比较破费的一个庆祝方式了。
第二日,李忠带这一大家子人来到了北京东郊新建的宗祠祭拜先祖,李忠身后是皇后彭伊茗和皇太子李源益,然后是皇贵妃萧喜,淑妃杨妙真和贤妃赵清、惠妃王古真(原名完颜古真),然后跟着几个皇子和公主。
彭伊茗头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加绣饰。
彭伊茗虽然当上和皇帝后,但是却更加谨慎了,一副端庄贤惠的摸样,没有丝毫的欢喜和兴奋。再加上他的落落大方的大家之气,完全衬托出了她皇后的气质。
看着宗庙里密密麻麻的金字牌位,李忠哭笑不得,自己的一帮子亲人在另外一个世界活得好好的,到了这里却被一个个追尊为皇帝和皇后,真是一笔算不清楚的糊涂账。
按照内阁的上表,李忠在元兴元年新设了一个宗室府,专门掌管皇族宗室的玉蝶名录以及宗庙、祖陵的管理,设都司一名,由李忠老师赵秉文兼任。
忙碌了一上午,李忠下午才回到北京城,然后和妻儿们简单地吃了一顿饭之后,就回到了中枢,然后正式颁布诏书,定北京为大元朝的都城,官府成为北京府。
定都北京一直都有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北京太偏北方了,夷族聚集之地,没有中华文化底蕴,应该将都城建到长安或者洛阳,这都是华夏文化璀璨之地。
还有人认为如果定都北京,将来一定面临两个巨大的问题,一个是水和粮食的供应,一个是战略防御的问题。
北京地区缺水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北京一带的粮食出产不多,完全满足不了北京的自给自足,而且北京一带没有运河,粮食供应届时一定是大问题。
还有就是北京面临草原蒙古人的威胁,需要投入大量的军队在这一代驻守,这就增加了国都的不稳定因素,一旦国都不稳,那么元朝治下的地区就有可能出现****和反叛。
但是北京也有它的优势,首先是北京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其次是让天子守卫着国门,那么只要北京不失,元朝的其它统治区就不会受到敌人的威胁。
处于前世的观念,李忠认为北方依然是中国的中心的思想,李忠还是坚定了定都北京的决议,最终争论了多年的国都问题终于确定了。
在李忠心中对北京定为国都还是非常满意的,中国北方给人一种辽阔和粗犷之气,将国都建在北方辽阔的大地上,平白增添了一种无形的威严和气势。
相反偏居一隅的南宋临安,虽然繁华无比,但是给人的感觉依然是锦绣之意,没有一个国家国都应有的霸气和威严。李忠同时也让格物院制定未来新北京城的规划建设方案,既然都城已经确定了,那么就要开始为它的各种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
第三日上午,李忠带着百官来到了文庙祭拜孔圣人,并以大元皇帝的名义封孔圣人为大成至圣先师,孟子为亚圣先师,老子为明圣先师。下午李忠带着百官去武庙祭拜圣人,并封孙武为镇国圣武王,关公为定国神武王,岳飞为保国安武王。
孔子不用说了,自然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人,文圣第一人。至于李忠抬高孟子的地位,是因为李忠看重孟子的民本思想。至于老子,这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北方道家盛行,老子被公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在北方民间地位极高,很多百姓家中都供奉着太上老君(老子的封号)的牌位,驱邪避灾。而且李忠心中对中华土生土长的道教也是非常认同的,于是就抬高了老子的地位。
这个时代理学已经开始盛行起来,在一些文人心目中程氏兄弟的地位要高于孟子和老子二人,但是毕竟程氏兄弟“太年轻”,而且北方理学发展的也没有南方那么快,于是就将这些人心中的想法压下起了。
但是李忠又将庄子、韩非子、颜回、子思、曾参、程颐兄弟等十二人列为先哲,顿时让理学人士欢喜不已。虽然在文圣人中没有程氏兄弟,但是在先哲中出现,自然也是令他们非常满意的事情了。
相对于文庙的敏感,武庙就没有那么多事情了,李忠将兵家第一人孙武封为武圣第一人,在众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另外两个武圣是关羽和岳飞。
关二爷忠义传古今,在民间声望巨大,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鞑虏,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众人都没有什么意义。只是有一些人提出岳飞乃是南宋人,而大元将其列为武圣第三人,远远高于南宋对其的封号,是不是有些不妥。
但是李忠说道:“忠义不问出生,我们所立的武圣人是为了提倡他们的忠、义、威、武,而不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和国家,即使他们所在的国家将他们定为罪人,但是我们大元朝决不能磨灭他们的功劳和对中华百姓的贡献。”
同时李忠又立吴起、孙膑、李牧、蒙恬、韩信、卫青、霍去病、李广、班超、李靖等为护国宣武公,配亨武庙。
李忠累得手软脚软,不过总算是把文武六位圣人给配齐了。
第四日,李忠终于可以轮到自己定下的仪式了,清晨,李忠蒙蒙亮就起床了,这也是他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的习惯。然后穿上陆海军大元帅礼服,带着中枢百官来到了北京城西的校场,检阅陆海军。
李忠站在广场上,数万陆海军将士身着华丽的新式军服面向李忠站在广场上,整齐划一,威武十足。
李忠设计的新式军服完全按照后世共和国军队的零七式军服设计的,翻领服饰,短衣和长裤形式,完全不同于这个时代的长衫服。
军服上有姓名牌、级别资历章、绶带,官兵增加胸标、臂章,士兵佩带国防服役章,红巾军的标志性象征的红领巾并没有去掉,而是被李忠以后世领带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无形中更是给新式军服平添了一份英气。
新式军服陆军以深绿色为主,海军则是深蓝色,侍卫亲军则是黑色。新式军服分为常服、礼服、作战服。常服和礼服形式相同,礼服只是在常服基础上增加了绶带。作战服较常服简单很多,没有太多明显的标志和饰物,简单舒服,士兵作战时,身穿作战服之后还要在外面船上铠甲,所以作战服设计的目的就是更贴身舒服。
大元帝国实行军衔制,李忠是也是按照后世的军衔制设计的,简单明了,而且避免了这个时代官阶职务杂乱无章的情况。大元军队中完全按照军衔等级划分,不再按照职务划分指挥权了。
军衔从普通的士兵到将军,分为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军士长、专业军士。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列兵。
仪式首先是升国旗,大元朝的国旗是一面五色旗,五色代表着五行中金木水火土的白青黑红黄,寓意大元朝五德皆备。
黄色为土,是最重要的,当在中间,上下为红色和白色,表示大元朝要用钢铁和火药来捍卫它的国土,接下来木青在最上方,表示东方天朝为天下之首,水黑在最下,谕示百姓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然后就是由一条“龙”字和一条“凤”字摆成的“元”字的元徽图案在最中间,青龙盘旋组成了“元”字上的那个“二”的样式,然后下面是一个展翅的火凤凰,摆成了“元”字下面的“儿”字图样。
龙凤元旗徐徐升起,军人全部向龙凤元旗行军礼,文官则是右手举起,捂住胸口注视龙凤元旗,众人同时高声歌唱被定为国歌的《北风歌》。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
在选定国歌的时候,李忠提出的要求是,国歌必须简单易懂,而且容易传唱,内容悲壮一些就可以了。
吏部根据李忠的要求,就选定了《诗经》中风的《北风》和雅的《民劳》进行了一些合并和修改。
首先是《诗经》的乐律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唱法,其次《北风》和《民劳》一个表现北国的最美的景色,一个表现百姓的疾苦。
李忠看后非常满意,在李忠看来国歌简单易懂,百姓们唱起来朗朗上口就可以,不需要太深奥。国歌更是一种传承,精神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内容。
数万人齐声高唱《北风哥》,唱得众人热泪满面。当升旗仪式结束之后,众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升旗仪式结束之后,陆军中将彭义斌来到了李忠面前,将右手向前方举起,然后带领着身后的数万红巾军将士领头念道:“吾以祖先、家族、个人的名誉宣誓,吾效忠国家,效忠陛下及他的合法继承人。吾拥护国家法律,维护国家法律尊严。捍卫国家的一切权利,守护国家百姓的安危和他们的合法财产。吾肩负重任,必让国旗飘扬天下!吾愿将自己生命与荣耀献给国家和军队,并愿为此信念不惧牺牲,此刻如此,时刻皆然。”
彭义斌铿锵有力的声音带领着数万红巾军将士齐声向李忠宣誓效忠,数万人发自内心的呐喊穿透了一切,深深地震撼了李忠身后的几百名文官们。
这些文官们现在才深切地体会到李忠的根基是什么了,就是几十万忠心耿耿的红巾军将士,面前宣誓的这几万人只是他们中的一些代表,只要有这几十万人的支持,李忠什么都不惧怕。理学,科举,只要这个皇帝一句话,几十万人顷刻间就会将这些文人们斗的乐此不疲的东西全部毁灭,而且是干干净净。
此时这些人也明白了为什么李忠一直保持着红巾军超然的独立地位了。之前在李忠称王之后,礼部给武官也设计了一套官服,是按照历朝历代传统的武将服饰设计的,李忠当时虽然同意了,但是那套军服根本就没有在军中实行起来。
后来李忠亲手设计了现在的军服,让红巾军的军服和传统王朝的官服格格不入,尤其是和大元文官们的官服,显得泾渭分明,就是体现军队的独立性。
虽然名义上李忠调动军队需要内阁决议,然后是兵部的文书,最后再将军队的指挥权放给枢密院,实则看上去没有参与到军队的指挥中来。
但是众人都明白这只是表面现象,神秘的侍卫亲军情报部其实是李忠直接指挥军队的关键,李忠完全可以不通过内阁和兵部,直接给领兵在外的武将们下达命令。设想李忠通过情报部门给彭义斌下达命令说他有危险,有人图谋不轨,准备弑君。那么彭义斌一定会带着手下的二十万大军回来护驾,到时彭义斌可不会在意你什么内阁和枢密院还有兵部的什么狗屁文书了,大军一到,什么都是他说了算了。
数万人的宣誓完毕之后,李忠骑上了战马,然后开始检阅部队。陪同李忠一同检阅部队的还有枢密院院使中将李思温,中将彭义斌、中将刘二祖、中将郝定,还有侍卫亲军统领少将张孝忠、情报部少将程宽等人。更多的红巾军将官此时都在外驻扎,无法回到北京参加盛典。
同时李思温和崔天佑还有刘全、彭义斌、刘二祖、郝定被李忠册封为一等开国公,其他武将和文官也一一册封侯爵等爵位等,李忠对册封爵位一点都没有吝惜。大元帝国成立,自认是大封群臣,犒赏百官。
李忠催动着胯下的战马,沿着广场检阅部队,每到一个方阵面前,李忠都会行军礼,然后大声喊道:“大元勇士威武。”
然后接受检阅的方阵同时向李忠行礼,然后异口同声地喊道:“陛下万岁。”
接受检阅的红巾军有常备军,侍卫亲军,守备军,情报营,民兵,还有女兵共计四万三千多人,整个仪式持续了将近一天。
威武的军队,整齐的军阵,让众人的心激动不已,围观的十几万百姓也是激动地久久不愿散去,他们在三个月之前就接到官府的公告要求学习唱国歌。
刚才在升旗仪式时,这些百姓是头一次大声唱国歌,显得有些拘谨。但是随着升旗仪式的进行,百姓们发现他们被一种无形的自豪感感染了,心中开始变的激动起来,深深地为自己是大元朝的一个子民而感到自豪,爱国热情油然而生。
庆典一直延续了十天,而足足过了一个多月,北京城中的百姓们那颗激动的心才慢慢平复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