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历史 > 奋斗在南宋末年全文阅读 > 第24章 陈家岛船厂

第24章 陈家岛船厂


第二十四章陈家岛船厂

李忠在济南战事结束之后,立刻起身前往莱州的陈家岛,那里是李忠另外一个计划的起点,山东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海洋是非常有优势的。

李忠准备在山东生产一些可以为红巾军赚钱的商品,然后高价地出售到周边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南面的宋朝,给红巾军换回急需的粮食和钱财。

李忠准备的这些商品都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或者非常稀缺的,同时又可以让那些地主士绅们愿意拿出大把的金银来买的。但是做这些之前首先要有红巾军自己的海军,否则这些都只是想象,变成不了现实。

李忠一路上并没有急着赶往陈家岛,故意放慢行程,一路上好好地看一看红巾军统治地区百姓的生活情况,还有红巾军政策的执行情况,有什么问题,还有那些不足。

李忠心中明白只有百姓真心拥护的政权才是真正稳固的政权,虽然李忠相信“军队是政权的基础。”这句话,但是李忠更坚信百姓才是一切的基础,没有了百姓,就是再强大的军队都会衰落,最终走向灭亡。

这个时代的统治者们都知道这一点,但是在做起来却是另外一种做法了,他们心中总是时刻提防着百姓,愚昧百姓的思想,以达到他们统治的稳定。

李忠知道这是人的弊病,身为统治者自然要首先考虑自己的统治地位,其次才是百姓的死活。

李忠还没有被这种思想蒙蔽,在红巾军统治的地区,李忠发布劝学律,给那些出来教学的文人非常多的钱粮。

李忠也没有限制现在的思想,现在这个时代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李忠也是非常欣赏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将整个中华民族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而且李忠知道现在的他就是在儒家思想下长大的,虽然他来自一千多年后那个时代,但是李忠发现那个时代的人和这个时代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是完全一样的。

李忠将红巾军占领区的学制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童学,主要是以学习汉语文字为主,同时学一些生活常识,学制三年。

第二级是县学,主要是深入学习汉语,同时学习各种文学典籍,还有格物,天文之类的,学制三年。

第三级是州学,在州学就可以自由地接受各种思想的学说了。

李忠制定的教育政策非常简单,他不会像后世那样搞个一二十年的教育,首先他没有那样的条件,其次是现在的这个时代也没有那么多的知识要传授给学子们。你总不能拿出一本后世的物理、化学或者数学之类的给学子们讲上三年吧。

最主要的原因是李忠现在缺少人才,在这个时代的人才。这些人才的最低标准是识字,现在这个时代识字的人都非常少,更别说什么高等教育了,还有什么科研之类,那些都是笑话。

李忠对童学的要求就是学会基础的那些汉字,县学就是思想道德上有一定的提升,至于州学,李忠还没有建立呢。县学也只是建立了几所,童学倒是建了一些,但是这些都不多。

同时李忠扩大了红巾军士官学院和益都工匠学院和医学院的规模,李忠是想让更多念完童学的童子能够进入这几所学院,这些学院的壮大就是红巾军的壮大,现在是乱世,李忠知道教育是为一个目标服务的,那么李忠制定的教育就是为红巾军征战天下的目标服务的。

红巾军治下严格限制百姓的流动,一个村子的百姓被限制在一个区域中,只有特定的时间才能到一些集市进行交易,平时有事要获得村长的批准才能出行,还要带上路条。

这些集市也是在特定的时间在一些县城中出现,商人们也被严格控制交易的商品和地点,同时还要交税。

红巾军的一系列政策将治下的百姓是完全地安抚了下来,百姓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就是安心种粮,农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还有服差役,服差役是给钱粮的,这一点是李忠规定的。

相比其他地区的百姓,红巾军治下的百姓是非常幸福的,这个时代农民的心愿就是能够守着一块土地,安安稳稳地种地,少服差役。

但是红巾军服差役给钱粮,这让百姓欢喜不已,很多农户在农闲时都争着服差役。要是自己村的村长没有在上面争到差役,那么都不敢回村,毕竟他是被大家选出来的。

红巾军治下的村落是实行普选的,每年选举一回本村的村长。在农闲时,每村有一旬的时间选举本村的村长,因为红巾军对治下的村落进行了重新规划,每村都在一百户左右,完全可以在十几天里选出一个村长,而且每年选举一次也可以做到,农户对今年选举的村长不满意,那么明年就可以选择别人。

李忠知道这是对广大农村最好的统治,毕竟现在地主没了。之前广大农村的统治都是由地主来完成的,官府实际控制的地区只有城市而已。

地主占有着大面积的土地,渐渐地就围绕着他建立起了众多村落,这些村落都是他的佃户,这个区域的规矩便是这个地主制定的,只要不是杀人放火之类的大事,官府是不会去管的,一些普通的小事都是按照地主制定的规矩来办。

现在红巾军治下的地主都去东平府开矿去了,所以李忠制定了这个政策来管理广大的农村,而且实行起来非常有效,主要还是在这个政策下,农民得到了好处,可以吃饱,不用再忍受挨饿,背井离乡的痛苦。于是对这个政策非常支持,广大农村的稳定才是真正的稳定。

李忠等人又在莱州一带的渔村看了看,莱州一带的渔民现在可以从红巾军租借大型的渔船,这些渔船都是陈家岛造船厂制造的,很多新招收的工匠都是从渔船开始造起。

渔民们租借渔船的费用非常低,这样大大地提高了渔民们出海捕鱼的积极性,而且红巾军收的税也非常合理,比之前连饭都吃不饱要强百倍了。

李忠一行人经过近半个月的赶路,终于是到了陈家岛造船厂。

现在的陈家岛已经是另外一番景象,经过一年多的恢复,造船厂已经被完全修复好了,而且一个新的,更大的造船厂正在一旁建设中,到处都是来来往往忙碌的人。

李忠在这里见到了程福按照他的意思训练出来的两千水兵,一个个都光着膀子接受李忠的校阅,这让一起来的张兰儿很是尴尬,早早地躲开了。

知道李忠要出门,本就闲不住的张兰儿天天跑来缠着李忠,让李忠带她出去玩。

起初李忠不答应,于是张兰儿又开始做李思温和刘全的工作,甚至还开始让李忠的枕边人萧喜帮她说话。

最后李忠拗不过她,于是便答应带她出去,但是前提是她必须听话,并且要穿上侍卫亲兵的衣服,这对于张兰儿来说都是小事,只要能出去就可以。

李忠还见到了由他派来带领这支水军的营长张涛,张涛是红巾军打下奉符城时,从东平府梁山泊投奔而来的水贼,是冲着红巾军的大义而来,同时还带来了十几个兄弟。

起初,张涛等人在红巾军中和普通步兵一样,但是后来红巾军占据莱州等沿海一带地区后,李忠便将张涛等人调到了新组建的水军,同时任命他为水军营的营长。

李忠还见到了按照自己“意思”建造的海船。当初,李忠将自己设想的海船模型和船匠们说起时,船匠们一直在认真地听,最后直到李忠将他心目中的海船的大概模型画到纸上,这些船匠们才说话。

船匠们说李忠的海船可以造,而且还对一些他们不太清楚的地方进行了询问,李忠这才发现,他认为很先进的海船,后世西方的帆船,在李忠认为怎样要领先这个时代吧。

但是,让李忠惊讶的是,这些在他看来所谓先进的后世帆船在这个时代都可以造,而且性能丝毫不逊色于后世,那些“V”字型的船体,密封舱,长宽比例大的船这个时代早就有了。

起初李忠还认为这个时代的海船还停留在那种长宽比只有2,方块形的平底楼船身上。

李忠现在才知道自己是大错特错了,现在的中国在世界上的技术领先远远超出了同一时期的西方。

随后船匠们的介绍更是震撼的李忠说不出话来,尤其是船匠们提到开孔舵和平衡舵,李忠知道这两种舵都是中国发明的,而且在后世直到二十世纪初,英国的海船才从中国学到了开孔舵这门技术,解决了船在高速航行中无法转舵的问题。平衡舵更是在十九世纪中期才被英国人使用。

李忠是彻底明白了,在这个时代,在没有出现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造船技术是遥遥领先世界的。

西方人能够发现新大陆,到处扩张殖民地,不是说明他们的船有多好,而是取决于西方人内心中的那份探险的精神,这也恰好说明了问题的关键,人是决定一切问题的关键。

中国有着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但是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却缺乏冒险的精神,传统的思想禁锢了他们,就是你有再好的船也没有走出去,西方人驾驶着几个小帆板就开始探险世界了。

尤其是到了清朝时期,更是将海洋完全放弃了,雍正在位时规定:“所有战船都必须在长11丈至1丈9尺,宽2丈3寸5尺至9尺6寸之间,绝对不许超越此制。”

船匠们最后才肯定了一些李忠的设计,但是大部分的设计都被他们否定了。然后他们看向李忠目瞪口呆的样子时,他们以为说错了话,气的统领变成这个样子。

然后这些船匠们纷纷跪倒地上,心中后悔极了,刚才为了在统领面前表现一下,然后纷纷将最好最合理的意见说了出来,却忘记了这个设计是统领提出来的,他们只需要照着做便是。

见此情景,李忠哈哈大笑,然后赶紧起身将这些船匠一一扶起,好生安抚。

李忠这是知道自己抱着一个可以制造“航空母舰”的作坊不用,却去找别人的小舢板,真是可笑。细想也是,就拿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就可以说明一切,那时的舰队就是放到五百多年后的鸦片战争时期,都可以和英国人一较高下。

据明人罗懋登《三宝太监下西洋记》记载,每战船一只,除舵工,碇工等船员80人外,战斗人员为“甲长五十名,每甲长一名,管兵十人”。其编组为:“每五船为一哨,每两哨为一营,每四营设一指挥官”。每战船器械:大发贡(重型火炮)十门,大将军四十座,碗口铳五十个,喷筒六百个,鸟嘴铳一百把,烟罐一千个,弩药十瓶,大小铅弹三千斤,火箭五千支,火砖五千块,火炮三百个,钩镰一百把,砍刀一百把,过船钉枪二百根,标枪一千支,藤牌二百面,铁箭三千支,火绳六千根,铁蒺藜五千个……

可见在永乐年间,明军海军的装备已经基本火器化了,这样的战船在海上近乎是无敌一般的存在,反倒是清朝时期的海军装配开始倒退了。

在明朝的兵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道:“夷所畏我中华者,火器耳。”可想而知,郑和带领着这样的舰队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时的场景了。

李忠知道现在这个时代的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了后世元明时期的水平,只是现在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个皇帝愿意耗费巨资建造明朝那样的“无敌舰队”而已。

在历史上,宋朝的造船业是元明造船业的基础,元明时期的造船技术都是筵席宋朝,只是他们被有野心的皇帝重视而已。

直到明朝后期,欧洲人在造船技术上依然没有超越中国,但是火器已经开始领先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