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木华黎
一二一七年八月,成吉思汗采用汉人的官号,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命木华黎率领弘吉剌等部兵和契丹、乣、汉等降军,攻掠金地。
木华黎采纳金朝的制度,在云、燕建行省,并以此为攻略金朝的根基。
没过几日,木华黎被册封为国王的文书便被送到了各个势力手中。
同样,礼貌性的回应也陆续从各势力中发出。
李忠对木华黎被封为国王不感到意外,历史还是按照原有的轨迹在运行,这也是李忠非常不愿意看见的。
木华黎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成吉思汗带着蒙古人的主力开始西征,留给木华黎的军队只有三万多人,而且还不是蒙古人中的精锐。
这就促成了木华黎不得不大量使用汉人,于是就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汉人为蒙古人效力,这些汉人在蒙古建国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木华黎凭借着这些汉人武装和金庭对峙,并且牢牢地占据着河北。
后世的忽必烈,也是继承了木华黎的传统,从帮助忽必烈对抗漠北诸王,帮他夺得汗位,到灭掉南宋,统一中国,整个过程中多是汉人在出谋划策和冲锋陷阵。
金庭对蒙古人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但是早就被蒙古大爷打怕了,也是派出了使者带着贺礼前去金中都大兴府去祝贺,现在大兴府已经是木华黎的都城了。
李忠也是派出了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就是李寿甫。李寿甫年轻沉稳,同行的还有多个红巾军士官学院的一些青年,这些人都是傲慢的很,平日对李忠更是忠心耿耿,被李忠的思想所影响,早就将李忠这位院长当做神一般的人看待了。
这些人都是文武全才,骑马射箭丝毫不比蒙古人差,李忠清楚这几个青年去了,一定不会给他丢人,李忠这道他们就是死也不会做出有辱红巾军名声的事来。
李忠知道蒙古人的待客之道,尤其木华黎深受汉人思想影响,必须要派去一些文武全才的人才能压住高傲的蒙古人,否则,像金庭派出去得文人就是自讨欺辱罢了。
从红巾军攻占大名府到木华黎被封为国王,这期间有三个月的时间,红巾军主力没有大战,都在休整屯田,但是,彭城的刘二祖还是有一些动作。
刘二祖派人去海州的李全所部,提出了红巾军的要求,红巾军想要打开通往南宋的陆路,于是要求李全退出占领的海州,并且限期十日。
李全听了红巾军的要求之后,立刻就被气晕了过去,他万万没有想到,一想以仁义自居的红巾军竟然提出了这种无理的要求。
这三年来,李全一直龟缩在海州一带,之前的三万多人马现在只剩下不到两万,散的散,逃到逃,更多的是去投了红巾军。
李全手下起初也有一些豪杰英雄,他们都是跟着李全起家的人,同时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夙愿就是抗金,但是李全来的海州之后,不思进取,而且将全部的钱财都拿去和南宋的人打交道,想为他买一条后路,这让他手下的一些人非常失望。
尤其是这些人看见身边的红巾军一步一步地强大起来,起初和他们都一样,最早时还没有李全强呢?但是现在的红巾军已经可以和金庭分庭抗礼,尤其是红巾军打下彭城之后,将李全部的出路彻底堵死。
李全的手下也是在这三年里减少了一半,大部都投了红巾军。
李全无奈,知道自己不是李忠的对手,强打一定不行,红巾军在彭城和莒州一带就有五万多人,而他只有不到两万人,而且这些人完全不是久经战阵的红巾军对手。
于是李全在万般无奈下退到了南宋境内,将海州让给了红巾军。
李忠起初想以君子方式换取海州,但是又放弃了,粮食是百姓们一点一点地种出来的,不能随便浪费,于是李忠就命令刘二祖先礼后兵的方式拿下海州。
海州地理位置重要,李忠拿下海州之后就彻底打开了通往南宋的陆路,同时又多了一个优良的海港。
刘二祖接到李忠的命令后立刻行动起来,他心中则是认为李忠太仁义了,直接派人去给李全下了一个最后通牒,于是,红巾军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海州。
杨友已经去南宋两年多了,这两年多来,有了杨友的活动,红巾军的海船可以毫无顾忌地停靠南宋,将红巾军大量的海盐和玻璃还有香水等物品运到了南宋,换回了大量的粮食和金银,还有硝石和硫磺。
这两年多,李忠也是大力的发展海军,造船厂就建立五个,现在已经建造了大小海船五百多艘,其中战船就有上百艘。
这些海船源源不断地来往于山东和临安之间,但是都是打着杨友泉州海商的名字。
李忠也是命令张涛尝试着打通山东到两广一带的海陆,现在这个时代,这条海线还没有完全打通。
直到元朝初期,为了解决大都粮食的危机,才打通了南方海运粮食到大都的航线,于是这条航线才被彻底打通,每天都有海船来往。
但是,现在这里还是一片死海,南宋的海船都是在南海活动,来往于印度洋和阿拉伯人做生意。
李忠命令张涛打开航线,然后让红巾军的海船进入南海活动,既可以做生意,又可以当海盗,必要时还可以占据一些重要的地方做为据点。
但是这些还有些遥远,李忠现在主要发展的还是陆军,海军是一个无底洞,而且短时间内没有回报,况且没有强大的陆军是不可能保证海军的存在的。
现在红巾军陆地面临的威胁非常大,尤其是蒙古人。李忠为了对抗蒙古人,一直在做准备,尤其是对火器的研制更是投入巨大。
随着东平铁矿的稳定出产,红巾军武器铠甲的制造也在稳步地提升,而且山东种植棉花,更是让棉甲的制造有了保证。
火枪的制造非常复杂,益都府的工匠们还没有攻克这方面的难题,虽然有李忠这个金手指在,但是还是需要一些时间。
火炮的制造已经开始,火炮制造起来没有火枪那么复杂,在这个时代火炮可以看做是大号的铜铳而已,所以益都府的工匠们很快就造出了一批火炮,装在海军的海船上用来捕鲸,效果也领令李忠满意。
后来又经过几次改进,火炮的制造技术基本掌握。像散弹炮和前装炮都可以造,但是这些火炮的孔径都比较小,大部分都在两寸左右,散弹炮的口径相对大一些,毕竟这种炮对精度和距离要求不高。
这个时代要想造六七寸口径大的火炮,铸炮的材料就只能使用青铜,这么大口径的火炮发射的炮弹就要有二三十斤重,需要大量的火药才能将这么大的炮弹发射出去,普通的铁质炮身根本承受不住这么多火药爆炸的冲击力,一定会炸膛,所以只能使用铜。
但是铜有它的缺点就是太重,想要制造这么大口径的火炮,至少需要三千多斤的青铜。这么重的火炮运动起来非常困难,装备海军又没必要,毕竟现在的海洋对于红巾军还没有那么重要。
红巾军的海船只要建造的坚固一些,然后配上一些小口径的火炮,李忠相信就可以打遍天下的海洋了,毕竟火炮可是领先这个世界几百年的。
火枪的研制虽然缓慢,但是并不是没有进展,李忠设计的火枪是后世的那种撞击式燧发火枪,这种火枪的制造难点在于它的枪管和枪基。
枪管使用普通铸铁制造寿命短,而且炸膛的危险高,枪基是通过锰石摩擦火镰,然后引爆药池中的火药,达到射击的目的,这种枪基需要弹簧。
这种弹簧在后世就是一种弹性较大的钢片而已,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东西。
这个时代也有炼钢术,但是钢材还达不到后世的标准,所以李忠火枪的问题还是在与钢材上。
李忠也是对这个时代的炼钢技术进行了一些改造,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
李忠知道这些是急不来的,只有一步一步来,李忠对工匠学院投入了大量的钱财,而且还提高了工匠的地位,李忠相信有了这些投入,炼制出他满意的钢材只是时间问题。
益都的作坊还是制造出了几支火枪,但是这些火枪多少都有毛病,而且有一支在试射时还炸膛伤到了人。
但是,这几支火枪的效果还是让李忠非常满意,毕竟最艰难的一步走出去了。
工匠学院的院长张荣更是向李忠保证,一定在一年内炼制出李忠满意的钢材来。
张荣不是在说大话,而且确确实实可以做到,首先张荣祖上世代铁匠,对钢材非常了解,李忠所要的钢材并不是没有,而且炼钢的技术已经失传了。
张荣醉心打铁,对炼钢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有信心能够炼制出李忠所要的那中钢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