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历史 > 奋斗在南宋末年全文阅读 > 第134章 威尼斯商人巴特一

第134章 威尼斯商人巴特一


巴特站在大元的海船上,心中总算是安心了,这一年多的奔波,终于是让他看到了希望。看着脚下将近四十米长的大海船,巴特心中倍感心安。

巴特是一名威尼斯商人,家族世代经商,后来败落。等到巴特这一代时,家族已经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了,于是巴特就开始寻找新的生财之路。但是因为年轻的原因,巴特一直没有定心经理自家的产业,更没有找到新的产业,最终家族的家业在他手中侧地败落。巴特也变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就在巴特一无是处地在威尼斯街头乱转时,他听说了东方的帝国正在敞开胸膛接纳犹太人,而且很多生活在威尼斯的犹太人这些年陆续离开威尼斯前往东方的那个神秘帝国。

这也激起了巴特的好奇,本就身无分文的巴特将家族最后的一处房子也卖掉了,然后找到了当地要前往东方的犹太人,然后表明自己的来意,希望可以一同前往。

巴特找到的这几个犹太人都是身上带有信件的,这几个人在三个月之前就收到了一个犹太组织发来的书信和文书,号召犹太人前往东方,重建家园。

巴特没有这个犹太组织的“介绍信”,所以去东方会很麻烦,首先是沿途他不一定能够上的了大元的海船。同时大元会不会接纳他也不好说,还有就是前往大元路条遥远,这些犹太人也不保证能够平安到达大元。

即使这几个犹太人表明了困难,但是巴特依然坚持着要跟随这几个人一同前往东方。

经过一番的谈论,这几个犹太人决定带上巴特一起出发,原因很简单就是这几个犹太人也有家眷跟随,所以根本不差巴特一人,而且巴尔是年轻力壮的男子,路上也可以有个帮手,毕竟这一路可不是很太平。更主要的是巴特卖掉房产之后变成了“有钱人”,路费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一行三十多人就这么出发了,众人先是坐船来到了君士坦丁堡,然后进入阿拉伯人的地盘,众人避开了最近的路线,直接可以坐船到达耶路撒冷的路线,然后进入阿拉伯人地区的路线。就是因为耶路撒冷实在是太敏感了。

然后一行人小心翼翼地进入伊朗高原,穿越阿拉伯人统治的地区,这一路上大家花费了不少钱买通关系。最终来到了阿巴斯港,然后搭上了一艘前往锡兰的天竺商人的海船,一路漂泊地来到了锡兰。

在锡兰众人又被当地的统治者搜刮了一遍,然后全部被带去给当地国王修建陵墓去了。好在陵墓工地的看管是个酒鬼,于是众人乘机逃了出来,然后搭上了一艘阿拉伯人商船前往马六甲。

当到达马六甲之后,出发前的三十多人只身下不到二十人,巴特幸运地活了下来,到达马六甲之后,众人见到了他们心中向往的那个东方大国的官员。

大元早在五年前,也就是光复四年就和统治马六甲一带的三佛齐国取得联系,大元的官吏是秉着平等态度和三佛齐国打交道的,然后开始取得三佛国国王的信任。

之后,大元的官吏就提出在马六甲想要购买一块土地,然后修建一个补给站,供大元的海船过往补给使用。

三佛齐国立刻同意了大元的请求,同时开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价格,因为大元要购买的地方都是一些土人居住的地方,荒芜人烟,即使大元不出钱想要在那里建一个补给站也是完全可以的,只需要给当地土著一些天朝的物件就可以换来一块很大的土地了。

于是就在三佛齐国开出价之后,三佛齐国众人就开始后悔起来,很多人都认为是不是价格太高了,大元不出那么多钱怎么办。

但是大元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顿时让三佛齐国众人欢喜了一阵子,心中都在感慨还是天朝大国慷慨啊!在他们看来已经不少的金银了,大元连眼都不眨一下。

于是三佛齐国的国王立刻给当地土著酋长下了“圣旨”,要求务必将大元买下的土地如数划给大元。当地的酋长看着一个字都不认识的“圣旨”,一时也看不出来什么,但是三佛齐国官员已经当面将事情向他交代清楚了。

当得知大元花钱买了一块土地之后,这个酋长非常不理解大元为什么这么做,那里到处都是荒地,荒无人烟,平时只有一些过往的海船会划着小船靠岸和当地的土著们交换一些食物,平时都没有人来。

大元非常正式地购买了一大片土地,然后开始雇佣当地土著民修建房屋和沟壕还有码头,几个月下来,一个简易的港口初建规模了,大元的触手伸向了马六甲。

同时李忠还告诫在马六甲任职的官员一定要多多“孝敬”三佛齐国的重臣和皇帝,同时也要和当地的土族民打好关系。

因为大元当时还没有能力派兵海外作战,所以一旦马六甲海峡出现了紧急情况,大元是无能为力,紧靠驻守在那里的百十来人,根本应付不了危机,甚至连海盗都对付不了,所以一定要和当地的土族和三佛齐国的官员保持友好关系,到时这些人都是大元得力的帮手。

李忠也和前往马六甲的官员在出发前说明了:“大元用不了几年就会派兵前往马六甲,大家辛苦几年。”

巴特到达马六甲之后,看到的是一个已经初具规模的城市,城市并不是很大,但是四周城墙和沟壕修建的又高又深。而且码头两侧也是修建了多座高高的哨塔,这些哨塔每个驻守三百名士兵一点问题都没有。

此时的马六甲城已经不是五年前的小村落可以比拟的了,大元经过五年的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同时还有三千红巾军驻守,还招募了两千多当地的土著士兵。已经具备了非常强的防御能力。

巴特看到的是几千米可以停靠上百艘海船的码头,同时港口的配套设备这里一应俱全,码头上都是忙碌的土著汉子,他们在操做着吊臂调运货物。

之前的马六甲只是一个补给站而已,过往的海船只是简单地停靠一下,然后补给一些所需的淡水和食物之后,就离开了。

但是随着马六甲城的完善,同时大量的仓库被建造出来。慢慢地一些商人开始将马六甲当做中转港来使用了,他们将货物在马六甲装换海船,然后自己的海船再回去采买货物,同时再雇佣一个前往目的地的海船,这样下来节省了很多费用,同时效率也提升了,更有人直接在马六甲开始交易起来,然后带着钱财或者货物各回各家。

巴特一行人下船之后,表明了身份,同时又将一直贴在胸口的书信拿了出来。没过多久,一名驻守马六甲的犹太人就待了他们,这个犹太人就是负责在马六甲处理前往大元的犹太人事宜的负责人。

巴特被当做家属也被列入了入境名单中,成为大元犹太团组织的一员。当巴特被问及有什么特长时,巴特一时无法回答了,虽然同是商人世家出身,但是巴特知道他自己实在是一个不怎么样的商人。

思来想去,巴特说自己擅长天文和算数,因为小的时候巴特就对天文和算数非常感兴趣,于是在这方面的知识就要强于他人。

最后不到二十人的巴特他们,领到了各自的身份牌,巴特是大元犹太团的第三万七千零五人。多年下来,大量的聚集在阿拉伯地区的犹太人开始来到大元治下,像巴特跟随而来的在威尼斯的犹太人只是这两年才开始陆续有人来到大元。

巴特欢喜地将身份牌收起,然后在马六甲城好好地休息了几天,因为是有人接待,所以他们住的地方也免费提供。

巴特被一名土著妇女带着朝自己的房间走去,这名土著妇女身材有些肥胖,皮肤黝黑,身上穿着和她皮肤不相称的蓝色镶着白边的棉布长裙,头上包裹着一个绿色的围巾。

巴特一直盯着土著妇女身上的棉裙在看,因为巴特心中非常惊讶土著妇女身上穿的这条棉裙的针织工艺非常精细,如果是在威尼斯这样精细的棉布一定会买上一个非常高的价钱。但是在马六甲却穿在一个佣人身上,这让巴特对大元的富裕再次感到惊讶,同时也对大元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进入房间,巴特再次被震撼地说不出话来,因为巴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房间。巴特被带到的这个房间不是很大,房间只有一扇窗子,窗子上镶嵌着透明的玻璃,一个淡蓝色的窗帘垂落在窗子的两侧。

房间一侧摆放着一张床,床的风格是中式风格,在床的一边是一个简易的木桌,还有一把椅子。不远处是两个靠背椅和茶桌,茶桌上还摆着一盆鲜花。简单整洁明亮,尤其是那个被佣人刚刚更换过的床上用品。

土著佣人又走进了一个小房间,巴特也好奇的地跟了过去,这个小房间中有很多的陶瓷,这是巴特的第一印象。

然后巴特就看到了令他惊奇的一幕,土著佣人随手在一个椭圆型陶瓷上面的一个伸出来的铁管上的一个突起的地方轻轻一按,然后按个铁管就开始流淌出清水来。

巴特呆呆地看着那个流淌清水的管子,满脸的不可思议,然后那个土著佣人又随手按了一下那个突起,然后水管中就停止喷水了。

巴特从呆傻中回过神来,然后好奇地自己亲手实验了一下,看着流出的清水,巴特震撼之余,又对大元的实力也更加敬仰了。

接下来的几天中,巴特在马六甲城中又转了转,他发现马六甲城的各种设置非常完善,整齐的道路,隐藏在地下的排污渠,还有划分合理的各种区域。虽然马六甲城不大,但是设施齐全。巴特在欧洲见过的坚固的城市和堡垒大街上都是脏乱不堪,没有排水沟,污水粪便随处可见,还有就是臭气熏天。和马六级城相比,欧洲就是一个蛮荒之地了。

在李忠称王之后,就命令格物院开始制定一个新的城市建设规划,将排污地沟和供水系统还有城市的各种设施全部规划到里面去,官府,学校,医馆,还有市场居民区,商业街等等。

然后作为未来大元新城市建设的依据,马六甲和北京新城都是按照格物院制定的标准建设的,完全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新建的城市在各种设施上都非常齐全。并且格物院还考虑到了地域和气候的不同而制定了不同的规格和标准。

在马六甲等上了半个月,巴特一行人终于等到了一支回海州港的大元船队,然后一行人欢喜的地乘上了海船朝他们心目中向往的大元出发了。

这支回大元的船队有三十多艘海船组成,其中大元的战船就有十艘之多,其余二十多艘都是大元统治下商人的海船,其中有十艘是大元皇家商社的海船。

这十艘大元皇家商社的海船普遍要比其它商社的海船大上很多,而且这十艘商船全部都是同样的风格,并且都悬挂着大元皇家商社的旗帜,这些船上的海员们也都是身着统一的大元皇家商社的服饰。

船队中有不少犹太人,于是巴特他们不再显的孤单了,尤其是和巴特一起的犹太人,更是欢喜不已。通过和随行的犹太人聊天,巴特也是对大元皇家商社有了初步的了解。

大元皇家商社是大元皇帝和中枢重臣和军方重臣合股成立的一个商社,聘请了一位海州世代经商的汉人商人负责管理,同时还有三名犹太人也被聘请协助管理。而且大元皇家商社的经营范围非常广泛,海上贸易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元皇家商社还经营建造、工厂、酒楼、钱庄等等,每年要向大元政府缴纳几百万的赋税。触手遍及大元治下各处,同时在南宋和南洋一些重要城市也有了一些产业。

巴特震撼地听着身边犹太人的介绍,心中对这个大元皇帝的生财之道佩服不已,这种缴纳赋税合法的商人对国家更加有力,如果一个皇帝伸手向民间所要也是没有任何办法,但是大元的皇帝却是可以抑制住自己的****,然后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生财的皇帝。

而且巴特还从犹太人那里得知,大元皇家商社每年都是被评为“甲级纳税商社”、“甲级合法经营商社”等等头衔,更是获得了一些特许经营权限,例如红巾军火器的制造。

当巴特深入大元的内部之后才知道大元的强盛,但是在外表上大元在南洋非常低调,一路上的食物和淡水的补给,大元的船队都是秉着公平交易的原则在和南洋原住民进行的,有时即使自己吃一点亏也不会说什么。

而且久而久之南洋的土著民对大元有了更多的认同感,因为大元行事低调,买卖公平,而且从不插手他们土著民自己内部的事情。

而且这种低调也表现在巴特所乘坐的这支船队上,船队一路上都会严格要求各船只服从大元海军的指挥,不得私自离开。

大元为了管理大元治下商人的海船,都是集中海船一同由海军护航出发,之前这种集体的船队要一个月才出发一次,但是随着大元皇帝鼓励商业和大力发展海军,在海州和陈家岛现在几乎每隔三五天就有一支船队出发。

大元对这些海上的船只也有非常明确的划分,前往马六甲天竺、锡兰、大食的商船会在一个指定的地点和时间出发。前往南洋和南宋的海船也会被要求集中到一个地方。

大元的海军会根据每年的气候和各商社提供的数据来制定船队出发的次数和时间。一般都是公布下一年的,当这个计划被公布之后,各商社根据各自经营的范围和想要去的地方,开始有针对地组织自家的海船在指定的时间在港口集合。

大元海军公布的这个计划随时都可以更改的,可以根据天气和各商社的需求而调整,或是更改日期或者增加和减少护航次数,一些地区动荡不安,也会被取消商业往来。

和南洋随处可见的南宋、阿拉伯人、天竺人和海盗的海船相比,大元的船队就规范多了,更加容易管理,也可以防止海盗的袭击。

同时大元船队上还有非常完善的保障,随船都有医官和工匠等,这对于那些小的海商来说是非常不错的,因为他们无法像大元皇家商社那样财大气粗,可以在每一条海船上都配有医官和工匠等,所以跟着海军只需要花上非常合理的价格就可以让这些人给他们提供帮助了。

久而久之大元的海船每到一个目的地,整个船队的人都会非常团结地在一起,有什么困难相互帮助,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大元海军和随船的官员。

有的时候,一些商人会因为买卖上的事情和当地人发生一些冲突,然后被当地人关押起来。这个时候大元的海军和官员就会第一时间出来处理。而且大元的海军和官吏都是秉着可以用钱解决的就用钱解决的原则,避免和当地人发生冲突,和气生财吗?

久而久之大元和当地人之间就形成了非常好的关系,买卖都非常顺利,而且大元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被当地人欢迎,不想一些野蛮的大食商人或者天竺商人有的时候就像是海盗一般,这些人的买卖也是一锤子,不会再有下一次,但是海洋贸易利润巨大,只要一次顺利下来就可以富裕一辈子了。

那些被大元用钱买回来的商人们更是感动地痛哭流涕,心中对大元的拥护已经到了极点。于是在大元,海商们对大元的拥护是最高的,同时很多海商开始在自己和雇员的衣服上加上大元的龙凤图案。

后来大元中枢出台了法令,规范了大元对外的图案样式和种类,以后大元的所有海船都要悬挂大元的龙凤五行元旗,大元的龙凤元徽也被专门的纺织场制作成了各种样式对外出售。

百姓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购买不同样式的龙凤元徽,或是将其套在袖子上,或是将其缝在胸口,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但是同时法令中还规定了践踏和侮辱大元龙凤五行元旗和龙凤元徽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于是在大元海船靠岸的地方,当地人就会看到一大群身上都有龙凤元徽图案的人在当地行走,而且大元在这些地方人缘好,所以这些带着龙凤元徽的大元人也被当地人认可。

现在大元海军的力量还是非常有限,目前可勉强满足护航而已。对于像后世美利坚共和国那种制定海洋规则以及全球规则的海军,大元海军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有的时候必须要用钱来解决。

但是现在的大元海军在李忠看来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海军了,只是还没有大战证明它的力量,红巾军的战船一半以上都是装备火炮的,对付起同样数量和体积的海船没有任何问题。

而且这些年在大元海军组织下的海上贸易不仅给大元带来了巨大的税收,同时也训练了大量的民间水手,一些在海上跑了三五年的大副和老水手,一直在和大元海军打交道,对大元海军的指挥旗语和信号非常熟悉,这些人战事征调过来不需要训练就可以参见战事。

同时李忠还在海州和陈家岛建立了两所海军学院,一个是培养高级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培养底层水手、水兵和士官的。还有三所民间的水手学院,为民间提供水手。加上十几个造船厂,这些都是大元海军走向强大的基础。

而且这些设施都是在良性循环中,大元中枢已经多年没有给这些造船厂拨款了,这些造船厂来自民间的订单就完全可以养活它们了,而且巨大的海上贸易的赋税不仅支持了大元海军的发展,更是大大地帮助了大元路上的战事。

李忠知道照这样发展下去,大元海军在南洋制定规则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