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历史 > 奋斗在南宋末年全文阅读 > 第28章 济南之战

第28章 济南之战


第二十八章济南之战

金庭河南汴京城,胥鼎府书房。右司谏许古在门子的引导下来到胥鼎的书房。

“大人,您召下官来不知有何事?”许古开门见山地说道。

坐在椅子上的胥鼎示意许古坐下,然后说道:“你明日就上书陛下,劝说陛下停止征讨山东贼军。”

许古听了胥鼎的话之后,心中也些犹豫,然后说道:“剿灭山东的贼军是昨日朝堂上已经定下的事,已无异议,为何大人又要劝谏陛下改变主意呢?而且山东之贼只是一群乱民罢了,朝廷大军一到,乱贼必将四散奔逃,那贼首李忠也就是第二个杨安儿罢了,成不了气候。”

胥鼎听了许古的话后,表情有些忧虑地说道:“陛下糊涂,被奸臣蒙蔽。山东之贼岂是如此简单,那个贼首李忠更是狼子野心,占据山东之后,一心发展积蓄力量,现在已经有十几万贼军,但是隐忍不发,就是等朝廷去攻打他。到时,以逸待劳,将朝廷大军彻底击溃,摆脱山东的被动局面。一旦让此贼攻占大名府和彭城,那么必定会出兵河北,到时局面就更加不可收拾,朝廷有灭亡之危啊!”

许古听着胥鼎的话之后,也是心惊肉跳,他只是一个谏官,对山东的贼军不是很了解,和朝中的大部分人一样,认为山东贼人趁朝廷忙于对付蒙古人的时候占据山东,一旦朝廷有精力对付这些贼人时,必当轻而易举。

许古接过胥鼎递过来的一封书信看了起来。

这封书信出自大名府府判散答图之手,想必这个府判官职太低,发正式的文书很可能会杳无音讯,不了了之。于是就直接以书信的形式寄给胥鼎,估计这个府判也是知道胥鼎是金庭真正了解时局的人。

这位府判的信中说的和胥鼎的几乎一样,大名府府判散答图身处大名府,对李忠的红巾军非常了解,这位府判的信中清楚地记载了红巾军的所作所为。

红巾军每攻下一州一县之后,就会立刻派兵接管衙门府库,然后开仓济民,安抚百姓。

然后派遣官吏接管衙门,打击地主,分给农户耕地种子和耕牛。

而且红巾军还在益都建立了多个学院,有士官学院,工匠学院,还有医学院和益都学院。

这位府判也将这些学院的作用在信中一一说明。

李忠在占领山东之后,对进出山东的人员进行了严格的监控,进入山东的人多数都是一些逃荒的百姓,这些人红巾军全部收留。出去山东的人都是有红巾军背景的人,多是一些情报人员或者商人,他们都是为红巾军办事。

但是总会有一些漏网之鱼,山东的情况外界还是了解一些的,尤其是在山东附近的大名府。

许古看着手中的信件,冷汗直流,他心中充满了恐惧,他不敢相信这是一群在朝中被人称为乱民做出来的事。

尤其是他看见李忠建立的那些学院之后,特别是那个什么士官学院,深深地恐惧开始袭上心头。

这个时代学院、书院之类的有很多,许古不明白什么是士官,但是通过散答图的讲解,他明白这是贼军培养军士的地方。

许古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这种学院,专门用来培养军士。

这个时代的学院、书院都是文人墨客的地方,都是学子士大夫这些高雅人待的地方,像军士那种打打杀杀的粗鲁低俗的人怎么可以待在学院中,学院和他们根本没有交集。

但是许古明白贼军这个什么士官学院的重要性,他被李忠这个创举深深折服之后,也是感到深深的恐惧。

许古看完手中的书信之后,颤抖着不知道说什么,他对红巾军和李忠开始感到恐惧了,也是头一次感受到朝廷要覆灭的危险。之前蒙古人闹腾的厉害时,他也没有这种感觉,他始终认为北方的游牧民族骚扰中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有的事情。

但是李忠的红巾军让他感到恐惧,那是对未知敌人的一种恐惧,蒙古人是在正面对抗,相反山东的贼军在暗中积蓄力量却没人知道,尤其是朝堂上的那些达官贵人。

许古深深地吸了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说道:“大人,下官这就回去写奏章,明日早朝便劝谏陛下,请陛下三思。”

许古犹豫了一下,然后又说道:“大人,下官官低言微,还需大人带头才能促成陛下改变决议。”

胥鼎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我明日便回平阳府,我等都是外臣,在朝中虽然有些分量,但是想要改变陛下的意愿还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做好臣子该做的事就好了。平阳乃是河动重镇,一旦有失,必将威胁到河中和汴京的安危,我不可久留汴京。”

胥鼎的一切努力都没有改变金宣宗的决议,最后惴惴地离开了汴京,回平阳府去了。

金庭进过三个多月的准备,与第二年四月集结完毕,大名府集结了金军有八万之多,徐州彭城集结了五万金军,金庭又开始玩起老套路,两头同时对进。

在大名府的金军由乌古论庆寿指挥,前军两万由完颜塞不率领,先行出发,经博州州府聊城进入济南府,在北清河西岸扎营架设浮桥,乌古论庆寿率领大军六万紧随其后。

徐州的彭州由金平章抹然尽忠率领,进攻邳州,滕州,然后和乌古论庆寿会师东平府下。

李忠也是在这三个月中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济南府一律坚壁清野,百姓全部撤到济南城中或者其他州县。

再过些时日便是春耕时节,这些百姓撤到其他州县开坑荒地。金庭在这个时候攻打山东,影响河南河北耕种的同时也影响山东的春耕,而且山东是战场,将会受到更大的破坏,李忠不想看到金军打走了,自己的山东却是一片狼藉。

所以李忠命令崔天佑一定要保证没有战乱的州县的耕种,同时将济南府的百姓能迁移到这些州县耕种的一概迁移走。

济南府人口众多,县镇密集,坚壁清野非常困难,李忠给刘福下了死命令,要时给金庭留下一粒粮食,一个百姓的话,我就斩了你,而且要求刘福可以便宜行事。

刘福先是按照崔天的要求将前往其它州县耕种的百姓先行迁走,然后就是将剩下的百姓全部迁到城中或者是后方,将粮食全部带走。

刘福也是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红巾军治下的百姓有拥护红巾军的,迁移起来非常迅速,但是也有一些百姓说不上对红巾军的忠诚,他们只是最普通的百姓,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谁来了就接受谁的统治。

这些百姓重土观念强,不愿意迁移。刘福接到李忠的军令就是济南府除了济南城中有人之外,其他地方不许见到一个人。

刘全在李忠的军令中已经看到了杀意,他知道李忠的作风。

这些百姓不迁走的话,首先他们手中的粮食就可能被金兵利用,其次这些人可能金军一来就变成了金军的民夫,开始为金兵挖壕筑墙。这些百姓谈不上忠心谁,他们只是为了活下去儿做这些事情。

刘福也是动用了近万红巾军来迁移百姓,不愿意走的一该强制赶出家门迁移,在这三个月中每天都有百姓因为拒接迁移而发生的命案,但是李忠一概忽略。

当看见济南府周围的县镇空空如野之后,刘福才算松了口气。

这些天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首先他要完成李忠的军令,其次是要面临济南府那些不愿意迁移的百姓的指责,百姓们不懂什么大义,他们只知道你把我们全部从家中赶了出来,就是恶人。尤其是在济南府中的一些读书人。

红巾军治下有很多的读书人,李忠对这些人都以礼相待,一一安抚了。

但是这些人也不会出来为李忠的贼军做事,尤其是一些大儒名士,他们依然在自己的家中好好地生活着,而且李忠还额外给了他们更多的月粮,保证他们过的更好。

这些人可能看出李忠的仁慈,不会杀他们,更有巴结他们的意思,于是在很多事情上就大声指责李忠的施政,以显示他们的存在。

李忠对这些也是一笑而过,他没有时间理会这些事情,只是让程宽好好地监视这些人便是。

如果他们安心地在李忠治下做学问或者讲学的话,李忠都会以礼相待,同时也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月粮,但是如果他们在背后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尤其是损害红巾军的事情,李忠会毫不手软地将他们除掉。

刘福也不明白李忠为什么养一帮这样的读书人,天天就只会说一些天啊地啊的,在刘福心中周洋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周洋也是山东人,书香门第,深感金庭腐败无能,在泰安时就投了红巾军。

周洋是一位治民理政的好手,深得崔天佑欣赏,现在是济南府府尹,平日和驻守在济南府的刘福交往甚多。

刘福农民出身,对周洋这位读书人非常尊敬,虽然他已经是带领上万红巾军的将军了。

周洋也没有文人的架子和癖好,久而久之就和刘福成了好友。

这些日子,周洋也是一直在忙着迁移百姓的事情,崔天佑给周洋的文书上写着愿意迁移的百姓由他负责安置,不愿意迁移的就不要管了,意思是说刘福自然会出来处理这些不愿意迁移的百姓。

毕竟周洋是文人,对这种动武的事情有点不擅长。

周洋忙完迁移百姓的事情之后,就开始四处劳军,每天都组织一些学子还有商人百姓来军中慰问红巾军战士,这些人都是拥护红巾军的人。